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ased on nodal or extranodal primary sites of origin:Analysis of 1,085 WHO classified cases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China 被引量:28
1
作者 Yuankai Shi Ying Han +12 位作者 Jianliang Yang Peng Liu Xiaohui He Changgong Zhang Shengyu Zhou Liqiang Zhou Yan Qin Yongwen Song Yueping Liu Shulian Wang Jing Jin Lin Gui Ya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biologic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Methods: A total of 1,08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LBCL in Natio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biologic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pati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Methods: A total of 1,08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LBCL in National Cancer Cent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during a 6-year period were enrolle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ite.Results: In the 1,085 patients, 679(62.6%) cases were nodal DLBCL(N-DLBCL) and 406 cases(37.4%) were extranodal DLBCL(EN-DLBCL). The most common sites of N-DLBCL were lymphonodus(64.8%), Waldeyer's ring(19.7%), mediastinum(12.8%) and spleen(2.7%), while in EN-DLBCL, stomach(22.4%), intestine(16.0%),nose and sinuses(8.9%), testis(8.4%), skin(7.9%), thyroid(6.9%),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6.4%), breast(5.7%), bone(3.4%), and salivary gland(2.7%) were most common. N-DLBCL patients tend to present B symptoms, bulky disease, and elevated LDH more often, while age >60 years, extranodal sites >1, Ann Arbor stage I or II,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nd Ki-67 index >90% were usually seen in EN-DLBCL.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OS) rate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rate for all patients were 62.5% and 54.2%. The 5-year OS rate for patients with N-DLBCL and EN-DLBCL were 65.5% and 56.9%(P=0.008), and the 5-year PFS were57.0% and 49.0%(P=0.020). Waldeyer's ring originated DLBCL possessed the highest 5-year OS rate(83.6%) and PFS rate(76.9%) in N-DLBCL. The top five EN-DLBCL subtypes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were stomach,breast, nose and sinuses, lung, salivary gland, with 5-year OS rate: 70.3%, 69.6%, 69.4%, 66.7% and 63.6%,respectively. While CNS, testis, oral cavity and kidney originated EN-DLBCL faced miserable prognosis, with 5-year OS rate of 26.9%, 38.2%, and 42.9%.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primary si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Compared with EN-DLBCL, N-DLBCL had bette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distribution NODAL EXTRANODAL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血清β2-MG VEGF与LDH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肖蓉 姜涛 +7 位作者 万纯黔 李慧 李成龙 车菲菲 陈姣 黄晓兵 王春森 王晓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994-999,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DLBCL组),选择同期至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DLBCL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化疗前后均留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采集所有DLBCL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述因子的变化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疗效的关系。结果:入院时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降低,与同组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R-CHOP方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HOP组(P<0.05);伴典型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高于未伴B症状患者(P<0.05),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分期为Ⅰ~Ⅱ期患者(P<0.05),伴骨髓侵犯患者高于未伴骨髓侵犯患者(P<0.05),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为高危的患者高于低危患者(P<0.05),治疗反应无效的患者高于有效患者(P<0.05);DLBCL患者血清VEGF、β2-MG及LDH水平表达三者互相比较均呈正相关,三者与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较高,且在治疗后呈明显下调,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均与患者临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数和治疗反应相关,提示其可作为DLBCL患者疾病监测、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Β2-微球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乳酸脱氢酶 病理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丽燕 付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81-585,共5页
淋巴瘤为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淋巴瘤为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一类异质性明显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NHL亚型。标准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可显著提高60%以上患者的生存期,然而仍有约30%~40%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难治,预后较差,如何延长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疾病基因表达谱、耐药分子机制等的不断深入研究,化疗新方案及新药不断探索,为个体化精准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带来新希望。本文拟对新近的靶向药物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 难治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价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芹 张会来 +3 位作者 王华庆 陈青青 刘霞 侯芸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不同ALC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将14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低ALC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较晚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且高ALC组患者的缓解率比低ALC组高(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ALC<1.0×109/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因素。