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的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娟 王应军 高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3-1189,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H2O2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藻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H2O2浓度越大,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越大.24 h之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H2O2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藻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H2O2浓度越大,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越大.24 h之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都快速下降,而MDA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培养基中的H2O2含量也迅速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毒性效应逐渐增强;72 h之后,藻细胞各指标值都降得很低,MDA含量也增加到最大,培养基中H2O2也逐渐被消耗和分解,藻细胞的损伤效应也达到最大.其中,H2O2浓度为50 mg·L-1时,能够有效的去除藻细胞,并且对藻细胞的生理指标及抗氧化能力都有很强的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O2 铜绿微囊藻 损伤效应
原文传递
环境中丙烯醛存在现状与危害作用的进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龚嘉华 汤育炜 +5 位作者 牛小莹 潘碧莹 张原頔 姚星 朱润良 朱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9年第5期66-69,共4页
丙烯醛是一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烟草燃烧、厨房油烟等途径进入大气和水体中。丙烯醛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文中总... 丙烯醛是一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烟草燃烧、厨房油烟等途径进入大气和水体中。丙烯醛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文中总结了丙烯醛在环境中的污染来源,分析了丙烯醛在环境中的存在现状,并对丙烯醛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环境中丙烯醛的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醛 环境 来源 存在现状 危害作用
下载PDF
前动力蛋白2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天赟 禹云玲 +1 位作者 廖星澜 刘瑞珍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296-1302,共7页
前动力蛋白2(Prokinetic 2,PROK2)是一种含多个半胱氨酸的多功能蛋白,参与调节机体生理功能。PROK2与其受体前动力蛋白受体1/2(Prokineticin receptor 1/2,PKR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病理损伤可增加受损处或血清中PROK2的表达水... 前动力蛋白2(Prokinetic 2,PROK2)是一种含多个半胱氨酸的多功能蛋白,参与调节机体生理功能。PROK2与其受体前动力蛋白受体1/2(Prokineticin receptor 1/2,PKR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病理损伤可增加受损处或血清中PROK2的表达水平,表明PROK2可能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目前研究表明高表达PROK2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从PROK2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文献复习表明,PROK2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症、癫痫和嗅觉异常等,而PKR的拮抗剂已被证实可减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这些结果表明PROK2可能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靶点,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动力蛋白2 中枢神经系统 保护作用 损伤作用
下载PDF
Effects of Simulated Heat Wave and Ozone on High Fat Diet ApoE Deficient Mice 被引量:1
4
作者 SONG Quan Quan NIN Jing Ping +3 位作者 ZHANG Shu Yu LIANG Ting Ting ZHOU Ji FENG Shan Sha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757-768,共12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rdiac toxicities of a heat waves and ozone exposur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 and explore a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ozone exposure combined with heat wave was s...