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8
1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3 位作者 陈光水 朱锦懋 曾宏达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2-709,共8页
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植被恢复对侵蚀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红壤侵蚀裸地大团聚体水稳定性程度低,植被恢复后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植被恢复对侵蚀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红壤侵蚀裸地大团聚体水稳定性程度低,植被恢复后大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提高。裸地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相似,植被恢复后,有机物质输入的增加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改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大团聚体对有机碳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有机碳含量高于全土和微团聚体、粉粒及粘粒有机碳含量,大团聚体有机碳恢复速度也快于微团聚体以及粉粒与粘粒有机碳的恢复速度。植被恢复使裸地0-1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从15%左右增加到32%-42%。土壤中增加的有机碳约41%-51%储存在大团聚体中,24%-38%储存在微团聚体中,20%-31%储存在粉粒及粘粒中。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植被恢复时间越长,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程度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14
2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1 位作者 何园球 李辉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7-944,共8页
不同植被恢复下退化红壤恢复 1 0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相比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不同植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0~5cm土层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草... 不同植被恢复下退化红壤恢复 1 0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相比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不同植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0~5cm土层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草地 >干扰荒草地 >小叶栎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不同植被下微生物量N的差异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呈高度季节变异 ,植被与季节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p<0 0 1 ) ,但季节的影响低于植被 ;植被和季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0~ 5cm土层。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及其它生物活性指标高度相关 (p<0 0 1 ) ,且能很好地区分不同植被间的差异 ,在红壤质量指示方面潜力很大。利用微生物量监测红壤质量恢复 ,建议春季为采样期 ,至少单独分析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季节动态 红壤质量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红壤线虫数量特征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辉信 刘满强 +2 位作者 胡锋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82-1889,共8页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1 )。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 ,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 (P<0 .0 5 ) ,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 ,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 ,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 ,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1 ) ;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 ,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 (CDA)将不同植被下的样地分为 3组 ,自荒 1和自荒 2为 1组 ,小叶栎、木荷和混交林为 1组 ,而马尾松单独为 1组。总之 ,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初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方式 红壤 土壤线虫 季节波动 数量特征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人工林恢复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信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1,共8页
对退化红壤上恢复 1 0 a的 4种人工林 ,即小叶栎 ( Quercuschenii)、木荷 ( Schima superba)、马尾松 ( Pinusmassonina)与木荷 -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 对退化红壤上恢复 1 0 a的 4种人工林 ,即小叶栎 ( Quercuschenii)、木荷 ( Schima superba)、马尾松 ( Pinusmassonina)与木荷 -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分异。节肢动物类群数在各季节一般都是小叶栎最高 ,混交林、木荷居中 ,马尾松最低。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总体上仍以小叶栎最高 ,但在夏季 ,马尾松林地由于弹尾目数量爆发而使总个体数最高。节肢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 ,一般春季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最高 ,夏季最低 ,夏季高温干旱对节肢动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而冬季低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不及夏季干热的影响严重。各季节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皆以螨类为主体 ,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 91 .7%。弹尾目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季节变化较大 ,但均以马尾松林地为最高。捕食者数量 (蜈蚣和蜘蛛 )在各季节都是小叶栎显著高于其它林地 ( P<0 .0 5 ) ,混交林与木荷比较接近 ,而马尾松最低。在群落多样性指数中 ,丰富度指数 d和密度 -类群指数DG表达的群落差异明显 ,其在不同林地的大小顺序与类群数趋势基本一致 ,而香农指数 H、均匀度指数 J群落之间基本无差异。聚类分析和鉴别分析将不同林地的节肢动物群落分成 4组 ,小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 人工林地 多样性指标 密度-类群指数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40
5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2 位作者 杨智杰 黄石德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7-563,共7页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g.kg-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g.kg-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冬春季节比夏季高58%~122%.夏季恢复植被下的土壤轻组有机质C含量和C/N均较低,而轻组有机质N含量较高,表明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轻组有机质快速分解.次生林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恢复的生态系统基本一致,但波动幅度较小,5~10cm土层轻组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差异.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还受小生境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与林地相比,百喜草地土壤轻组有机质数量波动幅度较高.建议采用多次取样或者综合气候、植被和经营措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取样时间,以提高轻组有机质的观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季节动态
