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凋落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俞月凤 何铁光 +6 位作者 曾成城 宋同清 彭晚霞 韦彩会 苏利荣 张野 范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5-946,共12页
为摸清喀斯特植被退化对群落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特征的影响,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叶片、凋落物、土... 为摸清喀斯特植被退化对群落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特征的影响,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C、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相互关系及植物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叶片C、N、P含量、N∶P和凋落物N∶P、微生物量C显著下降,而叶片C∶N、C∶P则显著增加,且植物叶片N∶P<14;随退化程度加剧,凋落物N、P含量、土壤C、N、P含量、微生物量N、P呈先略有增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土壤N∶P和微生物量C∶N无显著差异。(2)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叶片C∶P与土壤C∶N、C∶P、N∶P,叶片N∶P与凋落物N、N∶P,叶片C、N、P含量与微生物量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C∶N与土壤C、N,叶片C∶P与土壤N、P,叶片N∶P与土壤P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N、P元素的内稳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74和2.31,属于弱稳态型,叶片N∶P的H值为5.14,为稳态型,相对于N、P元素,元素计量比N∶P具有更高的内稳性。喀斯特地区群落退化引起系统C、N、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植物N∶P呈现一定的内稳性,说明其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有较好的适应性;但退化导致叶片N∶P下降植物生长受N限制作用不断增强,因此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注重N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群落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喀斯特 内稳性
下载PDF
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涛 杨武年 徐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7-230,共4页
在对那曲地区退化草地进行多个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研究了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那曲地区草地土壤的有效... 在对那曲地区退化草地进行多个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研究了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那曲地区草地土壤的有效氮、有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效钾含量先升后降。(2)在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中,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可作为衡量藏北高原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有效磷可作为评价草地退化程度的参考指标。有效钾不宜作为草地退化程度评价的指标。最后,对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退化程度 土壤养分 那曲地区
下载PDF
漫溢干扰对塔里木河河岸退化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傅荩仪 徐海量 +2 位作者 赵新风 白元 王希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6,共7页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取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进行野外植被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漫溢样地与无漫溢样地的数据,初步探讨漫溢干扰对不同退化条件下河岸植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退化区的无漫溢样地均以乔(灌)...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取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进行野外植被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漫溢样地与无漫溢样地的数据,初步探讨漫溢干扰对不同退化条件下河岸植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退化区的无漫溢样地均以乔(灌)木为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分别占各自样地总物种数的62.5%、100%和75%。多年生草本为中度退化区和重度退化区漫溢样地的主要生活型,其物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5%和42.86%;而极度退化区漫溢样地仍以乔(灌)木的物种数占据最大比例,为样地总物种数的50%。(2)漫溢干扰使得3个退化区的群落组成由乔(灌)木占据优势转变为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占据优势。(3)与无漫溢条件相比,漫溢条件下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和极度退化区的Simpson指数分别增加了40.55%、66.24%和171.3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42.75%、72.68%和197.6%,Margalef指数分别增加了105.98%、88.54%和120.88%。这表明极度退化区的多样性指数受漫溢影响增长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 退化区 漫溢干扰 塔里木河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Land Degradation on the Local Rate of Dust Fallout in Kuwait 被引量:2
4
作者 Jasem M. Al-Awadhi Ali M. Al-Dousari Fikry I. Khalaf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4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The rate of dust fallout was monitored during a period from August 2009 to July 2011 in protected (closed) and non-protected/open (unenclosed) areas in the northern desert of Kuwait. The dust fallout rates on degraded... The rate of dust fallout was monitored during a period from August 2009 to July 2011 in protected (closed) and non-protected/open (unenclosed) areas in the northern desert of Kuwait. The dust fallout rates on degraded and protected sites were on average 18.8 and 44.1 g·m-2·month-1, respectively. Higher rate of dust fallout in protected area may be attributed to biologic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relative abundance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accumulations (Mostly silty sand). Wind deflation of fine grained sediment frac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coarse-grained surface lag deposits in degraded area may be accountable for the reduction of its potentiality for suspended dust. The study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regulating sediment availability for atmospheric dust e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FALLOUT VEGETATION COVER degraded area Wind DEFLATION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a protected mountain area by tourist traffic:case study of the Tatra National Park,Poland 被引量:3
5
