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湾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 被引量:49
1
作者 刘现明 徐学仁 +3 位作者 张笑天 张国光 李红 周传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44,共5页
对大连湾附近海域的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 (OCPs)和多氯联苯 (PCB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并探讨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沉积物中BHCs的浓度范围为 0 .0 2 7× 10 -9~ 5 .782× 10 -9,平均值为 0 .2 46× 10 -9;沉积物中DDT... 对大连湾附近海域的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 (OCPs)和多氯联苯 (PCB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并探讨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沉积物中BHCs的浓度范围为 0 .0 2 7× 10 -9~ 5 .782× 10 -9,平均值为 0 .2 46× 10 -9;沉积物中DDTs的浓度范围为 0 .72 7× 10 -9~ 5 .72 3× 10 -9,平均值为 2 .2 0 8× 10 -9;沉积物中PCBs的浓度范围为 0 .0 40× 10 -9~ 3.2 30× 10 -9,平均值为 2 .141× 10 -9。结果表明 ,该湾沉积物未受到OCPs、PCBs的污染 ,其浓度与 1996年调查数据相比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表层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 海洋监测
下载PDF
大连湾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研究──海湾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存智 韩康 +2 位作者 张砚峰 窦振兴 夏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线性迭加原理,导出了受纳水域对污染源的响应关系,建立了海域污染总量控制的计算模式,计算了大连湾的容许入海负荷总量,各排污口的污染分担率和削减率,为大连清污染源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连湾 污染源 纳污力 污染排放量控制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大连湾及附近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3
作者 韩康 张存智 +1 位作者 张砚峰 杨连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25,共6页
用ADI法模拟计算了大连湾及附近海域M_2分潮潮流场,在处理平流项时采用迎风格式,在每一时间步长,产生一个只包含水位的三对角方程组,并用Thomas算法求解.可节省大量计算机内存和计算时间.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二者吻合较好.并根据... 用ADI法模拟计算了大连湾及附近海域M_2分潮潮流场,在处理平流项时采用迎风格式,在每一时间步长,产生一个只包含水位的三对角方程组,并用Thomas算法求解.可节省大量计算机内存和计算时间.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二者吻合较好.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大连湾及附近海域的潮流特征.潮流的主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开阔海域最大流速约50cm/s,各湾自湾口至湾顶流速呈递减趋势.湾顶附近流速均在5cm/s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潮流 大连湾 海流
下载PDF
大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新梅 陈志宏 +2 位作者 焦亦平 刘娟 苗丰民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8-20,共3页
根据大连湾 1997年 11月水质调查资料 ,对该湾 2 0世纪 90年代末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 ,大连湾水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部的环境质量好于西部 ,其中臭水套附近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严重 ,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与 90年... 根据大连湾 1997年 11月水质调查资料 ,对该湾 2 0世纪 90年代末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 ,大连湾水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部的环境质量好于西部 ,其中臭水套附近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严重 ,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与 90年代初相比 ,湾内部分水域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含量有所提高。应根据海域纳污能力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质量 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大连湾 环境质量 海洋监测
下载PDF
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艳 李安春 黄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0,共8页
对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探讨该区沉积物中重矿物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沉积物中普遍出现的碎屑重矿物共有29种,其中普通角闪石含量最高,绿帘石和钛铁矿次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不稳... 对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探讨该区沉积物中重矿物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沉积物中普遍出现的碎屑重矿物共有29种,其中普通角闪石含量最高,绿帘石和钛铁矿次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不稳定矿物/稳定矿物比值被用来协助划分矿物组合区,结合重矿物分布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对应3个沉积环境区。近岸浅水区,物质来源单一,动力分选是控制重矿物分布的首要因素,重矿物主要来源于辽东半岛的沿岸冲刷;中部台地及二级岸坡之上,属于相对静水环境区,重矿物分布的主控因素是长途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主要是研究区东部海域物质经过较远的距离搬运而来;南部深水区,重矿物分布受到物源、搬运距离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且源区含有较多稳定矿物,可能与周边海域较强潮流带动下沉积物的再悬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大连湾