ALC降低组常伴有Ann Arbor分期的升高。结论:ALC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新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宋腾 王华庆 +5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李兰芳 宋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住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i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H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眠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淋巴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彭晚娇 姚丽青 郑智勇 《实用癌症杂志》 2010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子分型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88例结外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D10、bcl-6、MUM1、ki-67的表达并进行分子...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子分型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88例结外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D10、bcl-6、MUM1、ki-67的表达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88例结外DLBCL中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36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52例,GCB组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大于75.0%有17例,占47.2%(17/36),non-GCB组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大于75.0%有37例,占71.2%(37/52)。结论结外DLBCL以non-GCB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分子分型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浩 汪晓虹 +2 位作者 吴国林 胡茂贵 范丹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3期6544-6547,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CD20阳性的DLBCL患者,采用利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其疗效及...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CD20阳性的DLBCL患者,采用利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56例患者治疗艹6个周期,占66.67%;有28例患者治疗<6个周期,占33.33%。84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初治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复治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是否存在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等变量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5年,治疗后第l年、2年、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8.1%(74/84)、72.62%(61/84)、60.71%(51/84)、60.71%(51/84)。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以及治疗效果等变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对初治患者而言,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时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原文传递
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韩波 高志棣 +5 位作者 王海霞 王朝晖 范传波 刘俊玲 田猛 赵洪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451,共7页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转染miR-155抑制物对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76例,同时选取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转染miR-155抑制物对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76例,同时选取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组织标本。培养DB细胞并将其分为miR-155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LBCL组和对照组组织及细胞中miR-155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DLBCL患者组织中miR-155相对表达量(1.93±0.16)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09)(t=33.991,P=0.000)。miR-155表达量在乳酸脱氢酶水平异常、BCL-2^+、MUM1^+和Ki-67≥50%、病理类型非GC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病变数≥2和IPI评分3-5分的DLBCL患者组织中升高(P<0.05);miR-155抑制物组细胞中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miR-155抑制物组细胞在培养24、48、72和96 h时吸光度A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而细胞凋亡率则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miR-155抑制物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miR-155在DLBCL患者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进展有关,在特异性抑制DB细胞中miR-155的表达可减少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IR-155 细胞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人白介素1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焱 贾振薇 刘亚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7-1292,共6页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8例DLBCL患者和42例反应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用q 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和血液中IL-11的表达,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关性分析DLBCL患者IL-11表达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时间、无进展生存(PFS)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RLH患者比较,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002±0.357 vs 1.507±0.139;血液:6.700±0.337 vs1.446±0.126,均P<0.01)。IL-11表达与DLBCL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细胞症状、化疗敏感性及IPI指数相关(均P<0.01),IL-11高表达患者OS和PFS较IL-11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11表达、化疗敏感性和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IL-11基因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32,P<0.01)。结论: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高表达,IL-11高表达DLBCL患者OS和PFS明显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严重。IL-11有望成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评判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白介素11基因 预后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LR、PLR以及LDH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梦珠 张翰钰 李敬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496-4500,共5页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乳酸脱氢酶(LDH)与健康人的差异、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乳酸脱氢酶(LDH)与健康人的差异、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DLBCL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nn Arbor分期标准将淋巴瘤组患者分为Ⅰ-Ⅱ期(n=27)、Ⅲ-Ⅳ期(n=54),测定外周血NLR、PLR及LDH水平,对比两组及不同分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对比NLR、PLR、LDH以及三者联合对DLBCL的诊断价值。