作者 Joanna FIDELUS-ORZECHOWSKA Elzbieta GORCZYCA +1 位作者 Marcin BUKOWSKI Kazimierz KRZEMI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503-2519,共17页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areas with high tourism pressure.The expected volume of tourist traffic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planning stage of the touris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tourist infrastructure can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which is hard,or at times impossible,to repair.In our research,we identified patterns of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function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protected area with high volumes of tourist traffic.Data from geomorphologic mapping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structures in the Tatra National Park(TNP).Fieldwork was conducted in several stages between 1995 and 2019.Orthophotomaps from the years 1977,2009,2017 and 2019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degraded zones along selected tourist footpaths.Degraded zones were defined as areas surrounding a footpath or tourist road with a mean width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10 meters,with heavily damaged or completely removed vegetation and exposed,weathered cover,where geomorphic processes that would not take plac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re readily observable.The examined tourist footpaths and roads vary in terms of their morphometric parameters.Research has shown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an and maximum footpath width as well as maximum incision depth for the forest zone versus the subalpine and alpine zones.A lack of differences in these parameters was noted between the alpine and subalpine zone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area of degraded zones found adjacent to tourist footpaths occurred in all the studied geo-ecological zones in the study period.However,the largest increase occurred atop wide ridgelines found in the alpine zone.Degraded zones may be an indication of exceeding the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 of a mount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t traffic degraded zones Mountain area Morphogenetic processes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PDF
乌兰浩特市草原利用现状与保护措施
6
作者 白云 高翠萍 +1 位作者 王晓栋 张雨桐 《草原与草业》 2020年第2期57-61,共5页
论述了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草原利用现状及草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草原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就乌兰浩特市草原管理和保护建设提出了八项建议。
关键词 乌兰浩特市 草地类型 鼠虫害 退化面积 保护措施
下载PDF
Degraded Ecosystem and its Rehabilitating Measure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7
作者 ZHANGFengchun LUQi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4期1-11,共11页
Ecosystem degradation occurs in parallel with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vast sandy areas in North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with flexible environments and fragile ecosystems as well as i... Ecosystem degradation occurs in parallel with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sand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vast sandy areas in North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with flexible environments and fragile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Due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in North China, the whole sandy region falls into 3 main climatic zones: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zones.The ecosystems in each type of climatic zones are different in climatic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cultural dimensions, vegetation covers, landscapes, and causes and process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e most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limatic zones are also different. For the arid sandy areas,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needs to be completely closed, assisting with artificial measures, such as plantation, irrigation or others. For semi-arid sandy area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clude increasing of proportion of forests and rangelands and limitation of reclamation; reduc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ivestock on unit area of rangelands and growth of fodder plants; and plantation on the lowlands between sand dunes. For the dry sub-humid areas,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is enclosure of degraded ecosystems combined with plantation, and in some cases, just stop uses by grazing or recla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ed ecosystem DESERT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DRYLAND sandy area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 被引量:69
8
作者 郝蓉 白中科 +2 位作者 赵景逵 彭少麟 宋艳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70-1476,共7页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的人工植被经过演变 ,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 ,并逐渐趋于动态的平衡。通过研究同一植物在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生长情况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得出该区人工植被的较好模式为 :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和刺槐纯林。首次运用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 ,对该区主要复垦植被群落进行分析 ,进一步预测了人工植被的演替方向 :刺槐林→刺槐林、沙棘林→沙棘林、沙棘×刺槐→刺槐、刺槐×油松→刺槐×油松和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柠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 植被恢复 废弃地 大型露天煤矿 黄土区
下载PDF
滇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4
9
