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与散居人口研究:侨乡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被引量:9
1
作者 柯群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2,共8页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法,以便理解侨乡研究中不断遇到的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和兴起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散居人口研究 侨乡研究 跨国关系 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 华人宗族
下载PDF
“边界是为跨越而设置的”——流散研究理论方法三题议 被引量:6
2
作者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共9页
流散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跨界综合。在内部与外部关系上,流散研究可引入"非领地化"概念,打通内外之隔、华洋之隔和学科之隔。在时空关系上,移民的一个解释模型是时间(发展进化)向空间(国度)漂移和跳转,需使"地理"和&qu... 流散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跨界综合。在内部与外部关系上,流散研究可引入"非领地化"概念,打通内外之隔、华洋之隔和学科之隔。在时空关系上,移民的一个解释模型是时间(发展进化)向空间(国度)漂移和跳转,需使"地理"和"历史"在相互垂直扩展中实现自觉的扭结。在乐观与悲感关系上,悲剧性的历史文化承担和伴随生活成功或挫败的英雄主义奋斗精神相互错杂的感悟,可使流散美学接通后现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研究 流散文学 流散美学 移民 后现代精神 跨界综合
原文传递
“流散”的词义辨析及其研究理论变迁
3
作者 汪杨静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8,共9页
“流散”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嬗变,古典阶段“流散”一词具有神学内涵,主要指《旧约》中的犹太人流散和《新约》中的基督徒流散;20世纪后该词开始现代转向,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指称某一族裔群体自愿或... “流散”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嬗变,古典阶段“流散”一词具有神学内涵,主要指《旧约》中的犹太人流散和《新约》中的基督徒流散;20世纪后该词开始现代转向,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指称某一族裔群体自愿或被迫地离开故土,分散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流散研究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向系统化、学科化和理论化的道路迈进。当代流散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派理论家以“根源”为导向,强调起源和回归的单一目的论;另一派理论家以“路径”为导向,强调流散经验的多元场景、动态变化和去领土化特征。历史源流的追溯和理论话语的阐发,可以廓清当下流散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研究者对于流散问题的全面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裔流散 流散研究 现代转向 流散理论
下载PDF
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基于对福州侨乡的实地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凤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28-36,共9页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福州侨乡地区的新移民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在移民全球化背景下的通婚地方化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侨乡"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移民在风险社会下的理性抉择、扩展家庭社会资本的需要,以及新移...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福州侨乡地区的新移民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在移民全球化背景下的通婚地方化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侨乡"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移民在风险社会下的理性抉择、扩展家庭社会资本的需要,以及新移民在移居地族群融合状况不佳是该地区盛行地方化通婚的主要原因。福州侨乡地区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并存的现象,其实质是非精英新移民群体迁移全球后,遭遇文化冲突而选择的一种适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移民研究 新移民 侨乡研究 通婚
下载PDF
金山潜龙:流散书写中的华工囚禁叙事 被引量:2
5
作者 蓝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0,共9页
论文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天使岛诗歌作为一部华人囚禁叙事重新加以解读。认为天使岛华工诗歌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和完整鲜明的思想立场构成了一部华人囚禁叙事。它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与美国清教徒囚禁叙事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 论文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天使岛诗歌作为一部华人囚禁叙事重新加以解读。认为天使岛华工诗歌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和完整鲜明的思想立场构成了一部华人囚禁叙事。它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与美国清教徒囚禁叙事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它的种族化民族主义诉求是历史的产物,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抵抗种族迫害的有效话语武器;二是它强调集体救赎,并且认为个体救赎只有通过集体救赎方可实现;三是它主张凭借集体奋斗和人类自身之力获得拯救,彰显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的人文主义解放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研究 移民文化 比较文学 华美文学 囚禁叙事 华工 天使岛
下载PDF
俄裔犹太人的美国之声——马克西姆·施拉耶尔访谈
6
作者 李锋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现为波士顿学院俄语、英语与犹太研究教授,兼任哈佛戴维斯中心俄罗斯与欧亚犹太人研究项目主任。他因主编《俄国犹太文学选集》而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是著名的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现为波士顿学院俄语、英语与犹太研究教授,兼任哈佛戴维斯中心俄罗斯与欧亚犹太人研究项目主任。他因主编《俄国犹太文学选集》而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随后凭借对犹太诗人和大屠杀见证者的研究赢得2012年度古根海姆奖。此外,他所创作的传记与小说作品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借此成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019年年底,施拉耶尔接受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所李锋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他谈及自己的俄国犹太文学研究、移民文学研究、传记与小说写作,以及对族裔与宗教身份、历史、记忆等问题的看法。施拉耶尔指出,尽管俄国犹太文学在其本土日渐式微,但其遗产将在美国和以色列保持生机,而自己的文学研究与创作,也将持续关注俄国犹太移民如何同往昔的欧洲记忆努力实现和解,同时在当下美国营造新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西姆·施拉耶尔 俄国犹太文学 俄裔美国文学 大屠杀研究 离散研究 移民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