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42
1
作者 蒋日进 徐汉祥 +2 位作者 金海卫 周永东 贺舟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7,共12页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 mm和200~299mm的蓝圆鲹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蓝圆鲹叉长200 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蓝圆鲹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蓝圆鲹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蓝圆鲹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食性 营养级 东海
下载PDF
黄、东海鲐鲹鱼渔场环境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晶 韩士鑫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4期321-325,共5页
本文利用围网作业资料、卫星遥感图像以及东、黄海海况速报资料 ,通过研究海水的温度、冷暖水系分布态势、流隔、涡漩与锋面的稳定程度、冷水块范围大小、暖流推进的速度等 ,分析海况变化与黄、东海鲐鱼的中心渔场的关系 。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鲐鱼 蓝鲹鱼 渔场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国宝 邱永松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57-464,共8页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生长 死亡 利用 水产资源 BevertonO-Holt模式 陆架区 南海
下载PDF
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表征与体外消化特性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小斌 周爱梅 +2 位作者 王爽 黄炜超 王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2,共6页
蓝圆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但极易被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目前微胶囊化包埋已成为防止鱼油氧化的稳态化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蓝圆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但极易被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目前微胶囊化包埋已成为防止鱼油氧化的稳态化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其二阶导数拟合和pH-stat法对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以阿拉伯树胶、明胶和海藻糖为壁材的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体外模拟消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颗粒圆整,表面光滑、致密;LSCM观察发现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呈现单核的腔体结构,壁材中明胶蛋白均匀分布在微胶囊的囊壁上,而鱼油被包裹在囊壁中。FTIR分析显示,壁材及芯材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FTIR图谱中,证实了包埋结构的形成。经喷雾干燥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壁材中明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说明蛋白分子间发生氢键缔合反应,增强了微胶囊结构的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鱼油微胶囊在消化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释放率由快变慢,120 min时累积释放量为72.62%;LSCM观察发现,在消化过程中,鱼油微胶囊的芯材呈现出由中心向壁材表面迁移扩散并逐步释放的特征。本研究为微胶囊产品开发、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鱼油 微胶囊 结构表征 体外消化
下载PDF
蓝圆鲹肌肉中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晓婷 吴靖娜 +2 位作者 路海霞 刘智禹 陈艺晖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了测定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合理的评价,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方法检测蓝圆鲹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结果显示,蓝圆鲹肌肉中水分... 为了测定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合理的评价,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方法检测蓝圆鲹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结果显示,蓝圆鲹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5.00%,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粗灰分的干重含量分别为79.52%、9.88%和4.16%;共检出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75.24%(干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0.08%,谷氨酸含量最高(11.40%),主要的限制氨基酸是色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3.32;共检出17种脂肪酸,棕榈酸含量最高(2.60%),EPA+DHA含量为2.20%;富含磷(P)、钾(K)、钙(Ca)、钠(Na)、镁(Mg)等矿物质元素,常量元素中磷的含量最高(2 193.99 mg/kg),微量元素中铁的含量最高(22.25 mg/kg)。研究表明,蓝圆鲹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均较高的优质海洋经济鱼类,具有较好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肌肉 营养成分 评价
下载PDF
