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独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约 王训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Teichichnus-Planolites,Planolites-Cochlichnus等5个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遗迹组合,并在剖面上展现出较好的海平面变化。通过对遗迹组合所反映环境的研究,独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脉动式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和控制,界线可能在汤粑沟组底部钙泥质条带灰岩明显海退事件之上的第一次海进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泥盆纪 石炭纪 地层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怀诚 赵治信 刘静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东河塘组、甘木里克组和巴楚组产丰富的孢子、牙形刺和鱼化石。本文依据古生物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含砾砂岩段)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的时代限于早石炭世...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东河塘组、甘木里克组和巴楚组产丰富的孢子、牙形刺和鱼化石。本文依据古生物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含砾砂岩段)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的时代限于早石炭世早期,论证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划在含砾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泥盆系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地层界线
下载PDF
安徽巢湖地区泥盆纪-石炭纪界线地层的新认识 被引量:11
3
作者 侯明金 齐敦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五通组几条代表性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特征和地层区域展布等研究并进行区域对比,结合近年来的区调及科研成果,提出巢湖地区五通组观山段至擂鼓台段中部的下黏土层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晚期斯图期,而擂鼓台段中部的上... 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五通组几条代表性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特征和地层区域展布等研究并进行区域对比,结合近年来的区调及科研成果,提出巢湖地区五通组观山段至擂鼓台段中部的下黏土层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晚期斯图期,而擂鼓台段中部的上黏土层与上部为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位于上、下黏土层之间石英砂岩中(狮子口剖面31层的顶面);擂鼓台段下部与中部之间有一沉积间断面,有铁质风化壳,局部见褐铁矿化砾岩层,这一间断面是泥盆纪末期大海退在本区的反映;巢湖地区五通组并非陆相沉积,而是一套海相的滨岸相沉积,海水主要来自北东方向,与过去的陆相沉积和海侵来自南西方向的论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通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风化壳 界线层 滨岸相 海侵方向 巢湖地区 安徽
原文传递
江西全南小慕泥盆-石炭系孢子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文子才 卢礼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03-331,405-408,共29页
据30属57种(包含9新种)小孢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将江西全南小慕泥盆一石炭系的小孢子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1)Acanthotriletes denticulatus-Apiculireiusispora raris(DR)组合,2) Leiotriletes macrothlis-Grandispora xiamuensis(MX... 据30属57种(包含9新种)小孢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将江西全南小慕泥盆一石炭系的小孢子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1)Acanthotriletes denticulatus-Apiculireiusispora raris(DR)组合,2) Leiotriletes macrothlis-Grandispora xiamuensis(MX)组合,uispinosa(TT)组合,3)Apiculiretusisporatera-Lycospora cf. thuispinosa(TT)组合.这3个组合分别产于三门滩组、翻下组与荒塘组-刘家塘组.据孢子资料的分析与植物、腕足类、鱼类等化石的佐证,三门滩组与翻下组的时代均属晚泥盆世晚期(Famennian),荒塘组与刘家塘组属早石炭世早期(Tournaisian).本区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线置于翻下组与荒塘组之间较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组合 小慕剖面 泥盆-石炭系
下载PDF
湖南台地泥盆纪末绝灭事件后的微生物沉积 被引量:8
5
作者 侯鸿飞 周怀玲 刘建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湖南中南部浅水碳酸岩台地,泥盆系顶部假整合面之上,石炭纪海进最早期,相当四射珊瑚Cystophrentis-Uralinia间隔带和单房室有孔虫带的层位,普遍发育厚度不等(7~30m)的微生物沉积。宏观上为条带状或斑块、瘤状构造,大部分由核形石组成,... 湖南中南部浅水碳酸岩台地,泥盆系顶部假整合面之上,石炭纪海进最早期,相当四射珊瑚Cystophrentis-Uralinia间隔带和单房室有孔虫带的层位,普遍发育厚度不等(7~30m)的微生物沉积。宏观上为条带状或斑块、瘤状构造,大部分由核形石组成,局部发育凝块构造内碎屑。它们均属微生物成因,代表汉根卑尔格绝灭事件后(接近泥盆-石炭系界线)的劫后产物,和北美奥陶纪末,特提斯、泛太平洋二叠纪末灭亡事件后的微生物沉积类似。据此表明,紧随生物绝灭事件后微生物沉积的再现并伴随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是生物复苏开始前的普遍规律。这一成果对研究集群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和模式提供了又一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沉积 汉根卑尔格事件 泥盆-石炭系界线 核形石 凝块石 湖南 中国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与泥盆系-石炭系界线新知 被引量:7
6
作者 纵瑞文 王志宏 +4 位作者 范若颖 宋俊俊 张欣松 申震 龚一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0-2475,共16页
