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微观视角理解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相关研究述评 被引量:160
1
作者 戴赜 彭俞超 马思超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43,共13页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分散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目的的企业金融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银行融资歧视形成的企业金融化和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企业金融化会削弱金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理解"脱实向虚",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虚拟经济
原文传递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自强机制与个案研究(英文) 被引量:129
2
作者 张复明 景普秋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资源型经济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能源、矿产等资源部门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在资源丰裕区域,由于制造业部门人力资本投资门槛的存在,容易导致对资源部门的投资偏好。一旦资源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便会形成资源部门对经济要素特殊的吸纳... 资源型经济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能源、矿产等资源部门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在资源丰裕区域,由于制造业部门人力资本投资门槛的存在,容易导致对资源部门的投资偏好。一旦资源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便会形成资源部门对经济要素特殊的吸纳效应、资源部门的扩张与延伸使产业家族形成粘滞效应、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沉淀成本与路径依赖形成对资源功能的锁定效应,产生发展的路径依赖,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从而导致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突破资源优势陷阱的关键在于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引入学习与创新活动,调整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协调和经济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经济 资源繁荣 自强机制 反工业化 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比重“内外差”现象及其“去工业化”涵义 被引量:84
3
作者 黄群慧 杨虎涛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7,共18页
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其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却持续快速上升,呈现独特的“内外差”现象。尽管中国制造业国际占比上升有较大“虚高”成分,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而言,... 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其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却持续快速上升,呈现独特的“内外差”现象。尽管中国制造业国际占比上升有较大“虚高”成分,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而言,“内外差”仍然折射出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和“过快去工业化”问题,在“大而不强”的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未强先降”的整体衰退风险。在“两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的引擎功能并不是“消失”,而是“下沉”,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十四五”时期,在有效产业政策导向下,以新基建、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核心产业为目标的制造业强化措施会对中国制造业比重有稳定作用,使其保持在27.8%左右(按2015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从长期看,制造业增速将逐步趋缓并低于GDP增速,制造业比重将缓慢下降,2035年预计降至25%—2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差 去工业化 制造业比重 两业融合
原文传递
“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70
4
作者 黄群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6,共12页
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去工业化"趋势"、逆全球化"趋势和"新工业革命"等方面的新挑战。中国工业化战略需要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 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去工业化"趋势"、逆全球化"趋势和"新工业革命"等方面的新挑战。中国工业化战略需要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转变,要求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工业化动力转变,围绕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战略的核心,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体系中要专门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推进制造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着力完善现代制造业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行业共性技术方面力求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工业化 去工业化 逆全球化 新工业革命 高质量工业化战略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比重下降趋势探究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8
5
作者 叶振宇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5,共14页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工业化还没有全面完成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比重现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势头,并且具有过早"去工业化"的典型特征。这种趋势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工业化还没有全面完成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比重现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势头,并且具有过早"去工业化"的典型特征。这种趋势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现象,是政府积极干预、市场环境变化、人口结构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可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放缓等风险,势必影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我国未来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其实质是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工业化的深化,进而实现按可比价计算的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处于合理区间,并遏制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继续过快下降的趋势。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制造业要加快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巩固强大制造能力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复杂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比重 去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去工业化:旅游发展对桂林工业部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左冰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9,共15页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工业部门的影响迄今为止尚处于争议之中。本文运用VAR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桂林市旅游发展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工业部门的影响迄今为止尚处于争议之中。本文运用VAR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桂林市旅游发展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不受任何干预的条件下,旅游业的扩张将挤出目的地工业投资资本,转移工业劳动力而造成工业增长水平的下降,给目的地带来去工业化效应;但旅游发展带来的价格效应不明显。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以有效地避免旅游发展带来的去工业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去工业化 VAR协整 桂林
下载PDF
制造业服务化抑或空心化——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聂飞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7,共12页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方程,结合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工业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并考察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的要素配置协同路径以及需求侧的市场竞争协同路径对地区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政策...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方程,结合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工业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并考察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的要素配置协同路径以及需求侧的市场竞争协同路径对地区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抑制制造业空心化,总体上具有良性去工业化效应。(2)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将会引起当地去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3)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倾向于与服务业融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融合。(4)产业政策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还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现为产业政策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具有"U"型规律,而对制造业空心化的影响则具有倒"U"型规律。(5)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路径的考察发现,产业政策将会促进生产要素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产业政策还会加剧制造业市场竞争,在创新倒逼作用之下,产业政策具有制造业服务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去工业化 要素配置 市场竞争
