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3条的诠释与解读——以鉴定意见审查判断为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沈臻懿 《犯罪研究》 2011年第2期58-64,共7页
2010年7月1日《关于办理(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正式实施,该规定第23条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审查判断时应当着重考察的若干事项。鉴定意见作为现代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王",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10年7月1日《关于办理(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正式实施,该规定第23条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审查判断时应当着重考察的若干事项。鉴定意见作为现代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王",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刑案件中扮演着"一纸定生")的角色。通过对《(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3条的诠释与解读,进一(明确刑事案件,尤其是(刑案件中的鉴定意见证据能力及证明力,有助于切实保障案件裁判的司法公正、维护案件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鉴定意见 审查判断 诠释与解读
下载PDF
死刑复核程序:一个仍未终结的问题——以死刑审判权与核准权的分设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华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9-75,共7页
死刑核准权归位于最高人民法院,这个本不应当出现的问题被解决后,死刑复核程序对拥有死刑复核权法院所裁判的死刑案件应否进行复核以及如何复核仍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审判权"与"核准权"分... 死刑核准权归位于最高人民法院,这个本不应当出现的问题被解决后,死刑复核程序对拥有死刑复核权法院所裁判的死刑案件应否进行复核以及如何复核仍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审判权"与"核准权"分设的特别程序始终未放逐这一立法信念,并以此为进路来设计死刑复核程序,以免死刑核准权被"审判权"架空影响死刑案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死刑核准权 死刑复核程序
下载PDF
论死刑案件刑事裁判对公众舆论的涵摄——基于刑事裁判规范生成与证成的考量 被引量:4
3
作者 商浩文 赵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6,共8页
公众舆论与刑事裁判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由于涉及人的生命,死刑案件的裁判更能引发公众舆论的关注。死刑案件中的公众舆论是死刑文化的征表,司法审判时需要加以考量,在死刑改革中更需予以正视。在死刑裁判规范... 公众舆论与刑事裁判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由于涉及人的生命,死刑案件的裁判更能引发公众舆论的关注。死刑案件中的公众舆论是死刑文化的征表,司法审判时需要加以考量,在死刑改革中更需予以正视。在死刑裁判规范的生成过程中,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危害性的征表,其可以作为合法性的事实理由存在;在死刑裁判的证成阶段,公众舆论可以作为裁判的合理性理由存在。但是,死刑案件的裁判结果并不是必须与公众舆论相一致,提倡在坚持死刑适用的实质标准前提下,同时兼顾死刑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可以使死刑裁判更具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公众舆论 死刑适用 刑事裁判规范
原文传递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制度之完善 被引量:2
4
作者 廖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68-72,共5页
案件事实是适用死刑的依据,但案件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来证明。在死刑案件中,证据问题更是直接决定着被告人的生死存亡。严格死刑案件证据制度,是提高死刑案件质量、减少和避免死刑错案的重要措施。我国应当通过确立或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 案件事实是适用死刑的依据,但案件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来证明。在死刑案件中,证据问题更是直接决定着被告人的生死存亡。严格死刑案件证据制度,是提高死刑案件质量、减少和避免死刑错案的重要措施。我国应当通过确立或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口供补强规则、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规则、证人出庭制度,并提高判处死刑的证明标准,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死刑案件 证据 证据制度 证据规则
下载PDF
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困境与出路:以死刑案件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4
5
作者 雷小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89,共5页
当前我国刑事裁判文书说理依旧沿袭传统"三段论"模式,虽然经历"裁判文书上网"、"网络直播庭审"等外在力量的催化与推进,但仍然存在"观念性困境"、"程序性困境"、"构造性困境&qu... 当前我国刑事裁判文书说理依旧沿袭传统"三段论"模式,虽然经历"裁判文书上网"、"网络直播庭审"等外在力量的催化与推进,但仍然存在"观念性困境"、"程序性困境"、"构造性困境"、"结构性困境"等现实问题,在死刑案件中表现尤其明显。完善死刑案件裁判文书中实体法要件、法定程序、证据运用、刑事政策说理,有利于从司法角度限制死刑适用,实现"少杀、慎杀"目标。建议最高人民法院结合个案制定司法指南,规范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与死刑关系说理、非法证据排除说理、证据材料证明力冲突说理、技术侦查获取证据说理等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杂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裁判文书 说理机制 死刑案件
原文传递
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规范阙如与完善——以《法律援助法》为切入点
6
作者 郑璐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8-155,共8页