下载PDF
大连湾赤潮异弯藻赤潮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年斌 周遵春 +5 位作者 马志强 韩家波 薛克 宛立 邓欢 宋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关键词 大连湾 赤潮 赤潮异弯藻 多元分析
下载PDF
大连湾近100年来重金属污染度的演变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绍芳 魏明瑞 林景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重金属污染已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危害。文中基于大连湾水下 11m深 6 1cm沉积柱状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探讨大连湾近 10 0年来Cd ,Hg,Pb ,As ,Zn ,Cu重金属含量的逐年变化。分析底栖有孔虫多样性的时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重金属污染已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危害。文中基于大连湾水下 11m深 6 1cm沉积柱状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探讨大连湾近 10 0年来Cd ,Hg,Pb ,As ,Zn ,Cu重金属含量的逐年变化。分析底栖有孔虫多样性的时间分布 ,探讨底栖微体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上述 6个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度在近百年间 ,经历了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到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的过程。至 1999年 11月 ,污染度增加的幅度分别为Cd 85 .5倍 ,Hg 6倍 ,Pb 7.5 4倍 ,As 3.82倍 ,Zn 7.82倍 ,Cu 3.4 6倍。有孔虫物种数量的年代分布 ,表现出与环境污染度变化的一致性。有孔虫的物种数在 195 0年达到高峰 (2 6个种 ) ,以后物种数和个体数不断减少 ,直至 1997年有孔虫消失。文章讨论了重金属污染对生命健康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已威胁到人群身体健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度 污染指数 大连湾 有孔虫 多样性 时间分布 环境污染
下载PDF
人工岛对海湾水环境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陆敏 孙志国 孙大鹏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5,共8页
针对大连湾人工岛的建设预案,在人工岛多种长度及宽度的组合条件下,运用MIKE21 flow model模块进行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海湾流场及污染物扩散运动模拟,探讨研究嵌入人工岛后海湾水体交换、污染物扩散及污染物存留率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价... 针对大连湾人工岛的建设预案,在人工岛多种长度及宽度的组合条件下,运用MIKE21 flow model模块进行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海湾流场及污染物扩散运动模拟,探讨研究嵌入人工岛后海湾水体交换、污染物扩散及污染物存留率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价人工岛对海湾水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人工岛功能定位前提下,综合考虑人工岛和水环境的诸多因素,分别给出了可供规划参考的人工岛推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岛 大连湾 MIKE21 水环境
下载PDF
大连湾养殖海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7 位作者 徐恒振 周传光 李洪 张启华 齐红莉 郭郁 腾跃 钱小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8-112,共5页
采用毛细管 GC- ECD法测定了大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及表层、微表层海水中 16种有机氯农药 (OCP1 6 )的含量。结果表明 ,毛细管 GC- ECD测定 OCPs回收率高、响应因子变异系数小、检出限低 ,适合于海洋环境样品中OCPs测定。在大连湾海域沉... 采用毛细管 GC- ECD法测定了大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及表层、微表层海水中 16种有机氯农药 (OCP1 6 )的含量。结果表明 ,毛细管 GC- ECD测定 OCPs回收率高、响应因子变异系数小、检出限低 ,适合于海洋环境样品中OCPs测定。在大连湾海域沉积物和水体中对 OCPs均有检出 ,但污染水平相对较低。表层海水中 OCPs平均含量为 4 .5 2 ng/ L,表层沉积物中 OCPs平均含量为 6 .17ng/ g。大连湾各站位微表层海水 OCPs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 ,显示微表层海水对 OCPs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平均富集系数在 5 .1~ 15 .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养殖海域 有机氯 农药污染 富集系数
下载PDF
大连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指示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艳 刘艳 +2 位作者 李安春 王伟 郑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2-558,共7页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物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物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物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大连湾
下载PDF
