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面开发产气潜力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群 降文萍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1-215,187,共6页
为深入研究我国低阶煤的地面煤层气开发潜力,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手段、工程应用实践结果,对我国低阶煤地面产气机理及潜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低阶煤虽然煤层气含量低,但由于气体... 为深入研究我国低阶煤的地面煤层气开发潜力,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手段、工程应用实践结果,对我国低阶煤地面产气机理及潜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低阶煤虽然煤层气含量低,但由于气体解吸能力较强,在排水降压时仍可有很大比例气体解吸产出;同时由于煤层厚度大,煤层渗透性较好,地面抽采具有比较大的产气潜力;在铜川区块4口地面煤层气试验井稳产气量超过1 000 m^3/d,实现了国内低阶煤地区煤层气井的工业性气流,验证了我国低阶煤地面煤层气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今后应加快开发步伐、加强开发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煤层气 解吸能力 废弃压力 产气量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安士凯 桑树勋 +4 位作者 李仰民 李梦溪 刘会虎 张建国 李军军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2期17-21,共5页
以沁水盆地南部的20个高煤级煤样品的压汞实验和煤岩煤质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探讨了孔隙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盆地南部地区高煤级煤孔隙分形特征。研究表明,高煤级煤孔隙分形无标度区为50nm^100μm,孔隙分维数在2.94~3.21,孔隙分维... 以沁水盆地南部的20个高煤级煤样品的压汞实验和煤岩煤质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探讨了孔隙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盆地南部地区高煤级煤孔隙分形特征。研究表明,高煤级煤孔隙分形无标度区为50nm^100μm,孔隙分维数在2.94~3.21,孔隙分维数与煤变质程度、孔隙度、大孔含量、体积中值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中孔含量、吸附孔含量、退汞效率、灰分产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固定碳含量、镜质组质量分数、挥发份产率、兰氏体积则以孔隙分维数3.05为拐点呈双U形或倒双U形变化。孔隙分维数可以作为反映高煤级煤储层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并依据孔隙分维数划分出该区富气易解吸区、富气难解吸区及含气解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级煤 分形维数 孔隙 吸附能力 解吸能力 沁水盆地
下载PDF
基于竞争吸附的页岩气藏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莹 孙仁远 +1 位作者 刘晓强 李淑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31,共8页
为研究注CO_2提高页岩气藏采收率的机理以及确定合理的注入参数,以页岩吸附解吸实验为基础,对比了页岩自然降压开采和在不同注入压力、注入速率下注CO_2开采页岩气藏的实验结果,研究了降压开采和注CO_2开采2种方式下CH_4的采气速率和采... 为研究注CO_2提高页岩气藏采收率的机理以及确定合理的注入参数,以页岩吸附解吸实验为基础,对比了页岩自然降压开采和在不同注入压力、注入速率下注CO_2开采页岩气藏的实验结果,研究了降压开采和注CO_2开采2种方式下CH_4的采气速率和采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O_2吸附能力最强,CH_4次之,N_2最弱,N_2解吸能力最强,CH_4次之,CO_2最弱;3种气体的等温解吸曲线相对于等温吸附曲线均存在一定的滞后,CO_2的滞后现象最为明显;降压开采的采收率较低,注CO_2可以有效提高CH_4的采气速率,延长稳产时间,使累计产气量快速增长;在一定注入压力和注入速率范围内,CH_4采收率随着CO_2注入压力和注入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因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竞争吸附 CO_2驱 吸附能力 解吸能力 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柠檬酸工业废水强化镉污染土壤的电化学法修复 被引量:13
4
作者 顾莹莹 付融冰 李鸿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70-3177,共8页
通过批量解吸附实验和电化学修复实验,研究利用柠檬酸工业废水作为电化学修复的增效剂从高缓冲容量的天然土壤中去除镉的可行性。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柠檬酸工业废水时,85%以上的镉能在土壤 pH≤5.0的条件下从土壤中溶解到溶液... 通过批量解吸附实验和电化学修复实验,研究利用柠檬酸工业废水作为电化学修复的增效剂从高缓冲容量的天然土壤中去除镉的可行性。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柠檬酸工业废水时,85%以上的镉能在土壤 pH≤5.0的条件下从土壤中溶解到溶液中;在pH5.0~8.0范围内镉的解吸附率比用去离子水增加20%~45%。电化学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pH值的HNO3相比,该废水作为电极溶液可使镉在土壤中发生明显迁移;在距离阳极0~4 cm及8~10 cm处土壤镉含量由282 mg·kg-1降低至167~200 mg·kg-1,而在距阳极4~8 cm处土壤镉含量升高至约400 mg·kg-1。经过514 h的电化学修复,约84.7%的镉可以从土壤中去除,其中约94.6%从土壤中去除的镉富集在阴极溶液中。可见柠檬酸工业废水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化学修复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修复 解吸附 柠檬酸工业废水 缓冲容量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高活性玉米抗氧化肽 被引量:12
5
作者 刁静静 曹龙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87-191,共5页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玉米抗氧化肽进行分离,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XAD-7HP树脂为最适树脂,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的静态吸附能力和不同解吸剂的静态解吸能力等实验,确定玉米抗氧化肽吸附分离的基本参数为pH7.0、解吸剂体积分数70%...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玉米抗氧化肽进行分离,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XAD-7HP树脂为最适树脂,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的静态吸附能力和不同解吸剂的静态解吸能力等实验,确定玉米抗氧化肽吸附分离的基本参数为pH7.0、解吸剂体积分数70%。通过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得出,该树脂可以达到分离纯化玉米抗氧化肽的目的,而且分离后的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比原液提高了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玉米抗氧化肽 静态吸附 解吸
下载PDF
考虑解吸扩散过程的煤层气压裂直井产能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维耀 岳明 +3 位作者 宋洪庆 杨焦生 王一兵 于明旭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3-960,共8页