原文传递
服务业结构性扩张与去工业化问题再审视 被引量:18
8
作者 闫冰倩 冯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62,共21页
研究目标:考察2007~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的成因,并结合国际数据对"去工业化"问题重新审视,探究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运用拓展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测算不同驱动因素对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 研究目标:考察2007~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的成因,并结合国际数据对"去工业化"问题重新审视,探究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运用拓展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测算不同驱动因素对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的贡献程度;并结合隐含增加值的概念,运用多国面板数据回归重新审视"去工业化"问题以及中国服务业扩张中的独特之处。研究发现:"生产结构因素"在研究区间内对中国服务业扩张的贡献率最大,"最终需求因素"次之,"相对价格因素"和"相对增加值率因素"也有一定正贡献,"国内供给率因素"贡献为负。与国际经验值相比,中国经济现阶段的服务业扩张呈现显著结构性差异,服务业扩张与第一、二产业之间关联相对更为紧密,"中间投入渠道"是主渠道。中国当前处于去工业化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间。研究创新:拓展了结构分解分析框架,更为系统地探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驱动因素;通过纳入服务业中间投入的"修正的制造业增加值/GDP"重新检验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经验,提炼中国的典型特征事实。研究价值:有助于从产业相互关联的视角,在结构和机制层面加深文献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服务业化和去工业化等问题的理解,可更科学地为诸如产业结构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扩张 去工业化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促进了服务业效率提升吗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文 孙早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6,共13页
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当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产业结构演变亦呈现出明显的去工业化特征。以工业化国家为参照,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一种被... 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当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产业结构演变亦呈现出明显的去工业化特征。以工业化国家为参照,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一种被动去工业化,客观上不利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本文利用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估计了去工业化对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在控制住市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结果显示:(1)去工业化与服务业效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2)去工业化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对传统服务业效率产生负效应;(3)去工业化通过削弱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从而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服务业TFP 劳动力转移 需求拉动
下载PDF
产业变迁与资本主义的衰落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自力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2012年第4期33-46,共14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是靠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200年间,西方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在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的本性推动下的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是靠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200年间,西方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在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的本性推动下的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却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进行着创造性毁灭,即一方面资本主义靠着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生产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的绝大多数被资本家所支配并输向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在技术替代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特有规律的作用下,技术在资本的操纵下与劳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劳动与包含越来越多的技术含量的劳动工具越来越疏远,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萎缩,金融秩序因失去工业的支撑而濒于崩溃,国家信用因难以偿付巨额债务而丧失,致使资本主义陷入不可逆转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去工业化 产业转型 资本主义衰落
原文传递
制造业还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吗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展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2,共12页
历史地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生产率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增长发动机作用。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呈现以制造业就业与产值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在21世纪前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去工业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高举再工业化大旗... 历史地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生产率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增长发动机作用。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呈现以制造业就业与产值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在21世纪前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去工业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高举再工业化大旗。这一悖论现象源于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下游产业链模式以及不对称、不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长期或短期的不同正负面影响。需要全面认识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增长发动机作用,警惕中国过早的去工业化;从供给端发力,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早日进入技术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 经济结构
原文传递
网络平台互动能够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吗?——来自交易所互动平台问答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4
12
作者 高敬忠 杨朝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64,106,共16页
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畅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沟通渠道,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契机,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建立了"互动易"和"上证e互动"两个网络互动平台。为检验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网络... 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畅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沟通渠道,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契机,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建立了"互动易"和"上证e互动"两个网络互动平台。为检验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网络平台互动的治理作用,文章以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交易所网络平台互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交易所网络平台互动能够通过发挥治理机制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分组检验的结果显示,在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及产权性质为非国有时,网络平台互动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总体来看,网络平台互动质量越高,企业金融化程度越低。文章为抑制企业金融化、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更好地利用交易所网络互动平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平台互动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互动易 上证e互动