北部湾蓝圆鲹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耿平 张魁 +2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_(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_(50)和A_(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生物学特征 开发率 年际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蓝园鲹抗氧化肽抗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谋明 何婷 +1 位作者 赵强忠 崔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0,共3页
以蓝园鲹抗氧化肽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以及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蓝园鲹抗氧化肽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园鲹抗氧化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酸性环境中活性保持较好,在碱性... 以蓝园鲹抗氧化肽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以及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蓝园鲹抗氧化肽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园鲹抗氧化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酸性环境中活性保持较好,在碱性环境中活性很快丧失;蔗糖、NaCl等食品原料对蓝园鲹抗氧化肽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而葡萄糖、苯甲酸钠则会降低其活性;K^+、Ca^(2+)、Mg^(2+)、Zn^(2+)、Cu^(2+)等金属离子对蓝园鲹酶解物抗氧化的稳定性均有影响,其影响大小依次为Cu^(2+)>Zn^(2+)>Ca^(2+)>K^+>Mg^(2+);喷雾和冷冻两种干燥方式中,冷冻干燥更有利于保持蓝园鲹抗氧化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 稳定性 蓝园鲹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优化蓝圆鲹调味基料的制备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晓婷 吴靖娜 +2 位作者 路海霞 刘智禹 陈艺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2-289,共8页
为获得品质和风味较好的蓝圆鲹调味基料,采用蓝圆鲹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蓝圆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氨基酸组成和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进行检测及分析。得到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 为获得品质和风味较好的蓝圆鲹调味基料,采用蓝圆鲹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蓝圆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氨基酸组成和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进行检测及分析。得到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g/m L)、加酶量8 000 U/g、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6.4 h。在此工艺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水解度达27.52%,酶解物有较好的酶解效果,且风味较佳;酶解产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7.93%和20.68%,呈味核苷酸二钠质量分数为3.47%,表明蓝圆鲹蛋白酶解产物营养价值和品质较优,且具有蓝圆鲹特有的鲜味,为进一步开发成产品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电子鼻 电子舌 酶解 氨基酸及呈味核苷酸二钠
下载PDF
2种LED灯光诱蓝圆鲹和竹筴鱼的渔获比较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清香 熊正烨 +3 位作者 谭中明 师文庆 彭景云 李永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4,共5页
为了探索节能减排的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在中国沿海海域做了白光(偏绿光)发射二极管(LED)水下灯和蓝紫光LED水下灯集鱼试验。对比2种等光能LED集鱼灯周围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筴鱼(Trachurusjaponicus)的渔获,对渔获数据进行t... 为了探索节能减排的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在中国沿海海域做了白光(偏绿光)发射二极管(LED)水下灯和蓝紫光LED水下灯集鱼试验。对比2种等光能LED集鱼灯周围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筴鱼(Trachurusjaponicus)的渔获,对渔获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表明,白光LED灯对蓝圆鲹的光诱效果显著优于蓝紫光LED灯;白光LED灯对竹筴鱼的光诱效果极显著优于蓝紫光LED灯。海上试验结果证实,在实验室水槽中所得的光诱鱼试验结果对海洋捕捞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竹筴鱼 光诱捕鱼 光发射二极管(LED)
下载PDF
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丽艳 苏永全 +3 位作者 丁少雄 牛素芳 刘东腾 王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7,共8页
以往研究表明,福建近海的蓝圆鲹分属2个地理种群,即东海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为研究这两个群系的遗传结构,对蓝圆鲹闽东(30尾)和闽南(32尾)种群进行了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种群62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63个位点,其中... 以往研究表明,福建近海的蓝圆鲹分属2个地理种群,即东海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为研究这两个群系的遗传结构,对蓝圆鲹闽东(30尾)和闽南(32尾)种群进行了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种群62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6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64个。