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并29例文献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慧 毕新岭 顾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6-637,共2页
患者女,68岁。双胫前水肿性红斑伴局部萎缩10年,确诊为糖尿病3年,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并回顾文献及29例病例,对本病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糖尿病 分析
下载PDF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in a Patient with the Normal Range of the Hemoglobin A1c Level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2
作者 Hiromasa Matsuda Naoki Oiso +2 位作者 Yukie Fujita Hiroshi Ikegami Akira Kawada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2年第3期141-143,共3页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is an uncommon skin disorder showing a diffuse, symmetrical, and non-pitting persistent in-duration developing initially on the nape. It usual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poorly controlled or ins...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is an uncommon skin disorder showing a diffuse, symmetrical, and non-pitting persistent in-duration developing initially on the nape. It usual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poorly controlled or insulin-resistant diabetes mellitus. We present a 57-year-old woman with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with hemoglobin A1c 6.1% (normal, 4.7% - 6.2%)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lcian blue staining at pH 7.0 illustrated deposits of acid mucopolysaccharides between the collagen bundles in the reticular dermis, but the staining at pH 1.5 did not show the deposits. This case indicates that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may be an early indicator of undiagnosed diabetes mellitus in some cases, and that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individuals with scleredema even though the hemoglobin A1c level i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Alcian Blue STAINING Diabetes MELLITUS HEMOGLOBIN A1C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 Early Indicator
下载PDF
Pembrolizumab induced scleroderma
3
作者 Reem Alkilany Stanley Ballou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9年第4期6-9,共4页
Systemic sclerosis(SSc)is a rar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It is a chronic multisystem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progressive fibrosis of tissue,with skin hardening and thickening(known as scle... Systemic sclerosis(SSc)is a rar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It is a chronic multisystem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progressive fibrosis of tissue,with skin hardening and thickening(known as scleroderma)being the hallmark of the disease.It tends to affect females more than males and has a higher prevalence in African American population with earlier onset and more severe disease.While scleroderma can be a manifestation of conditions other than SSC,the presence of skin thickening of the fingers,extending proximally to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s is sufficient to classify a patient as having SSc.SSc treatment is challenging give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disease,multiple organ involvement,different subtypes and poorly understood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Yet,systemic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s often the treatment of choice.Here we present a 60-year-old white female who developed skin thickening of her fingers extending to the forearms and of her proximal thighs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for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It wa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internal organ involvement given her history of metastatic lung cancer,but scleroderma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were negative.Her symptom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ith methotrexate and stopping pembrolizumab.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case reports of scleroderma secondary to pembrolizum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mbrolizumab 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 SCLERODERMA Systemic sclerosis Sclerodactyly Scleredema diabeticorum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诱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萍 邹梦晨 +6 位作者 潘彦伶 蔡玉兰 罗祥蓉 蒋娅 薛耀明 曹瑛 高方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8-412,共5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直接诱发因素及特点,为DFU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560例DFU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与DFU的相关因素。结果 560例DFU患者中,60. 54%为男性,80. 75%年龄50~79岁,...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直接诱发因素及特点,为DFU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560例DFU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与DFU的相关因素。结果 560例DFU患者中,60. 54%为男性,80. 75%年龄50~79岁,48. 75%患者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44. 80%溃疡位于左足,45. 90%位于于右足,60. 50%位于足趾区域。冬季(12~次年2月)发病率最高(32. 90%);春季是DFU入院率最高的季节(32. 30%)。DFU最主要的类型是自发性溃疡(56. 80%),其次是外伤性溃疡(35. 20%)。自发性溃疡中37. 42%由神经-血管病变所致,另有25. 16%由于糖尿病大疱病(BD)破溃后所致。此外,自发性溃疡中,BD患者Scr[87. 00(66. 50,122. 00)vs 83. 00(66. 00,107. 50)mmol/L]、血尿酸[(383. 45±123. 85)vs(329. 65±120. 96)μmol/L]和HbA1c[(9. 48±2. 55)%vs(8. 54±3. 22)%]高于非BD患者(P<0. 05)。结论 DFU多为自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及BD是导致自发性溃疡的主要诱因。BD易发生于肾功能异常及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诱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糖尿病大疱病
原文传递
