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89
1
作者 史培军 孔锋 方佳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1-1290,共10页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相应的站点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显著增加,暴雨雨强也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华中和西南及环渤海地区逐渐扩张的梯度增加趋势,年代际暴雨雨强远不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梯变明显。中国暴雨1951~2010年年代际时空变化格局很可能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中国地势与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时空格局 城市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 被引量:53
2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3 位作者 赵天良 程兴宏 孟莹莹 丁国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2-1143,共12页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为霾日数低频区,但近1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剧,中国东部霾高发时段由冬季延伸至春、秋、夏季,其呈现出大气环境恶化的"强信号"特征.虽然中国区域霾日数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污染源排放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区域CO2排放强度加大,但中国东部霾日频数年际变化却表现出波动型相对"平稳"缓升特征,此阶段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出现了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其有利于中国东部大气扩散或对流;而近10年阶段中国东部出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排放同步加剧异常变化,2001-2012年期间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则呈"上暖下冷"类似"逆温盖",即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出现年代际"逆转"趋势,此大气温度垂直结构年代际特征可能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引发了中国东部大范围霾天气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形 气候调节 逆温盖 年代际变化
原文传递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6,共8页
根据1961年~1962年(1962年)、1997年-1999年(1998年)以及2006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的渔业生物学资料,对3个时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的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生长、死亡参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根据1961年~1962年(1962年)、1997年-1999年(1998年)以及2006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的渔业生物学资料,对3个时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的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生长、死亡参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1962年和1998年相比,2006年二长棘犁齿鲷的体长频率分布由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雌雄比明显增加。2)平均体长由1962年的108.8mm减小到2006年的102.0mm;L50由108.9mm减小到95.9mm;生长系数由0.35增加到0.50;二长棘犁齿鲷小型化、性成熟提前和生长加快现象明显。3)对比1962年,1998年并未发生平均体长、L50的减小,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期二长棘犁齿鲷并未受到长时间的过度捕捞。4)3个时期的开发率分别为0.49、0.62和0.60,目前二长棘犁齿鲷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棘犁齿鲷 种群参数 年际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Has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Experienced a Poleward Displacement in Recent Decades?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耀存 黄丹青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259-1265,共7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poleward shift of the zonally averaged jet stream due to rapid warming over continents.However,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in the jet stream are not yet understood.He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poleward shift of the zonally averaged jet stream due to rapid warming over continents.However,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in the jet stream are not yet understood.Here,we present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did not shift poleward in past decades(1980-2004 relative to 1958-1979),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Rather,the jet axis has moved southward in summer,but its meridional position is steady in winter.The main change of the jet stream in winter is the enhancement of its intensity.These changes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large meridional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gradient zone.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suggest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jet stream over East Asia are unique and are different from the zonal mean jet stream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decadal changes
下载PDF
湖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爱珍 陈江民 +1 位作者 李艳 宋林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874-2876,共3页
采用湖南省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3年(1962~2004年)的冬季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湖南省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对全球增暖的响应,1984年是显著的增暖跃变点,跃变后(暖期)... 采用湖南省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3年(1962~2004年)的冬季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湖南省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对全球增暖的响应,1984年是显著的增暖跃变点,跃变后(暖期)比跃变前(冷期)冬季气温增加了0.68℃;暖期升温幅度与城市热岛效应、纬度关系密切,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增加使冬季变暖加剧;中等城市、次小城市、次小城市郊区、乡村、次大城市郊区等各类站的城市热岛效应对暖期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8%、14%、7%、0、-9%;纬度每增加1°,暖期增温0.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纬度 冬季气温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响应Ⅰ.北极涛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宏 周晓 黄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6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1979-1996年阶段海冰下降趋势较弱并以较强的年际振荡为主,AO模态较强且显示出低频振荡特征;1997-2006年阶段北极海冰快速减退趋势占优,同时伴随着较弱的年际振荡,AO模态减弱且振荡周期缩短;2007-2012年阶段海冰范围较快下降同时具有极强的年际振荡,方差变化是前两个阶段的2~3倍,AO不仅强度加强,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极涡中心分别向格陵兰岛和白令海峡一侧延伸,这种结构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入侵欧洲和北美。利用ECHAM5大气模式进行的数值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较强振荡的海冰强迫对AO模态的改变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年际振荡 年代际差异
下载PDF
贵州茶叶不同生长季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红丽 李勇 +1 位作者 易俊莲 黄大卫 《贵州气象》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基于贵州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茶树生长期近50 a来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茶、夏茶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较为相似,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占总站数的95%、93.7%。秋茶时段日... 基于贵州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茶树生长期近50 a来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茶、夏茶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较为相似,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占总站数的95%、93.7%。秋茶时段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表现为北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中部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正值区站点有16个,占总站数的20%。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茶,春茶、秋茶下降表现的不很明显。对贵州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照的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春茶和夏茶生长季节在70年代的日照时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贵州北部夏茶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表现为持续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茶叶 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熊朋莉 陈作志 +4 位作者 侯刚 张帅 邱永松 范江涛 徐姗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8,共8页
