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57
1
作者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绿洲化优化了局地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包括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绿洲化、荒漠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提出了围绕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努力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演变机理,为综合评价环境变化趋势和效应以及调控对策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化 荒漠化 过程 干旱区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4
2
作者 王涛 朱震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5,共10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沙漠化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作为沙漠化问题极其严重的国家,我国在对沙漠化的认识及治理上,经过多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本文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沙漠化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作为沙漠化问题极其严重的国家,我国在对沙漠化的认识及治理上,经过多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本文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过程、灾害评价及防治机理等方面做一简单探讨,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沙漠化研究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成因 灾害评价 风沙动力学 防治 中国 北方地区 人为因素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3
3
作者 王涛 陈广庭 +4 位作者 赵哈林 董治宝 张小曳 郑晓静 王乃昂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沙漠化过程 防治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的成因、过程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74
4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3-29,共7页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了诸如农牧交错带北移错位、生态位扩张重叠、人口压力危险阈值等一些关于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的新理论观点。并论述了农田风蚀、草场沙化、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前移等主要类型土地沙漠化的发育过...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了诸如农牧交错带北移错位、生态位扩张重叠、人口压力危险阈值等一些关于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的新理论观点。并论述了农田风蚀、草场沙化、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前移等主要类型土地沙漠化的发育过程。提出了适于农牧交错带贫困沙区的“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沙漠化治理方针和适于乡、村、户三级的“生态网”、“多元系统”、“小生物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沙漠化 成因 发展过程
下载PDF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4
5
作者 李并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古绿洲 绿洲 沙漠化过程 历史地理学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60
6
作者 李森 李凡 +1 位作者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 9.2 76 %和 2 8.0 83% ,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 ,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 ,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额济纳绿洲 荒漠化过程 驱动力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生物过程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2 位作者 张铜会 李玉霖 苏永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5,共7页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 /覆盖下 4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与植被特征、变化规律、动因和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的明显退化。其中严重沙漠化农田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 ,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生长季...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 /覆盖下 4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与植被特征、变化规律、动因和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的明显退化。其中严重沙漠化农田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 ,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分别下降 6 6 2 %、6 9 0 %、74 8% ,地温由 2 1 5℃上升到 2 2 4℃ ,其中干旱期严重沙漠化农田土壤含水量仅为 2 3% ,已无法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土壤环境恶化首先威胁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存 ,使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数量分别下降 95 0 %和 75 9% ,酶活力下降 39 5 %~ 90 6 %。同时植物多样性、种的饱和度和初级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如严重沙漠化草地和非沙漠化草地相比 ,3项指标分别下降 85 5 %~88 3% ,87 5 %~ 95 0 %和 80 6 %~ 96 7% ,植被开始发生逆向演替 ,群落优势种不断更替 ,最终形成耐牧耐风沙的沙生植物群聚。旱作农田虽采取了施肥、中耕等管理措施 ,但光合转化效率和初级生产力还是下降了 5 6 7%和5 7 4%。这一过程因其动因不同可分为植被退化 (如放牧 )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和裸露地表风沙流活动直接导致的土地沙漠化 (如农田风蚀和流沙迁移 ) ,前者是植被先行退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环境 ,其过程较为缓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沙漠化 土壤环境 植被逆行演替 生物过程 有机质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7
8
作者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系统发生的土地退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成因、发展过程、评价指标及防治机理等。土壤和植被是岩溶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可能是石漠...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系统发生的土地退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成因、发展过程、评价指标及防治机理等。土壤和植被是岩溶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而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为驱动力;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即人为过程一生物学过程一加速的地学过程。石漠与石漠化,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不同空间尺度的石漠化评价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标准和石漠化生态基准的多样性.以便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起一定的参考作用。鉴于石漠化现象在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客观性、在理论概念上的模糊性及在生态治理中的急迫性,有必要加强石漠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驱动机制研究,特别是人类驱动力的研究,加强原生岩溶生态系统和受损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南岩溶山地 石漠化 生态系统 土地退化
下载PDF
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 被引量:53
9
作者 王乃昂 赵强 +1 位作者 胡刚 谌永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0,共6页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3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ka来的气候干冷阶段。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qu...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3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ka来的气候干冷阶段。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漠化过程 气候干冷 人类活动 清代 湖泊 人口密度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的土地沙漠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刘树林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9-724,共6页