原文传递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宾建成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7,共7页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文章认为,就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世界代工厂"则是我国短期内合理的选择。欧美国家当前主张制造业回归,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借鉴欧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工厂 制造业 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 世界代工厂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土地资源错配的视角 被引量:8
14
作者 冯扬 昌忠泽 王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共14页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经济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 土地资源错配
下载PDF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进展及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晓蓓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7,共9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纷纷反思并纠正危机前的"去工业化"进程,为尽快走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相继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重振计划。此次欧美国家掀起的"再工业化"浪潮远非一般意义上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纷纷反思并纠正危机前的"去工业化"进程,为尽快走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相继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重振计划。此次欧美国家掀起的"再工业化"浪潮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恢复和振兴传统制造业,而是通过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技术革新,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文章从"再工业化"的背景和动因出发,梳理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认为"再工业化"将成为欧美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不同国家间的战略实施效果将进一步分化。最后归纳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工业发展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制造业 “再工业化” 经济增长 自主创新
下载PDF
经济全球化辨析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文 包炜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然而,在全球化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反对声音,其中既有部分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两极分化的现实从而"反全球化",又有部分发达国家将本国衰落归咎于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然而,在全球化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反对声音,其中既有部分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两极分化的现实从而"反全球化",又有部分发达国家将本国衰落归咎于全球化进而"逆全球化"。归根究底,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反思全球化进程中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现实困境,首先要破除经济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的错误认知。其次,经济全球化不是去工业化。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过于强调贸易的重要性,陷入"贸易原教旨主义"而忽视了生产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再者,经济全球化不是完全市场化。新自由主义过于强调市场化违背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的跨国性与政府的国界性是全球化的一组悖论。对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正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的去工业化和过度金融化才是西方衰落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40年,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道路的成功至少具有以下三点意义:第一,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凸显国家主体性;第二,注重以政府为主体的有效市场的建构,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第三,突破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回归全球化的价值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西方化 去工业化 完全市场化 中国道路
原文传递
金融开放与产业结构变化:国际经验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世金 王爱萍 胡海峰 《国际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6-55,共10页
针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去工业化问题,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选取1996—2017年7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产业... 针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去工业化问题,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选取1996—2017年7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工业化有促进作用;发达国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金融开放呈现显著的去工业化效果,即金融开放度与产业结构指标具有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收入国家金融开放主要通过信贷和货币市场影响产业结构,高收入国家主要依赖资本市场影响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去工业化 产业结构 国际比较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去周期化与经济停滞常态化——一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自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8,191,共6页
随着机器对劳动替代的深化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去工业化,推动制造业走向衰落,投资导向型经济转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经济增长不再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经济波动去周期化,经济停滞成为常态。
关键词 西方资本主义 去工业化 经济停滞常态化
下载PDF
去工业化、再工业化与经济服务化——产业联系的视角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40,共9页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 经济服务化
下载PDF
中国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一个制造业合理比重假说与政策选择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江淮 张睿 孙冬卿 《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2,共16页
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认为,制造业比重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然而,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各国制造业比重存在离散度加大的典型事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与此同时,德国等制造强国出... 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认为,制造业比重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然而,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各国制造业比重存在离散度加大的典型事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与此同时,德国等制造强国出现工业深化现象,制造业比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倒U型”变化,而是稳定在较高水平。基于中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与市场特征,提出中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的异质性导致制造业比重离散化的假说,作出各国制造业比重变化中可能存在“中高端制造业陷阱”的判断。根据中国人均GDP发展目标,建立一套计算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方法,测算中国2050年之前三个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合理比重目标范围。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制造业合理比重的目标范围总体保持稳定,2025年、2035年、2050年分别为24.1%~26.8%、25.4%~28.0%、24.0%~26.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出省级层面的制造业合理比重,为各省份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要采取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努力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将制造业比重维持在合理区间,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比重 中高端制造业陷阱 去工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