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翼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魏彪 梁华 +3 位作者 牛中国 马杰 王大博 李应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2-789,共8页
为改善三角翼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微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在静止空气中的纹影试验、不同迎角下的PIV测速试验以及不同试验参数下的测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秒脉冲SDBD可产生快速温升,快速温升在流场局部诱导产生... 为改善三角翼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微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激励在静止空气中的纹影试验、不同迎角下的PIV测速试验以及不同试验参数下的测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秒脉冲SDBD可产生快速温升,快速温升在流场局部诱导产生压缩波;微秒脉冲SDBD激励可有效地控制低速三角翼大迎角下的流动分离,且随迎角增大,流动控制效果逐渐减弱直到消失;存在最佳激励频率,此时流动控制效果最好,当来流风速30 m/s时,最佳激励频率为80 Hz,无量纲频率为1,可将三角翼最大升力系数提高4.3%,失速迎角推迟2°;在同一迎角下,来流速度45 m/s时,流动控制效果较30 m/s时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三角翼 失速 流动分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非结构混合网格鲁棒自适应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唐静 崔鹏程 +2 位作者 贾洪印 李彬 李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5-88,共14页
数值格式、湍流模型和计算网格是影响CFD数值模拟精度的3个主要因素。结合流场信息的网格自适应技术具备动态优化计算网格的能力,被NASA列为未来CFD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针对非结构混合网格,发展了网格单元分布优化、表面网格几何... 数值格式、湍流模型和计算网格是影响CFD数值模拟精度的3个主要因素。结合流场信息的网格自适应技术具备动态优化计算网格的能力,被NASA列为未来CFD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针对非结构混合网格,发展了网格单元分布优化、表面网格几何投影和空间网格协调匹配3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高鲁棒性几何保真的网格自适应系统。首先,为了提高自适应方法的鲁棒性和通用性,发展了基于标准面网格的多面体网格单元分布优化方法。其次,发展了仅依赖表面网格信息的局部曲面重构技术,采用参数点映射方法实现了新增表面网格点的几何投影,消除了自适应系统对几何CAD系统的依赖。再次,采用改进的距离函数方法实现了空间网格与投影后表面网格的快速匹配。最后,结合基于流场特征的自适应探测器,采用二阶格式的有限体积方法,开展了30P30N三段翼绕流和三角翼大迎角绕流的网格自适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网格自适应对网格单元的分布进行优化后,流场求解的收敛性和模拟精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自适应 混合网格 加密和粗化 曲面重构 表面网格投影 30P30N三段翼 三角翼
原文传递
磷光热图技术在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热环境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曙光 贾广森 +1 位作者 文帅 毕志献 《气体物理》 2017年第4期56-63,共8页
通过采取快速插入、建立同步采集系统等措施,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7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建立了磷光热图技术,并成功地获得了平板三角翼模型表面热流分布.基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了来流Reynolds数等参数对三角翼表面热流分布的影... 通过采取快速插入、建立同步采集系统等措施,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7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建立了磷光热图技术,并成功地获得了平板三角翼模型表面热流分布.基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了来流Reynolds数等参数对三角翼表面热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翼外形中心线处转捩靠后,两侧转捩靠前,且随着来流Reynolds数的增加,转捩位置进一步前移.总的来说,磷光热图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流动转捩发生的位置以及转捩后湍流区的形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磷光热图 热流 三角翼 转捩
下载PDF
三角翼大迎角绕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康顺 杜永乐 祁明旭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5-401,共7页
采用FINETM/HEXA非结构网格流场计算软件包对三角翼飞行器的低速大迎角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采用Agglomeration方法能大幅度提高收敛速度,而网格自适应方法用总体不大的网格单元数可较精细地模拟流... 采用FINETM/HEXA非结构网格流场计算软件包对三角翼飞行器的低速大迎角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采用Agglomeration方法能大幅度提高收敛速度,而网格自适应方法用总体不大的网格单元数可较精细地模拟流场。本文还分析了前缘分离涡破裂前后的流动现象和旋涡横截面流线图谱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大迎角 数值模拟 涡破裂
下载PDF
变体飞机典型状态横航向动特性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新兵 周洲 +1 位作者 冯浩洋 王旭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2,94,共6页