借助TM/ETM+影像和GIS平台,采用实地考察与野外实验和室内分析整理相结合的办法,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a来,浑善达克沙地经历了强烈的沙漠化发展。位于沙地中部正蓝旗的沙漠化土地从1987年的5 59... 借助TM/ETM+影像和GIS平台,采用实地考察与野外实验和室内分析整理相结合的办法,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a来,浑善达克沙地经历了强烈的沙漠化发展。位于沙地中部正蓝旗的沙漠化土地从1987年的5 593.8km2发展到2000年的6 015.3km2,发展速率为32.4km2.a-1。2000年紧急启动的风沙源治理工程,一定程度改善了当地沙漠化发展态势,2005年正蓝旗共有沙漠化土地5 950.4km2,有约330.7km2的严重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控制和逆转。其他大部分沙漠化土地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5a的时间里尚未发生质的变化。沙漠化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被沙生植被和沙生先锋植被取代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壤粗化、贫瘠化和空间重新分布过程。随着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起沙风速降低,输沙强度增大,沙地近地表表现出相对高风能环境。沙漠化过程以固定沙丘活化为主,主要有发育"马蹄形"风蚀洼地、"鱼钩"型沙丘和"串珠状"风蚀槽三种沙丘活化形式,最终导致景观支离破碎、不少地区出现了流沙连片的现象。同时,农田开垦引起土壤风蚀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化过程 沙丘活化 风沙地貌
下载PDF
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性状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苏永中 赵哈林 崔建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应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旱作农田 30 0m× 90m尺度下 0~10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沙漠化演变及其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的粗粒化、持水性能和孔隙分布的恶化、以及土壤养分的贫瘠化演变表... 应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旱作农田 30 0m× 90m尺度下 0~10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沙漠化演变及其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的粗粒化、持水性能和孔隙分布的恶化、以及土壤养分的贫瘠化演变表征了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在农田沙漠化演变中 ,土壤性状的变异增大 ,变异系数在 5 .9%~ 5 0 .7% ,其空间分布在研究的尺度上有明显的规律性 ,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变异函数很好地反映了沙漠化演变的趋势、程度和尺度。在研究区域 ,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尺度在南北两个方向从农田边缘到农田中部约 10 0m处。土壤性状之间及其各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影响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沙漠化 土壤性状 空间变异性 半方差函数 旱作农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对策 被引量:32
12
作者 吴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毛乌素地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阐述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认为沙漠化主要是因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造成,沙漠化过程是人为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植被破坏后,以风为主导外营力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并提出了沙漠化整... 毛乌素地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阐述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认为沙漠化主要是因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造成,沙漠化过程是人为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植被破坏后,以风为主导外营力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并提出了沙漠化整治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沙漠化过程 整治对策 沙漠地成因
下载PDF
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3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0-1351,共12页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低山、平原荒漠类型草地的沙化、盐碱化和退化过程,Ⅱ型为山地草地类型的退化过程;2)在人类活动和水文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草地与耕地、沙地、林地、湿地和社区在荒漠化过程中可进行相互转化;3)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为草地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变化是南疆和东疆盆地草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各流域中下游草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滥垦滥挖是绿洲周边草地荒漠化的直接导因,放牧场、割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导因是长期超载、无序利用及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新疆草地荒漠化形成的驱动因素不仅具有多因素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交叉和叠加的综合特点和多营力综合作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草地 荒漠化过程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 人为因素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被引量:25
14
作者 丁国栋 蔡京艳 +3 位作者 王贤 董智 范建友 陈平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9,共5页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化成因 驱动力 防治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沙漠化对柽柳群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赵雪 张小由 +1 位作者 李启森 周茅先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7-472,共6页
柽柳群落是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重要的荒漠河岸林,有河滩和沙地两个亚群系。通过对该区域的考察和对植物群落、土壤的取样分析,表明了在绿洲因水资源短缺而发生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两个亚群系均产生了群落衰退,包括群落种类组成趋向柽柳单... 柽柳群落是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重要的荒漠河岸林,有河滩和沙地两个亚群系。通过对该区域的考察和对植物群落、土壤的取样分析,表明了在绿洲因水资源短缺而发生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两个亚群系均产生了群落衰退,包括群落种类组成趋向柽柳单一种群,当年生物量占现存生物量比率下降,枝条枯死率上升,而群落盖度、植丛高度、丛幅等无显著变化,因此评估沙漠化的指标应以枝条枯死率为主。土壤表层盐分、有机质和机械组成在河滩系列变化较缓,沙地系列较强烈。在水资源持续短缺情况下,柽柳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柽柳全部死亡后直接演变成裸地和流沙。柽柳群落是额济纳绿洲面积最大的群落类型,因而也是阻止、延缓绿洲沙漠化的最后防线,应注意保护和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沙漠化 柽柳群落 亚群系
下载PDF
区域沙漠化研究中的沙漠化数量表征 被引量:29
16
作者 常学礼 高玉葆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在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研究中,沙漠化的数量表征可以从沙漠化程度和沙漠化过程二个方面来表示,沙漠化程度是区域内不同沙丘类型的加权作用的总和,用公式DGi=(Mi+k1SMi+k2Fi)/Ai来计算。沙漠化过程是描述沙漠化程度的变化速率,即单位时间内... 在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研究中,沙漠化的数量表征可以从沙漠化程度和沙漠化过程二个方面来表示,沙漠化程度是区域内不同沙丘类型的加权作用的总和,用公式DGi=(Mi+k1SMi+k2Fi)/Ai来计算。沙漠化过程是描述沙漠化程度的变化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的沙漠化程度的变化速率,用公式DP=(DGi+n-DGi)/n来计算。其中权重k值的确定是区域沙漠化研究的核心,因为k值的大小影响到区域沙漠化程度的高低。研究的结果表明,k值与沙漠化程度呈正关联。但是,其引起的变化小于不同沙丘类型面积变化引起的沙漠化程度的变化。因为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区域尺度上的沙漠化程度和过程,主要反映了不同沙丘类型的面积信息,权重k值仅仅是对其进行了校正。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k值与沙漠化程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对k值的异议引起的沙漠化程度和过程的差别,可通过k值曲线及时地纠正或重新计算。此外,在不同沙丘类型面积确定的情况下,用k值曲线可表示出所研究地区沙漠化程度和沙漠化过程的变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沙漠化 数量表征 沙漠化程度 沙漠化过程 沙丘 k值曲线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 被引量:25
