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83
1
作者 杨功焕 王俊芳 +2 位作者 万霞 王黎君 陈爱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4-938,共5页
目的 定量测量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中国人群主要疾病死亡率上升和下降的影响,估计非人口因素在疾病死亡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历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1991年和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分病因死亡率资料,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 目的 定量测量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中国人群主要疾病死亡率上升和下降的影响,估计非人口因素在疾病死亡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历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1991年和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分病因死亡率资料,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该人群死亡率变化有多大比例是由人口因素引起的,多大比例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结果 1950-1975年中国人群死亡率快速下降,主要是非人口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特别是“爱国卫生运动”对死亡率下降起了主要作用。1991-2000年期间,肺癌、肝癌、乳腺癌、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交通伤害都呈上升趋势,这些疾病的上升,50%以上都是非人口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肺癌,非人口因素的作用达到63%,交通伤害死亡率上升,88%与非人口因素有关。结论 研究表明,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被动吸烟、不健康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以及交通违章行为对多种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降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交通伤害的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改变自己的不健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人口因素 非人口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心血管病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47
2
作者 王燕逍翔 白建军 宇传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第6期6-11,共6页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获取数据,分性别、年龄分析中国CVD患病、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疾病负担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利用年龄标化率对比中、美、日、印在1990—2019年期间C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CVD患病人数为1.20亿,新发病例数1234.11万,死亡458.43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从1990年的4235.43/10万、447.81/10万、204.75/10万和5091.03/10万,分别升高至2019年的8460.08/10万、867.65/10万、322.30/10万和6463.47/10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且男性CVD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尽管消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中国CVD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381.2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76.93/10万,标化DALY率由7412.81/10万下降至4938.38/10万,但仍略高于全球,且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此外,2019年中国CVD前4位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这些因素导致的CVD疾病负担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结论由于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等原因,加上人口老龄化迅速,中国CVD疾病负担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患病 发病 死亡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韩秀国 马宽生 +4 位作者 夏锋 闫军 冯晓彬 肖森林 李晓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5-614,共10页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 08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HBsAg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 08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HBsAg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有无肝硬化,将633例合并肝硬化的HBsAg阳性肝癌患者设为肝硬化组,450例无肝硬化的HBsAg阳性肝癌患者设为无肝硬化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肝门阻断率。(2)术后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病死率。(3)纳入患者性别、年龄、ALT、AST、Alb、TBil、PLT、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肝门阻断、肝切除范围、肿瘤数目、肿瘤直径、癌栓、肝硬化指标,分析影响HBsAg阳性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复查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术中情况:肝硬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00 mL(30~7 000 mL),无肝硬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0 mL(50~8 0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9,P〈0.05)。肝硬化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率、肝门阻断率分别为250 min (82~715 min)、29.86%(189/633)、62.24%(394/633),无肝硬化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2 min(85~ 738 min)、27.11%(122/450)、66.67%(300/4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2, χ2=0.969,2.236,P〉0.05)。(2)术后情况:肝硬化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并发症 肝衰竭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夏为 卞晓华 董士民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ICU收治的3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ICU收治的3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CU脓毒症病死率为46.5%(172/37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59.2%)为主,合并多部位感染者占12.7%;革兰阴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62.7%(175/2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ICU 24 h APACHE II评分、并发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ICU脓毒症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脓毒性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髓损伤早期死亡影响因素与时间分布 被引量:40
5
