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温病条辨》,思羽翼伤寒 被引量:2
1
作者 杜磊 徐萍利 +1 位作者 杨学惠 杨国汉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525-2528,共4页
《温病条辨》开篇即指出:"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不仅广泛运用《伤寒论》之法,而且结合实际,或师承伤寒而有所变通,或补其未备而有所创新,对温病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伤寒... 《温病条辨》开篇即指出:"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不仅广泛运用《伤寒论》之法,而且结合实际,或师承伤寒而有所变通,或补其未备而有所创新,对温病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伤寒与温病、太阴与太阳、风寒与温热、辛温解表与透凉解表进行了仔细全面的鉴别;补充了阳明上焦卫分证的清法,完善了阳明腑实证的下法;丰富了厥阴经的辨治,大大发展了《伤寒论》,既羽翼伤寒,又透说温病,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伤寒论》 温病 伤寒 太阳表证 太阴表证 阳明证 厥阴病 吴鞠通 张仲景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中玄参、生地、麦冬用法探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安慧妍 胡亚靖 +1 位作者 于河 谷晓红 《现代中医临床》 2017年第3期44-47,共4页
《温病条辨》中有8首方剂出现玄参、生地、麦冬的配伍。三药性味合化甘、咸寒,微苦。三药配伍既可凉营滋阴,又可增液通便,从治法看属于一补一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药不同作用与剂量、比例的关系,进而总结... 《温病条辨》中有8首方剂出现玄参、生地、麦冬的配伍。三药性味合化甘、咸寒,微苦。三药配伍既可凉营滋阴,又可增液通便,从治法看属于一补一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药不同作用与剂量、比例的关系,进而总结为:大肠液干欲增水行舟时重用玄参;营血热盛欲滋阴清热时重用生地;小便不利,化气维艰,重用甘寒,倍用麦冬;增液通下与滋阴润燥并施,三药用量可相同。进而结合了对三药的现代研究,阐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在温病和临床各科热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生地 麦冬 温病条辨 用量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三焦治湿热法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常淑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对湿热证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倡导分利三焦:湿在上焦者以轻宣,重宣肺气化湿;湿在中焦者重辛开苦降,分解湿热;湿在下焦者甘淡渗下,通利水道。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湿热病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论《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对通阳法的运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2-1924,共3页
通阳法,是针对导致阳气不通的原因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气机、通达阳气之目的的治疗原则。在伤寒与温病中都可以见到阳气不通之证,如:寒邪凝敛、真寒假热、燥结腑实、热入心包、肝郁气滞、血行瘀阻、痰湿郁遏、阳气亏虚等。分别采用相应... 通阳法,是针对导致阳气不通的原因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气机、通达阳气之目的的治疗原则。在伤寒与温病中都可以见到阳气不通之证,如:寒邪凝敛、真寒假热、燥结腑实、热入心包、肝郁气滞、血行瘀阻、痰湿郁遏、阳气亏虚等。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都可以收到通达阳气的效果。它不仅适用于外感病的治疗,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因此,可以说,通阳法是包含了多种治法的一种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阳法 医学心悟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一)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7期22-24,共3页
清代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此书问世已200余年,因其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一经刊行,即为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人们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 清代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此书问世已200余年,因其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一经刊行,即为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人们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但因其体例独特,内容纵横交织,初学者往往难于掌握要领.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此书及其作者做一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学术思想 温病学 湿热病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鄢梁裕 惠宏 周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温病学说理、法、方、药系统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学者通过自我观察和经验总结,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理论进行融合,用于诠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与变化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温病学说理、法、方、药系统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学者通过自我观察和经验总结,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理论进行融合,用于诠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与变化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取象比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条辨》方论阐述中,吴鞠通大量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各章节体现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文章对《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思想理论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取象比类 中药 阴阳五行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一书中几个问题的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5期12-14,共3页
清代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成书于1798年,刊刻于1813年.它是吴鞠通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经过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写... 清代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成书于1798年,刊刻于1813年.它是吴鞠通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经过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写成的.也可以说,它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丰富了中医学宝库的内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由于它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被历代医学家所推崇,至今,更被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但是,它毕竟成书于十八世纪末,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受当时学术发展水平和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能够对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深入研究此书,或有所裨益.笔者谨据个人管见,对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诚以抛砖引玉之心,恳祈同道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理法方药 温病学家 温病学说 叶天士 吴鞠通 中医学 清代
下载PDF
《吴鞠通医案》湿病组方规律及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毛晓菲 陈竞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4期J0007-J0010,共4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吴鞠通 湿病 用药规律 温病条辨 吴鞠通医案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湿温汗下润忌宜及儿科临床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润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8期37-39,共3页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关键词 湿温汗下 儿科 《温病条辨》 湿遏热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