Cajal间质细胞介导的糖尿病大鼠胃离体平滑肌条收缩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姚涛 袁秀珠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1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介导的糖尿病大鼠和普通大鼠胃离体平滑肌条的收缩功能,体外高糖状态对大鼠胃离体平滑肌条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大鼠胃壁Cajal间质细胞含量及形态学的改变,探讨Cajal间质细胞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 目的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介导的糖尿病大鼠和普通大鼠胃离体平滑肌条的收缩功能,体外高糖状态对大鼠胃离体平滑肌条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大鼠胃壁Cajal间质细胞含量及形态学的改变,探讨Cajal间质细胞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动物分组处理: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型糖尿病组。后组以腹腔注射STZ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2)胃离体平滑肌条收缩功能的测定:用瞿颂义方法,取胃体上1/3和胃窦环行肌肌条,与张力换能器相连,并输入生理记录仪,记录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胃肌条的机械收缩运动。(3)给予体外不同浓度高糖,观察胃离体平滑肌条收缩状态的变化。(4)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胃壁Cajal间质细胞含量及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液体胃排空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迟(正常组74.38±3.62%,糖尿病组52.00±5.40%)(P<0.01);糖尿病大鼠胃平滑肌条体外收缩振幅和频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体外高血糖状态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胃平滑肌条的收缩;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糖尿病组Cajal间质细胞在胃体及胃窦的分布稀疏,数量减少,胃体与胃窦的减少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Cajal间质细胞的病变可能是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发病机制,而体外高糖状态不作为直接导致为平滑肌收缩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JAL间质细胞 糖尿病胃轻瘫 胃平滑肌收缩 高糖状态
原文传递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汝芝 朱文元 吴保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3,共2页
报告1例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男,37岁。左足背和右踝关节处褐色斑块4年余,逐渐增大,边缘隆起,中央无萎缩,局部无瘙痒和疼痛。否认有局部外伤和化学物质接触史。无家族性糖尿病病史。尿糖++,糖耐量试验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报告1例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男,37岁。左足背和右踝关节处褐色斑块4年余,逐渐增大,边缘隆起,中央无萎缩,局部无瘙痒和疼痛。否认有局部外伤和化学物质接触史。无家族性糖尿病病史。尿糖++,糖耐量试验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典型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特征。随着糖尿病的控制,皮疹逐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糖尿病性
下载PDF
一例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左小腿皮肤溃疡患者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维萍 袁南兵 +4 位作者 王椿 王艳 余婷婷 吴雪艳 冉兴无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830-835,共6页
目的针对近期收治的1例罕见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 diabeticorum,NLD)左小腿皮肤溃疡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3期)、PubMed(1966~2006.7)、EMb... 目的针对近期收治的1例罕见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 diabeticorum,NLD)左小腿皮肤溃疡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3期)、PubMed(1966~2006.7)、EMbase(1974~2006.7)、CBM(1978~2006.7),按证据级别高低查找相关证据,并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到153篇文献,无临床指南和系统评价,也无临床对照研究。有关临床治疗的文献共有30篇,共包括17种治疗措施。在这些治疗措施中,延胡索酸酯类、口服己酮可可碱、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以及外科皮瓣移植等效果相对较好,副作用发生较低。根据患者意愿和我院实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抗血小板治疗及局部清创换药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该患者溃疡处实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局部治疗,319天后患者小腿溃疡痊愈,随访157天,未见病灶复发。结论常规治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局部治疗是治疗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小腿皮肤溃疡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溃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循证治疗
下载PDF
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江山 郭正端 +1 位作者 陈璧亮 杨小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8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与胃动力药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对比。方法52例确诊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莫沙必利组和多潘立酮组,治疗4周后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胃固体排空时间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莫沙必利... 目的探讨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与胃动力药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对比。方法52例确诊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莫沙必利组和多潘立酮组,治疗4周后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胃固体排空时间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明显好于多潘立酮,两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莫沙必利能明显缩短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P<0.01),多潘立酮也缩短胃固体排空时间(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明显,优于多潘立酮,不良反应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轻瘫 胃动力检查 莫沙必利 多潘立酮
下载PDF
76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齐亚男 张执华 +1 位作者 李彦 张会峰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B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76例B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治疗20 d患者的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B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76例B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治疗20 d患者的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大疱部位及大小等,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6例BD患者纳入研究,男67例、女9例,年龄(62.2±13.3)岁,糖尿病病程(11.2±7.2)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在正常皮肤上可见张力性大疱。大疱部位位于下肢68例、上肢8例,面积(14.9±11.7)cm2,63例(82.9%)大疱合并感染。治疗20 d,预后良好组42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0岁、大疱病史≥10 d、大疱面积≥20 cm2、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9%、白细胞计数≥9.5×109/L、C反应蛋白≥10 mg/L、ALB<35 g/L、周围血管病变程度重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疱面积大、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D多发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大疱面积、继发感染、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皮肤病变 预后 感染
原文传递