结果:淋巴瘤组81例,NLR、PLR、LDH分别为(3.65±2.55)、(207.73±11.01)、(371.79±63.5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6±0.62,P<0.05)、(127.88±41.05,P<0.05)、(151.99±43.72,P<0.05)ng/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Ⅰ-Ⅱ期患者的NLR(3.00±1.63)、PLR(172.99±61.87)、LDH(279.15±19.12)ng/mL水平对比,Ⅲ-Ⅳ期患者NLR(3.98±2.86)、PLR(225.10±25.71)、LDH(418.11±23.83)ng/m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4,P=0.011)。ROC曲线:NLR以2.44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69.1%、78.8%、74.1%,PLR以168.64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61.7%、87.1%、74.7%,LDH以186.50 ng/mL为临界值时对DLBC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5.3%、94.1%、84.9%,三者联合时分别为80.2%、91.8%、85.5%。四种方法特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灵敏度、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0.133)。两两比较发现,三者联合的灵敏度高于PLR单独检测(P=0.009),特异性高于NLR单独检测(P=0.027)。NLR、PLR、LD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88、0.866,三者联合为0.916,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与健康人对比,NLR、PLR及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乳酸脱氢酶(LDH)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腾 张亚瑞 +4 位作者 赵可 李书苹 常智 柳凤亭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903-908,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初治DLBCL患...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PNI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Youden指数,获取PNI最佳分界值,分析不同PNI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PNI均值为43.93±5.86,当PNI值为44.15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67.2%。低PNI组(<44.15)和高PNI组(≥44.15)患者分别占38例(46.3%)和44例(53.7%),PNI水平与患者的ECOG PS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水平等均有相关性(均P<0.05)。低PNI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低于高PNI组(65.8%vs.86.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8,P=0.028)。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69.1%,低PNI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8%、67.8%和56.9%,均低于高PNI组96.7%、89.5%和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PNI值<44.15、ECOG PS评分≥2分、IPI评分>2分、分期Ⅲ~Ⅳ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1.0×10^9/L对预后有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NI值<44.15和Ⅲ/Ⅳ期为影响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06,0.011)。结论:PNI值可作为DLBCL患者简便可行的临床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化疗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被引量:5
12
作者 Bo Jia Yuankai Shi +14 位作者 Mei Dong Fengyi Feng Sheng Yang Hua Lin Liqiang Zhou Shengyu Zhou Shanshan Chen Jianliang Yang Peng Liu Yan Qin Changgong Zhang Lin Gui Lin Wang Xue Wang Xiaohui He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59-465,共7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7 patients with primary testicular DLBCL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7 patients with primary testicular DLBCL was carried out from November 2003 to May 2012.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period of 39.8 months (5.4-93.0 months),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was 26.2 months (95% CI:0-65 months) and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was 78.4%. Within the whole cohort,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superior PFS were limited stage (stage Ⅰ/Ⅱ),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245 U/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1, primary tumor diameter 〈7.5 cm, and patients who had complete response (CR) and received doxoruhicin-contained chemotherapy (P〈0.05).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 superior outcome for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mbined therapy (surgery/ chemotherapy/radiotherapy) (P=0.055). Patients who had CR, primary tumor diameter 〈7.5 cm and IPI score ≤1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nger PFS at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s: Primary testicular DLBCL had poorer survival. CR, primary tumor diameter and IPI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combined therapy of orchectomy, doxorubicin-contained chemotherapy and contralateral testicular radiotherapy (RT) seemed to improve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testieular SURVIVAL prognostic factor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RT)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和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晋峰 Kumar Saurabha +1 位作者 Nancy Kablay 庞红霞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与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收集博茨瓦纳弗朗西斯敦市仰加奎医院肿瘤内科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71例,其中HIV阳性37例,HIV阴性34例,给予CHO... 目的分析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与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收集博茨瓦纳弗朗西斯敦市仰加奎医院肿瘤内科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71例,其中HIV阳性37例,HIV阴性34例,给予CHOP方案一线化疗,对两组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HIV阴性组相比,HIV阳性组B症状发生率高(56.8%vs.29.4%;P=0.020),更容易出现胃肠道(37.8%vs.14.7%;P=0.028)、肝(29.7%vs.9.7%;P=0.027)、肺(27.0%vs.9.7%;P=0.048)浸润。