闽东和闽南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2.70%、58.97%,0.1875、0.1809和0.2878、0.276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说明种群遗传结构尚未遭到明显破坏;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蓝圆鲹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Nm显示2个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种群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2个种群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蓝圆鲹闽东和闽南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因此可将福建海域的蓝圆鲹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较强的扩散能力及海洋环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遗传多样性 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湾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及食物竞争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忠炉 张文旋 +1 位作者 何雄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79-86,共8页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或显微镜间接观察胃中残留的饵料,饵料种类鉴定、计数、称重等对食性做定量分析,以估算两种鱼类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宽度,并利用生态位重叠研究两种鱼类的食物竞争关系。【结果与结论】蓝圆鲹的饵料种类19种(属),以桡足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优势饵料生物为布氏半棱鳀(Encrasicholinapunctifer);竹筴鱼的饵料种类18种(属),以小型鱼类和浮游甲壳类为主,优势饵料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两种鱼类均为游泳动物食性,均存在摄食转换,随着叉长的增长,蓝圆鲹的饵料生物由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转变为小型鱼类为主,竹筴鱼的饵料生物由小型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樱虾类和较大鱼类为主。蓝圆鲹和竹筴鱼的空胃率、竹筴鱼的平均胃饱满指数均随个体生长呈显著变化(P<0.05),但蓝圆鲹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随个体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蓝圆鲹和竹筴鱼的营养级分别为3.63和3.40,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和1.24,生态位重叠系数0.56,表明两种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蓝圆鲹 竹筴鱼 食物组成 营养级
下载PDF
比较2种蓝圆鰺腌干工艺中脂质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燕燕 曹松敏 +3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王锦旭 胡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5-172,共8页
为探明鱼类腌制过程脂质氧化与特征风味物质形成的关系,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2种不同的腌干方法,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 salt,HS)法和低盐乳酸菌(low-salt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LAF)法对其进行加工。测定... 为探明鱼类腌制过程脂质氧化与特征风味物质形成的关系,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2种不同的腌干方法,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 salt,HS)法和低盐乳酸菌(low-salt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LAF)法对其进行加工。测定2种工艺的腌干鱼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阶段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2种工艺加工过程中脂质氧化、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OX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除烘干末期之外酶活性HS法大于LAF法(P<0.05),成品中LOX活性较鲜鱼分别增加了25%(HS)、34.8%(LAF);POV、TBARS值变化趋势与LOX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烘干后期POV急速下降;成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醛、酮、烃、醇类物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形成于烘干期间;LAF法生产的产品在HS法产品风味基础上增加了花香味;LOX与脂肪的氧化、风味物质形成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脂肪氧化对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LAF法更利于LOX发挥酶活力,促进风味物质特别是醛类物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传统高盐腌干法 低盐乳酸菌腌干法 蓝圆鲹 脂肪氧合酶 脂肪氧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爱梅 杨小斌 +3 位作者 王爽 王晋 黄炜超 陆泽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81-186,共6页
以蓝圆鲹鱼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考察鱼油含量、固形物含量、进(出)风温度及进料速度四个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测定微胶囊的微观结构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喷... 以蓝圆鲹鱼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考察鱼油含量、固形物含量、进(出)风温度及进料速度四个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测定微胶囊的微观结构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鱼油含量30%,固形物含量37%,进(出)风温度为190℃(85℃),进料速度为480 mL/h。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91.56%;所制得的鱼油微胶囊外观为圆球形颗粒,表面光滑、致密、无裂痕,整个表面性状良好;经60℃加速氧化6 d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显著低于未微胶囊化鱼油(p<0.05),蓝圆鲹鱼油的稳定性在微胶囊化后得到显著提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鱼油 微胶囊 喷雾干燥 稳定性
