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余柯娜 倪兆慧 +4 位作者 汪年松 彭文 王怡 张长明 何立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6-695,共10页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的中医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双盲、双模拟的方法,6个研究中心将270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入组,分为替米沙坦+中药模拟剂组、中药+替米沙坦模拟剂组和替...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的中医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双盲、双模拟的方法,6个研究中心将270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入组,分为替米沙坦+中药模拟剂组、中药+替米沙坦模拟剂组和替米沙坦+中药组,除基础治疗外,分别给予替米沙坦和中药模拟剂、中药和替米沙坦模拟剂、替米沙坦和中药,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结果纳入的270例患者脱落3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均衡。替米沙坦+中药模拟剂组各访视点脾气虚证、湿热内蕴证中医临床症候得分均大于中药+替米沙坦模拟剂组和替米沙坦+中药组(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中药+替米沙坦模拟剂组的脾气虚证和湿热内蕴证中医临床症候总得分下降趋势与替米沙坦+中药组相近,异于替米沙坦+中药模拟剂组。治疗后患者肌酐异常率降低(P=0.003),3种治疗手段及其与各访视点的交互作用对血清尿素氮值的变化无影响(P=0.270,P=0.520),随着治疗时间延长,3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值均出现了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血钾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健脾清化方或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安全有效。健脾清化方能够改善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疾病预后,单用健脾清化方或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其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替米沙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化方 脾虚湿热 慢性肾脏病
下载PDF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患者唾液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丽辉 杨龙 +3 位作者 林传权 邱向红 李茹柳 陈蔚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分析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患者唾液淀粉酶(sAA)活性及唾液指标变化,丰富"脾主涎"内涵。方法:采集慢性胃炎脾气虚证(34例)、脾虚湿热(43例)和健康者(36名)酸负荷前后的唾液,检测sAA活性、流率、pH值、总蛋白浓度、Cl^-和Ca^... 目的:分析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患者唾液淀粉酶(sAA)活性及唾液指标变化,丰富"脾主涎"内涵。方法:采集慢性胃炎脾气虚证(34例)、脾虚湿热(43例)和健康者(36名)酸负荷前后的唾液,检测sAA活性、流率、pH值、总蛋白浓度、Cl^-和Ca^(2+)浓度,比较各指标结果及其酸负荷前后比值;分析两证型组症状出现频率。结果:两证型组主要鉴别在舌脉象,脾虚湿热组(72.1%)脘腹胀满频率高于脾气虚证组(45.5%)(P<0.05);健康组酸负荷后sAA活性增高(P<0.05),而两证型组呈减低趋势,且流率和pH值低于健康组(P<0.05),总蛋白浓度、Cl^-和Ca^(2+)浓度高于健康组(P<0.05);两证型组sAA活性、pH值比值<1的例数均多于健康组(P<0.05),脾气虚证组Cl^-浓度比值<1的例数多于健康组(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和脾虚湿热sAA活性、流率、pH值、总蛋白、Ca^(2+)及Cl^-浓度等均异常改变且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气虚证 脾虚湿热 唾液淀粉酶活性
原文传递
健脾解毒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燕青 刘宁宁 +5 位作者 刘煊 王炎 孙筱婷 冯媛媛 邓皖利 李琦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9-23,共5页
目的:评价健脾解毒方对脾虚湿热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90例化疗失败的脾虚湿热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健脾解毒方煎剂,对照组服用复方斑蝥胶囊,... 目的:评价健脾解毒方对脾虚湿热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90例化疗失败的脾虚湿热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健脾解毒方煎剂,对照组服用复方斑蝥胶囊,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健脾解毒方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中医证候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共有84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43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的中位OS为102 d(95%CI:95.6~108.4 d),对照组中位OS为80 d(95%CI:76.1~83.9d),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改善15例、部分改善17例、无改善11例,对照组中显著改善9例、部分改善10例、无改善22例,治疗组的证候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可以延长化疗失败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大肠癌 健脾解毒方 脾虚湿热证 临床疗效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立群 蔡淦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健脾清化方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代营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受体抑制剂...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健脾清化方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代营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受体抑制剂等治疗;健脾清化方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结果:健脾清化方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下降,而红细胞总花环有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能显著降低血脂,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化方 脾虚湿热 肾功能衰竭 慢性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变化与脾虚湿热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芳 葛桂萍 +1 位作者 曹红艳 喻海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95-597,601,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23/IL-17在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用ELLSA法检测30例脾热湿热型、30例非脾虚湿热...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23/IL-17在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用ELLSA法检测30例脾热湿热型、30例非脾虚湿热型患者、20例健康人IL-23及IL-17水平,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脾虚湿热证型评分,分析IL-23及IL-17与脾虚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23、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1L-23组间水平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脾虚湿热证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脾虚湿热 IL-23 IL-17
下载PDF
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97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崔根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20期128-129,132,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7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100)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n=9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结束后,比...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7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100)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n=9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面色无华、少气乏力、纳差腹胀、小便灼热不利、舌苔黄腻等症状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Scr、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脾虚湿热症状,提高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化方 脾虚湿热 慢性肾衰
下载PDF
