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秦红 李昌晓 任庆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494-3504,共11页
旨在为三峡消落带选择适合的生态恢复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以三峡库区重庆忠县汝溪河流域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6月进行原位取样,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方法,... 旨在为三峡消落带选择适合的生态恢复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以三峡库区重庆忠县汝溪河流域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6月进行原位取样,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方法,对消落带的耕地、林地、弃耕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除容重和密度外,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各理化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林地的含水量、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钾(AK)、速效磷(AP)的含量显著高于耕地和弃耕地(P<0.05)。(2)在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有显著性差异。(3)耕地和林地的细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弃耕地;不同用地方式中,土壤全磷(TP)和速效磷(AP)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P<0.05)。(4)真菌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在耕地中均为最低,但均匀度指数在3种用地类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用地方式的土壤中,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含量和p H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P<0.05)。结论:与弃耕地和耕地相比,林地可固持、滞留和保有更多的土壤养分,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在三峡消落带165—175 m海拔高程,林地为最适宜的用地方式,建议限制耕作,推广人工生态修复林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地利用方式 细菌和真菌多样性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晓燕 陈洪松 王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1-45,共5页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柑园<...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柑园<农作区。茶树和柑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柑日蒸腾速率比对照茶树弱,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10月均以蒸腾耗水为主。遮荫可有效削弱茶园土壤蒸发及植被蒸腾。茶园蒸发受微地形条件影响较大,梯地蒸发比梯坎蒸发弱,而农作区和柑园土壤蒸发更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适度遮荫可以有效降低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防治季节性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不同利用方式 土壤蒸发 蒸腾速率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紫色土养分流失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玉民 龙伟 +1 位作者 刘亚敏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4,共4页
通过建立5个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小区,对每个小区径流泥沙中养分的含量进行研究,探讨机械组成、微团聚体含量、粘粒团聚度等因子对养分流失影响的程度,结果发现:1530 cm土层中<0.01 mm的粘粒含量与径流泥沙中全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 通过建立5个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小区,对每个小区径流泥沙中养分的含量进行研究,探讨机械组成、微团聚体含量、粘粒团聚度等因子对养分流失影响的程度,结果发现:1530 cm土层中<0.01 mm的粘粒含量与径流泥沙中全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015 cm层中的<0.01 mm和<0.001 mm微团聚体含量都与径流泥沙中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的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同层中<0.01 mm粘粒团聚度与径流泥沙中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同层<0.001 mm粘粒团聚度与径流泥沙中全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模式 养分流失 影响因子 紫色土
下载PDF
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晶 田耀武 张巧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5-261,共7页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地之间〉5mm,2-5mm两个粒级风干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阔杂林、...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地之间〉5mm,2-5mm两个粒级风干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均显著提高,刺槐林和灌草地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显著提高;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耕地均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较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上。不同利用方式地均以0.25-2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同一利用方式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但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差异较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团聚体的含量。不同利用方式地〉5,2-5,0.25-2mm 3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为刺槐林地〉阔杂林地〉灌草地〉果园〉耕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拟合符合对数函数;团聚体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团聚的固碳能力较小团聚体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伍延正 张苗苗 +3 位作者 秦红灵 侯海军 陈春兰 魏文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68-2974,共7页