下载PDF
蓝圆鰺腌干工艺中组织蛋白酶与游离氨基酸和滋味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吴燕燕 曹松敏 +3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林婉玲 陈胜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9,共7页
为探明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salted fish,HS)法与低盐乳酸菌(low-salted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fermented fish,LS)法加工过程中鱼类组织蛋白酶与蛋白降解和滋味形成的相关性,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以上两... 为探明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salted fish,HS)法与低盐乳酸菌(low-salted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fermented fish,LS)法加工过程中鱼类组织蛋白酶与蛋白降解和滋味形成的相关性,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加工,测定不同加工阶段(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蓝圆鰺中组织蛋白酶B、L、H,蛋白降解率(protein degradation rate,PI),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蓝圆鰺腌干工艺加工过程中组织蛋白酶B、L、H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腌制阶段的组织蛋白酶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在烘干阶段及成品中组织蛋白酶B、L活力为HS法大于LS法,HS工艺更利于组织蛋白酶B、L活力的提高;整个加工过程组织蛋白酶H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PI值在HS法和LS法中变化趋势相同,PI值、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TFAA)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均在烘干阶段显著增加(P<0.05);HS法成品中PI值和TFAA含量较高,但呈味氨基酸为LS法大于HS法。组织蛋白酶B对蛋白降解的作用为HS法大于LS法,组织蛋白酶B、L对蛋白降解及TFAA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组织蛋白酶B发挥主要作用。与HS法相比,LS法能够在减少PI值的同时提升制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百分比,丰富制品中的滋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传统高盐法 低盐乳酸菌法 组织蛋白酶 游离氨基酸 滋味
下载PDF
蓝圆鲹传统腌干过程中内源脂肪酶和脂质降解氧化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松敏 吴燕燕 +3 位作者 李来好 林婉玲 陈胜军 赵永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42,共7页
为探明传统腌干鱼类加工过程脂肪降解氧化规律,本研究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传统腌干方法,测定传统腌干鱼加工过程(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5个加工阶段的内源性中性脂肪酶(neutral lipase,NL)、酸性脂肪酶(acid lipase,AL)、... 为探明传统腌干鱼类加工过程脂肪降解氧化规律,本研究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传统腌干方法,测定传统腌干鱼加工过程(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5个加工阶段的内源性中性脂肪酶(neutral lipase,NL)、酸性脂肪酶(acid lipase,AL)、磷脂酶(phospholipase,PL)、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变化,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RS)、脂肪酸含量变化,分析内源性脂肪酶与脂质降解、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蓝圆鲹腌干过程中内源性脂肪水解酶活力均随着加工进程出现不同速率的降低情况,成品中NL、AL、PL活力保存率分别为:17%、57%、33%,LOX在腌干过程中活力显著增强(P<0.05)。POV和TBARS均在加工过程中逐步上升,其中POV在烘干后期急速下降。主成分分析显示内源性脂肪水解酶对脂质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脂肪氧化的影响极小;LOX对脂肪降解的影响较小,与脂质的氧化正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腌制阶段和烘干阶段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腌制阶段和烘干阶段显著增加(P<0.05);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两者的含量变化呈现出互补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传统腌干方法 内源性脂肪酶 脂质分解氧化
下载PDF
蓝圆鲹蛋白酶解物的螯合矿物离子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伊然 胡晓 +6 位作者 杨贤庆 李来好 陈胜军 吴燕燕 林婉玲 黄卉 马海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3,共6页
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研究酶解产物与钙、亚铁、锌离子的螯合活性。结果表明:蓝圆鲹经胰蛋白酶水解,水解度为23.14%时其产物具有较高螯合铁、锌离子的活性,其螯合率分别高达96.63%和94.28%... 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研究酶解产物与钙、亚铁、锌离子的螯合活性。结果表明:蓝圆鲹经胰蛋白酶水解,水解度为23.14%时其产物具有较高螯合铁、锌离子的活性,其螯合率分别高达96.63%和94.28%;蓝圆鲹经木瓜蛋白酶水解,水解度为22.00%时,其产物具有较高螯合钙离子的活性,其螯合率高达96.78%;同时研究表明上述两种酶解物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3.74 mg/m L和3.64 mg/m L。此外,氨基酸分析表明蓝圆鲹高螯合矿物离子活性的酶解物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酶解物 螯合活性 矿物离子 抗氧化
下载PDF