压裂直井开发煤层气是中国地面开采煤层气的最主要手段.储层压裂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是裂缝控制的椭圆流动区,二是裂缝内的高速非线性渗流区.针对两种不同的流动,考虑煤层气的解吸扩散过程,基于质量和动量守恒方... 压裂直井开发煤层气是中国地面开采煤层气的最主要手段.储层压裂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是裂缝控制的椭圆流动区,二是裂缝内的高速非线性渗流区.针对两种不同的流动,考虑煤层气的解吸扩散过程,基于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二区耦合的稳态流动数学模型,推导出压裂直井开发煤层气的解析解和产能方程.根据此模型可以模拟计算压裂井的产能及分析压裂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可以看出,煤层气解吸量的大小对单井产量有直接影响,解吸量越大,产量越大;另外,水力压裂裂缝半长及宽度越大,单井产量越高,但增幅逐渐变小,存在一个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压裂直井 解吸 椭圆渗流 产能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施用磷肥对环境激素铅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方卢秋 田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3-929,共7页
采用室内模拟施肥、恒温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磷肥种类、磷肥浓度、铅离子浓度、离子强度和酸度影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结果表明:(1)磷肥种类与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显著相关,施用Ca(H2PO4)2使铅离子的吸附量... 采用室内模拟施肥、恒温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磷肥种类、磷肥浓度、铅离子浓度、离子强度和酸度影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结果表明:(1)磷肥种类与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显著相关,施用Ca(H2PO4)2使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相对较小;(2)土壤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与施用磷肥浓度呈显著相关,建议选用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钾3种磷肥,施用量在3.4066~8.5164kg P2O5·666.6m-2之间较为合适;(3)铅离子浓度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吸附和解吸铅离子,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和解吸量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离子强度和酸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吸附和解吸铅离子,建议选用磷酸二氢钙盐、钾盐和铵盐作为磷肥,可以减小土壤铅离子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磷肥 铅离子 吸附量 解吸量
下载PDF
Enhanced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of cadmium-contaminated natural clay using organophosphonates in comparison with EDTA 被引量:6
8
作者 Yingying Gu Albert T. Yeung Hongjia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52-1159,共8页
Soil contamination by metals is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 Electrokinetic extrac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in-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of low hydraulic permeability. However, the extracti... Soil contamination by metals is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 Electrokinetic extrac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in-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of low hydraulic permeability. However, the extraction of metals is usually hindered by the high buffer capacity of natural soils. Organophosphonates are strong metal chelates as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In this study, batch de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bench-scale electrokinetic extrac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wo organophosphonates, i.e.,(nitrilotrimethylene)triphosphonate(NTMP) &(ethylenedinitrilo)-tetramethylenephosphonate(EDTMP), on the extraction of cadmium from a natural clay in comparison with EDTA. Results of the batch desorp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75% of the sorbed cadmium could be dissolved into solution using 0.1 mol·L^(-1) organophosphonates or EDTA in the wide p H range of 1–11. Results of the electrokinetic extrac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admium spiked in the specimen migrated towards the anode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NTMP,EDTMP, and EDTA under a constant voltage gradient of approximately 1.0 V·cm-1. Although cadmium mobilization enhanced by EDTA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by the organophosphonates, accumulation of cadmium was observ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anode.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admium from the soil after approximately 5 days of electrokinetic extraction enhanced by 0.1 mol·L-1 NTMP(22.8%) and EDTMP(22.4%) were higher than that by 0.1 mol·L^(-1) EDTA(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STRY REMEDIATION desorption Organophosphonate EDTA High buffer capacity
下载PDF
改性芦竹对磷酸根动态吸附及脱附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文懿 岳钦艳 +2 位作者 李倩 许醒 高宝玉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将芦竹与环氧氯丙烷、乙二胺、三乙胺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吸附剂。研究了改性芦竹对磷酸根的动态吸附及脱附再生效果,分别考察了在动态吸附、脱附再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改性前相比,芦竹的吸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随... 将芦竹与环氧氯丙烷、乙二胺、三乙胺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吸附剂。研究了改性芦竹对磷酸根的动态吸附及脱附再生效果,分别考察了在动态吸附、脱附再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改性前相比,芦竹的吸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随着KH2PO4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改性芦竹吸附磷酸根至饱和的时间缩短,动态吸附的穿透点提前;随着KH2PO4溶液流速增大,改性芦竹对磷酸根的去除率降低;在pH为5.0时,吸附效果最好;脱附再生实验中,分别选用0.01mol/LNaCl溶液、HCl溶液和NaOH溶液做脱附剂进行脱附可以得到较好的脱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芦竹 磷酸根 动态吸附 动态脱附 吸附量 脱附率
