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填料的投加对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启动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民 王韬 叶姜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67,70,共5页
采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和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以相同的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自配模拟废水,调节进水pH为7.5~8.0,反应器中水体温度为(30±0.5)℃,研究了生物填料的投加对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厌氧氨... 采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和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以相同的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自配模拟废水,调节进水pH为7.5~8.0,反应器中水体温度为(30±0.5)℃,研究了生物填料的投加对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启动影响。经过120d运行,ASBBR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NH3-N容积负荷为96mg/(L·d),NH3-N去除率达到81.53%,NH3-N、NO2-N减少量与NO3-N生成量之比为1:1.11:0.25。而未投加填料的ASBR没有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NH3-N容积负荷为22mg/(L·d),NHrN去除率达到23.36%,NH3-N、NO2-N减少量与NO3-N生成量之比为1:0.91:1.18。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填料的投加使ASBBR易于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同时有利于NH3-N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污泥 生物填料 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下载PDF
脱氮污泥驯化方法初探及曝气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娟 汪苹 +1 位作者 王磊 李志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采用进水浓度逐步上升方法驯化脱氮污泥,获得的活性污泥脱氮性能良好,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TN去除率最高达到59.0%.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驯化脱氮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是有效可行的.在进水氨氮浓度每一提高阶段,氨氮去... 采用进水浓度逐步上升方法驯化脱氮污泥,获得的活性污泥脱氮性能良好,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TN去除率最高达到59.0%.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驯化脱氮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是有效可行的.在进水氨氮浓度每一提高阶段,氨氮去除率总有下降阶段,但经过3~7周的适应性运行后,系统氨氮去除恢复稳定,达到95%以上.同时,在该实验范围内,COD的提高对氨氮去除也有明显影响,氨氮去除率也有先下降后升高,最终稳定的过程.不同曝气量控制实验发现,在中间曝气量下(本实验为0.7L/min),能实现较好的脱氮效果,TN去除率达到41.2%.实验表明,存在一中间曝气量,低于或高于该中间值,TN去除率均会降低,当曝气量比较低时,不仅TN去除受影响,氨氮去除率也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污泥 驯化 镜检 曝气量控制
下载PDF
不同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过程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玲玲 刘晓萍 +4 位作者 张惠姿 姜婷 赵静 李秀娟 丁瑞 《微生物前沿》 2017年第3期65-71,共7页
本研究在R1和R2两个反应器中分别接种活性高的硝化污泥和反硝化污泥以考察不同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1反应器以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培养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菌体自溶阶段,经过约60 d成功启动厌氧氨氧... 本研究在R1和R2两个反应器中分别接种活性高的硝化污泥和反硝化污泥以考察不同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1反应器以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培养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菌体自溶阶段,经过约60 d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R2反应器以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出现较长的菌体自溶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时间比R1反应器约长20天。R1反应器和R2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反应稳定运行期间,NH+4-N去除量:NO-2-N去除量:NO-3-N生成量平均值分别为1:1.30:0.23和1:1.35: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富集 硝化污泥 反硝化污泥
下载PDF
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曹雨佳 胡翔 王建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7-10,14,共5页