由于冬季气温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被忽视.而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冬季仍然持续排放N2O.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N2O排放规律对于评估农田土壤N2O排放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冬... 由于冬季气温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被忽视.而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冬季仍然持续排放N2O.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N2O排放规律对于评估农田土壤N2O排放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冬闲稻田、油菜地、蜜柚园和撂荒地,采用静态箱采集和气相色谱法结合监测N2O排放动态.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和油菜地N2O排放量明显高于蜜柚园和撂荒地,其顺序为:油菜地>冬闲稻田>蜜柚园>荒地.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502、0.392、0.162、0.075 kg·hm-2.冬闲稻田和油菜地的累计排放量占全年排放量的贡献较大而蜜柚园和荒地则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当土壤温度>5℃时,冬季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都有显著指数正相关,而与水分没有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当土壤温度>5℃,土壤温度是冬季桃源不同土地类型N2O排放的主导因素;当土壤温度<5℃时,土壤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了N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N_(2)O排放 土壤温度 影响因素 农田土壤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雪梅 康璇 赵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0-164,共5页
基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壤盐渍化现象发展的趋势,采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电导率、总盐量和pH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 基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壤盐渍化现象发展的趋势,采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电导率、总盐量和pH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下,土壤电导率和总盐量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漠灌丛>盐碱草地>耕地>林地,而土壤pH值则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此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盐渍化特征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下载PDF
典型岩溶槽谷区土壤水δD和δ^(18)O时空分布特征: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吴韦 蒋勇军 +4 位作者 贾亚男 彭学义 段世辉 刘九缠 王正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18-5427,共10页
为了揭示岩溶槽谷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为研究基地,于2017年5月和2017年9月收集降水及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草地和林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5 cm、15... 为了揭示岩溶槽谷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为研究基地,于2017年5月和2017年9月收集降水及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草地和林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5 cm、15~45 cm土壤剖面的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50.0‰±33.6‰和-7.9‰±4.3‰,其值均在大气降水线(LMWL)周围,说明降水是该区土壤水的主要补给来源;(2)土壤水δD和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月(土壤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19.4‰±6.8‰和-4.1‰±1.0‰)>9月(土壤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82.2‰±14.0‰和-11.9‰±2.2‰);(3)土壤水δD和δ^(18)O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4)土壤水δD和δ^(18)O随土壤深度呈梯度变化,5月耕地、草地和林地土壤水稳定同位素以垂直递减趋势为主,9月耕地和林地以递增趋势为主,草地以递减的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槽谷区 土壤水 氢氧同位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戴小国 庞奖励 +1 位作者 郭美娟 邱海燕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2期223-227,232,共6页
通过对关中东部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不同,①黏粒含量是:苹果林地>农耕地>花椒地,粉砂是:花椒地>苹果林地>农耕地,砂粒是:... 通过对关中东部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不同,①黏粒含量是:苹果林地>农耕地>花椒地,粉砂是:花椒地>苹果林地>农耕地,砂粒是:农耕地>花椒地>苹果林地,有机质的含量是:花椒地>农耕地>苹果林地。3个剖面总体趋势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元素(Cu、Fe、Mn、Zn)、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和CaCO3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元素(Cu、Fe、Mn、Zn)与黏粒、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图2,表3,参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理化性质 关中东部
下载PDF
云南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林林 吴志祥 +3 位作者 孙瑞 杨川 符庆茂 谭正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2-539,共8页
【目的】探讨云南植胶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景洪市、瑞丽市和河口县3个植胶区5种林龄(0~5年、10~15年、16~20年、26~30年和31~35年)橡胶林土... 【目的】探讨云南植胶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景洪市、瑞丽市和河口县3个植胶区5种林龄(0~5年、10~15年、16~20年、26~30年和31~35年)橡胶林土壤样品为对象,用pH计法测定土壤pH,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重铬酸钾容量—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子。【结果】(1)云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7.22~22.82 g/kg;其中景洪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7.90 g/kg;最低的是河口植胶区,平均值为10.62 g/kg。(2)云南各植胶区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比较:景洪0~5年、10~15年和16~20年3个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26~30年和31~35年2个龄级(P<0.05),瑞丽0~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26~30年和31~35年2个龄级(P<0.05),河口各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云南各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表现出表层(0~20 cm)高于深层(>20~40 cm)的特征。