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艳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徐方建 李传顺 池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5-121,共7页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轻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其组合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轻矿物的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轻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其组合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轻矿物的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59%)、蒙皂石(20%)、绿泥石(16%)和高岭石(5%)组成,研究区西部伊利石较高,而东部绿泥石较高,蒙皂石有向湾内富集的趋势。轻矿物由斜长石(45%)、石英(34%)、钾长石(10%)、绿泥石(8%)、白云母(2%)和方解石(0.4%)组成,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较为一致。矿物分布受潮流、地形影响明显,研究区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物粒度较粗,矿物组合以长石、石英富集为特征;向南水深增加,东部为一水下台地,矿物组合以白云母、绿泥石含量高为特征;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因受出入渤海的潮流和进入渤海的黄海暖流的影响,水动力条件最强,沉积物粒度较粗,长石含量最高,轻矿物含量高。研究区潮流、地形对矿物组成、组合和含量具有控制作用。北部水下岸坡及以内近岸浅水区沉积物粒度较粗,轻矿物含量低,石英、长石含量高,物质主要来自沿岸侵蚀及周边河流注入。其外侧的水下台地上沉积物粒度较细,白云母、绿泥石含量高,主要为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离岸较远的深水岸坡之下,沉积物粒度最粗,轻矿物含量高,石英、长石含量富集,可能在潮流作用下接纳了较多的近岸和邻近区域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轻矿物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大连湾
下载PDF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恒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4-40,共7页
用灰色聚类方法对大连湾海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灰色聚类法不仅具有模糊数学法评价的优点,又补充了其不足,用该法评价海水水质符合实际状况。
关键词 海水 环境 质量 灰色聚类法
下载PDF
大连湾保守污染物迁移三维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平 张宁川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化网格的三维潮流模型,同时耦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和保守污染物输运扩散模型。模拟了大连湾内的水动力变化、潮致余流场分布、保守污染物的输移和特征粒子的运动轨迹;同时研究了不同人工岛对湾内污染物迁... 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化网格的三维潮流模型,同时耦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和保守污染物输运扩散模型。模拟了大连湾内的水动力变化、潮致余流场分布、保守污染物的输移和特征粒子的运动轨迹;同时研究了不同人工岛对湾内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模拟的潮流场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湾内潮致余流呈顺时针半涡形态,湾口潮致余流呈NE方向;湾内保守污染物主要随潮致余流的方向而迁移,湾口的迁移扩散快于湾中,湾内北部的污染物能较快扩散到湾外,湾内南部的污染物易在湾底滞留,各个子湾内的污染物不宜扩散出来;两种方案人工岛均会降低臭水套湾和香水套湾的自净能力,且方案2比方案1的影响大;而对红土堆子湾方案1的影响比方案2大,且方案2能改善其水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污染物迁移 人工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岸线变迁对大连湾内湾海域纳潮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静 王永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0-395,共6页
根据海图资料统计了1979年、1988年、1998年和2009年大连湾及3个内湾岸线和海域面积变化情况,并运用MIKE21软件建立这4年的潮流场模型。然后,基于潮流场数值模拟的数据计算了1979年和2009年大连湾及3个内湾动态纳潮量,并与用潮差和面积... 根据海图资料统计了1979年、1988年、1998年和2009年大连湾及3个内湾岸线和海域面积变化情况,并运用MIKE21软件建立这4年的潮流场模型。然后,基于潮流场数值模拟的数据计算了1979年和2009年大连湾及3个内湾动态纳潮量,并与用潮差和面积计算的静态纳潮量比较,明确对于水位与潮滩面积关系复杂、海域面积较小的海湾应选用动态纳潮量方法。最后,计算了1988年和1998年3个内湾的动态纳潮量,发现近30年间的围填海工程使得大连湾纳潮量减少15%,3个内湾纳潮量均减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潮流场 数值模拟 湾口 动态纳潮量
下载PDF
大连湾入口北部海区的潮流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军浩 赵军方 张永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5-30,共6页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受地形和水道影响下大连湾入口北部海区的潮流现象,并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得出了该海区潮流的基本特征:潮流以 M2 分潮流为主要优势分潮;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性质,接近规则半日潮流。
关键词 大连湾 潮流 调和常数 地形 水道 运动形式
下载PDF
大连湾近岸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静芳 韩庚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9-63,共5页
通过1989年11月和1991年11月两个航次的采样和实验分析,研究了大连湾石油污染程度和趋势.指出了油类溶出实验是估价沉积物石油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石油污染 沉积物 大连湾 实验分析
下载PDF
海岸带开发活动对大连湾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伟伟 王鹏 +1 位作者 吴英超 马红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2-515,共4页