在变体飞机横航向动态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中,变前掠翼布局因存在固有的气动弹性发散和变体过程强气动耦合以及力学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本身的动态特性相当复杂。因强调隐身设计成飞翼布局,使稳定性下降,起飞、着陆性能变差,操纵和控... 在变体飞机横航向动态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中,变前掠翼布局因存在固有的气动弹性发散和变体过程强气动耦合以及力学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本身的动态特性相当复杂。因强调隐身设计成飞翼布局,使稳定性下降,起飞、着陆性能变差,操纵和控制难度增大。针对上述独特变体结构,为成功解决变前掠翼布局飞行器的动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小扰动理论建立了三角翼状态无人机的横航向动力学特性模型,给出了动特性分析原理;设计了四个独立的升降副翼舵面代替常规操纵面;进而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无人机横航向是接近中立稳定或不稳定的;最后采用鲁棒特征结构配置的参数化方法,设计了横航向的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律能够使系统快速达到期望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要求,从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且结果可信。可为变体飞机的动力学分析和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前掠翼 无人机 三角翼 横航向 动态特性
下载PDF
Steady vortex force theory and slender-wing flow diagnosis 被引量:1
6
作者 Y.T.Yang R.K.Zhang +1 位作者 Y.R.An J.Z.W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09-619,共11页
The concept vortex force in aerodynamics is sys- tematically examined based on a new steady vortex-force theory (Wu et al., Vorticity and vortex dynamics, Springer, 2006) which expresses the aerodynamic force (and ... The concept vortex force in aerodynamics is sys- tematically examined based on a new steady vortex-force theory (Wu et al., Vorticity and vortex dynamics, Springer, 2006) which expresses the aerodynamic force (and moment) by the volume and boundary integrals of the Lamb vector. In this paper, the underlying physics of this theory is explored, including the general role of the Lamb vector in non- linear aerodynamics, its initial form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total-pressure non-uniformity.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flow over a slender delta wing at a large angle of attack. The highly localized flow structures with high Lamb-vector peaks are identified in terms of their net contribution to various constituents of the total aerody-namic force. This vortex-force diagnosi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flow control and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force - delta-wing - Flow control
下载PDF
翼面动态压力测量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敏中 王铁 +1 位作者 张伟 徐忠利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CSCD 1996年第3期53-58,共6页
对70°三角翼作大幅度仰运动时翼面非定常压力分布和振动鸭翼后面主翼面上非定常压力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缩减频率等参数对非定压力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三角翼 鸭翼 非定常流 压力分布测量
下载PDF
尖顶弯折三角翼气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展京霞 徐 燕 王晋军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5,共4页
对75°后掠三角翼在40%根弦处弯折引起的升阻特性及俯仰特性的变化进行了低速风洞实验研究,初步分析了尖顶弯折对三角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趋势.得出尖顶弯折在低速大攻角下,可以使升力系数Cy增大、升阻比提高,并推迟失速攻角αmax,从... 对75°后掠三角翼在40%根弦处弯折引起的升阻特性及俯仰特性的变化进行了低速风洞实验研究,初步分析了尖顶弯折对三角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趋势.得出尖顶弯折在低速大攻角下,可以使升力系数Cy增大、升阻比提高,并推迟失速攻角αmax,从而说明顶部弯折对三角翼气动特性的改善作用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尖顶弯折角 风洞实验 升力系数 升阻比 气动特性
下载PDF
天然气绕三角翼旋流的水洞实验研究
9
作者 王俊奇 马卫国 徐永高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天然气绕三角翼产生旋流,使天然气中的游离水滴甩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在气流的牵引下沿管道内壁向下游流动,实现了气水分离的目的。通过水洞实验,利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探讨了流体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均匀设计思... 天然气绕三角翼产生旋流,使天然气中的游离水滴甩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在气流的牵引下沿管道内壁向下游流动,实现了气水分离的目的。通过水洞实验,利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探讨了流体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均匀设计思想对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后缘后掠角和迎角等几何参数分别做了5个水平的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天然气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靠性,为该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旋流 水洞实验 流场显示
下载PDF
三角翼飞机气动压力测量试飞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怦 余俊雅 +2 位作者 张德元 孟建文 黄文静 《飞行力学》 CSCD 2001年第3期56-59,共4页