糖尿病性大疱病合并足溃疡1例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金佳淇 张丽亚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在糖尿病患者四肢远端的特异性皮肤损害。本文总结1例糖尿病性大疱合并足溃疡的护理经验。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在稳定血糖的基础上,加强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促进水疱吸收,加快...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在糖尿病患者四肢远端的特异性皮肤损害。本文总结1例糖尿病性大疱合并足溃疡的护理经验。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在稳定血糖的基础上,加强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促进水疱吸收,加快足溃疡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大疱病 足溃疡 感染 疼痛 血糖 健康宣教
下载PDF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炜 高陈林 +4 位作者 徐玲 蒋岚 朱建华 万沁 徐勇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4-755,共2页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LD)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病发病率低,无相应的诊治指南,易被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我院诊治的1例严重而且典型的NLD病案,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归纳,旨在提高和加...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LD)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病发病率低,无相应的诊治指南,易被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我院诊治的1例严重而且典型的NLD病案,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归纳,旨在提高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以免误诊和漏诊,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糖尿病
原文传递
基于“消渴”探讨葛根治疗糖尿病性硬肿病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树元 董秀慧 +3 位作者 张沁园 颜培正 常兴 张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9期122-125,146,共5页
糖尿病性硬肿病是由燥热内盛,胃、脾、肺三脏功能失调,风寒湿三邪杂合所致。葛根具有起阴气、生津液的功效,是治疗消渴及诸痹的要药。但目前尚没有葛根对糖尿病性硬肿病治疗作用的系统研究及相关报道。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对古今中外文... 糖尿病性硬肿病是由燥热内盛,胃、脾、肺三脏功能失调,风寒湿三邪杂合所致。葛根具有起阴气、生津液的功效,是治疗消渴及诸痹的要药。但目前尚没有葛根对糖尿病性硬肿病治疗作用的系统研究及相关报道。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对古今中外文献的研究,认为葛根有效成分所具有的调节血糖、抑制炎症反应及抗纤维化等作用可对糖尿病性硬肿病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本文从"消渴"角度出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葛根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对葛根治疗糖尿病性硬肿病的可能机制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糖尿病性硬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消渴 糖尿病性硬肿病 血糖 炎症
下载PDF
糖尿病性硬肿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奥 景娜 +3 位作者 赵琳琳 丁晓煦 韦俊芳 赵艳艳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糖尿病性硬肿病(SD)是一种累及结缔组织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多发于血糖控制较差的肥胖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背、颈、肩部皮肤逐渐粗糙、硬化,皮肤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因早期未出现典型症状易被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SD... 糖尿病性硬肿病(SD)是一种累及结缔组织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多发于血糖控制较差的肥胖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背、颈、肩部皮肤逐渐粗糙、硬化,皮肤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因早期未出现典型症状易被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SD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回顾分析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相关治疗手段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早期识别和预防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硬肿病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历史文献
原文传递
糖尿病性硬肿病并发黑棘皮病
14
作者 周英 彭晶 +2 位作者 杨佩佩 黎世杰 樊翌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43-445,共3页
报告1例糖尿病性硬肿病(SD)并发黑棘皮病(AN)。患者男,33岁。褶皱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5年,背部皮肤变硬1年。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服用中药控制不佳。皮肤科检查:项部、腋窝、腹股沟可见深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如天鹅绒样。右背上... 报告1例糖尿病性硬肿病(SD)并发黑棘皮病(AN)。患者男,33岁。褶皱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5年,背部皮肤变硬1年。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服用中药控制不佳。皮肤科检查:项部、腋窝、腹股沟可见深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如天鹅绒样。右背上部一约16 cm×15 cm非凹陷性肿胀、变硬,伴有褐色色素沉着,境界不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色素增加;乳头状突起之间棘层轻度增厚,并充满角质。真皮明显增厚,真皮浅层可见少数噬黑素细胞及轻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层胶原束肿胀和分离。皮下脂肪被增厚的胶原纤维代替。阿辛蓝染色显示黏蛋白沉积在真皮深部胶原束之间。诊断:SD并发AN。未予患者特殊治疗,约2年随访中皮损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肿病 糖尿病性 黑棘皮病
下载PDF
糖尿病水疱病56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王丽萍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13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水疱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56例糖尿病水疱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控制血糖、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及对水疱局部进行处理,大部分病例治愈。结论:糖尿病水疱病多见于病程长、病情控制不良及伴有多种并... 目的:探讨糖尿病水疱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56例糖尿病水疱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控制血糖、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及对水疱局部进行处理,大部分病例治愈。结论:糖尿病水疱病多见于病程长、病情控制不良及伴有多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末梢神经病变者。高血糖损害是糖尿病水疱病发生的病理基础,采取积极措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水疱病 临床特点 发病机理 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大疱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16
作者 丁钰 王玉容 黄忠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14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测定25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和25例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指标来区别判定。结果糖尿病性大疱病...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测定25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和25例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指标来区别判定。结果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与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组相比,增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对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大疱病患者鉴别判断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大疱病 皮肤性大疱病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