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rdiac toxicities of a heat waves and ozone exposur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 and explore a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ozone exposure combined with heat wave was simulated in the Shangha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nimal Exposure System(Shanghai-METAS). A total of 64 Apo E-/-mice, matched by weigh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8 groups and exposed to heat wave conditions or ozone. The levels of creatine kinase(CK), D-lactate dehydrogenase(D-LDH),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 nitric oxide(NO), endothelin-1(ET-1), D-dimer(D2 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 and blood lipid in plasma and heat shock protein-60(HSP60),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 interleukin-6(IL-6), C-reactive protein(CRP),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malondialdehyde(MDA) in hearts were measured after exposure. Results The levels of all indicators, except for SOD, increased with the ozone-only exposure. However, cardiac damage was most significant when the heat wave conditions were combined with severe ozone exposure. Moreover, the levels of CK, D-LDH, NO, PAI-1, sICAM-1, and TNF-α in plasm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 0.05), and the contents of HSP60, HIF-1α, CRP, and MDA in hearts increased considerably(P 〈 0.05), but the activity of SO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 levels of four blood lipid items remarkably increased(except the level of HDL-C whic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ozone exposure. Conclusion A short-term exposure to a heat wave and ozone causes severe toxic effects on the heart. Cardiac damage was most significant under combined heat wave and severe ozone exposur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wave OZONE damaging effec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herosclerosis mice Mechanism
下载PDF
我国林地外来有害植物发生现状及化学防除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华平 杨桂娟 +1 位作者 陈国海 蔺耀辉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年第2期54-57,共4页
当前国内外来有害植物,特别是杂草,造成的林业生产损失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主要外来杂草的危害现状和入侵机制。在杂草治理的实践中,化学防除技术十分有效,并提出了杂草化学防除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外来有害植物 危害现状 入侵机制 化学防除
原文传递
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雪莹 辛雅芬 +1 位作者 宋坤 达良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8-943,共6页
选取上海东西、南北走向高架桥各3段,分4个季度测定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状况及日变化动态,结合光合光子通量及植物光补偿点、需光度等指标,分析了高架桥荫光照的特殊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及其日变化动态... 选取上海东西、南北走向高架桥各3段,分4个季度测定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状况及日变化动态,结合光合光子通量及植物光补偿点、需光度等指标,分析了高架桥荫光照的特殊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及其日变化动态并不相同,同一高架桥荫光照也有明显差异,这主要与道路上方高架桥数量、高架桥高度、桥面与桥荫绿化带宽度差异以及天气情况有密切关系。高架桥荫绿化带光照分布的不均匀,使其存在植物生长的“死区”以及“强光伤害”区。因此,针对高架桥荫绿化带的光照分布特征进行合理布局是改善桥荫植物生长不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荫光照 桥荫植物 生长死区 强光伤害
下载PDF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近断层破坏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沈军 宋和平 +1 位作者 陈建波 吴国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93,共9页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交汇的地区。文中介绍了此次地震的近断层破坏作用。此次地震在阿尔金断裂西端近南北向谷地海拔4 900~5 600m东坡形成了近31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交汇的地区。文中介绍了此次地震的近断层破坏作用。此次地震在阿尔金断裂西端近南北向谷地海拔4 900~5 600m东坡形成了近31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主要显示正断层滑动性质,其总体走向近南北,但局部追索北北西和北北东向共轭断裂发育,走向变化很大。受地形及滑塌作用影响,断裂陡坎高度最大可达20m,垂直位移为2m左右,最大水平拉张量也接近1.8m,此外局部还存在近1m的左旋位移。沿断裂发育一个近10hm2的滑坡体,以及大量中小规模的滑坡、崩塌,多为冰碛物、洪积物及残坡积物等松散堆积。虽位于陡峭的山坡上,也未见大规模基岩崩塌、滑坡。通过平地上巨石的翻滚推测,断层附近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可达1 g。同时根据不同坡度的边坡崩塌和滚石发育程度估算出距离断层不同距离地区的地震震动峰值加速度。地裂缝分布范围较宽,距断层1km的地区仍可见到长度超过100m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可能是地震震动、谷地边坡变形及旁支断层地震触发滑动的综合产物。极震区最大烈度估计可达Ⅹ度,综合各方面资料文章提供了该次地震Ⅸ度、Ⅷ度、和Ⅶ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NNE-SSW向,与余震方向大致一致。近断层破坏作用包括强地面运动、断层破裂带、地裂缝、滑坡、崩塌、滚石等。它们受到震级、断裂活动性质及场地条件等多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地震断层 近断层破坏作用 阿什库勒盆地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 被引量:129