(3)地理位置(纬度、坡度和海拔)、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差异的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土壤pH、郁闭度和树高等的影响次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空间、林龄以及土层之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不同林龄 橡胶林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宁夏盐渍化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明 马飞 +1 位作者 陈晓娟 王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3-2162,共10页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盐渍化荒地(CK)、水旱轮作12年玉米地(PD12Y)、连续种植12年水稻地(P12Y)、水旱轮作12年水稻地(DP12Y)以及连续种植12年玉米地(D12Y)的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盐渍化荒地(CK)、水旱轮作12年玉米地(PD12Y)、连续种植12年水稻地(P12Y)、水旱轮作12年水稻地(DP12Y)以及连续种植12年玉米地(D12Y)的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变形菌门是研究区所有土壤中最为优势的菌群,占21.25%~46.87%;其次为芽单胞菌门,占7.10%~25.36%,其丰度在盐渍化荒地(CK)组最高(25.3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96.28%~257.18%(P<0.05);第3大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占5.30%~18.87%,放线菌门在CK中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105.00%~261.51%(P<0.05)。(2)在属水平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盐渍化土壤中耐盐性的Salinimicrobium、unidentified Actinomarinales和Candidatus entotheonella等显著下降(P<0.05)。(3)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全磷在PD12Y和D12Y处理中最高,其中碱解氮在D12Y处理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全磷在PD12Y处理组最高(P<0.05);速效磷在PD12Y处理组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土壤pH(P<0.05)、电导率值、含水量在PD12Y处理组最低。(4)冗余分析(dbRDA)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细菌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果草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斯 何丙辉 +1 位作者 王侨 苏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575-4577,共3页
[目的]寻求适合三峡库区的"果—草"模式。[方法]在重庆三峡库区万州区内,设3种果—草模式处理:佛罗橙—紫花苜蓿,套种1年(T1)、佛罗橙—北海道牧草,套种2年(T2)、佛罗橙—白三叶,套种1年(T3),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果草模式对土壤... [目的]寻求适合三峡库区的"果—草"模式。[方法]在重庆三峡库区万州区内,设3种果—草模式处理:佛罗橙—紫花苜蓿,套种1年(T1)、佛罗橙—北海道牧草,套种2年(T2)、佛罗橙—白三叶,套种1年(T3),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果草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3种果草套种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土壤肥力,其中以T1和T2模式的养分含量最优;能增加土壤中大孔隙的含量,提高土壤渗透速度,其中以T2模式最大,达到8.03 mm/min;能够提高土壤中较大颗粒的含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富集,其中以T1和T2模式的效果最显著。[结论]佛罗橙—北海道牧草模式和佛罗橙—紫花苜蓿模式是适合三峡库区的较为理想的果—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草模式 不同种植模式 紫色土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斯译 孙仲秀 +6 位作者 王秋兵 姜荧荧 韩春兰 张永威 吕梦菲 孙福军 陈留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8-1084,共7页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埋藏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古红土各发生层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及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埋藏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古红土各发生层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及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埋藏古红土有机碳含量较低,随深度分布均一,各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2)埋藏古红土出露地表后,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表层全土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增加,呈现林地>耕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埋藏古红土的特征,其中,林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说明林地是古红土分布区的一种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3)耕地0~10 cm土层粒径>1 mm和<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逐渐降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古红土均呈现>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降低,<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第四纪古红土 有机碳分布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片麻岩坡面养分流失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佳琪 王红 +2 位作者 张瑞芳 朱子龙 周大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125,131,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谷子地、草地坡面产沙量产流量远小于裸地产沙产流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过程不同,草地、谷子地达到稳定产流的时间滞... 通过室内模拟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谷子地、草地坡面产沙量产流量远小于裸地产沙产流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过程不同,草地、谷子地达到稳定产流的时间滞后于裸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养分流失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基本相同,降雨起始各种养分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持续,养分流失浓度趋于稳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片麻岩坡面养分流失量表现为钾流失总量>氮流失总量>磷流失总量,养分流失总量与产沙产流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裸地养分流失量最大,其次是谷子地,草地的养分流失量最小,但是径流中硝态氮含量和泥沙总磷量谷子地流失量最大,裸地次之,草地最小。3种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磷钾流失主要是泥沙态养分,氮素流失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或者二者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 水土流失 径流 养分流失量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丽君 杨桂霞 +1 位作者 王波 徐大伟 《草业与畜牧》 2015年第4期24-30,共7页