采用两套相同的ASBR系统,分别接种好氧硝化污泥和自养反硝化污泥,在模拟废水的pH值为7.6~7.9、温度为32℃的条件下,分别运行176d和170d后,均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稳定运行阶段,其总氮容积负荷分别为0.147和0.11kgN/(m3.d),... 采用两套相同的ASBR系统,分别接种好氧硝化污泥和自养反硝化污泥,在模拟废水的pH值为7.6~7.9、温度为32℃的条件下,分别运行176d和170d后,均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稳定运行阶段,其总氮容积负荷分别为0.147和0.11kgN/(m3.d),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1%和81.57%。两组反应器内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减少量与硝态氮的生成量之比分别为1∶1.08∶0.31和1∶1.18∶0.33。接种了好氧硝化污泥的反应器启动更快,且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硝化污泥 自养反硝化污泥 ASBR 启动
下载PDF
NaCl盐度波动对处于污泥膨胀的耐盐脱氮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彬彬 田凤蓉 +3 位作者 杨志林 王克云 胡聪 王开春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91-1496,共6页
以处于污泥膨胀的耐盐脱氮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有效容积为2和240L的SBR装置(编号1#和2#),在进水NH3-N浓度为40—100mg/L,pH为7.45~8.0,溶解氧为3~5mg/L,温度为28~30℃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不同NaCl盐度(0、10、20和30g... 以处于污泥膨胀的耐盐脱氮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有效容积为2和240L的SBR装置(编号1#和2#),在进水NH3-N浓度为40—100mg/L,pH为7.45~8.0,溶解氧为3~5mg/L,温度为28~30℃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不同NaCl盐度(0、10、20和30g/L)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aCl盐度条件下,可以明显改善耐盐脱氮污泥的沉降性。NaCl盐度越高,污泥絮凝体体积减小、丝状菌及原生动物减少趋势越明显,污泥沉降性效果越好。在30g/L盐度时,1#和2#SBR的SV30分别从95%和80%降至53%和30%,SVI分别从185.5和170.8mL/g降至127.3和78.4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污泥膨胀 耐盐脱氮污泥 污泥沉降性
原文传递
Continuous treatment of azo acid dyes by photo-dependent denitrifying sludge
6
作者 HongJL Otak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Simultaneous removals of dye and nitrate by photo dependent denitrifying sludge(PDD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a continuous flow bench scale reactor. The best C/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by PDDS was 1.5. T... Simultaneous removals of dye and nitrate by photo dependent denitrifying sludge(PDD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a continuous flow bench scale reactor. The best C/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by PDDS was 1.5. The specific removal rate of azo dye AB92 de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and in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solids retention time.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OC de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AB92, which has nitro and hydroxyl substitutions in non para positions, was uniquely degraded. During continuous flow treatment experiments using PDDS,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AB92 and AO20 at influent concentrations of 40 mg/L and 30 mg/L, respectively, was achieved with an HRT of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 dependent denitrifying sludge (PDDS) continuous treatment simultaneous removals azo dye NITRATE
下载PDF
NaCl盐度对耐盐脱氮污泥硝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彬彬 田凤蓉 +3 位作者 杨志林 王克云 刘娟 王开春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265-3269,共5页
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研究NaCl盐度对耐盐脱氮污泥硝化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瞬时盐度冲击对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氮氧化细菌(NOB)的抑制及恢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中NaCl浓度为0~50g/L时,AOB几乎没有影响,NOB影... 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研究NaCl盐度对耐盐脱氮污泥硝化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瞬时盐度冲击对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氮氧化细菌(NOB)的抑制及恢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中NaCl浓度为0~50g/L时,AOB几乎没有影响,NOB影响较小。当NaCl浓度为60 g/L时,AOB影响较小,NOB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当NaCl浓度为70 g/L时,AOB、NOB均受到严重的抑制;耐盐脱氮污泥能够适应NaCl浓度50 g/L的瞬时冲击,盐度降低有利于AOB、NOB的恢复。当耐盐脱氮污泥受到NaCl浓度60 g/L的瞬时冲击时,系统发生'中毒'现象,盐度降低至0 g/L时,AOB、NOB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耐盐脱氮污泥 硝化 瞬时冲击