原文传递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斑牡丹籽中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贵文 秦国正 +3 位作者 赵志刚 张致呈 王斌 汪梦圆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26-30,共5页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斑牡丹籽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紫斑牡丹籽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先从多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中优选出对白藜芦醇吸附量和洗脱量均较高的树脂型号,然后对选取的树脂进行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斑牡丹籽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紫斑牡丹籽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先从多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中优选出对白藜芦醇吸附量和洗脱量均较高的树脂型号,然后对选取的树脂进行工艺研究,分别考察上柱液浓度、pH、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和洗脱剂体积分数、流速对洗脱效果的影响,并对相应因素进行优化。结果白藜芦醇的回归方程为A=0.1418C-0.0153(R2=0.9998),表明白藜芦醇在0.9~7.2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解析试验,优选出最佳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为HPD-100,得到最佳型号纯化工艺为:上柱液白藜芦醇质量浓度0.7~0.8 mg/mL,pH 7,流速2 BV/h,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洗脱剂流速1 BV/h;在此工艺条件下,经纯化后的产品纯度达29.96%,较提取液粗产品的纯度提高了18.3倍。结论该工艺成本低,对白藜芦醇得到了显著富集,为后续的进一步纯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充分开发紫斑牡丹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籽 白藜芦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量 洗脱量 工艺研究
原文传递
铜/凹凸棒石复合材料高效吸附放射性碘离子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祥坤 刘坤 +5 位作者 李志鹏 赵雨露 沈锦优 茆平 孙爱武 蒋金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6-864,共9页
放射性碘是核裂变必然产物。为解决现有铜基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低、铜利用率低、易脱附等不足,基于凹凸棒石的廉价易得、可交换阳离子富足和层间结构等特性,采用浸渍–还原法将单质Cu负载于凹凸棒石结构中,制备得到Cu/凹凸棒石复合材料,... 放射性碘是核裂变必然产物。为解决现有铜基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低、铜利用率低、易脱附等不足,基于凹凸棒石的廉价易得、可交换阳离子富足和层间结构等特性,采用浸渍–还原法将单质Cu负载于凹凸棒石结构中,制备得到Cu/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对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样品对液相碘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Cu/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约有7.5%掺杂量的纳米铜颗粒负载于凹凸棒石层间结构中。与传统铜基吸附剂相比,该材料具有高达116.1 mg/g的碘离子吸附量以及72%铜利用率;并且可在中性、弱酸性以及SO_(4)^(2–)、NO_(3)^(–)、Na^(+)、Mg^(+)等干扰离子共存的环境下使用。此外,得益于铜负载凹凸棒石结构内,该复合材料展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能,且吸附后产物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放射性碘离子 脱附率 吸附容量
下载PDF
In-situ gas contents of a multi-section coal seam in Sydney basin for coal and gas outburst management 被引量:1
12
作者 Zhongbei Li Ting Ren +4 位作者 Dennis Black Ming Qiao Itmam Abedin Jessica Juric Mike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4-46,共13页
The gas content is crucial for evaluating coal and gas outburst potential in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in-situ coal seam gas content and gas sorption capacity in a representative... The gas content is crucial for evaluating coal and gas outburst potential in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in-situ coal seam gas content and gas sorption capacity in a representative coal seam with multiple sections (A1, A2, and A3) in the Sydney basin, where the CO_(2) composition exceeds 90%. The fast direct desorption method and associated devic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in-situ gas components (Q_(1), Q_(2), and Q_(3)) of the coal s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situ total gas content (Q_(T)) ranges from 9.48 m^(3)/t for the A2 section to 14.80 m^(3)/t for the A3 section, surpassing the Level 2 outburst threshold limit value, thereby necessitating gas drainage measures. Among the gas components, Q_(2)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Q_(T), ranging between 55% and 70%. Furthermore, high-pressure isothermal gas 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coal samples from each seam section to explore their gas sorption capacity. The Langmuir model accurately characterizes CO_(2) sorption behavior, with ft coefcients (R^(2)) greater than 0.99.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are observed between in-situ gas content and Langmuir volume, as well as between residual gas content (Q_(3)) and sorption hysteresis. Notably, the A3 seam section is proved to have a higher outburst propensity due to its higher Q_(1) and Q_(2) gas contents, lower sorption hysteresis, and reduced coal toughness f value. The insight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ective ga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enhance the safety and efciency of coal mining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coal seam gas content Direct desorption method Gas component Sorption capacity Coal and gas outburst