作者 邵将 贾连顺 +2 位作者 朱巍 陈雄生 袁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和影响因素,了解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伤后20天内入院的118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死亡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考查年龄...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和影响因素,了解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伤后20天内入院的118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死亡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考查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受伤原因、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治疗期间营养状况、手术与否及气管切开等因素对于患者早期死亡率的影响;统计患者早期死亡的时间分布,通过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查影响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时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06例患者发生早期死亡,死亡率为8.95%;男92例,女14例。年龄、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平面、手术与否、气管切开等因素与早期死亡率明确相关。64例患者在伤后10天内死亡,85例患者在伤后半个月内死亡,颈髓损伤节段对患者早期死亡时间分布有明确影响。结论高龄、颈髓完全性损伤、颈髓高位损伤是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积极的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颈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不适当、不必要的气管切开将增加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性。伤后3-6天是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高峰期,80%早期死亡的患者死于伤后15天内;颈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早期死亡的时间越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死亡 危险因素 时间
原文传递
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赵守华 刘向阳 +1 位作者 张德超 赫捷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0-663,共4页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估,为合理安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98例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死亡、术后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有关情况,采...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估,为合理安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98例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死亡、术后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有关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种危险因素的危险度。结果49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63例(32.7%),其中严重并发症61例(12.2%),术后死亡17例(3.4%)。患者有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吸烟史和全肺切除术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二次肺癌手术和手术时间≥3 h是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常伴有并存症,并受其年龄因素的限制,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但加强患者围手术期处理,采取患者能承受的手术方式和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老年肺癌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和死因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徐静远 邵勇 +3 位作者 鲁晓岚 邓江 李小玲 史海涛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死亡原因;分析NAFLD患者代谢综合征(MS)与死亡的关系,为老年人群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当地户口60岁以上老年人群7 61...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死亡原因;分析NAFLD患者代谢综合征(MS)与死亡的关系,为老年人群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当地户口60岁以上老年人群7 619人为研究对象,分析NAFLD患者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死亡原因,以及NAFLD患者合并MS与死亡的关系。根据资料不同采用H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某镇60岁以上老人NAFLD患病率为14.10%(1 074/7 619),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当体质量指数(BMI)<32 kg/m^2时,NAFLD的患病率随着BMI指数的升高而升高,在BMI为18.5~23.9 kg/m^2、24.0~27.9 kg/m^2、>32.0 kg/m^2时,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在BMI<18.5 kg/m^2及BMI为28~31.9 kg/m^2时,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BMI逐渐下降(P<0.05),同时NAFLD的发病率也呈现下降趋势(P<0.05);性别(OR=0.616)、年龄(OR=0.970)、腰围(OR=1.065)、甘油三酯(OR=1.162)、BMI(OR=1.238)、舒张压(OR=1.012)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NAFLD合并3种及4种MS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对象的病死率为1.94%,NAFLD组为2.23%,对照组为1.89%;NAFLD组死亡人群的平均寿命为75.58岁,对照组78.68岁;所有NAFLD组的死亡者均合并MS,且70.83%合并3种及以上MS;NAFLD组的首要死亡原因为肿瘤(37.5%),其次为心血管意外(16.67%),直接死因为MS者3例。结论被调查人群NAFLD患病率较低,可能与当地老人饮食偏素、劳动强度较大有关,以肥胖、糖尿病为代表的MS紊乱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肥胖为当地60岁以上老年人群NAFLD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应作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群NAFLD最重要的手段。然而对正常BMI的人群,也不应忽视NAFLD的风险,尤其是老年女性。NAFLD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老年居民 死亡原因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原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于永慧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30-538,共9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 目的分析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省22家NICU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胎龄<28周的EPI和/或出生体重<1000 g的ELBWI的活产婴儿围产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出院时或纠正胎龄40周(放弃治疗和转院者)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患儿实际接受的救治措施和家属的救治态度,进一步分为救治无效死亡组和放弃治疗死亡组。并对救治无效死亡组患儿进行根本死亡原因分析,并与存活组比较,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对放弃治疗死亡组婴儿,调查其主要放弃原因。结果研究期间有379例EPI和/或ELBWI,排除信息不完整8例,最终纳入371例进行分析。其中符合EPI诊断245例(66.0%),符合ELBWI诊断256例(69.0%),两者均符合130例(35.0%)。371例中存活226例(60.9%),死亡145例(39.1%),其中救治无效死亡75例(占死亡51.7%)、放弃治疗死亡70例(占死亡48.3%)。救治无效死亡的前3位根本死亡原因为败血症(22例,29.3%)、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14.7%)、重度窒息(11例,14.7%)。低胎龄(OR=0.745,95%CI:0.595~0.934)、低出生体重(OR=0.997,95%CI:0.995~0.999)、早发型败血症(OR=2.323,95%CI:1.180~4.573)、入院体温<35.5℃(OR=2.101,95%CI:1.106~3.989)、新生儿窒息(OR=1.992,95%CI:1.048~3.788)、新生儿肺出血(OR=2.247,95%CI:1.003~5.033)为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激素≥1次可以降低EPI和/或ELBWI的死亡风险(OR=0.487,95%CI:0.238~0.998)。70例放弃治疗死亡病例中,主因担心预后放弃治疗48例(68.6%),经济原因11例(15.7%),既因经济原因又担心预后9例(12.9%),严重先天畸形2例(2.9%)。结论宫内感染、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度早产 婴儿 超低出生体重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茂霞 万朝敏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的婴幼儿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死亡高危因素等,并对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1411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中,男:女为1.8:1;城乡比例1:3.62;年龄29d-3个月占总数的46.00%。冬春季节发病占62.93%,夏秋季节发病占37.07%。(2)平均住院日为(9.99±6.27)d,明显长于普通肺炎住院日。(3)64.21%的患儿患有基础疾病。(4)91.99%的患儿出现并发症。