8
作者 黄忠良 曹洪麟 +3 位作者 梁晓东 叶万辉 冯惠玲 蔡楚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在不同生境下生长状况及其对其它植物的危害程度的研究表明,这种热带杂草是喜光、好湿的.薇甘菊伴生物种以藤本植物居多,其中葛藤和五爪金龙出现的频度最大。薇甘菊及...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在不同生境下生长状况及其对其它植物的危害程度的研究表明,这种热带杂草是喜光、好湿的.薇甘菊伴生物种以藤本植物居多,其中葛藤和五爪金龙出现的频度最大。薇甘菊及其伴生种通过攀爬树冠,形成盖幕作用而对其它植物造成危害.在森林内薇甘菊危害的对象主要是低矮的乔木,对高大乔木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杂草 危害 生境 生存 生态特性
下载PDF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被引量:30
9
作者 周先叶 昝启杰 +3 位作者 王勇军 李鸣光 廖文波 王伯荪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32-336,共5页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危害 广东 薇甘菊 害草
下载PDF
江河崩岸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幸农 蒋传丰 +1 位作者 陈长英 应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研究江河崩岸的发生机理,以长江中下游及其他河流典型崩岸实例为依据,分析了江河崩岸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崩岸的作用,并针对崩岸类型分析了崩岸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岸坡土体物质组成及分布和岸坡局部地形是崩岸形成的主要内在因... 为了研究江河崩岸的发生机理,以长江中下游及其他河流典型崩岸实例为依据,分析了江河崩岸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崩岸的作用,并针对崩岸类型分析了崩岸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岸坡土体物质组成及分布和岸坡局部地形是崩岸形成的主要内在因素,水流冲刷和地下水渗流是崩岸形成的主要外部动力因素;各因素对崩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破坏、渗流破坏、重力破坏及突加荷载或边界条件破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崩岸 内外因素 破坏作用
下载PDF
外来物种金钟藤的危害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宋君 郑枫 +1 位作者 曾倞 郑雪萍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24,共5页
对金钟藤在广州地区的分布与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金钟藤的水溶性化感物质对菜心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金钟藤在广州地区的危害仅发现在龙洞林场太和嶂山一带,未大面积扩散,但受害地区的危害程度相当严重,比薇甘菊... 对金钟藤在广州地区的分布与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金钟藤的水溶性化感物质对菜心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金钟藤在广州地区的危害仅发现在龙洞林场太和嶂山一带,未大面积扩散,但受害地区的危害程度相当严重,比薇甘菊等外来物种危害更大,已致使约20 hm2林地4万株树木枯死;金钟藤在广州地区生长时产生了生态变异,其藤茎更为粗壮,叶片变大,叶柄和总花序变长,加重了对森林的危害;金钟藤在广州地区花期改变、较少结实,其扩散方法主要靠营养繁殖,扩散速度较慢;金钟藤的化感作用比薇甘菊、蟛蜞菊、五爪金龙等外来入侵植物强,能强烈抑制菜心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钟藤 外来物种 危害作用 化感作用
下载PDF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危害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先叶 黄东光 +2 位作者 昝启杰 王勇军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530-536,共7页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严重,草灌丛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高达80%,灌木群落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为60%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薇甘菊覆盖率平均约为30%。对香港郊野公园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受薇甘菊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受害比例和受害程度相对较小。受薇甘菊危害的乔木有30种,占群落中乔木的62.50%;受薇甘菊危害的灌木有29种,占群落中灌木的70.73%;受薇甘菊危害的草本植物有10种,占群落中草本植物的33.33%。通过无样方法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对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乔木有12种,占主要乔木(28种)的42.86%,这些种大多是阳生性乔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乔木有16种,占主要乔木的57.16%。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灌木有11种,占主要灌木(19种)的57.89%,多是阳生性灌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灌木有8种,占主要灌木的42.11%,这些种大多数也是阳生性灌木,仅九节是耐阴性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薇甘菊 危害 种间联结 香港郊野公园
下载PDF
高压天然气管道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毁伤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伍奕 杨明 谢萍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63-2166,共4页