作者 何高迅 王越 +4 位作者 彭淑娴 郭兆来 刘嫦娥 付登高 段昌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425-4435,共11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存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广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滇中地区退化山地飒马场流域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修复阶段的典型植被(荒坡灌草丛、云南松... 植被恢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存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广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滇中地区退化山地飒马场流域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修复阶段的典型植被(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储量和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磷储存能力和化学计量比,这种改变作用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60 cm土层上,SOC储量在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达123.41 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林(115.69 t/hm^2)和云南松林(93.08 t/hm^2),荒坡灌草丛(89.56 t/hm^2)最低;TN储量针阔混交林(4.91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4.58 t/hm^2)>云南松林(4.43 t/hm^2)>荒坡灌草丛(3.98 t/hm^2),4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储量云南松林最高(2.57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2.2 t/hm^2)最低;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C/N介于15.77—30.18,C/P介于29.24—65.33,N/P介于1.28—2.68之间,在0—60 cm土层上均以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研究区的SOC、TN和TP储量和化学计量比。分析认为,退化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和化学计量的影响过程复杂,修复演替进入到次生常绿阔叶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该地区植被修复主要受到氮的限制。研究表征了滇中退化环境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主要元素变化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功能演变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化学计量学 植被恢复 退化山地 滇中地区
下载PDF
东川干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物种组成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46
10
作者 沈有信 刘文耀 张彦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54-1460,共7页
探讨了在云南东北部干热河谷区域的严重砂石化土地上利用两种典型固氮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后对当地原有植被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巨大的 ,物种的组成与密度都发生变化。高密度合欢 ( Leuc... 探讨了在云南东北部干热河谷区域的严重砂石化土地上利用两种典型固氮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后对当地原有植被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巨大的 ,物种的组成与密度都发生变化。高密度合欢 ( Leucaena glauca)恢复方式下 ,大量当地物种 ,尤其是一些阳性物种从地表植被中消失或生长受到抑制 ,生物多样性降低。参照稀灌草丛设计的马桑 ( Coriaria sinica)恢复方式对原有草坡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影响不大。各种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表明 ,合欢恢复方式 ( L.glauca)使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增大 ,同时种子组成也由原来的喜光耐旱为主变为耐荫型为主 ;马桑 ( C.sinica)恢复降低了种子密度并减少了种子种类 ,但主成分的性质未发生改变。一些当地物种仍存在于受影响后的地表植被和种子库中 ,使改变后的系统与当地草坡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但这种相似性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在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表现不一致 ,显现出随干扰与植被恢复变化的非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山地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恢复方式 当地物种 东川
下载PDF
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体系及分类恢复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董全民 马玉寿 +5 位作者 许长军 施建军 王苑 王彦龙 盛丽 李世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1-447,共7页
通过对三江源区120个野外调查样区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依据地形条件以及工程治理的需要,将黑土滩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7°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7~25°之间)和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聚类... 通过对三江源区120个野外调查样区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依据地形条件以及工程治理的需要,将黑土滩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7°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7~25°之间)和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优选出秃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作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的主要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在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地区不同类型和等级下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发展趋势,即20年间轻、中度退化草地演变为重度退化草地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针对黑土滩的类型和植被恢复后的利用目标,提出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定义、适宜草种组合及相应的农艺措施,总结出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的3种模式和与之相关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黑土滩退化草地 分类分级 分布区域 分类恢复
下载PDF
南涧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文耀 盛才余 +1 位作者 刘伦辉 李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13,共5页
通过试验筛选出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其中属澳大利亚区系类型的桉树类和相思类生长最好.在造林技术上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等方... 通过试验筛选出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其中属澳大利亚区系类型的桉树类和相思类生长最好.在造林技术上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造林保存率提高到80%~90%,营建了多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现在的65%,项目投产比达1∶2以上,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退化山地 植被恢复重建 造林技术
下载PDF
云南南涧干热退化山地植被恢复重建及其效益初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文耀 盛才余 刘伦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5-220,共6页
从1989~1997年,通过对云南南涧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以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大叶桉、马鹿花、山毛豆、香根草、大翼豆等为主的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并... 从1989~1997年,通过对云南南涧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以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大叶桉、马鹿花、山毛豆、香根草、大翼豆等为主的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营建了多种由这些筛选的物种组合的植物群落,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生物治理措施,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65%,项目投产比为1: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南涧 退化山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基于景观类型格局的退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以陕北风沙滩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彦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33,共6页
以陕北风沙滩地区为例,提出了基于景观类型格局开展退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新思路。景观类型格局及其变化取决于各种景观要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时空异质性,一般表现为广域型格局和镶嵌型格局两种基本形式。镶嵌型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 以陕北风沙滩地区为例,提出了基于景观类型格局开展退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新思路。景观类型格局及其变化取决于各种景观要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时空异质性,一般表现为广域型格局和镶嵌型格局两种基本形式。镶嵌型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内部均质性,以此为客体进行土地利用配置,就是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寻求退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持续利用的模式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类型格局 退化土地 土地利用配置 沙滩地区