通过对西准噶尔地区洪古勒楞组多条剖面的综合研究,提出洪古勒楞组与上覆黑山头组以钙质碎屑岩的消失、暗色细火山碎屑岩的出现为界,其顶界为一套近岸浅水沉积的碎屑岩(含舌形贝的钙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细砾岩或含介壳的砂砾岩),称之... 通过对西准噶尔地区洪古勒楞组多条剖面的综合研究,提出洪古勒楞组与上覆黑山头组以钙质碎屑岩的消失、暗色细火山碎屑岩的出现为界,其顶界为一套近岸浅水沉积的碎屑岩(含舌形贝的钙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细砾岩或含介壳的砂砾岩),称之为"杨庄砂岩",该界线在多条剖面上易于识别和对比。在洪古勒楞组上部和黑山头组下部发现三叶虫9属(亚属)14种:Omegops sp.,Pudoproetus sp.,Linguaphillipsia?sp.,Belgibole sp.,B.abruptirhachis,Philliboloides sp.,Winterbergia(W.)sp.,W.(Eowinterbergia)sp.,Weberiphillipsia sp.,Conophillipsia sp.1,C.sp.2,C.sp.3,C.paucicostata,C.morganensis。根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认为西准噶尔地区存在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界线位置在Omegops的消失层位和Belgibole-Conophillipsia组合带的首现层位之间,该界线与洪古勒楞组和黑山头组之间的界线基本一致。洪古勒楞组顶部的"杨庄砂岩"是泥盆纪末期海平面下降事件在西准噶尔火山岛弧背景下的沉积产物,也是泥盆纪-石炭纪之交Hangenberg事件在西准噶尔地区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古勒楞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三叶虫 Hangenberg事件 黑山头组 西准噶尔
下载PDF
Geochemical Anomaly at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Huangmao, Gnangxi, China 被引量:5
7
作者 Chai Zhifang~①, Mao Xueying~①, Ma Shulan~①, Bai Shunliang~②,Zhou Yaoqi~①, Ma Jianguo~① and Ning Zhongshan~③ ①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Academia Sinica, P. O. Box 2732, Beijing, China②Department of Ge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③Guangxi Petroleum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Co., Nanning, Guangxi.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The abundances of nearly 40 elements, Ir included,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radio-chemical and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RNAA and INAA) across a Devonian/Carboniferous (D/C) boundary section at Huangma... The abundances of nearly 40 elements, Ir included,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radio-chemical and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RNAA and INAA) across a Devonian/Carboniferous (D/C) boundary section at Huangmao, Guangxi, China. The Ir anomaly has been found in the D/C boundary bed. Its peak value is 156 ppt, richer by a factor of 12 than that in the underlying strata. Besides, as with Ir, other siderophile and chalcophile elements such as Au. Ni. Co. As and Sb are also enriched. The cause for the abundance anomalies of Ir and other elemets is discussed. Neither volcanic eruption nor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can explain it satisfactorily. The real mechanism for the anomalies awaits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 Geochemical Anomaly at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Gnangxi Huangmao China THAN
下载PDF
一条新发现的深水相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中国贵州紫云火花剖面(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旭日 季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7-987,共11页
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新发现一条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火花剖面位于新修的乡村公路边上,出露有连续的上泥盆统代化组、长顺页岩和下石炭统王佑组。为了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对该剖面进行了实测,并采集、分析了30多个牙形刺样品... 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新发现一条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火花剖面位于新修的乡村公路边上,出露有连续的上泥盆统代化组、长顺页岩和下石炭统王佑组。为了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对该剖面进行了实测,并采集、分析了30多个牙形刺样品。根据分析结果,在代化组和长顺页岩中识别出一些牙形刺,如Palmatolepis tenuipunctata,Pa.glabra,Pa.marginifera,Pa.gra-cilis,Polygnathus vogesi和Polygnathus purus purus。王佑组中的牙形刺较少,如Polygnathus communis和Hindeodella subtilis等,目前尚不具有建立生物地层单位的条件。根据与长顺睦化剖面和德国Hasselbachtal剖面岩性、沉积特征和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对比,暂将火花剖面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放置于25层与26层之间,即长顺页岩与王佑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牙形刺生物地层 紫云 贵州