(5)细菌感染占71.44%,病毒感染占18.36%,支原体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占2.48%,混合感染占7.73%。(6)总死亡44例,病死率3.12%,死亡患儿中小于3个月婴儿占死亡总数72.73%,3个月~3岁占死亡总数的27.27%。(7)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于3个月、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手术史、多器官功能损害以及有内环境紊乱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婴幼儿重症肺炎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大多数为细菌感染所致,婴幼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死率越高;大部分患儿患有基础疾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年龄小于3个月、有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手术史、多器官功能损害以及有内环境紊乱是婴幼儿重症肺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对这类患儿应加强监护与防治,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重症肺炎 临床特点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不同评分系统对其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1
10
作者 董桂君 巨森 +3 位作者 赵平 黄刚 谢吉良 龙小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755-760,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及不同评分系统对其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5例ANVUGIB患者,根据预后不同分为病死组(12例,治疗失败病死者)和存活组(... 目的研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及不同评分系统对其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5例ANVUGIB患者,根据预后不同分为病死组(12例,治疗失败病死者)和存活组(103例,治疗成功安全出院者),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比较Glasgow Blatch ford Score评分(GBS)、AIMS65评分系统、Full Rockall Score评分(FRS)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年龄≥65岁、血红蛋白<90g/L、血细胞比容<25%、血小板计数≤10×10^9L^-1、再出血、内镜下喷射样出血、合并脏器疾病、休克占比均高于存活组,且血尿素氮水平、GBS、AIMS65、FR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90g/L、血细胞比容<25%、血小板计数≤10×10^9L^-1、再出血、内镜下喷射样出血、合并脏器疾病、高血尿素氮水平、高GBS评分、高AIMS65评分、高FRS评分、休克是导致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BS、AIMS65、FRS评分对死亡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95%CI:0.494~0.795)、0.648(95%CI:0.516~0.778)、0.670(95%CI:0.524~0.805),FRS评分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高于GBS、AIMS65评分(P<0.05),且其预测死亡的最佳值为5.5分。结论低血红蛋白、低血细胞比容、低血小板计数、再出血、内镜下喷射样出血、合并脏器疾病、高血尿素氮水平、高GBS评分、高AIMS65评分、高FRS评分、休克是ANVUGIB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FRS评分预测ANVUGIB患者死亡价值最高,预测最佳值为5.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分系统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死亡风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伍啸青 戴龙 +2 位作者 魏云 陈忠龙 谭东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 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2-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为149 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坏死感染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患者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栋梁 童智慧 +6 位作者 柯路 李刚 周晶 董杰 陈意喆 张敬柱 李维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ICU中常见的重症急症。文中分析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SAP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ICU中常见的重症急症。文中分析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SAP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收治的243名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IPN。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病死组及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IPN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2年内共纳入243名IPN患者,死亡32例,IPN整体病死率为13.17%。病死患者相比于存活患者,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25%vs 50.23%)、(46.87%vs27.49%)、(90.62%vs 21.80%)。APACHEⅡ评分更高(13 vs 17),感染时间更早(52 d vs 23 d);感染期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开腹手术比例更高(59.37%vs 19.43%)。手术距发病时间更短[34(28,40)d vs 62(22,64)d]、ICU(11 d vs 54 d)及住院总天数更长(31 d vs 5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死危险因素包括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时间、感染期并发症、开腹手术、ICU天数及住院天数。结论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及感染期并发症仍是阶梯式引流模式中IPN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 阶梯式引流 器官功能 并发症 病死原因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明 李灿明 +5 位作者 叶增纯 赵文波 唐骅 刘迅 彭晖 娄探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0-626,共7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的主要原因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10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68例为观察组,存活的14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的主要原因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10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68例为观察组,存活的14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死亡患者还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心血管死亡患者和非心血管死亡患者心脏彩超数据。【结果】患者年龄(56.6±16.6)岁,其中男性患者125人。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更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及血尿酸水平更低,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则明显升高(P值均<0.05)。68例死亡患者中,死亡前3位原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33例,48.5%)、感染(16例,23.5%)、营养不良性衰竭(8例,1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相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和瓣膜钙化的发生率更高。【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营养不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死亡患者伴发左心室肥厚及瓣膜钙化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心血管死亡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死亡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湖南省手足口病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7
14
作者 徐巧华 高立冬 +7 位作者 黄成 胡世雄 张帆 邓志红 刘富强 周帅锋 曾舸 杨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4-908,共5页