五种海水鱼视网膜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大仁 徐永淦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42-350,T002,共10页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黄鳍鲷、普通鲻鱼、赤点石斑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的视网膜形态特点、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指出这五种鱼视网膜均为混合型网膜。按主要形态特点划分,这五种鱼视网膜可归纳为三类。这五种鱼的视锥、视杆...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黄鳍鲷、普通鲻鱼、赤点石斑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的视网膜形态特点、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指出这五种鱼视网膜均为混合型网膜。按主要形态特点划分,这五种鱼视网膜可归纳为三类。这五种鱼的视锥、视杆和色素上皮细胞黑色素均参与视网膜运动反应。这五种鱼视网膜上都存在着单锥和两个内段染色反应相同的孪生双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鱼类 视网膜结构 黄鳍鲷
下载PDF
温度对加曲速酿低盐鱼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翁武银 陈书霖 +2 位作者 刘光明 苏文金 曹敏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83-187,191,共6页
以蓝圆鲹为原料,添加酱油曲制备低盐鱼露,考察了恒温发酵温度和变温分段发酵对低盐鱼露性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20℃和40℃恒温发酵可以使酱醅pH稳定在5.2~5.5,但在30℃下经过90d发酵后酱醅的pH逐渐上升并接近6,导致鱼露的挥发性盐基... 以蓝圆鲹为原料,添加酱油曲制备低盐鱼露,考察了恒温发酵温度和变温分段发酵对低盐鱼露性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20℃和40℃恒温发酵可以使酱醅pH稳定在5.2~5.5,但在30℃下经过90d发酵后酱醅的pH逐渐上升并接近6,导致鱼露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最多,表明加曲速酿鱼露的发酵不适合在30℃下进行。然而,20℃低温发酵鱼露中的氨基酸态氮(AA-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含量都较低,40℃发酵的鱼露含有一定的苦味。当利用先低温后高温分段发酵方式制备低盐鱼露时,不仅可以提高鱼露的AA-N和TS-N的含量,而且可以降低TVB-N含量。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分段发酵还可以改良加曲速酿鱼露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鱼露 分段发酵 蓝圆鲹
下载PDF
蓝圆鲹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爽 周爱梅 +3 位作者 戴泽伟 杨小斌 王晋 黄炜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03-307,314,共6页
以蓝圆鲹为原料,对其不同部位(头骨、肌肉、内脏)的基本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不同部位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为63.64%,显著高于头骨(54.96%)及内脏(43.79%)中含量... 以蓝圆鲹为原料,对其不同部位(头骨、肌肉、内脏)的基本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不同部位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为63.64%,显著高于头骨(54.96%)及内脏(43.79%)中含量(p<0.05)。蓝圆鲹各部位蛋白质中均检出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43%,以谷氨酸含量最高(8%~10%),而主要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内脏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为115.74,头骨和肌肉蛋白质的则为94.46和66.14。蓝圆鲹各个部位共检测出18中脂肪酸,棕榈酸含量最高(20%~2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50%左右,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e Hexaenoie Acid)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enoic Acid)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17%~23%)。研究表明,蓝圆鲹是高蛋白、且营养价值均很高的海洋经济鱼类,具有较好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低温连续相变萃取蓝圆鲹鱼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小斌 周爱梅 +2 位作者 王爽 刘春花 曹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91-297,共7页
采用新型萃取技术——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提取蓝圆鲹鱼油,考察物料水分含量、萃取温度、压力、时间、解析温度等因素对蓝圆鲹鱼油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蓝圆鲹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采用新型萃取技术——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提取蓝圆鲹鱼油,考察物料水分含量、萃取温度、压力、时间、解析温度等因素对蓝圆鲹鱼油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蓝圆鲹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蓝圆鲹鱼油的最佳工艺为:物料水分含量11%,萃取温度52℃,萃取时间62 min,萃取压力0.6 MPa,解析温度为65℃,此工艺条件下鱼油得率为21.56%。鱼油外观为黄色至红棕色,有较淡的鱼腥味,其理化指标达到了粗鱼油标准SC/T3502-2000的一级要求。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出20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59.57%,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4.62%。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应用于鱼油生产,具有萃取效率高、萃取温度低、对鱼油成分无破坏等特点,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低温连续相变 理化性质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