下载PDF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化学地层学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一超 白志强 +2 位作者 常洁琼 王宝鹏 孙永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92,共7页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作为全球泥盆系-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在界线处的δ13 C值、δ18 O值、w(Ni)、w(Al2O3)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这为该剖面的高精度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能性。南边村剖面和黄茆剖面的化学地层学对比显示黄茆剖... 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作为全球泥盆系-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在界线处的δ13 C值、δ18 O值、w(Ni)、w(Al2O3)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这为该剖面的高精度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能性。南边村剖面和黄茆剖面的化学地层学对比显示黄茆剖面长顺页岩的时代应相当于南边村剖面第56层至第60层,而牙形石演化的证据表明南边村剖面的第56层底部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因此黄茆剖面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位于长顺页岩底部。Hangenberg事件作为一次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事件,在斜坡相的南边村剖面上也有一定的表现,例如w(Al2O3)上升所代表的海退,δ13C值下降代表的生物灭绝事件,以及Ni异常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边村剖面 化学地层学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Hangenberg事件
下载PDF
云南富宁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小军 李波 +3 位作者 刘兵 关奇 李序贵 田素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7-1056,共10页
右江盆地沉积连续的泥盆纪—石炭纪岩石地层,是中国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Hangenberg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重点研究区域。选取右江盆地西缘云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在岩石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碳酸盐岩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右江盆地沉积连续的泥盆纪—石炭纪岩石地层,是中国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Hangenberg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重点研究区域。选取右江盆地西缘云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在岩石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碳酸盐岩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存在不同幅度的δ^(13)C、δ^(18)O负向偏移,尤其在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负偏移明显,δ^(13)C、δ^(18)O值偏移层位与层序地层学转换及古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层位一致,反映了晚泥盆世法门期海平面下降和早石炭世的海侵事件。研究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δ^(13)C值负偏趋势与右江盆地内δ^(13)C值演化偏移相似,华南其他典型剖面δ^(13)C值亦呈现不同幅度的负向偏移,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的碳同位素演化序列与欧洲、北美地区δ^(13)C值负向偏移反映的海平面下降事件一致,具全球性对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碳、氧同位素 碳酸盐岩 云南富宁地区
下载PDF
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山 吴怀春 +2 位作者 房强 许俊杰 时美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泥盆-石炭纪过渡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转型和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准确且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的基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磁化率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贵州省长顺县睦化Ⅱ剖面... 泥盆-石炭纪过渡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转型和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准确且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的基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磁化率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贵州省长顺县睦化Ⅱ剖面和大坡上剖面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度里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深水沉积序列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受到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09~2.39、0.29~0.73、0.18~0.51 m。利用轨道短偏心率进行天文校准,结果证实泥盆纪晚期短偏心率、斜率、岁差周期分别为约100、32.2~27.2和20.9~15 ka。利用大坡上剖面已知的U-Pb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和天文校准结果建立高精度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进行旋回地层对比。确定了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牙形类生物带和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的持续时间,并计算出泥盆-石炭系界线年龄为(359.58±1.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旋回 天文年代格架 泥盆-石炭系界线 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
下载PDF