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准入机制的缺失、相关规范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范围的有所限制以及死刑案件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死刑案件... 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准入机制的缺失、相关规范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范围的有所限制以及死刑案件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存在制度漏洞。《法律援助法》完善了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律师的准入制度,扩大了死刑案件应当指定法律援助的范围,初步建立了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质量控制机制。《法律援助法》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下一步,可以考虑通过及时出台专门性规范和更新相关规范的方式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法律援助 保障机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人民陪审员参与死刑案件审理研究
7
作者 刘用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司法领域人民民主也提出了深刻要求,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认真贯彻人民陪审制度。根据《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死刑一审案件实行由4陪3审组成的7人制合议庭审理,但实际上,据调研,《人民陪审员法》生效前后...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司法领域人民民主也提出了深刻要求,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认真贯彻人民陪审制度。根据《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死刑一审案件实行由4陪3审组成的7人制合议庭审理,但实际上,据调研,《人民陪审员法》生效前后的死刑案件中均有半数没有实行人民陪审,特别是在《人民陪审员法》实施4年来,没有一例死刑案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了7人制合议庭审理。可见,死刑案件的人民陪审是不合乎要求的。未来应当进一步修改立法,取消死刑案件人民陪审的社会影响重大限制性条件,实行死刑案件一律陪审。同时,要在死刑案件7人制合议庭审理中构建人民陪审员就事实和法律问题的同等表决权,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死刑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中得到完整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死刑案件 人民陪审 7人制合议庭
下载PDF
美国死刑案件有罪答辩自愿性探微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明文 《政法学刊》 2010年第3期36-41,共6页
在美国,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是保障被告人认罪自愿性的基础。在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时得到了有效而合格的律师帮助、具有与其律师交流的能力、在知晓指控的性质和答辩有罪的后果是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标志,选择陪审团审判... 在美国,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是保障被告人认罪自愿性的基础。在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时得到了有效而合格的律师帮助、具有与其律师交流的能力、在知晓指控的性质和答辩有罪的后果是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标志,选择陪审团审判而可能被判处死刑并不是强迫被告人认罪的必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罪答辩 自愿性 死刑案件
原文传递
论我国死刑案件有效辩护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彭江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有效辩护制度是保障死刑案件辩护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辩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辩护的判断标准和无效辩护之诉制度。我国死刑案件辩护缺少统一的辩护标准,也没有针对律师辩护质量不合格的程序性制裁措施。有效辩护制度从死刑案件辩护... 有效辩护制度是保障死刑案件辩护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辩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辩护的判断标准和无效辩护之诉制度。我国死刑案件辩护缺少统一的辩护标准,也没有针对律师辩护质量不合格的程序性制裁措施。有效辩护制度从死刑案件辩护律师队伍的建设和死刑案件辩护质量的评价两个方面为死刑案件的辩护质量提供了判断标准。有效辩护制度将律师的辩护行为作为法庭的审查对象,在现有的判决形式中,增加对于辩护行为是否有效的无效辩护之诉,为死刑案件的辩护质量提供程序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有效辩护 无效辩护之诉
原文传递
论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松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8-52,共5页
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对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动态平衡,促进刑罚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产生消极影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应遵... 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对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动态平衡,促进刑罚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产生消极影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被动介入原则、价值平衡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司法实践中,应以犯罪侵犯的法益或者犯罪客体为标准来把握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范围,只有单纯侵害个人法益或者所侵害的法益均属于个人法益的死刑案件,原则上才可以适用刑事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死刑案件 限制适用 适用范围
下载PDF
受贿罪的死刑适用标准研究——以1997年《刑法》颁布以来省部级高官受贿罪死刑案件的实证研究为切入点
11
作者 李冠煜 马圣 《刑法论丛》 CSSCI 2016年第3期44-74,共31页