下载PDF
红壤侵蚀地马尾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34
6
作者 吕茂奎 谢锦升 +6 位作者 周艳翔 曾宏达 江军 陈细香 胥超 陈坦 付林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0~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随恢复年限极显著增加.植被恢复7~11年,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其分配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恢复至27年和30年后分配比例保持在较稳定水平,说明植被恢复初始过程主要以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而长期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呈相对稳定状态;0~10cm和10~20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与恢复年限分别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逐渐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植被恢复过程 碳转化速率常数 马尾松林
原文传递
植被恢复对侵蚀退化红壤碳吸存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3 位作者 解明曙 黄石德 钟炳林 岳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98,123,共5页
侵蚀退化土壤具有较大的碳吸存潜力,恢复我国大面积退化土壤对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汀县河田镇研究了侵蚀退化裸地恢复为马尾松、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试图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侵蚀... 侵蚀退化土壤具有较大的碳吸存潜力,恢复我国大面积退化土壤对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汀县河田镇研究了侵蚀退化裸地恢复为马尾松、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试图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侵蚀退化红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吸存潜力和速率。裸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极低,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而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古量和储量,0~5cm土层受植被恢复影响最大,40cm以下土层深度受植被恢复的影响很小,0~20cm土层是储存有机碳的主要层次。以次生林为参照,裸地土壤的碳吸存潜力为56t/hm^2,而植被恢复后土壤仍约有30~44t/hm^2的吸存潜力。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0~100cm土层土壤碳吸存量分别为25.234t/hm^2,11.418t/hm^2和15.394t/hm^2,年平均碳吸存速率分别为1.06t/(hm^2·a).1,90t/(hm^2·a)和3.08t/(hm^2·a).短期碳吸存速率高于长期碳吸存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植被恢复 碳吸存 退化红壤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初期细根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苑秋 罗良兴 +2 位作者 刘亮英 杨家林 夏晓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35-1739,共5页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第10年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40cm土层的73.39%~87.41%;不同重建森林模式细根的养...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第10年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40cm土层的73.39%~87.41%;不同重建森林模式细根的养分贮量有较明显差异,中等栽植密度晚松纯林细根的全N、全P和全K贮量远远高于其它林地,细根中全N、全P、全K、Ca、Mg贮量分别达84.47、5.55、38.42、17和10.76kg·hm-2;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K、pH值与细根现存量相关显著(P<0.05),细根对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上;植物细根显著提高了>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增加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细根与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重建森林 细根 作用机理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锦升 陈光水 +2 位作者 何宗明 杨玉盛 吴大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4-27,共4页
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红壤区严重侵蚀地 3种治理模式的马尾松林分进行生长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 ,前期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为马尾松的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3种模式的治理措施在初期对马尾松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 ... 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红壤区严重侵蚀地 3种治理模式的马尾松林分进行生长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 ,前期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为马尾松的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3种模式的治理措施在初期对马尾松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中 ,模式 对马尾松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 ,模式 的效果最差 ,随着时间推移和肥力的耗竭 ,马尾松的生长又趋退化 ,其中以模式 的效果维持时间最长 ,模式 最短 ,效果也最差。因此合理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施肥措施是治理严重侵蚀退化土壤的必要手段 ,而后期如何进行调控管理以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今后在类似地区亟待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治理模式 马尾松 生长过程 土壤退化 生长特点
下载PDF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模式及其土壤恢复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苑秋 杜天真 +2 位作者 郭晓敏 杨国平 罗良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37,共4页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质、全氮浓度随土层深度明显下降,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浓度则随土层深度平缓下降,全磷、全钾浓度随土层变化不明显。(3)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也呈较大幅度降低;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呈不同幅度增加;不同重建模式总孔隙度变化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第四纪红粘土 森林模式 土壤恢复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蚯蚓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2 位作者 陈小云 何圆球 李辉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52-2156,共5页