下载PDF
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关系研究——基于解吸能力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强 蔡双立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9-139,共11页
通过对295家样本企业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重点探讨了企业解吸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商业化动机、合作伙伴对商业化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组织... 通过对295家样本企业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重点探讨了企业解吸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商业化动机、合作伙伴对商业化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组织结构对商业化绩效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商业化动机、组织结构、技术市场对解吸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解吸能力对商业化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解吸能力在商业化动机、组织结构与商业化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技术市场与商业化绩效之间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的理论研究领域,同时为中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活动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外部商业化 驱动因素 解吸能力 商业化绩效
下载PDF
XSD-296树脂对铼(Ⅶ)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舒增年 熊春华 沈秋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2-306,共5页
用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研究了XSD-296树脂吸附和解吸铼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树脂对Re(Ⅶ)的吸附在pH=3.2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30.4 mg/g树脂,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速率常数k298=3.83×10-... 用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研究了XSD-296树脂吸附和解吸铼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树脂对Re(Ⅶ)的吸附在pH=3.2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30.4 mg/g树脂,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速率常数k298=3.83×10-4/s。用2.0 mol/L硫氰酸铵溶液或2.0 mol/L高氯酸溶液作解吸剂能定量洗脱。吸附机理表明,树脂功能基与Re(Ⅶ)发生了配位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SD-296树脂 吸附 解吸 吸附容量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煤层气解吸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恩东 吴海明 +3 位作者 沈健 刘晶 魏波 王国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入井流体都添加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不仅对煤储层的表面性质产生影响,还影响煤层气的解吸能力。因此,室内使用两种不同的煤样以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开展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以及煤层气常压、变压解吸实验评价...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入井流体都添加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不仅对煤储层的表面性质产生影响,还影响煤层气的解吸能力。因此,室内使用两种不同的煤样以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开展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以及煤层气常压、变压解吸实验评价,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溶液表面张力明显降低,其中复配表面活性剂FP-GA的效果最好,质量浓度为0.5%时能使表面张力降低至22.6 m N/m;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02降低煤样表面接触角的效果最好,能使硬煤和软煤表面的接触角分别降低至9°和12°;使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硬煤和软煤的常压、变压解吸量均明显增大,其中复配表面活性剂FP-GA使两种煤样常压和变压解吸量的提升幅度最大,能显著提高煤层气的解吸能力。这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改变煤岩表面润湿性的方式来降低煤层气解吸时的毛细管阻力,从而起到增大煤层气解吸量的效果,为煤层气开发过程合理使用表面活性剂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表面活性剂 解吸能力 表面张力 润湿性
下载PDF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heavy metalsfrom impervious urban surface sediments 被引量:2
16
作者 LI YingXia XIANG Li +1 位作者 TIAN Peng LIU JingL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7期3357-3360,共4页