目的分析湖南省致手足VI病(HFMD)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控HFMD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1—10月105例湖南省籍HFMD死亡病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湖南省籍未死亡的HFMD重症病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组进行1:2匹配,共纳入... 目的分析湖南省致手足VI病(HFMD)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控HFMD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1—10月105例湖南省籍HFMD死亡病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湖南省籍未死亡的HFMD重症病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组进行1:2匹配,共纳入210例对照。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发病后就诊经过、既往疾病健康史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居住地构成分别为农村占79.05%(83/105)、城乡结合占9.52%(10/105),对照组分别为87.62%(184/210)、11.43%(24/210);病例组初诊在村(个体)诊所、乡镇(社区)医院的分别有59.05%(62/105)、20.00%(21/105),对照组分别有43.81%(92/210)、13.33%(28/210);病例组初诊诊断为HFMD的有22.86%(24/105),对照组有39.05%(82/210);病例组使用吡唑酮类退热药的有27.62%(29/105),对照组有7.14%(15/210);病例组在村(个体)诊所、乡镇(社区)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分别有80.95%(85/105)、5.71%(6/105),对照组分别有41.43%(87/210)、0.48%(1/210);病例组在村(个体)诊所、乡镇(社区)医院使用抗生素的分别有35.24%(37/105)、23.81%(25/105),对照组分别有15.71%(33/210)、7.14%(15/210);病例组在发病前1个月内接种疫苗的有3.81%(4/105),对照组有11.90%(25/210)。单因素]ogistic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农村(OR=0.075,95%CI:0.016~0.343)、居住地为城乡结合(OR=0.069,95%CI:0.013~0.368)、初诊诊断为HFMD(OR=0.463,95%CI:0.271~0.788)、发病前1个月接种疫苗(OR=0.293,95%CI:0.099—0.866)为保护因素;初诊为村(个体)诊所(OR=4.717,95%CI:1.891~11.767)、初诊在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死亡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刘肖 李树仁 +7 位作者 高楠 郑瑜 张一峰 党懿 刘惠良 孟存良 张飞飞 郝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685-692,共8页
目的评估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PPCI的392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 目的评估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PPCI的392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STEMI行PPCI的患者中27例(6.9%)发生院内死亡。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年龄≥65岁、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糖尿病、既往心房颤动史、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完全闭塞、多支病变、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Ⅱ级、术中心搏骤停、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心搏骤停、术后心室颤动、术后心房颤动、术后室性心动过速、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消化道出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钙离子浓度、肌酐、尿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是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β阻滞药、他汀类、螺内酯药物是与患者生存相关的保护因素(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 3.552,95%CI 1.086~11.62,P=0.036)、LVEF≤40%(OR 6.754,95%CI 1.982~23.02,P=0.002)、CK-MB峰值>25 U/L(OR 4.243,95%CI 1.219~14.77,P=0.023)、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195 min(OR3.490,95%CI 1.079~11.29,P=0.037)、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OR 8.425,95%CI2.899~24.49,P<0.001)为STEMI患者行急诊P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心功能差、CK-MB峰值升高、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PPCI术后慢血流为STEMI患者行P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早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倪宇晴 唐建军 +8 位作者 台适 唐亮 胡信群 方臻飞 潘宏伟 黄河 刘厂辉 曾高峰 周胜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81-986,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影响室间隔穿孔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到2017年5月由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湘...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影响室间隔穿孔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到2017年5月由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5家医院确诊的AMI合并VSR患者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43~90(66.2±10.7)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心肌梗死史、吸烟史、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AMI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Killip分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n=32)和院内存活组(n=64),探讨影响AMI合并VSR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再根据患者存活时间分为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n=50)和非早期死亡组(存活 >2周,n=46),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1例收集到VSR穿孔部位的患者中,64.0%(32/50)前壁AMI的VSR部位为心尖部或前间隔近心尖部室间隔穿孔,57.1%(12/21)非前壁AMI的VSR部位为后间隔和基底段。与院内存活组比较,院内死亡组患者多为高龄[(69.6±11.3)岁比(64.6±10.1)岁,P=0.031]、不合并室壁瘤形成[71.9%(23/32)比37.5%(24/64),P=0.001]和前壁心肌梗死[84.4%(27/32)比62.5%(40/64),P=0.028]。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与非早期死亡组(存活 >2周)比较,年龄、性别、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Killip分级≥Ⅲ级、合并室壁瘤形成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11,95%CI1.19~22.00,P=0.012)、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史(OR=23.34,95%CI3.44~158.37,P=0.001)、Killip分级≥Ⅲ级(OR=5.35,95%CI1.26~22.66,P=0.019)、不合并室壁瘤(OR=6.30,95%CI1.67~23.73,P=0.005)为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史、Killip分级≥Ⅲ级、不合并室壁瘤为AMI合并VSR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46例短期临床疗效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华琨 盛娟娟 董然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短期临床疗效,分析院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和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OPCABG手术治疗的患者2 546例...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短期临床疗效,分析院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和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OPCABG手术治疗的患者2 546例,分析可能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相关危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别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共2 546例患者接受OPCABG手术,院内死亡17例(0.7%)。