原文传递
Cl^-、SO_4^(2-)和PO_4^(3-)对异养反硝化污泥的胁迫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茹 郑平 +3 位作者 杨程 许少怡 戴陈琳 Abbas Ghulam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9-1044,共6页
反硝化菌是反硝化作用的驱动者,探明Cl^-、SO_4^(2-)和PO_4^(3-)对异养反硝化污泥(HDS)的胁迫效应,有助于含盐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的研发和优化.选用硝酸盐还原酶(周质酶)和碱性磷酸酯酶(胞内酶)作为指标,考察了不同Cl^-、SO_4^(2-)和PO_4^... 反硝化菌是反硝化作用的驱动者,探明Cl^-、SO_4^(2-)和PO_4^(3-)对异养反硝化污泥(HDS)的胁迫效应,有助于含盐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的研发和优化.选用硝酸盐还原酶(周质酶)和碱性磷酸酯酶(胞内酶)作为指标,考察了不同Cl^-、SO_4^(2-)和PO_4^(3-)浓度对HDS酶活的影响;通过观测HDS中的活菌水平和细胞形态,考察了不同Cl^-、SO_4^(2-)和PO_4^(3-)浓度对HDS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l^-、SO_4^(2-)和PO_4^(3-)对HDS硝酸盐还原酶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15、0.12和0.05mol/L,对碱性磷酸酯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14、0.75和0.49mol/L;高浓度Cl^-、SO_4^(2-)和PO_4^(3-)导致HDS微生物细胞膜结构破损,通透性增加,细胞物质外泄.阴离子对HDS的胁迫可分为渗透胁迫和电荷胁迫,渗透胁迫造成HDS中功能酶失活,电荷胁迫造成HDS中细胞膜破损,细胞物质外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 异养反硝化污泥 渗透胁迫 电荷胁迫
下载PDF
降低负荷以提高反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杨珊珊 赵丰年 +2 位作者 金锡标 徐宏勇 刘勇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79-1382,共4页
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B)内,接种好氧活性污泥,以甲醇为碳源,NO3^-为电子受体,经过40多d培养,得到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粒径2~3mm,MLSS为36g/L,氮去除速率和COD去除速率分别在0.15gNO3-N/(gVSS·d)和0.8gCOD/... 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B)内,接种好氧活性污泥,以甲醇为碳源,NO3^-为电子受体,经过40多d培养,得到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粒径2~3mm,MLSS为36g/L,氮去除速率和COD去除速率分别在0.15gNO3-N/(gVSS·d)和0.8gCOD/(gVSS·d)。当负荷提高至6.44gNO3-N/(L·d)继续运行1周后,观察到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出现上浮,浓度降低,颗粒粒径多数在3~5mm,外观呈乳白色。为恢复反应器稳定运行,当负荷降至3.86gNO3-N/(L·d)时,上浮现象减轻,当负荷降至2.57gNO3-N/(L·d)时,上浮现象消失,颗粒污泥密度由不稳定时的1.0018g/cm^3提高到1.0126g/cm^3,颗粒粘连现象基本消失,污泥氮去除速率在0.19gNO3-N/(gVSS·d),连续运行30d,系统保持稳定。分析认为,颗粒污泥表面微生物生长速度过快是导致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较长的泥龄有利于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颗粒污泥 稳定性 负荷
下载PDF
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及工艺快速启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朝朝 马骏 +3 位作者 殷春雨 武新娟 朱书浩 李思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8,共8页
在UASB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活性污泥,通过调节进水底物浓度、提高上升流速等方式培养并富集反硝化颗粒污泥。经过45 d的运行快速培养出边缘清晰、白色且粒径均匀的反硝化颗粒污泥。在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后,总氮去除负荷(NRR)及碳去除负荷(C... 在UASB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活性污泥,通过调节进水底物浓度、提高上升流速等方式培养并富集反硝化颗粒污泥。经过45 d的运行快速培养出边缘清晰、白色且粒径均匀的反硝化颗粒污泥。在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后,总氮去除负荷(NRR)及碳去除负荷(CRR)分别达到0.65和1.97 kg/(m^(3)·d),NO_(3)^(-)-N与COD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68.90和182.63 mg/(gMLSS·d),表明反硝化颗粒污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碳性能。在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的过程中,ΔCOD/ΔNO_(3)^(-)-N均值为3.35,始终大于理论值2.86。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多糖的含量及比值也逐渐增加,使微生物呈疏水性。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表明,色氨酸及酪氨酸等蛋白质类物质在加速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颗粒污泥 UASB反应器 脱氮性能 理化特性
原文传递
不同运行模式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景霓 张捍民 +2 位作者 杨凤林 张杰 代文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328,共6页
