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大凉山腹地当前地应力状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丰成君 陈群策 +1 位作者 吴满路 赵金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468-474,共7页
在四川省大凉山腹地深度分别为190.15 m和364.10 m的两个钻孔中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以获得当前浅部地壳应力的状态.测量结果表明,在测试段深度内,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最高值为14.68MPa,与该区域内已有近似深度地应力测量结果(20 MP... 在四川省大凉山腹地深度分别为190.15 m和364.10 m的两个钻孔中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以获得当前浅部地壳应力的状态.测量结果表明,在测试段深度内,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最高值为14.68MPa,与该区域内已有近似深度地应力测量结果(20 MPa)相比,此次测值有所降低;3个主应力之间的关系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垂直应力,表明大凉山地区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至北西西向,与区域活动构造的性质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符合;最后,利用库伦摩擦滑动准则,讨论了当断层摩擦因数μ为0.6~1.0时,测区内主要断裂在该应力状态下的稳定性,认为测区内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暂时没有达到使区域逆断层发生瞬间摩擦滑动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状态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荣军 黎小刚 +2 位作者 黄祖智 何玉林 戈天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下载PDF
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永华 付建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年第1期93-100,共8页
抗逆力是个体在逆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达到良好适应的潜能。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是教育者引导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拥有自身的主客观优势。可以通过"潜意识—诱发""世界观—诱发&qu... 抗逆力是个体在逆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达到良好适应的潜能。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是教育者引导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拥有自身的主客观优势。可以通过"潜意识—诱发""世界观—诱发""社会化—诱发""自信心—诱发""幸福感—诱发"等模式而构建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的"抗逆力诱发"机制。为教育者精准教育寻找方法,为处境不利的大凉山儿童利用优势、释放潜能、有效成长以及"自我创建"寻找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视角 大凉山困境儿童 “抗逆力诱发”机制
下载PDF
“何以娃子不反抗?”——大凉山彝区传统家支等级制度的结构及维护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晓 郭忠华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8-223,M0007,共17页
大凉山彝区传统社会存在着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家支等级序列,人群中区分等级,上等级对下等级极尽剥削之事,民国时期的学者在调研中不禁发出“何以娃子不反抗”的疑问。而关于“不反抗”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与汗牛充栋的“反抗”理... 大凉山彝区传统社会存在着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家支等级序列,人群中区分等级,上等级对下等级极尽剥削之事,民国时期的学者在调研中不禁发出“何以娃子不反抗”的疑问。而关于“不反抗”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与汗牛充栋的“反抗”理论研究对比起来却显得很薄弱。本文运用斯科特“道义经济观”研究视角,梳理大凉山彝区传统家支等级制度的结构及其社会流动,分析维护其稳定运行的机制后发现,不反抗与同传统农业社会一致的彝区道义经济机制、娃子重叠性身份基础上的社会上升机制与有形可分的正义补偿机制相关。三大维护机制使娃子虽身处等级体系下层且遭受剥削,却做出了“认同”甚至是“忠诚”自己和其他成员身份的行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反抗 大凉山彝区 家支等级制 维护机制
原文传递
守望家园:从文化复归到诗歌复兴——文化诗学视阈里的当代大凉山诗歌 被引量:2
5
作者 贾剑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大凉山诗群将守望人类精神家园作为诗歌理想,以民族文化与人类意识作为诗歌生命的灵魂,由此构筑起他们诗歌独特的诗学品格——卓异、崇高的诗性,多元、深刻的精神文化维度,真实、强烈的诗情和醇美、悠长的诗味。他们以复归文化的姿态跋... 大凉山诗群将守望人类精神家园作为诗歌理想,以民族文化与人类意识作为诗歌生命的灵魂,由此构筑起他们诗歌独特的诗学品格——卓异、崇高的诗性,多元、深刻的精神文化维度,真实、强烈的诗情和醇美、悠长的诗味。他们以复归文化的姿态跋涉在诗歌复兴的道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 文化复归 诗歌复兴 大凉山诗歌
下载PDF
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小凉山彝区乡村 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基于昭觉县竹核乡温泉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慧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0-56,103,共8页
乡村旅游是造血式扶贫中最有效的手段,大小凉山彝区具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但是其强大的富民效益并未发挥,为了了解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以人类学的视角,选择了具有乡村旅游基础和旅游扶贫效应的彝族村寨,通过访谈的形式,... 乡村旅游是造血式扶贫中最有效的手段,大小凉山彝区具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但是其强大的富民效益并未发挥,为了了解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以人类学的视角,选择了具有乡村旅游基础和旅游扶贫效应的彝族村寨,通过访谈的形式,对该地的乡村旅游经营户、社区居民、游客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旅游地形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大小凉山 精准扶贫 田野调查
下载PDF
墙·记忆·“家”——论余明的大凉山风物画
7
作者 余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70,6,共12页
余明的画作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紫色的风景·人与泥巴墙系列",取景据说来自于大凉山景物。不过,我觉得,余明并没有把大凉山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风景",他也不是以一个文人式"游客"的心态去裁剪选择... 余明的画作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紫色的风景·人与泥巴墙系列",取景据说来自于大凉山景物。不过,我觉得,余明并没有把大凉山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风景",他也不是以一个文人式"游客"的心态去裁剪选择画什么或者不画什么,我觉得他更象是以一个"过客"的眼光在"看"大凉山的世界。可能更情愿把所谓的文人化、感官化、娱乐化、消费化、浮滑而随意的所谓风景视为自然或历史"风物"。余明大凉山风物的基调是"静",同时也就是"淡"的和"远"的。最基本的"远"是离自己,最根本的"淡"是淡淡地"看"人海中的那个自己,这样,通过"远"与"淡"构造的心灵距离将自己从现实中撤出,并通过回忆将自身加以完整化地抽离,从而创造一片自己的"静土"。因之,"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彼岸意味与审美可能。面对余明的这种画面,正是这种与当今消费时代中为我们见惯不怪的、色彩斑斓的日常繁忙场景的殊异,观者内心里那拥挤喧闹、自鸣得意的格式化时间才会在一瞬间踩空,而油然生出一丝无可遏制的不安。在余明的画里,他的"记忆"让我隐约听到一种今天似已变得稀薄,却是典型中国式的"伦理诉求"。他的"记忆"与某种遗失了的"伦理"有着隐秘的牵挂与联系,他的这一诉求是隐约的、感伤的同时也是素朴的。正是这种如迷雾一般寂静地漂浮在记忆化的画面里的隐隐的"伦理诉求"在使我们不安,同时也在使我们"宁静",对"家"的深层而矛盾的诉求与体验才使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统一在一起。也正因为此,这种个体浪漫才有"根"。而又因为这种个体浪漫本身是碎片性质的,因此从根本上也是感伤的,在这种感伤记忆中,这一曾经给先祖们以完整感的"伦理"是否能复活其"朴素"的本色呢?也许,在对时间与世界的疑惧所煽染的感伤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吁求和守望"朴素"。而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家” 余明 油画 艺术创作 大凉山风物画 理论诉求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大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产业化禀赋评估
8
作者 陆铭宁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2年第10期61-62,共2页
对大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产业化禀赋进行评估,依据其禀赋结构不同,提出大力发展彝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大凉山彝家新寨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化 禀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