尽管《刑法修正案(九)》对受贿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重大修改,《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也予以了进一步的明确,但仍然存在某些明显缺陷,不利于受贿罪死刑适用的统一。因此,应当密切关注1997年《... 尽管《刑法修正案(九)》对受贿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进行了重大修改,《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也予以了进一步的明确,但仍然存在某些明显缺陷,不利于受贿罪死刑适用的统一。因此,应当密切关注1997年《刑法》颁布以来省部级高官受贿罪死刑案件判决的动向。以责任和预防的关系为主线,从量刑方法论的视角,分别探讨责任情节和预防情节的认定,旨在准确评价极其严重的受贿罪的量刑责任,科学构建受贿罪的死刑适用标准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贿罪 死刑适用标准 责任情节 预防情节 死刑案例 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死刑案件刑事和解——法治与反法治之辩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满生 《行政与法》 2011年第11期115-118,共4页
本文以法治作为思考刑事和解的视角,探讨了死刑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就刑事个案而言,刑事和解可以促进法治的权利保障功能,降低死刑的判决率,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通过对被害一方进行经济补偿、道歉等方式维护被害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以法治作为思考刑事和解的视角,探讨了死刑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就刑事个案而言,刑事和解可以促进法治的权利保障功能,降低死刑的判决率,维护被告人的生命权。通过对被害一方进行经济补偿、道歉等方式维护被害方的合法权益,缓和被害方的对抗情绪,减少申诉上访,促进法治的秩序功能。但从法治的整体上看,刑事和解可能造成司法的重大不公,导致更大的司法腐败,最终将危及法治基础,对法治的形成产生长久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刑事和解 法治 反法治
下载PDF
略论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明责任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丽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通常认为公诉案件由控方举证,自诉案件由自诉人举证。针对刑事案件中出现的与证明责任问题有关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观点:刑事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划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个方面,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证明责任分配通...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通常认为公诉案件由控方举证,自诉案件由自诉人举证。针对刑事案件中出现的与证明责任问题有关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观点:刑事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划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个方面,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证明责任分配通常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但是不同的量刑情节要有不同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案件 证明责任 量刑情节
下载PDF
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14
作者 范超文 龚志军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8-43,共6页
在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是刑事法律量刑依据的具体体现,与我国宽严相济的政策及认罪认罚从宽原则相适应,是国家补偿制度缺位的重要补充。死刑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在学界中尚存争议,被告人是否真心悔罪并取得被害方的谅解,所... 在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是刑事法律量刑依据的具体体现,与我国宽严相济的政策及认罪认罚从宽原则相适应,是国家补偿制度缺位的重要补充。死刑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在学界中尚存争议,被告人是否真心悔罪并取得被害方的谅解,所侵犯的法益是否具有可调解性、可逆性,以及因其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果都是影响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重要因素。随着人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废除死刑已是大势所趋,以司法机关作为中间人,被告人与被害方占主导地位的架构来构建死刑案件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减少死刑的适用,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刑事和解 制度建构
下载PDF
论死刑案件裁判文书中的程序性说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小政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8-51,共14页
在死刑案件中,涉及法定程序及其证据运用的程序性说理总体上呈现"风平浪静"的状况,但一旦出现错案,蜂拥而至的程序性违法争议立马将原先的裁判文书推至"风口浪尖",不时掀起"惊涛骇浪"。强化死刑案件裁判... 在死刑案件中,涉及法定程序及其证据运用的程序性说理总体上呈现"风平浪静"的状况,但一旦出现错案,蜂拥而至的程序性违法争议立马将原先的裁判文书推至"风口浪尖",不时掀起"惊涛骇浪"。强化死刑案件裁判文书中的程序性说理,需要厘清实践中"死刑权威神秘论"、"疑难心证保密论"、"程序瑕疵忽略论"等争议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先行全面公开不核准死刑裁判文书,明确程序性说理为裁判文书说理必需要件,完善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查阅与说理,吸纳"五理"说理方法促进程序正义与伦理观念的积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裁判文书 实体性说理 程序性说理
下载PDF
关于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探讨
16