比较了不同运行模式(AO、AOA及A2O)对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模式对污泥粒径存在明显的影响,曝气时间较长的AO MBR及厌氧末引入缺氧段的A2O MBR,有助于形成紧密而细小的颗粒.而粒径大且结构松散的污泥... 比较了不同运行模式(AO、AOA及A2O)对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模式对污泥粒径存在明显的影响,曝气时间较长的AO MBR及厌氧末引入缺氧段的A2O MBR,有助于形成紧密而细小的颗粒.而粒径大且结构松散的污泥耗氧速率较高;充分的好氧时间则有利于耗氧速率的提高.好氧吸磷速率受运行方式影响,且与耗氧速率呈正相关性.适宜的厌氧阶段时长有助于提高污泥厌氧释磷能力;缺氧段及其位置的设置对反硝化除磷菌的选择与富集影响较大.本试验中A2O MBR中反硝化聚磷菌(DPAOs)比例为40.6%,分别比AO及AOA MBR中提高了0.57和0.34倍.膜反应器中膜污染主要由膜表面滤饼层导致.曝气时间只是控制膜污染的因素之一,膜污染随污泥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加重,运行方式对膜污染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磷 膜生物反应器 反硝化聚磷菌 污泥特性 膜污染
下载PDF
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深度脱氮对比研究
12
作者 王明山 季洋 李志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对比分析了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不同进水条件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较高即外部碳源较为充足时,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效果接近;而当进水总氮浓度较高即外部... 对比分析了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不同进水条件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较高即外部碳源较为充足时,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效果接近;而当进水总氮浓度较高即外部碳源受限时,生物膜系统的脱氮效果优于颗粒污泥系统。在不同的HRT条件下(3~6 h),反硝化生物膜系统的深度脱氮效果均优于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且当HRT=5 h时,两系统的脱氮性能均达到最高。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脱氮性能方面略胜一筹。但是,结合经济性和去除性能进一步分析可知,与生物膜系统相比,颗粒污泥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无载体成本等低成本的显著优势,在既有工艺出水深度脱氮的工程实践中,可优先选择反硝化颗粒污泥工艺,并可通过控制颗粒粒径和系统运行参数等措施强化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脱氮 反硝化颗粒污泥 反硝化生物膜 进水条件 水力停留时间 经济性
下载PDF
低温促进反硝化颗粒污泥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云辉 杨珊珊 +2 位作者 金锡标 王锋 别红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5-27,32,共4页
针对高负荷下出现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相互粘连、上浮等不稳定状态,进行了降低进水温度促进颗粒污泥床稳定的研究。当进水温度降至16℃时反应器能稳定运行,颗粒粘连现象减弱,颗粒密度由不稳定时的1.0085g/cm^3提高到1.022g/cm^3,... 针对高负荷下出现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相互粘连、上浮等不稳定状态,进行了降低进水温度促进颗粒污泥床稳定的研究。当进水温度降至16℃时反应器能稳定运行,颗粒粘连现象减弱,颗粒密度由不稳定时的1.0085g/cm^3提高到1.022g/cm^3,颗粒沉速为30~50m/h,此时反应器的负荷为4.0~5.14gNO3^- -N/(L·d),对氮的去除速率为0.18gNO3^- -N/(gVSS·d);当进水COD和NO3^- -N浓度分别为225mg/L和50mg/L时,对其去除率分别为93%和98%。研究认为,颗粒污泥表面反硝化茵的生长速率过快是引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降低温度即降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有助于颗粒污泥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颗粒污泥 稳定性 低温
下载PDF
CASS反应器中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峥嵘 李建民 +1 位作者 薛念涛 董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4期71-74,146,共5页
为深入了解CASS系统内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反应器内初始接种污泥和驯化成功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ASS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中富集了一定比例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菌群,优势菌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 为深入了解CASS系统内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反应器内初始接种污泥和驯化成功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ASS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中富集了一定比例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菌群,优势菌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目水平上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和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丰度增长较大,科水平上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的丰度增长最大,可能包含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群。此分析结果也显示出CASS系统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污泥 CASS反应器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反硝化颗粒污泥在纳米零价铁胁迫下的性能恢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翻翻 钱飞跃 +3 位作者 沈耀良 王建芳 张月茹 刘郭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8-1484,共7页