为正确评价海岸带开发活动对大连湾海域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围填海活动和临海工业两个方面对海岸带开发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影响做了趋势性分析,并根据搜集的2005~200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大连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表明,2... 为正确评价海岸带开发活动对大连湾海域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围填海活动和临海工业两个方面对海岸带开发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影响做了趋势性分析,并根据搜集的2005~200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大连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表明,2000~2009年,大连湾海域面积减少了约900hm^2,自然岸线减少了约4km;临海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导致海水环境恶化;根据水质数据监测结果,大连湾海域超标的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磷酸盐和油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开发 填海造地 环境影响 大连湾
原文传递
大连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速率常数估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全燮 薛大明 +2 位作者 赵雅芝 杨凤林 朴春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28,共4页
本文采用气液双膜模型和大连湾水文参数,对大连湾检测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速率常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三氯乙烯等14种挥发性有机物在大连湾海域中的挥发速率常数在8.0×10-3h-1~1.4×10-2h-1之... 本文采用气液双膜模型和大连湾水文参数,对大连湾检测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速率常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三氯乙烯等14种挥发性有机物在大连湾海域中的挥发速率常数在8.0×10-3h-1~1.4×10-2h-1之间,挥发半衰期在50h~80h之间。因此,挥发至大气是这些有机物主要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估算 挥发性 有机污染物 挥发速率常数
下载PDF
赤潮对近岸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林 赵冬至 +3 位作者 杨建洪 刘永健 王祥 邹晓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55-2860,共6页
研究了赤潮对近岸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的影响.从大连湾采集11个站位的水体生物光学数据,分析了赤潮发生时生物要素、反射光谱以及吸收光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湾本次赤潮由微微型藻类引起;赤潮对水体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形状影响明显,与... 研究了赤潮对近岸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的影响.从大连湾采集11个站位的水体生物光学数据,分析了赤潮发生时生物要素、反射光谱以及吸收光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湾本次赤潮由微微型藻类引起;赤潮对水体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形状影响明显,与正常水体相比,由于高浓度叶绿素a的强吸收作用,导致440、632 nm波段附近出现反射谷,红光波段荧光峰高度远大于正常水体,且存在"红移现象",760 nm波段存在氧气响应刺峰,近红外波段悬浮物反射峰增强;赤潮对水体吸收系数光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值大小上,对比发现各水色组分的吸收系数远大于正常水体,特征波段处aph(440)、aph(675)、ad(440)、ag(440)分别增大了13.4、14.5、5.0、3.8倍.本研究确定了近岸海域发生赤潮时水体生物光学要素的变化特征,为卫星遥感监测赤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生物光学特性 遥感反射率 吸收系数 大连湾
原文传递
夏季大连湾溶解氧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金浩 王年斌 +1 位作者 张玉凤 李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1,共6页
根据2006年7月大连湾海域溶解氧的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调查资料,对溶解氧含量分布、周日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大连湾表底层溶解氧平面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湾里和近岸低,且自湾里向湾口外逐渐增大的趋势,潮... 根据2006年7月大连湾海域溶解氧的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调查资料,对溶解氧含量分布、周日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大连湾表底层溶解氧平面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湾里和近岸低,且自湾里向湾口外逐渐增大的趋势,潮流场的分布是这一分布趋势形成的关键原因所在。夏季大连湾表底层溶解氧周日变化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表层溶解氧白天受浮游植物影响显著,夜晚表现出一定潮汐性,而底层溶解氧周日变化趋势与盐度相一致,但时间滞后,呈现出较显著的潮汐性。该海域营养盐的再生与溶解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NH4-N、PO4-P与表观耗氧量呈现非常好的相关性,无机氮中NH4-N是有机物氧化的主要产物。本海域N、P营养元素中N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控制因素,ΔCN/ΔCP比值偏低并不是氮的含量低,而是因为磷的含量相对比较高导致了该海域N、P比值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溶解氧 分布变化 营养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