新疆巴楚地区的“Icriodus de formatus”(牙形刺)与巴楚组和东河塘组的时代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成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1-566,共6页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划在巴楚组中段下部之内,东河塘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法门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Icriodus DE formatus 巴楚组 东河塘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化石
下载PDF
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玉泽 李玉坤 +2 位作者 王学恒 王秋来 祁玉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79,共16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生物地层 泥盆-石炭系界线 杜内阶 法门阶
原文传递
A New Advancement of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 China
14
作者 方晓思 Ph.Steemans M.Stre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23期1990-1994,共5页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D/C) boundary in China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The type section of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in China is situated between Wuliqiao and Heishiguan villages, south of Dushan County, G...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D/C) boundary in China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The type section of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in China is situated between Wuliqiao and Heishiguan villages, south of Dush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Yu Jianzhang (1931) established two coral zones: the lower one is the Cystophrentis zone i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ES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central Hunan.
原文传递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Stratotype Candidate Section in Nanbiancun, Guilin, Guangxi 被引量:1
15
作者 Yu Changmin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Academia Sinic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69-79,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DCB) sectionin Nanbiancun. Guilin. Guangxi on the basis of Palaeontological, biostratigraphical and sedimentarypetrological studi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DCB) sectionin Nanbiancun. Guilin. Guangxi on the basis of Palaeontological, biostratigraphical and sedimentarypetrological studies as well as microfacies analysis. RE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is and isotopic dating. The DCB at this section conform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is boundary and essentially measure up the criteriaand conditions for selection of the boundary stratotype. Up to 14 fossil groups are contained in the section. Thesection presents a general biostratigraphical framework with multispecies fossils zones, assemblage zones andmultiple groups of fossils and has latent preponderant conditions for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chronostratigraphic studies. The boundary and point occur in a persistent and continuous monofacialcarbonate succession. and the section is located in a tourist city with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where variousfacies of DCB sections are developed. allowing the correlation within a small area. So it is an ideal candidateboundary strato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IN GUANGXI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Stratotype Candidate Section in Nanbiancun
下载PDF
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介形类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俊俊 郭文 +3 位作者 张以春 马娟 孙语聪 郄文昆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6,共17页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泥盆-石炭系界线 古生态 生物古地理 西藏自治区
原文传递
牙形类管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强 季燕南 梁蕾 《地质学刊》 CAS 2020年第3期223-243,共21页