回顾了气动压力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介绍了三角翼表面压力飞行试验测量技术、试飞总体方案及实施方法 ,并对飞机试验情况进行了简述。给出了不同速度下飞机机翼表面压力分布试飞结果和飞机活动翼面的压力分布测量结果。试飞结果... 回顾了气动压力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介绍了三角翼表面压力飞行试验测量技术、试飞总体方案及实施方法 ,并对飞机试验情况进行了简述。给出了不同速度下飞机机翼表面压力分布试飞结果和飞机活动翼面的压力分布测量结果。试飞结果表明 ,机翼蒙皮直接改装测量孔和测压带方法均能有效测量机翼表面压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测量 压力分布 三角翼飞机 飞行试验 机翼蒙皮
下载PDF
动态复杂流动显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敏中 王铁 +1 位作者 张伟 徐忠利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CSCD 1996年第4期68-73,共6页
本文绘出不同后掠角的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大幅度俯仰运动时和带振动鸭翼飞机模型主翼面上的动态流动显示;分析了动态流动迟滞特性的流动机理及缩减频率的影响和鸭翼涡对主翼涡的干扰影响及随鸭翼振动时主翼涡位置、强度、涡破散点... 本文绘出不同后掠角的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大幅度俯仰运动时和带振动鸭翼飞机模型主翼面上的动态流动显示;分析了动态流动迟滞特性的流动机理及缩减频率的影响和鸭翼涡对主翼涡的干扰影响及随鸭翼振动时主翼涡位置、强度、涡破散点位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翼 三角翼 鸭翼 非定常流场 流动显示 风洞
下载PDF
DPIV系统研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魏润杰 申功炘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8-92,共5页
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多年从事系统的PIV测试技术研究,经过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目前国内第一套完善的实时数字式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实现了速度场和涡量场的实时测量,而且已经成功地应... 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多年从事系统的PIV测试技术研究,经过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目前国内第一套完善的实时数字式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实现了速度场和涡量场的实时测量,而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各项流体力学的实验测量中,其中包括:1.5M超声速喷流实验、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复杂流场测量实验、大型工程水洞流场校测、绕摆动圆柱卡门涡测量实验以及锥阀管道模型和漩涡分离器内部流场测量实验等[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数字式粒子图像测速 DPIV系统 流体力学实验测量 速度场测量 超声速喷流实验
下载PDF
三角翼大攻角分离流开缝吸气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白鹏 周伟江 汪翼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3-398,共6页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 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和应变天平测力技术。通过在三角翼背风面开缝吸气,抽掉低能气流,实现增升的效果不理想,同二维吸气涡控制增升效果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于二维同三维分离产生机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攻角 三角翼 分离流 涡控制 开缝吸气效应
下载PDF
沟槽面三角翼减阻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晋军 李亚臣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风洞测力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所采用的沟槽面设计均能在一定的迎角范围内减少三角翼的阻力。在迎角α >2 0°、侧滑角 β =0°~ 30°的范围内可使阻力系数降低 2 .5 % ,而几乎与侧滑角无关。另外 ,h =s =0 .2mm的“V”... 风洞测力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所采用的沟槽面设计均能在一定的迎角范围内减少三角翼的阻力。在迎角α >2 0°、侧滑角 β =0°~ 30°的范围内可使阻力系数降低 2 .5 % ,而几乎与侧滑角无关。另外 ,h =s =0 .2mm的“V”型沟槽表面在α =6°时减阻效果最佳 ,减阻量为4 0 % ;相应的升阻比亦最大 ,约增加 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沟槽面 减阻 风洞实验 湍流减阻 迎角 侧滑角 阻力系数 飞机
下载PDF
大攻角运动时的机翼摇滚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伟 杨小亮 +1 位作者 张涵信 邓小刚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28,共15页
机翼摇滚是现代战斗机、导弹设计中普遍遇到的横向不稳定现象之一,属于典型的大攻角动态特性问题.20多年来,机翼摇滚问题在国内外航空工业界、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和兴趣,并在实(试)验、计算方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对机翼摇滚问题的... 机翼摇滚是现代战斗机、导弹设计中普遍遇到的横向不稳定现象之一,属于典型的大攻角动态特性问题.20多年来,机翼摇滚问题在国内外航空工业界、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和兴趣,并在实(试)验、计算方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对机翼摇滚问题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自1981年Nguyen、Yip及Chambers最早研究机翼摇滚现象以来,在该问题研究方面的近100多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实(试)验研究、计算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机翼摇滚 非定常流动 实验研究 计算研究
下载PDF
低速三角翼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实验 被引量:15
16
作者 化为卓 李应红 +3 位作者 牛中国 赵光银 梁华 韩孟虎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31-2339,共9页