对 4种人工林 (小叶栎、木荷、马尾松及木荷 马尾松混交林 )和 2种荒草地 (保护荒地、轻度干扰荒地 )及疏草荒地对照进行了蚯蚓种群的季节动态调查 .结果表明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10年后蚯蚓种群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仅 1种天锡杜拉蚓存在 ... 对 4种人工林 (小叶栎、木荷、马尾松及木荷 马尾松混交林 )和 2种荒草地 (保护荒地、轻度干扰荒地 )及疏草荒地对照进行了蚯蚓种群的季节动态调查 .结果表明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10年后蚯蚓种群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仅 1种天锡杜拉蚓存在 .蚯蚓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小叶栎 >木荷 >马尾松 >混交林 >疏草荒地 ,其中前三者显著高于其余植被类型 (P <0 0 5 ) .蚯蚓种群季节波动明显 ,夏季干热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就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种群稳定性而言 ,小叶栎最高 ,而马尾松最低 ,荒草地也较低 .鉴别分析从整体上刻画了不同恢复植被下蚯蚓种群的分异 .由植被类型决定的归还土壤的有机物数量和质量是蚯蚓种群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另外 ,联系蚯蚓种群发展 ,讨论了退化红壤恢复中选择适宜植被类型的重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蚯蚓种群 密度与生物量 季节波动 植被恢复
下载PDF
亚热带低丘区退化红壤肥力质量恢复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章明奎 徐建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A01期67-71,共5页
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 ,退化红壤主要肥力因素的恢复与农用物质的投入和土壤本身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关系。随着物质投入量的增加 ,土壤肥力质量的恢复也逐渐加快。在自然条件下 ,土壤肥力因素的恢复主要与土壤本身属性有关 ,在肥力恢复... 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 ,退化红壤主要肥力因素的恢复与农用物质的投入和土壤本身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关系。随着物质投入量的增加 ,土壤肥力质量的恢复也逐渐加快。在自然条件下 ,土壤肥力因素的恢复主要与土壤本身属性有关 ,在肥力恢复过程中 ,土壤有机质的增加量与土壤本身有机质含量呈抛物线关系 ,约当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2 0 g/ kg时 ,增幅最大 ;在一定的含氮范围内 ,土壤氮素的增加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 ;而速效钾的增加量与土壤本身速效钾含量呈反相关。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恢复与土壤粘粒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 ,在合理的管理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质量 退化红壤 恢复性能 土壤属性 物质投入
下载PDF
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章明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2-56,共5页
研究了自然封禁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影响退化红壤肥力恢复主要有水分因素和养分因素 ,其中水分因素决定了土壤肥力能否自然恢复 ,对于土层浅薄、砂化严重的土壤 ,由于蓄... 研究了自然封禁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影响退化红壤肥力恢复主要有水分因素和养分因素 ,其中水分因素决定了土壤肥力能否自然恢复 ,对于土层浅薄、砂化严重的土壤 ,由于蓄水能力极低 ,季节性干旱使植被和土壤肥力难以自然恢复。土壤肥力的恢复还与土壤本身的养分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养分较高的土壤 ,较易恢复植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土壤肥力 恢复性能 土壤持水量
下载PDF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丁程成 戴征凯 +6 位作者 薛晓峰 李辉信 刘满强 陈小云 周静 张斌 胡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71-4781,共11页
对退化红壤地区的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4种植被恢复类型及裸地、顶级常绿阔叶林等2个对照样地的土壤螨类群落进行四季调查,共捕获4亚目53科,其中隐气门亚目27科(Crypt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17科,... 对退化红壤地区的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4种植被恢复类型及裸地、顶级常绿阔叶林等2个对照样地的土壤螨类群落进行四季调查,共捕获4亚目53科,其中隐气门亚目27科(Crypt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17科,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8科,无气门亚目(Astigmata)1科,优势类群为矮汉甲螨科(Nanhermanniidae)和单翼甲螨科(Haplozetidae),常见类群包括若甲螨科(Oribatulidae)、盖头甲螨科(Tectocepheidae)等16科。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香农多样性、密度-类群DG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甲螨群落的MGP分析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研究其中螨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显著,各项指标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针叶林和裸地处于最低水平。甲螨群落类群结构中,各植被类型中的甲螨群落均属于M型;甲螨个体密度结构类型中,裸地属于MP型,旱生性草坡属P型,常绿阔叶林属于O型,其它均属于M型。中气门螨类的MI指数在各植被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DCA分析将6类型分为3类:裸地、常绿阔叶林各为一类,其余各类型归为一类,这显示了土壤螨类群落对植被恢复不同类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螨类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承 祯洪伟 +1 位作者 柳江 陶正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以退化红壤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种群竞争密度效应,并提出一个适用性更强的竞争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竞争密度效应明显,优势种群平均胸...  以退化红壤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种群竞争密度效应,并提出一个适用性更强的竞争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竞争密度效应明显,优势种群平均胸径(D)、平均胸高断面积(S)、平均单株材积(V)、林分蓄积量 (M)与种群密度 (ρ)的竞争密度关系密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 01);新竞争密度效应模型较前人模型描述C-D效应效果更理想,可在森林竞争密度效应研究中应用.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次生马尾松林 优势种群 竞争密度效应 退化生态系统 红壤区
下载PDF
人工修复措施对严重退化红壤固碳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荣珍 樊后保 +1 位作者 李凤 肖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4,共5页