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残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 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残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管刺属(Siphonodella)和原颚齿刺属(Protognathodus)的演化谱系被打断。问题的关键在于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究竟在什么位置,事实表明,管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恰好是Si.praesulcta M.3—Si.praesulcata M.4演化支系,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支系。Si.praesulcata M.4和Pr.kockeli的所谓首次出现只是地层学含义的最低产出点,而不是生物演化含义的最早出现。这表明,无论是Si.praesulcata M.4还是Pr.kockeli的首次出现都不适合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通过详细研究牙形类管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Siphonodella praesulcata M.3—Si.praesulcata M.4的演化谱系,并根据管刺属演化谱系识别出10个牙形类带,即下praesulcata带、中praesulcata带、上praesulcata带、sulcata带、下duplicata带、上duplicata带、下sandbergi带、上sandbergi带、crenulata带和isosticha带,各带基本均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底界。Sandberg等1978年提出的以管刺属演化谱系为基础的分带方案是可信、可行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1979年提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定义是正确的。因此,目前根本没有必要再修改原来的界线定义,建议仍然以Siphonodella sulcata在Si.praesulcata M.4—Si.sulcata演化支系中的首次出现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能展示这种演化谱系的优秀剖面,并将其作为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推荐给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管刺属 分类、演化谱系和分带 泥盆—石炭系界线
下载PDF
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燕南 梁蕾 季强 《地质学刊》 CAS 2020年第3期244-249,共6页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齿杯。长期以来,一直认为Pr.kockeli是由Pr.collinsoni直接演化而来,但齿杯口面仅具1个瘤齿的Pr.Collinsoni难以直接演化为齿杯口面具3个以上瘤齿的Pr.Kockeli。理论上,二者之间应当还存在具2个瘤齿的过渡型分子,在演化上缺失了一个中间环节。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幸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原颚齿刺属和管刺属(Siphonodella)的演化谱系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找到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collinsoni—Pr.kockeli支系,表明Pr.kockeli首次出现的位置是难以确定的,因此该种的首次出现不能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相反,Pr.kuehni的首次出现可以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因为其首次出现与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基本同时。根据原颚齿刺属各种的演化关系和地层分布,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带,即下meischneri带、上meischneri带、collinsoni带、待命名带、kockeli带和kuehni带,各带基本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来定义其底界(待命名带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 原颚齿刺属 分类、谱系和分带 泥盆—石炭系界线
下载PDF
云南盘溪剖面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宇波 马学平 +2 位作者 廖卫华 张美琼 沈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云南盘溪剖面是华南泥盆纪浅水相代表性剖面之一,本文对盘溪剖面的在结山组及其上覆的石炭系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首次在在结山组内发现了无洞贝类Desquamatia? sp.、综合珊瑚及层孔虫等化石证据,表明在结山组属于弗拉斯期。在在结山组... 云南盘溪剖面是华南泥盆纪浅水相代表性剖面之一,本文对盘溪剖面的在结山组及其上覆的石炭系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首次在在结山组内发现了无洞贝类Desquamatia? sp.、综合珊瑚及层孔虫等化石证据,表明在结山组属于弗拉斯期。在在结山组之上的石炭系下部地层内,首次发现维宪期的有孔虫。根据有孔虫等生物推断盘溪剖面最早的石炭系应是维宪阶岩石岭组的沉积地层,相当于华南旧司组的一部分,大致与湖南石磴子组的中上部相当,时代约对应早石炭世维宪期Endothyranopsis compressa-Archaediscus krestovnikovi有孔虫组合带。因此,盘溪剖面在结山组之后缺失了上泥盆统法门阶至下石炭统杜内阶。微相分析表明在结山组为弗拉斯期晚期形成的一套局限台地礁后潟湖相的碳酸盐岩沉积,而岩石岭组则代表维宪期的一次正常海平面上升过程,属于碳酸盐开阔台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结山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维宪阶 岩石岭组 有孔虫 微相
原文传递
新疆西准噶尔“密西西比亚系和布克河组”的解体 被引量:1
20
作者 纵瑞文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和布克河组”已被确认为洪古勒楞组的同物异名,但区域上原划为“和布克河组”的地层并不全是洪古勒楞组,甚至不是洪古勒楞组。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和布克河组”可以... 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和布克河组”已被确认为洪古勒楞组的同物异名,但区域上原划为“和布克河组”的地层并不全是洪古勒楞组,甚至不是洪古勒楞组。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和布克河组”可以解体为上泥盆统朱鲁木特组和洪古勒楞组,以及密西西比亚系黑山头组,极大地扩大了这三个组的地理分布范围,为研究我国北方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剖面。洪古勒楞组内发育两套特征明显的砂砾岩,根据下段中部砂砾岩(即龙口段)的区域分布特征,本文认为西准噶尔北部在晚泥盆世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理格局;洪古勒楞组顶部的砂砾岩(即“杨庄砂岩”)可以作为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重要辅助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布克河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洪古勒楞组 朱鲁木特组 黑山头组 西准噶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