术后二次开胸49例(1.9%),房颤380例(14.9%),肾功能衰竭3例,低心排综合征7例,胸骨感染1例,呼吸衰竭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女性、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是OP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lt;0.05)。Hosmer-Lemeshow检验χ2=5.912,P=0.67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81。结论OPCABG手术短期安全有效,年龄、女性、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低LVEF、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是冠心病患者OPCABG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危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死亡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终末期肾病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程梁英 付平 周莉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年第8期598-604,共7页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原因,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率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所有E...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原因,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率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所有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随访至2017年3月1日,将所有进入透析后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将所有存活大于3个月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透析时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 268例,随访期死亡438例,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0.47%)、糖尿病(23.03%)、高血压病(9.31%)。新入患者死亡高峰在进入透析3个月内出现,共155例,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5.4%。3个月内死亡患者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32.26%)、慢性肾小球肾炎(23.23%),高血压病(15.48%)。Logistic分析提示进入透析时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较高、基础疾病为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病程中曾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比例更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是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白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素。研究人群中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292例,3月内死亡50例(17.1%),存活超过3个月的242例(82.9%)。Logistic分析提示病程中曾接受CRRT治疗、更高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更高是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在开始3个月内死亡风险较高。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改善患者低蛋白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糖尿病是ESRD患者常见原发病因和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血液透析 早期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与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研究及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冷凌涵 陈浩 +2 位作者 宋佳平 宋家志 艾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3期4576-4580,4559,共6页
目的:对比传统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机械通气治疗方案... 目的:对比传统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n=60,传统有创机械通气)和序贯组(n=60,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心功能指标。120例患者根据院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n=31)和存活组(n=89),统计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多因素Logistic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序贯组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均短于常规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序贯组治疗后氧分压(PaO_(2))、pH值高于常规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常规组(P<0.05)。序贯组治疗后白介素-10(IL-10)高于常规组,肌钙蛋白I(cTn I)、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常规组(P<0.05)。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院内死亡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多重耐药菌感染、白蛋白(Alb)、合并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评分)、年龄、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红细胞比容(Hct)、社区获得性肺炎评分(CURB-65)、空腹血糖(FBG)有关(P<0.05)。合并基础疾病、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高CURB-65评分、高PSI评分、高MODS评分、低Alb、高APACHEⅡ评分是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缩短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降低院内死亡率,调节血气分析指标、心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院内死亡受到高MODS评分、低Alb、高PSI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死胎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熊钰 夏和霞 +4 位作者 王宜生 林晓龙 朱婷婷 赵颖 李笑天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11-817,共7页
目的 探讨死胎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死胎176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高危因素、不同年份及妊娠时期死胎的高危因素.结果(1)死胎的总体发生率为0.178%(176/98785)... 目的 探讨死胎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死胎176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高危因素、不同年份及妊娠时期死胎的高危因素.结果(1)死胎的总体发生率为0.178%(176/98785),孕期中死胎发生的最高峰时期为孕28~28周+(610.8%,19/176),第2个高峰时期为孕29~29周+(610.2%,18/176),第3个高峰时期为孕37~37周+(69.1%,16/176),孕39周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导致死胎的前5位高危因素依次为:母体感染(18.2%,32/176)、原因不明(13.6%,24/17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1%,23/176)、脐带扭转(12.5%,22/176)、胎儿结构异常(10.2%,18/176).(3)2010至2012年,原因不明、脐带扭转、感染是导致死胎的前3位高危因素;2013年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和胎儿结构异常为前3位高危因素.(4)早期(孕20~27周+6)死胎占21.6%(38/176),其中原因不明(47.4%,18/38)、胎儿水肿(13.2%,5/38)、母体感染(13.2%,5/38)和脐带扭转(5.3%,2/38)为前4位高危因素;晚期(孕≥28周)死胎占78.4% (138/176),其中母体感染(19.6%,27/13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9%,22/138)、脐带扭转(14.5%,20/138)和胎儿结构异常(12.3%,17/138)为前4位高危因素.结论 重视母体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处理,尤其是感染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加强产前胎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规范死胎的处理流程,积极寻找相关的危险因素,均可能有利于降低死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胎 危险因素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高血压 妊娠性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