为探明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DGS)潜在的胁迫效应,本研究通过连续多批次实验,考察了经历n ZVI短期冲击后,DGS反硝化活性在不同C/N比条件下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当nZVI投加量高于5 mg·L^(-1)时,DGS比反硝化速率(μ)会... 为探明纳米零价铁(nZVI)对反硝化颗粒污泥(DGS)潜在的胁迫效应,本研究通过连续多批次实验,考察了经历n ZVI短期冲击后,DGS反硝化活性在不同C/N比条件下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当nZVI投加量高于5 mg·L^(-1)时,DGS比反硝化速率(μ)会出现下降,对应的比反硝化抑制率(IR)与基质C/N比、nZVI投加量呈现正相关.当nZVI投加量达到100 mg·L^(-1)时,胞外蛋白与多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此时,充足的外加碳源(C/N≥4)将有助于促进DGS反硝化活性的恢复和减少去除单位硝态氮所消耗的COD值.由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可知,基质C/N比越高,DGS对n ZVI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在恢复期内,泥相中总铁含量(Qe)的持续削减为高C/N比条件下,DGS反硝化活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Qe降至0.4 mg·g^(-1)以下时,μ值可达到或接近对照组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颗粒污泥 纳米零价铁 C/N比 活性恢复 吸附
原文传递
反硝化颗粒污泥处理不锈钢酸洗废水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炎红 黄慧敏 +1 位作者 梅荣武 胡正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118,共6页
采用以厌氧絮状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通过调整其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关键因素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开展其对不锈钢酸洗废水脱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反应器以甲醇作为碳源运行42 d后,形成了成熟的反硝化颗... 采用以厌氧絮状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通过调整其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关键因素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开展其对不锈钢酸洗废水脱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反应器以甲醇作为碳源运行42 d后,形成了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边缘清晰、表面包裹大量杆菌,单颗污泥沉降速率可达198~273 m/h,粒径为1~6 mm,反硝化速率最高可达2.79 gN/(gVSS·d);在反应器NO_(3)^(-)-N容积负荷为2.0~2.44 kg/(m^(3)·d)时,NO_(3)^(-)-N平均去除率为98.03%,NH_(4)^(+)-N平均去除率为89.76%,TN平均去除率为97.81%;最终出水的氨氮及总氮可同时满足《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6-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的C级排放标准。本工艺相比传统反硝化工艺能够节约碳源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颗粒污泥 反硝化脱氮 硝氮废水 不锈钢酸洗废水
下载PDF
改良氧化沟工艺的活性污泥异常问题及对策
17
作者 姜亚敏 邢磊 黄克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82,共4页
针对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一年多来发生的化学泡沫、腐化浮泥、反硝化浮泥和老化漂泥等问题,分析了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认为反硝化浮泥和老化漂泥是该厂易出现的污泥异常问题,可通过控制排泥量、污... 针对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一年多来发生的化学泡沫、腐化浮泥、反硝化浮泥和老化漂泥等问题,分析了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认为反硝化浮泥和老化漂泥是该厂易出现的污泥异常问题,可通过控制排泥量、污泥负荷和曝气量等运行参数加以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氧化沟 化学泡沫 污泥上浮 反硝化浮泥 老化漂泥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武昌 温成林 刘建广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2-25,共4页
在低温(15℃)与常温(25℃)条件下,用SBR反应器对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与低温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污泥均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总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3%~3.7%和1.6%~2.1%;DPB占总PAOs的质量分数(RDPB)... 在低温(15℃)与常温(25℃)条件下,用SBR反应器对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与低温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污泥均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总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3%~3.7%和1.6%~2.1%;DPB占总PAOs的质量分数(RDPB)分别约为77%和51%;VSS/SS分别为76%~88.6%和74%~85.3%。低温下DPB污泥中存在钟虫和少量轮虫等原生动物。低温下DPB污泥系统运行正常,可通过增加污泥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除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菌污泥 污泥特性 含磷率
下载PDF
不同运行策略对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
19