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 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95±13)mm和(93±18)mm。2个年代际的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体长组个体数占比降低(P<0.05);50%性成熟体长明显缩短。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12 mm,2018—2019年缩短至88 mm;肥满度、摄食等级、产卵群体中雄性占比均呈上升的趋势。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群体、雌性、雄性平均肥满度以及平均摄食等级均高于1986—1987年(P<0.05)。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平均摄食等级差异显著(P<0.05),春、冬季群体平均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的平均肥满度和平均摄食等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体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冬季有显著差异,且冬季的平均摄食等级高于春季(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生物学特征 年代际变化 珠江河口
下载PDF
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恒 肖子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2,共11页
基于1961—2015年东北地区的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环流和海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了东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外强迫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北5月降水具有和东北盛夏降水明显不同的年代... 基于1961—2015年东北地区的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环流和海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了东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外强迫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北5月降水具有和东北盛夏降水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处于年代际偏少阶段,而在21世纪初转变为年代际偏多阶段。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由5月东北亚低压强弱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在21世纪初,东北亚低压相对于气候态明显偏强,有利于东北降水偏多;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北亚低压减弱为较浅的低槽,导致东北降水偏少。来自北大西洋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波列引起东北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异常,导致了东北亚低压的上述年代际变化。5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很可能是激发上述波列进而造成东北亚低压和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5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北亚低压 北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1980—2000年北极平流层冬季十年际变化形势的逐月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国华 刘仁强 黎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5-591,共7页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际变化在高纬度中下平流层12月呈明显增温趋势,1月转为较弱的冷却趋势,2月为明显的冷却趋势。纬向风在中高纬平流层12月呈明显的减速变化,1月减速区与加速区相间分布但强度均较弱,而2月为明显的加速趋势。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向热带对流层顶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明显加强;1月沿两支波导的传播趋势未变但均较弱;而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转为加强趋势,沿极地波导的传播转为减弱趋势。相应地,EP通量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形势沿两支波导在12月与2月相反,1月为过渡阶段。因此,北极平流层温度、纬向风、EP通量及其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在冬季内呈现一个从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的负极趋势向正极趋势逐月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十年际变化 温度 纬向风 行星波活动
下载PDF
南海18°N断面中层水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德平 王卫强 +3 位作者 覃慧玲 毛庆文 王东晓 陈荣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6-64,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历史温盐剖面观测资料和WOD09(World Ocean Database2009)中的CTD、OSD、PFL温盐剖面资料,分析了1965-2012年间南海18°N跨海盆断面中层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层水平均盐度呈现显著的年代际变... 利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历史温盐剖面观测资料和WOD09(World Ocean Database2009)中的CTD、OSD、PFL温盐剖面资料,分析了1965-2012年间南海18°N跨海盆断面中层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层水平均盐度呈现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层水平均盐度约为34.432,80年代盐度增加至34.440,90年代之后至今盐度明显降低;在年代际尺度变异调制下,不同年代中层水盐度变化有不同的变化趋势,1967-1977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90-1997年中层水盐度从34.450迅速降为34.414,而在1997年之后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中层水温度有着相似的变化特征,与90年代之前相比,21世纪以来温度与盐度同步下降,并且变化幅度变小。与大洋的中层水团年代际变异相比,南海18°N断面中层水呈现出与大洋不同的特征。另外,中层水盐度有着十分显著的年际变化,其振幅远大于年代际尺度变异,并且与ENSO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年达到极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层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累积暴雨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锋 王一飞 +1 位作者 吕丽莉 闫绪娴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3期137-142,共6页
极端降水事件带来的严重灾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降水之间的关系成为最热的科学前沿问题。本文对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日暴雨观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可能触发了中国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中... 极端降水事件带来的严重灾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降水之间的关系成为最热的科学前沿问题。本文对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日暴雨观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可能触发了中国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大面积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68.71%、60.15%、11.52%,站点数的增幅相应为84.22%、84.22%和54.48%,并呈现出"迅速增加—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的时间变化过程。快速城镇化因素对中国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的方差解释分别为61.54%、58.48%和65.54%,包括第二产业产值(GDP 2)、城镇人口比例(UP)、年平均霾日数(HD)在内的快速城镇化因素,极有可能是中国大面积暴雨增加的主因。中国县级总人口数和能见度日数年均值的面板数据与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成显著相关关系,其空间相关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逐渐增加,县级总人口系数分别由0.35、0.36、0.40增加到0.54、0.55、0.58,能见度日数年均值相关系数由0.36、0.38、0.48增加到0.55、0.57、0.58,进一步表明快速城镇化触发了中国年代际大面积暴雨的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时空格局 城市化 中国
下载PDF
山西气象干旱指标的确定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周晋红 李丽平 秦爱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0-247,264,共9页