为了研究天然气管道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对动物的毁伤效应,开展了X90钢级OD1219mm-12MPa规格天然气管道爆破活体试验。通过分析冲击波数据得到了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及超压峰值分布,对峰值超压进行了数据拟合,得到了拟合公式,并与已有研... 为了研究天然气管道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对动物的毁伤效应,开展了X90钢级OD1219mm-12MPa规格天然气管道爆破活体试验。通过分析冲击波数据得到了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及超压峰值分布,对峰值超压进行了数据拟合,得到了拟合公式,并与已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拟合公式可为预测管道冲击波超压提供参考;通过对活体样本解剖和医学检测得到了动物内脏器官对空气冲击波的敏感程度,获得了不同峰值超压空气冲击波对动物内脏的毁伤效应。同时,根据试验中活体的伤害程度及对应的超压,与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阈值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该试验条件下,试验活体和人体对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的安全距离分别为40m和1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物理爆炸空气冲击波 衰减特性 传播特性 活体试验 毁伤效应
下载PDF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薇甘菊危害情况和发生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阳 张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713-716,共4页
为探讨珠海市淇澳岛中薇甘菊对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以随机踩踏调查发现薇甘菊入侵红树林,造成红树林主要建群不同程度的种生长受抑。根据薇甘菊发生地点的土壤指标测定结合广东地区薇甘菊发生与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数学... 为探讨珠海市淇澳岛中薇甘菊对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以随机踩踏调查发现薇甘菊入侵红树林,造成红树林主要建群不同程度的种生长受抑。根据薇甘菊发生地点的土壤指标测定结合广东地区薇甘菊发生与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推测薇甘菊爆发主要原因和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破坏当地森林资源有关。提示外来入侵生物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危害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不完整性更加大了生物入侵的可能性,迫切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维护湿地正常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危害 爆发因素 红树林湿地
下载PDF
纳米氧化钕对PC12细胞损伤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纪乐 吴涛 +2 位作者 杨宁 姜珊 吴刚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钕(Nano-Nd_2O_3)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以下简称"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7个剂量组,对照组不予Nano-Nd_2O_3处理,各剂量组分别予终质量浓度为3.13、6.25、...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钕(Nano-Nd_2O_3)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以下简称"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7个剂量组,对照组不予Nano-Nd_2O_3处理,各剂量组分别予终质量浓度为3.13、6.25、12.50、25.00、50.00、75.00、100.00 mg/L的Nano-Nd_2O_3染毒24 h,选择后续实验剂量。采用CCK-8法检测3.13、6.25、12.50、25.00、50.00、75.00 mg/L Nano-Nd_2O_3组PC12细胞存活率,并采用酶标法测定上述6组细胞的谷胱甘肽(GSH)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Nano-Nd_2O_3染毒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GSH水平和Bcl-2/Bax比值均下降,均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12.50、25.00、50.00和75.00 mg/L Nano-Nd_2O_3组PC12细胞的SOD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PC12细胞Caspase-3/β-actin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0.00~25.00 mg/L Nano-Nd_2O_3剂量范围,随着Nano-Nd_2O_3染毒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的Caspase-3/β-actin比值逐渐上升,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结论 Nano-Nd_2O_3可导致PC12细胞发生氧化应激,降低Bcl-2/Bax比值,激活Caspase-3表达,从而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纳米材料 氧化钕 细胞活力 凋亡 损伤作用
原文传递
坑道内爆毁伤效应与隔爆防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军锋 易建政 张晓倩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57,367,共5页