Dry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one roof and two road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Beijing. The sediments were dry and wet siev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heavy metals were analyzed. The highest m... Dry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one roof and two road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Beijing. The sediments were dry and wet siev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heavy metals were analyzed. The highest mass proportion of the dry sediments from the roads were between 125 and 300 μm in diameter, while the roof sediments were much smaller, with 75% of the total sediment mass between 40 and 74 μm in diamet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TP and heavy metals in the roof sediments were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road sedime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ix heavy metals investigated had a similar order for all three sampling sites, with the Zn concentration always being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Mn concentration, and the Ni concentration was always the lowest. After wet sieving, 76.9% to 91% of the TP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three sites remained in undesorbable particulate form, and 68.9% to 97% of the heavy metals were present in undesorbable particulate form. The concentrations of undesorbed heavy metals in the roof sediment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size, but a similar trend was not found in the road sediments. This study show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articulate matter in stormwater runoff, a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articulates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总磷 特征和 城市 防渗 解吸 锌浓度 重金属
原文传递
变温变压下煤样瓦斯吸附解吸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慧 蔡峰 +1 位作者 袁媛 徐超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93,共5页
为研究温度、压力对煤样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利用瓦斯吸附解吸实验装置,分析了不同温度(20,25,30,35,40,45,50℃)、压力(0~5MPa)下的吸附量、等量吸附热、Langmuir吸附常数、初始有效扩散系数及扩散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为研究温度、压力对煤样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利用瓦斯吸附解吸实验装置,分析了不同温度(20,25,30,35,40,45,50℃)、压力(0~5MPa)下的吸附量、等量吸附热、Langmuir吸附常数、初始有效扩散系数及扩散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煤样瓦斯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吸附量恒定时,温度越高,瓦斯吸附压力越大,且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大而增大;Langmuir吸附常数a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且在45℃时达到峰值,Langmuir吸附常数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初始有效扩散系数和扩散动力学参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在35~40℃时增大幅度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吸附 瓦斯解吸 吸附量 等量吸附热 吸附常数 扩散系数 扩散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壳聚糖接枝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非织造布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永杉 吴敏 葛明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0-74,88,共6页
为提高壳聚糖的吸附性能,将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和顺丁烯二酸进行接枝共聚,制得壳聚糖的三元接枝聚合物,并用红外、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随后将其涂覆于聚丙烯非织造布上,对涂层织物进行断裂强力测试、结合牢度测试、热差分析以及对铅离... 为提高壳聚糖的吸附性能,将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和顺丁烯二酸进行接枝共聚,制得壳聚糖的三元接枝聚合物,并用红外、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随后将其涂覆于聚丙烯非织造布上,对涂层织物进行断裂强力测试、结合牢度测试、热差分析以及对铅离子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和丁烯二酸成功地接枝到了壳聚糖上,而且引起了壳聚糖分子结构的变化;涂层织物的结合牢度高,断裂强力明显增加;该涂层织物对铅离子的吸附容量比纯壳聚糖涂层织物提高了大约28%;在解吸附实验中,分别用HNO3和HCl做解吸附溶液,接枝聚合物的涂层织物在2种溶液中的解吸率可分别达到93.4%和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丙烯酰胺 接枝聚合物 解吸附 吸附性
下载PDF
双向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刘会武 韩克非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3年第2期54-65,共12页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内外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型开放式创新均对研发投入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均对研发投入有正向作用;企业研发人员比...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内外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型开放式创新均对研发投入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均对研发投入有正向作用;企业研发人员比重对投入强度有负向影响;如果申请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产生偏离,误差修正项将以-0.7007的力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开放式创新 高技术产业 吸收能力 解吸能力 研发投入强度
下载PDF
新型太阳能冷管制冷热力循环分析计算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津 聂晶 《低温与特气》 CAS 2014年第2期4-7,共4页
根据固体吸附制冷原理,利用太阳辐射能作为热源,研究了一种新型太阳能冷管。该新型冷管利用硅胶—水作为制冷工质对,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在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686.1 W/m2,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分别为40℃、10℃的条件下,该冷管在上... 根据固体吸附制冷原理,利用太阳辐射能作为热源,研究了一种新型太阳能冷管。该新型冷管利用硅胶—水作为制冷工质对,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在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686.1 W/m2,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分别为40℃、10℃的条件下,该冷管在上海地区典型夏季气候中的制冷量与COP在一个循环周期(24 h)分别为524 kJ和0.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冷管 吸附脱附 辐射强度 制冷量 CO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