为了解我国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变化,研究退化草地(对照)与栽培草地改变利用方式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MBC、MBN、MBP、MBC/MBN和微生物数量在不... 为了解我国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变化,研究退化草地(对照)与栽培草地改变利用方式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MBC、MBN、MBP、MBC/MBN和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植被类型和生长阶段存在差异性(P<0.05)。MBC、MBN和MBP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总体显示为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MBC/MBN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生长初期;对MBC、MBN、MBP与微生物数量间进行相关分析,显示MBC与真菌、固氮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N与细菌、固氮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MBP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微生物生物量方面,栽培草地总体上高于对照,微生物菌群数量方面,对照高于栽培草地。长期监测退化天然草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的栽培草地与天然草地的微生物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草地 微生物特征 不同利用方式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石灰土化学风化特性
15
作者 周鹏鹏 舒英格 +1 位作者 陈忠柳 陈青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49,共12页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石灰土剖面化学风化特征,探讨矿质元素在石灰土剖面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风化度,元素淋溶度、迁移度和残积度的角度分析土壤化学风...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石灰土剖面化学风化特征,探讨矿质元素在石灰土剖面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风化度,元素淋溶度、迁移度和残积度的角度分析土壤化学风化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石灰土剖面氧化物含量以SiO2、Al2O3、Fe2O3为主,其他氧化物含量相对较低,均属于中等变异元素,SiO2、Al2O3、MgO含量以荒草地较高,CaO、Na2O含量以林草间作地较高,Fe2O3、MnO、P2O5、K2O以耕地较高;研究区土壤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富铝化程度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荒草地土壤化学蚀变系数较强,林草间作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高;研究区土壤K、Na、Ca淋失严重,荒草地盐基离子淋失明显,林草间作地盐基离子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土壤Fe、Al相对富集明显,残积程度高,林草间作地Al含量积累明显,退耕还草地Fe含量富集显著;实施“退耕—还草”等增加植被覆盖度的治理模式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元素 化学风化 石灰土 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下贵州印江河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元元 吴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对贵州印江河流域生态水文的影响,将降雨径流模型(SCS模型)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进行耦合,构建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通过设定3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下的生态水文... 为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对贵州印江河流域生态水文的影响,将降雨径流模型(SCS模型)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进行耦合,构建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通过设定3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下的生态水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水沙耦合模型在研究流域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径流模拟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确定性系数0.7以上,泥沙负荷模拟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确定性系数0.5以上,模型满足水量和泥沙负荷模拟的精度要求;3种土地利用模式情景中,旱地面积增加10%,流域径流深增加11.5%,土壤侵蚀模数增加12.9%;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10%,流域径流深分别减少7.5%和6.3%,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分别减少14.63%和6.78%,模型研究成果可以为贵州印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耦合模型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情景 生态水文响应 印江河流域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影响及养分等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金萍 李奕 +3 位作者 李祥余 李美玲 徐国斌 郭琴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11-116,共6页
文章以三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有机质、水解氮、全钾、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影响。在0~5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均表现为:旱田>水稻田>撂... 文章以三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有机质、水解氮、全钾、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影响。在0~5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均表现为:旱田>水稻田>撂荒地;土壤水解氮含量表现为:水稻田(257.76±11.75mg/kg)>旱田(135.80±17.60mg/kg)>撂荒地(62.07±6.89mg/kg);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撂荒地(38.22±6.85g/kg)>旱田(37.79±7.64g/kg)>水稻田(29.03±4.77g/kg);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旱田(1.25±0.39g/kg)>水稻田(1.13±0.35g/kg)>撂荒地(1.10±0.20g/kg)。土壤养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在旱田土壤中处于中上水平,土壤水解氮在水稻田土壤中处于极丰富状态,三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钾和全磷均处于极丰富水平,而有效磷均处于不足状态。因此,应适当采取措施调整该区土壤氮磷比例,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等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