作者 边永欢 季飞 +1 位作者 赵大密 廉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566,共11页
反应器运行环境对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上流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内研究了不同运行策略培养颗粒污泥的脱氮效率、污泥性能和菌群结构,同时对比分析了快速和慢速提升氮负荷策略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结果表明:耦合提升策... 反应器运行环境对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上流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内研究了不同运行策略培养颗粒污泥的脱氮效率、污泥性能和菌群结构,同时对比分析了快速和慢速提升氮负荷策略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结果表明:耦合提升策略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的脱氮效率达到93.29%以上,悬浮挥发性固体质量浓度为46.29 g/L,粒径主要分布在2.36~3.35 mm,胞外聚合物为119.03 mg/g VSS,反硝化优势菌Proteobacteria在颗粒污泥菌群中所占比例为61.92%;相较于慢速提升氮负荷策略,快速提升氮负荷策略促使污泥脱氮效率增加了5.48%,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浓度增加了20.11 g/L,粒径为2.36~3.35 mm的污泥占比增加了10%左右,胞外聚合物增加了7.27 mg/g VSS,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增加了5.11%。研究表明,耦合提升策略能够培养出脱氮效率高且性能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快速提升氮负荷能够促进颗粒污泥脱氮效率增加、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反硝化颗粒污泥 培养 性能 菌群
下载PDF
Biodegradation of 2-methylquinoline by Enterobacter aerogenes TJ-D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20
作者 Lin Wang Yongmei Li Jingyuan Du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310-1318,共9页
Bacterial strain Enterobacter aerogenes TJ-D capable of utilizing 2-methylquinoline as the sole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was isolated from acclimated activated sludge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The ability to degr... Bacterial strain Enterobacter aerogenes TJ-D capable of utilizing 2-methylquinoline as the sole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was isolated from acclimated activated sludge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The ability to degrade 2-methylquinoline by E. aerogenes TJ-D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35°C) and initial pH 7, 2-methylquinoline of 100 mg/L was degraded within 176 hr. The degradation of 2-methylquinoline by E. aerogenes TJ-D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Haldane model (R 2 〉 0.91). During the degradation period of 2-methylquinoline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0 mg/L), nitrate was almost completely consum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98.5%), while nitrite remained at low concentration (〈 0.62 mg/L) during the whole denitrification period. 1,2,3,4-Tetrahydro-2-methylquinoline, 4-ethyl-benzenamine, N-butyl-benzenamine, N-ethyl-benzenamine and 2,6-diethyl-benzenamine were metabolites produced during the degradation. The degradation pathway of 2-methylquinoline by E. aerogenes TJ-D was proposed. 2-Methylquinoline is initially hydroxylated at C-4 to form 2-methyl-4-hydroxy-quinoline, and then forms 2-methyl-4-quinolinol as a result of tautomerism. Hydrogenation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at positions 2 and 3 produces 2,3-dihydro-2-methyl-4-quinolinol. The carbon-carbon bond at position 2 and 3 in the heterocyclic ring may cleave and form 2-ethyl-N-ethyl-benzenamine. Tautomerism may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2,6-diethyl-benzenamine and N-butyl-benzenamine. 4- Ethyl-benzenamine and N-ethyl-benzenamine were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losing one ethyl group from the above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TION Enterobacter aerogenes TJ-D 2-methylquinoline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activated slud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