固碳效益是侵蚀退化地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面评价生态修复意义重大。从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林分固碳功能出发,以裸露地为对照,不同人工修复措施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修复显著增加... 固碳效益是侵蚀退化地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面评价生态修复意义重大。从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林分固碳功能出发,以裸露地为对照,不同人工修复措施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修复显著增加了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的碳储量,强烈干扰马尾松、竹节沟马尾松、种草竹节沟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植被碳库分别为6.12,6.83,8.20和32.69t/hm2,其土壤碳库分别为裸露地的1.16,1.37,1.60和2.71倍,固碳总价值分别比裸露地增加了0.36,0.60,0.87和2.7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人工促进修复 固碳效益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3 位作者 刘苑秋 张志坚 莫兴悦 肖廷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3-124,共12页
【目的】通过测定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其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在江西退化红壤森林植被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按照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4种恢复模式,... 【目的】通过测定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其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在江西退化红壤森林植被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按照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4种恢复模式,依据“均匀分布,随机布点”的原则进行取样,共测定了89个样点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合GIS和地统计学分析开展相关研究。【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在9.0%~56.1%之间,除了阔叶林的速效钾含量属于弱变异之外,其余均属于中等变异。自然恢复地的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阔叶林的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小。2)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含量都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P<0.05),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自然恢复地高113.6%、170.0%、138.8%;碱解氮含量分别比自然恢复地高74.3%、127.5%、103.7%;有效磷含量分别比自然恢复地高167.1%、102.6%、217.1%;速效钾含量分别比自然恢复地高32.6%、24.8%、40.4%。3)有机质的块金系数为12.5%,空间自相关性强烈;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块金系数分别为28.4%、27.8%和30.0%,空间自相关性中等。有机质和碱解氮斑块特征显著,空间连续性较差,变程分别为0.192和0.279km;有效磷和速效钾空间连续性较好,分布比较均匀,变程分别为0.456和0.537 km。【结论】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样地;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在空间区域尺度上,有机质、碱解氮斑块特征显著,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针叶林中;有效磷、速效钾分布相较均匀,其中有效磷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针阔混交林中含量最高,速效钾在研究区东部地区含量较高。在今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分析
下载PDF
百喜草治理对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韩立立 谢锦升 +3 位作者 曾宏达 胥超 何圣嘉 杨玉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33-40,共8页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的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的2.32倍、5.23倍和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 c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 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 cm)碳库增量(6.04 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的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退化红壤 百喜草 碳库 分配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水印 余明泉 +1 位作者 朱玲 秦晓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以地处江西省泰和县的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的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不同植被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重建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01),微生物量... 以地处江西省泰和县的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的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不同植被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重建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01),微生物量N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33.67mg/kg)、针阔混交林(30.64mg/kg)、无林荒草地(28.09mg/kg)、针叶林(23.46mg/kg);微生物C量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181.67mg/kg)、针阔混交林(162.75mg/kg)、无林荒草地(139.68mg/kg)、针叶林(136.57mg/kg)。季节对微生物量N的影响差异为极显著(P<0.001),对微生物量C的影响差异为显著(P<0.05),微生物量C、N均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冬季。微生物量C、N均与土壤全N、全C呈显著相关,能有效地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综合来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阔叶林最好,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无林荒草地和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重建森林 微生物量C N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志坚 刘亮英 +4 位作者 刘苑秋 吴春生 丘满圆 郭锦荣 邓文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4,共7页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且离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中等程度变异;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均能较好的拟合成球状模型(决定系数均>0.804),数据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主要以土壤母质、地形等引起的结构性变异为主。从时间序列上看,恢复25 a土壤水分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均显著增大,总的变异性增加,且由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异比重加大;从土层角度来看,同一恢复年限内,自然恢复草地基台值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块金值、块金系数则表现为上层<下层,下层土壤水分随机变异强于上层。重建森林的3个指标均表现为上层>下层,且表层随机性变异更大;随恢复时间增加,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程度加大,斑块更为破碎化,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变程均显著变大,土壤水分空间延续范围变大;增加取样密度和加大研究尺度更能揭示退化红壤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重建森林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格局 地统计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