下载PDF
滇池流域富磷区退化山地马桑-蔗茅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付登高 何锋 +3 位作者 郭震 阎凯 吴晓妮 段昌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6-334,共9页
滇池流域富磷区退化山地面源污染的防控是滇池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了了解富磷区退化山地典型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该文以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蔗茅(Erianthus rufipilus)群落为例,从群落构建过程、优势... 滇池流域富磷区退化山地面源污染的防控是滇池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了了解富磷区退化山地典型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该文以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蔗茅(Erianthus rufipilus)群落为例,从群落构建过程、优势种的面源防控能力、形成群落的面源污染防控效能三个方面对该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桑、蔗茅及其形成的马桑-蔗茅群落均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量,悬浮颗粒,及土壤氮、磷流失,但马桑、蔗茅种群数量水平低,种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后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增加马桑、蔗茅的数量,使二者之间达到空间正关联性,群落结构的完善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入侵,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退化山地面源污染的防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效能评价 种间关系 面源污染 富磷区退化山地 植物群落构建
原文传递
南涧干热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植物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全发 刘文耀 +2 位作者 沈有信 刘伦辉 徐海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7-564,共8页
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南涧县城后山干热退化山地上营造的五种不同人工植物群落与未经改造次生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各个群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保护,各人工群落植物种数... 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南涧县城后山干热退化山地上营造的五种不同人工植物群落与未经改造次生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各个群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保护,各人工群落植物种数及耐荫种数均有增加,分别在54~29和7~4间,高于坡柳、黄茅草灌草坡(26种和2种).恢复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增加,其中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15~1.45间;除桉树群落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91~0.76间,均明显大于坡柳、黄茅草灌草丛(0.44);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在0.39~1.49间,除桉树群落和新银合欢群落外也均有增加.恢复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然而,一些引进植物如山毛豆(Tephrosia caudida)在本地区早期阶段生长迅速并能够快速郁闭,为乡土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但因自我更新能力差,已出现衰退现象,因此,应该加强人工群落保护和后续抚育管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山地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太行山退化山地火炬树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樊巍 高喜荣 +3 位作者 赵东 赵辉 万猛 秦光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9-302,共4页
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退化山地不同林龄的火炬树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火炬树群落呈单优势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数值由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依次递减;随火炬树群落林龄增加,多样性指... 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退化山地不同林龄的火炬树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火炬树群落呈单优势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数值由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依次递减;随火炬树群落林龄增加,多样性指数下降,各样地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2)随火炬树群落林龄增长,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水分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渗透性、保水功能等能力得到提高;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含量逐渐增加,pH值下降,这些理化指标均呈线性变化.随火炬树林龄增长,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对研究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退化山地 火炬树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南涧干热退化山地不同恢复群落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全发 刘文耀 +1 位作者 沈有信 刘伦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1,共6页
该文调查了南涧干热退化山地5种人工恢复群落恢复过程中及当地次生植被的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分布格局、组成及其优势成分.研究表明: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变化在2060~21300粒m2之间,物种数为22~32种,各恢复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和物... 该文调查了南涧干热退化山地5种人工恢复群落恢复过程中及当地次生植被的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分布格局、组成及其优势成分.研究表明: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变化在2060~21300粒m2之间,物种数为22~32种,各恢复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和物种数均比当地次生的坡柳、黄茅草灌草坡有增加.在0~10cm土层内,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呈上层(0~2cm)>中层(2~5cm)>下层(5~10cm),层间储量差异明显.从物种和生活型组成来看,各群落草本都占优势,少数植物如菊科的紫茎泽兰、胜红蓟、烟管头草、戟叶火绒草等在土壤种子库中储量丰富,但作为地上草本层的优势物种之一的黄茅草在土壤种子库中的储量却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山地 干热河谷 土壤种子库 植被恢复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阴山扁蓿豆群落土壤种子库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小刚 赵成章 +2 位作者 张起鹏 周伟 姚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63,共6页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20个物种,分属12科。随阴山扁蓿豆分盖度减小,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增加,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呈现O-5cm〉10—15cm〉5-10cm土层,物种数量随深度而减少;在阴山扁蓿豆分盖度〉60%的草地群落未发现其种子库的存在。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w均匀度指数随阴山扁蓿豆盖度减小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由0.46下降至0.24;各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29~0.5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扁蓿豆群落 退化草地 土壤种子库 石羊河上游
下载PDF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文耀 刘伦辉 盛才余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9年第1期37-43,共7页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山地 沟道侵蚀 生物生态工程 治理 泥石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