香连加味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华杰 张秀媛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5期6-9,60,共5页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评价香连加味方对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的脾虚湿热证患者转化率(逆转为正常血糖、稳定在IGT阶段、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安全性,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评价香连加味方对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的脾虚湿热证患者转化率(逆转为正常血糖、稳定在IGT阶段、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安全性,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就诊的IGT脾虚湿热证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香连加味方,2次/d,连续服用2个月。后期继续随访至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各项相关指标、体重指数(BMI),并于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疗效、转化率及安全性。采用R 4.0.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组2型糖尿病IGT的逆转率(6个月时)、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2个月时)分别为44.19%、48.8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13%、5.13%(P<0.05);而对照组IGT的稳定率优于治疗组,分别为82.05%、53.49%;两组治疗后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及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香连加味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脾虚湿热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控制体重,提高IGT的逆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脾虚湿热证 香连加味方
下载PDF
糖Ⅰ号协定方治疗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效果观察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倩 傅莉萍 +1 位作者 王保法 金剑虹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12期1753-1756,共4页
目的探讨糖Ⅰ号协定方用于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NAFLD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 目的探讨糖Ⅰ号协定方用于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92例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NAFLD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糖Ⅰ号协定方,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肝功能(ALT、AST、GGT)、糖代谢(FPG、PPG、HbA1c)、脂代谢(TG、TC、HDL-C)、胰岛素抵抗水平(FCP、FINS、Homa2-IR)、BMI、WHR、炎症因子(HsCRP、TNF-α)及铁蛋白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水平、BMI、WHR、炎症因子和铁蛋白水平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Ⅰ号协定方可调节2型糖尿病脾虚湿热证合并NAFLD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体质量及体脂分布,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去铁”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Ⅰ号协定方 2型糖尿病 脾虚湿热证 非酒精性脂肪肝 铁蛋白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发病规律与辨证分型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霞 张庆祥 孟庆岩 《河南中医》 2014年第4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发病规律及临床辨证分型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病例,进行发病规律的探讨和辨证分型的调查。结果:①160例患者中,其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并且病情急性程度趋向低龄化,好发季节为春季、冬季,不太运...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发病规律及临床辨证分型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病例,进行发病规律的探讨和辨证分型的调查。结果:①160例患者中,其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并且病情急性程度趋向低龄化,好发季节为春季、冬季,不太运动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冷空气、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②本调查辨证分型以肺脾气虚证、脾虚肝郁证为主,分别占病例数的25.6%、23.1%,且与阳虚质、气虚质、特禀质关系密切。结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低龄、春冬季、运动少、过敏因素、体质偏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辨证分型以肺脾气虚证为主,与阳虚质、气虚质、特禀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流行病学调查 风寒证 风热证 寒热交错证 肺虚饮停证 肺脾气虚证 脾虚肝郁证 脾虚湿热证 气虚血瘀证 肾阳不足证
下载PDF
针刺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华海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586-593,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参苓白术...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治疗后3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脓血便、腹泻、腹痛等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以及改良梅奥(Mayo)、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表(IBDQ)、Baron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2%(56/59),对照组为77.97%(46/5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脓血便、腹泻、腹痛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内毒素、D-乳酸及DAO含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内毒素、D-乳酸及DAO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改良Mayo、IBDQ量表、Baron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改良Mayo、IBDQ量表、Baron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Th17、Treg、Th17/Treg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Th17、Treg、Th17/Treg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2组患者的TNF-α、HMGB-1、HIF-1α、IGF-1含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TNF-α、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针刺 参苓白术散 脾虚湿热型 肠黏膜屏障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益气散结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彦超 冀春丽 +2 位作者 张立明 刘俊杰 席作武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6期121-126,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散结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9例行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术的脾虚湿热兼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5例,2组均予术后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 目的:观察益气散结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9例行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术的脾虚湿热兼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5例,2组均予术后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疗法治疗8周,观察组加服益气散结方治疗8周。于术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定临床症状评分,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C-反应蛋白(CRP)]、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 (Ca199)、糖链抗原50 (Ca50)];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8周后评定临床疗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统计腺瘤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检查腺瘤生长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TNF-α、IL-6、CRP、CEA、Ca199、Ca50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6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腹痛、大便形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4项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腺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腺瘤数少于对照组,腺瘤最大直径、腺瘤平均直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益气散结方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热兼血瘀证患者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腺瘤复发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脾虚湿热证 血瘀证 益气散结方 细胞因子 肿瘤标记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