应用山西省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在对3种常用气象干旱指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Z指数进行修正,确定山西单站季、年旱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区域干旱指标。研究发现,近48年来,山西出现1年重旱、4年大旱、3年偏旱... 应用山西省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在对3种常用气象干旱指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Z指数进行修正,确定山西单站季、年旱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区域干旱指标。研究发现,近48年来,山西出现1年重旱、4年大旱、3年偏旱,重旱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大旱和偏旱年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冬、春季重旱年分别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而夏、秋季重旱年均出现在90年代末期。山西各季、年干旱空间分布特征,最常见的是全省一致干旱型;年、各季干旱的出现不仅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显著。近48年来,山西区域年干旱指数下降趋势显著,1977年后,年干旱指数发生突变,山西进入持续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指标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山西
下载PDF
潮州市近51a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凌良新 袁振 +1 位作者 陈往溪 林新杰 《暴雨灾害》 2009年第3期283-287,共5页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暴雨日数 小波分析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潮州
下载PDF
不同季节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蕾 张人禾 张红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7-594,共8页
利用季降水异常的典型集合相关降水模式,分析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的海温场与我国夏季(6~8月)降水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大洋区海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相联系的印度洋海温的分布特征与季节... 利用季降水异常的典型集合相关降水模式,分析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的海温场与我国夏季(6~8月)降水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大洋区海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相联系的印度洋海温的分布特征与季节有关,存在明显的偶极和单极分布形式,这种海温的异常变化对我国夏季纬向或经向雨带有一定的影响,全球特定的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夏季旱涝预报的信号因子。不同季节海温和中国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末都经历了一次突变,说明海温的季节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明显地受到海洋年代际基本态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集合相关降水模式 海温 夏季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81—2020年西藏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16
作者 李春艳 郭艺楠 +2 位作者 杜军 索朗 王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选取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系数、Mann-Kendall和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高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总体上... 选取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系数、Mann-Kendall和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高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霜日提早、终霜日推迟和无霜期减少的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域性差异。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绝大部分站点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增加。(2)近40 a西藏38个站中,36个站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35个站无霜期延长。西藏平均初霜日显著推迟5.1 d/10 a,终霜日显著提早3.3 d/10 a,无霜期显著增加8.4 d/10 a。(3)初霜日在海拔3000~3500 m地区趋于提早,海拔3500 m以上地区随海拔升高推迟率增大。终霜日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提早特征趋同存异,低海拔地区(2000~3000 m)最明显。无霜期在各海拔高度上都呈增加趋势,海拔4500 m以上地区增幅最大。(4)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偏短;90年代初霜日和终霜日均略早,无霜期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后,初霜日偏迟,终霜日偏早,无霜期明显增加,以21世纪10年代最为突出。(5)西藏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2005年、1994年和2003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最低气温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下载PDF
1961—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康民 史军 虞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28-32,71,共6页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4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霾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霾日数大部分在0 d^25 d之间,中部地区在25 d^75 d之间,浙江北方中部的极个别城市在100 d^12...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4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霾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霾日数大部分在0 d^25 d之间,中部地区在25 d^75 d之间,浙江北方中部的极个别城市在100 d^125 d之间;长三角地区霾日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年均霾日及四季霾日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浙江省中北部地区的年霾日及四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大,长三角地区平均年霾日以每十年9.23 d极显著增加;年代际上,年及春秋冬季霾日逐年代递增,而夏季则在20世纪70年代后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季节和年代际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转变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18
作者 王湘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290-294,共5页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 夏季降水 南亚高压 年代际转变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18
19
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李万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了得到中国北方沙尘暴分布的总体认识,了解它的变化特征和近期动向,利用1952-2000年间中国西北及华北的强及特强沙尘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源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南疆盆地南缘以及内... 为了得到中国北方沙尘暴分布的总体认识,了解它的变化特征和近期动向,利用1952-2000年间中国西北及华北的强及特强沙尘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源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南疆盆地南缘以及内蒙古中部三地区;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频数变化的特点是,20世纪60~70年代波动上升,80~90年代波动减少,2000年后又急剧上升,未来可能将进入新一轮沙尘暴活动的活跃期;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源地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60-2010年中国降水区域分异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59
20
作者 王艳姣 闫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4-1363,共10页
利用1960-2010年中国1840个台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REOF)对降水进行分区,并对各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站点资料结合REOF方法实现的降水分区与中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 利用1960-2010年中国1840个台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REOF)对降水进行分区,并对各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站点资料结合REOF方法实现的降水分区与中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特征比较符合,并与中国气候区划相一致。中国各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东部各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雨带的南北移动过程,其中夏季雨带的移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降水以1985/1986年为突变年,西北西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少转为偏多,主要与来自阿拉伯海和里海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有关;西北东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的年代际减弱有关。东北地区降水在80年代初由前期接近正常转为偏多,90年代末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和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相关。西南部各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2000年以前西南东北部地区降水与西部地区基本呈反向变化,主要受青藏高原地形、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成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区域分异 年代际变化 EOF REOF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