在30m/s来流速度下,进行了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改善47°后掠角钝前缘三角翼气动特性的测力实验.为寻求优化的激励位置,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激励位置的流动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激励位置对流动控制效果有决定性影响... 在30m/s来流速度下,进行了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改善47°后掠角钝前缘三角翼气动特性的测力实验.为寻求优化的激励位置,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激励位置的流动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激励位置对流动控制效果有决定性影响,位于三角翼前缘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有效改善三角翼的气动特性,推迟失速,而上翼面不同展向位置的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流动控制效果十分微弱;激励频率是流动控制效果的重要影响因子,激励电压峰峰值为13kV时,激励频率为200Hz下的流动控制效果最好,在迎角30°时可使升力系数由1.31增大到1.44,增大9.6%,升阻比提高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钝前缘 三角翼 激励位置
原文传递
高阶精度格式WCNS在三角翼大攻角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光学 邓小刚 +1 位作者 刘化勇 王运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3,100,共7页
采用5阶精度的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CNS-E-5)数值模拟了65°三角翼的大攻角绕流流场,主要目的是考核高阶精度格式WCNS在大攻角旋涡流动方面以及跨声速流场的激波附面层干扰、涡破裂位置的模拟能力,重点研究不同网格规模和湍流模型... 采用5阶精度的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CNS-E-5)数值模拟了65°三角翼的大攻角绕流流场,主要目的是考核高阶精度格式WCNS在大攻角旋涡流动方面以及跨声速流场的激波附面层干扰、涡破裂位置的模拟能力,重点研究不同网格规模和湍流模型对尖前缘三角翼涡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求解任意坐标系下的雷诺平均N-S方程,采用5阶精度的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CNS-E-5)和多块对接结构网格技术,两种湍流模型分别是一方程SA和两方程SST湍流模型,在与相应试验结果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WCNS-E-5格式在跨声速大攻角旋涡流动中的表现,以及不同网格规模、两种湍流模型对主涡二次涡相互作用、涡破裂位置和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阶精度格式WCNS-E-5能成功应用于三角翼的跨声速大攻角流动,网格规模的增加进一步提高流场分辨率,SST湍流模型相对SA湍流模型在三角翼大攻角流动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NS 三角翼 湍流模型 大攻角
下载PDF
三角翼低速动态大攻角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唐敏中 李周复 +1 位作者 于文勇 范洁川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对后掠角分别为x=60°、70°和80°尖前缘平板三角翼模型和一个前缘后掠角为(76°+40°)的双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大攻角俯仰谐波运动,振幅α_m=30°、60°和90°,缩减... 对后掠角分别为x=60°、70°和80°尖前缘平板三角翼模型和一个前缘后掠角为(76°+40°)的双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大攻角俯仰谐波运动,振幅α_m=30°、60°和90°,缩减频率K=0.01~0.12,基于根弦长雷诺数R_e=2.76×l0 ̄5~8.28×10 ̄5。进行了六分量动态气动载荷测量,动态流动显示和70°三角翼上翼面非定常压力测量,并分别与对应的静态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运动参数包括缩减频率、振幅和R_e数、后掠角对气流动态迟滞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大攻角 风洞试验 飞机 空气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网格变形及非线性气动弹性时域仿真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亮 徐敏 +2 位作者 安效民 蔡天星 陈韦贤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01-1511,共11页
为开展非线性气动弹性研究,基于非线性结构有限元软件NASTRAN和自主研制的多块结构化计算流体力学(CFD)求解器,开发了一套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动力学(CFD/CSD)耦合求解方法的气动弹性时域仿真程序。该程序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交... 为开展非线性气动弹性研究,基于非线性结构有限元软件NASTRAN和自主研制的多块结构化计算流体力学(CFD)求解器,开发了一套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动力学(CFD/CSD)耦合求解方法的气动弹性时域仿真程序。该程序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交换两套求解器之间的数据并进行网格变形。为提高RBF方法的效率,构造了基于多次插值的空间待插值点精简算法。在多次插值过程中,每次插值的对象为上次插值的误差,并同时限制插值区域,以此实现了空间待插值网格数的精简。数个网格变形的算例表明该方法可支持大变形运动,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采用此程序开展了AGARD 445.6机翼颤振计算、大展弦比机翼的静气动弹性计算与切尖三角翼极限环振荡(LCO)现象的动气动弹性仿真,结果揭示了当机翼展弦比较大或者响应幅值较大时,结构非线性对于气动弹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函数 网格变形 插值 非线性 气动弹性 大展弦比 三角翼 极限环振荡
原文传递
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吕志咏 张明禄 高杰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6,22,共5页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一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一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抖振是由立尾上表面压力的周期性脉动造成的。对机翼和立尾表面的压力频谱分析表明,立尾上的压力脉动来源于机翼前旋涡破裂流中的螺旋波。对于本实验使用的模型来说,当机翼迎角α=0°-20°范围,由于流动是附着流和涡流,所以立尾没有明显抖振;当机翼迎角在α=20°-56°范围,立尾处在破裂涡流的范围,立尾抖振明显,并且抖振强度在35°-50°之间达到最大。因此,三角翼破裂涡流中的螺旋波正是双立尾产生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双立尾 抖振 螺旋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