作者 李小诗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3-54,共2页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虽已初步形成思路,但在具体适用范围上尤其是在死刑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方面仍尚无定论,以致其在司法界的大胆尝试和学界的谨慎保留中处于尴尬境地。现阶段,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纵然有其合理之处,然其终究...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虽已初步形成思路,但在具体适用范围上尤其是在死刑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方面仍尚无定论,以致其在司法界的大胆尝试和学界的谨慎保留中处于尴尬境地。现阶段,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纵然有其合理之处,然其终究难以避免与公权力的权威、公平正义和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并不符合刑事和解的本义,其实为国家救济制度建立之前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救济措施。因此,刑事和解不应延伸适用到死刑等重罪案件领域,国家应尽快建立国家救济制度以代替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救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刑事和解 被害人保护 国家救济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的“赎死”制度
17
作者 袁晓淑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30-32,共3页
在对我国古代"赎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古代"赎死"制度的适用案件范围和对象以及其执行方式的多样性对当代死刑类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古代"赎死&q... 在对我国古代"赎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古代"赎死"制度的适用案件范围和对象以及其执行方式的多样性对当代死刑类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古代"赎死"制度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当代死刑类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中,能更好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司法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死”制度 死刑类案件 刑事和解制度
下载PDF
论被害人谅解适用于死刑案件的正当性程序
18
作者 雷连莉 赵丽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1-66,共6页
近年来,各地法院纷纷将被害人谅解适用于死刑案件。虽然这一做法很好地限制了死刑的适用,但是由于受到现行法律框架的制约,被害人谅解在适用死刑案件的过程中,存在着适用范围不明确、审判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为规范被害人谅解在死刑... 近年来,各地法院纷纷将被害人谅解适用于死刑案件。虽然这一做法很好地限制了死刑的适用,但是由于受到现行法律框架的制约,被害人谅解在适用死刑案件的过程中,存在着适用范围不明确、审判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为规范被害人谅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规避可能出现的“花钱买命”“赔钱减刑”等风险,需在死刑案件中建立适用被害人谅解的启动机制、统一被害人谅解协议的达成机制、规范被害人谅解的审判程序以及完善被害人谅解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被害人谅解 正当性程序
下载PDF
我国死刑程序运作状况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朱俊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8-33,共6页
就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特殊程序运作状况,对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警察,律师,普通社会公众,服刑人员等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所有调查对象对死刑案件第二审程序规定运作状况的认识;法律职业群体对死刑案件审判程序运... 就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特殊程序运作状况,对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警察,律师,普通社会公众,服刑人员等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所有调查对象对死刑案件第二审程序规定运作状况的认识;法律职业群体对死刑案件审判程序运作状况的认识;服刑人员和普通公民对死刑案件审判中当事人权利保障问题的认识。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犯罪态势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有修改的必要。为了进一步保证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得到更好地执行和遵守,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议:扩大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扩大人民监督员和特约检察员对刑事案件审理过程的程序性监督;引入沉默权制度;在审判委员会中,应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特殊诉讼程序 程序运作 职业群体 人权保障
下载PDF
死刑案件补查补证的原因 问题及规制——以审判环节为中心审判人员提出为视角的分析
20
作者 袁素华 徐龙震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在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审理阶段,经常会发生补查补证情况,已日益成为影响到死刑案件审判质量的效率的问题。补查补证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对死刑案件的补查补证进一步规制,即:制定补查补证程序;限... 在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审理阶段,经常会发生补查补证情况,已日益成为影响到死刑案件审判质量的效率的问题。补查补证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对死刑案件的补查补证进一步规制,即:制定补查补证程序;限定补查补证的执行主体;界定补查外的范围和标准;限制补查补证的次数;明确补查补证的处理;规定补查补证的责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补查补证 公、检、法 职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