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治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8.9%(7/37)与41.2%(14/34)(P=0.040);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8.6%(18/37)与70.6%(24/34)(P=0.060)。HIV阳性组化疗后出现贫血、白细胞下降及继发感染比例高于HIV阴性组(均P<0.05)。HIV阳性组中有24例在确诊淋巴瘤前已给予高效价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13例确诊后给予HARRT治疗,其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1.7%和61.5%(P=0.248)。CD4+细胞数>200/mm3和≤200/mm3患者,其客观有效率分别为71.4%和34.8%(P=0.031)。结论 HIV阳性患者就诊时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结合HARRT治疗,CHOP方案可使HIV阳性患者达到类似于HIV阴性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但完全缓解率低。HIV阳性组患者HARRT起始治疗时间不影响近期疗效。CD4^+细胞数低是近期疗效不良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化疗 CHOP方案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天珩 邓丽娟 +1 位作者 宋玉琴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797-801,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侵犯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治疗方法有限,预后普遍较差。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呈降低趋势,但是脑实质受累越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侵犯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治疗方法有限,预后普遍较差。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呈降低趋势,但是脑实质受累越发多见,病理活检在诊断中则越发重要。在高危因素鉴定方面需要结合临床与分子生物学因素综合评估。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全身化疗作为主流的预防策略,其作用尚存争议。伊布替尼等新药、新疗法的治疗价值得到进一步探索。本文旨在对近年来DLBCL继发CNS侵犯的诊疗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化学免疫治疗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婷婷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014-1017,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p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R-CHOP方案为DLBCL标准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疗效是近年来...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p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R-CHOP方案为DLBCL标准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疗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提出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R-CHOP+X方案治疗的策略,但这些方案相继失败。基于更加精准的分层方法,筛选出不同DLBCL亚组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未来DLBCL治疗的方向。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等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针对基于精准分层的DLBCL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遗传学检测方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循环肿瘤DNA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祁昱 徐晓莹 +1 位作者 张会来(综述) 孟斌(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4-268,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得到预期效果。因此,亟需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基于基因异常改变的基因亚型分型,从而为新的治疗方法及靶向药物的研发和选择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为DLBCL基因分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文就最新的DLBCL基因分子分型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分型 治疗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荣秋 游华 魏丽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6,共6页
艾滋病通常会引起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其中淋巴瘤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则是最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较差。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 艾滋病通常会引起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其中淋巴瘤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则是最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较差。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治疗方式 预后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ADD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林 刘薇婉 +1 位作者 张帅帅 任翠爱 《转化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65-69,82,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库分析ADD3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Oncomine数据库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在DLBCL中的差异表达基因ADD3,并进一步分析其在mRNA及DNA水平上的表达差... 目的基于数据库分析ADD3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Oncomine数据库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在DLBCL中的差异表达基因ADD3,并进一步分析其在mRNA及D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从GEO数据库下载含有DLBCL患者信息的数据集,对ADD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进行生存分析,并进一步对年龄、性别等亚组进行分析。利用GEPIA2在线分析工具对DLBCL样本中ADD3与c-Myc、Blc2、P53等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癌症基因图谱数据库分析网站(UALCAN)对ADD3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进行验证分析,DLBCL中ADD3在性别、年龄、种族、疾病阶段等不同亚组的表达量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结果ADD3在荟萃分析中位于显著低表达基因的104位,生存分析显示ADD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研究显示ADD3与Bcl2、c-Myc、P53等基因呈现弱相关性,亚组分析显示ADD3的表达量与性别、种族等因素无关,21~40岁年龄组表达量均高于41~60岁、61~80岁、81~100岁年龄组,对年龄亚组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DD3低表达组预后更差,与先前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ADD3在DLBCL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有望作为DLBCL的独立预后标志物,为治疗和DLBCL提供参考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ADD3 生物信息学分析 Oncomine
下载PDF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0
作者 王博恩 陈思远 +7 位作者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肾脏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