17
作者 孙继敏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6-164,共9页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毛乌素沙地而言,其腹地的荒漠化主要是全新世湖沼层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被破坏而使未次冰期的古风成砂翻...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毛乌素沙地而言,其腹地的荒漠化主要是全新世湖沼层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被破坏而使未次冰期的古风成砂翻新的结果;而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带(即沙漠-黄土边界带),荒漠化过程要复杂得多,除了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流水侵蚀、风力吹蚀及重力崩塌也共同参与在使古风成砂翻新的荒漠化过程之中。在沙漠-黄土边界带,历史时期荒漠化主要与末次盛冰期、末次冰期阶段3中期及阶段4时期的古风成砂被翻新有关,更老的古风成砂由于埋藏较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因而不是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主要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荒漠化过程 起因 沙漠区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常庆瑞 安韶山 +1 位作者 刘京 文治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23,共6页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 ,保水保肥性能降低 ;土壤形成以现代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 ,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 ,进化与退化同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农牧交错带 土地荒漠化 本质特性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左小安 赵哈林 +4 位作者 赵学勇 常学礼 郭轶瑞 张继平 李健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5-795,共11页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过去30 a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尺度研究区(892.74km2)从1975—199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增加;1995—2005年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减小,半固定沙丘和固...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过去30 a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尺度研究区(892.74km2)从1975—199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增加;1995—2005年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减小,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面积增加。中尺度(110.42 km2)和小尺度(14.14 km2和14.10 km2)研究区从1975—198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增加,1985年后流沙面积减小。通过沙漠化过程指数计算表明,大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95年)—逆转(1995—2005年)的过程,中尺度和小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85年)—逆转(1985—2005年)的过程。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景观结构变化具有差异性,显示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存在尺度效应;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流动沙丘斑块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尺度 沙丘 景观格局 沙漠化过程
原文传递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ind speed,vegetation coverage and soil moisture in controlling wind erosion in a temperate desert steppe,Inner Mongolia of China 被引量:23
20
作者 MENG Zhongju DANG Xiaohong +3 位作者 GAO Yong REN Xiaomeng DING Yanlong WANG M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534-547,共14页
The rapid desertification of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poses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threaten to northern China.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e.g., overgrazing) and biophysical pr... The rapid desertification of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poses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threaten to northern China.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e.g., overgrazing) and biophysical processes (e.g., soil erosion) have led to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acceleration of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Thus, mitigating the accelerated wind erosion, a cause and effect of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s. Here, a combination of mobile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and wind erosion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soil moisture and wind speed on wind erosion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a slope inside an enclosed desert steppe in the Xilamuren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 in wind erosion intensities depending on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ith a strong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top to the base of the slope.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resulted in a rapid decrease in wind erosion as explained by a power function correlation.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found to be a dominant control on wind erosion by increas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by lowering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for erosion. The critical vegetation coverage required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wind erosion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60%. Further, the wind erosion rat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the mass flux in aeolian sand transpor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 We develop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wind ero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three factors (vegetation coverage, soil moisture and wind speed) on the mass flux in aeolian sand transport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ind speed〉vegetation coverage〉soil moisture. These three factors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active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steppe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aeolian process sand transport Xilamuren grass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