钻地武器制导精确越来越高,侵彻深度与爆炸威力越来越大,这使其在坑道内部爆炸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地下防护工程的防护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坑道内爆的毁伤效应和防护在国内外受到极大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坑道内爆毁... 钻地武器制导精确越来越高,侵彻深度与爆炸威力越来越大,这使其在坑道内部爆炸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地下防护工程的防护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坑道内爆的毁伤效应和防护在国内外受到极大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坑道内爆毁伤效应和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所存在的不足,阐述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展望,并指出了今后需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伤效应 隔爆防护 坑道
下载PDF
单片机传输系统EMP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翟爱斌 崔志同 +3 位作者 吴宏志 陈向跃 聂鑫 孙蓓云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01-1206,共6页
搭建了一套小型单片机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了电流注入环境下系统的电磁脉冲(EMP)敏感单元、损伤阈值,结合具体的电路结构,对系统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AX232芯片是系统的EMP敏感单元,不同批次的器件其EMP损伤阈值不同。研究... 搭建了一套小型单片机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了电流注入环境下系统的电磁脉冲(EMP)敏感单元、损伤阈值,结合具体的电路结构,对系统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AX232芯片是系统的EMP敏感单元,不同批次的器件其EMP损伤阈值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系统级EMP损伤效应研究提供实验方法及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注入 单片机系统 EMP 损伤效应
下载PDF
NaCl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兴春 武琳慧 +1 位作者 黄民生 吴林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56-4863,共8页
染料中含有大最NaCl是影响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效率的重要因素。为研究NaCl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孢子和菌丝球与不同浓度的NaCl混合培养10d,以观察孢子生长和菌丝球的损伤效应,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AFLP法对其... 染料中含有大最NaCl是影响黄孢原毛平革菌脱色效率的重要因素。为研究NaCl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孢子和菌丝球与不同浓度的NaCl混合培养10d,以观察孢子生长和菌丝球的损伤效应,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AFLP法对其进行细胞结构分析与DNA扩增,通过分析不同浓度NaCl对其生长及微观结构的影响、NaCl浓度与DNA相似性关系以及构建UPGMA相似性树状图等方法,评价NaCl对P.chrysosporium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效应。结果显示,3%NaCl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影响较小,细胞结构保持完整,异常细胞量为14.2%,DNA变异率小,与空白的相似度达90%以上,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在3%的浓度范围内结构功能基本不受影响;5%NaCl使DNA相似度下降为71.4%,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并且细胞内含物松散和出现胞浆空泡化趋势,异常细胞占有量为71.1%,说明3%~5%的浓度范围最易对P.chrysosporium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不良影响;NaCl浓度≥8%可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生严重损伤,细胞变形严重,空泡化,DNA相似度降至67%以下,异常细胞量约90%,表明此浓度范围可使黄孢原毛平革菌基本丧失了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损伤效应 透射电镜 AFLP DNA相似性
下载PDF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破坏及防护措施浅谈 被引量:2
19
作者 齐延晓 郑建阁 马永庆 《通信电源技术》 2011年第5期76-77,共2页
文章介绍了雷电产生的机理及对通信设备的主要破坏作用,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比较主动、全面地进行雷电防范的方法。
关键词 雷电产生机理 破坏作用 过电压防护 措施
下载PDF
CW-COIL激光辐射锗-硫化铅探测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永华 刘常龄 《光学技术》 EI CAS CSCD 1998年第5期15-18,共4页
本文叙述了锗-硫化铅(Ge-PbS)探测器的基本特性。分析了激光辐射锗滤光片使用材料升温的穿透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在光斑面积2.46mm×3.69mm和辐照时间0.8s的条件下,得到连续氧碘激光(CW-COIL)辐... 本文叙述了锗-硫化铅(Ge-PbS)探测器的基本特性。分析了激光辐射锗滤光片使用材料升温的穿透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在光斑面积2.46mm×3.69mm和辐照时间0.8s的条件下,得到连续氧碘激光(CW-COIL)辐照锗滤光片的烧蚀阈值为124W和破裂阈值为177W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CW-COIL辐照Ge-PbS探测器的热效应研究,在光斑直径2.1mm和辐照时间0.8s的条件下,给出CW-COIL使Ge-PbS探测器致盲的阈值为17W、永久失效的阈值为198W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W-COIL辐照Ge-PbS探测器的破坏机理是激光加热和热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锗滤光片升温,造成硫化铅探测器环境温度升高,导致其探测灵敏度下降为零是CW-COIL辐照Ge-PbS探测器产生致盲的原因。激光辐照功率越高,Ge-PbS探测器致盲、恢复时间就越长,甚至造成永久性的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碘激光 红外探测器 破坏效应 硫化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