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保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 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问题做了初步论述。研究认为:日常新闻就是关于日常生活事实的新闻;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构成了共同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在未来继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关系 日常生活 日常新闻 非日常新闻 职业新闻 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论日常新闻的实质特征与功能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杨保军 张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日常新闻指的是以普通民众为生产主体、面向个体日常生活领域,并在普通民众日常交往中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日常新闻的对象事实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社区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以及熟人圈层中的礼尚往来等... 日常新闻指的是以普通民众为生产主体、面向个体日常生活领域,并在普通民众日常交往中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日常新闻的对象事实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社区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以及熟人圈层中的礼尚往来等。普通民众参与日常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也是私人交往秩序的建构过程,因此,日常新闻的实质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种私人交往。日常新闻总体的也是核心的特征是日常性,这既体现在日常新闻的事实来源与内容面向,也体现在其生产传播与交往交流的方式。日常新闻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日常交往之中。日常新闻既是普通民众延展主体性的重要形式,也是普通民众维系日常交往的基本方式,还是社会日常文化经验传播(交流)、传承的重要方式。日常新闻交往反映着普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多元化交往样态,对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身份建构、日常交往关系的建构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真相建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新闻 日常生活 非日常新闻 日常新闻交往 真相建构
下载PDF
论日常新闻“公共化”的内涵、表现方式及主要影响
3
作者 杨保军 张博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1,73,共11页
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之中,获得相应的可见性与公共注意力,从而被转化为形式上的非日常新闻,这就造成了日常新闻的“公共化”现象。日常新闻“公共化”具有间接和直接两... 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之中,获得相应的可见性与公共注意力,从而被转化为形式上的非日常新闻,这就造成了日常新闻的“公共化”现象。日常新闻“公共化”具有间接和直接两种表现方式。间接表现方式指的是以职业新闻从业者和专业化媒体机构作为主体,将来自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日常新闻转化为非日常新闻的表现方式。直接表现方式则指的是普通民众以自身为主体,将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生产的日常新闻传播至社会公共空间,使其获得相应的可见性与公共关注度,从而被转化为非日常新闻的表现方式。日常新闻的“公共化”塑造了新的新闻图景,改变了公共空间的内容格局与新闻世界的构成方式,建构了更为完整的新闻世界,但是却挤压了非日常新闻在公共空间的位置和显示度,削弱了非日常新闻的公共服务功能。日常新闻的“公共化”为拓展新闻的研究对象和材料范围提供了文本素材,推动新闻学术研究“下沉”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领域,关注更加丰富多元的新闻实践,同时也提醒新闻学术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如何维护非日常新闻的公共性及其在公共空间的主导性地位问题,将对非日常新闻公共价值的坚守与维护作为新闻研究的重要精神引领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新闻 非日常新闻 公共化 新闻世界 公共价值
原文传递
“六报联合特刊”存废及其新闻史学意义再析——兼对李时新先生商榷的回应
4
作者 刘继忠 《阅江学刊》 2014年第6期64-71,共8页
1934年的"六报联合特刊"是上海日报公会协调其会员报共同应对元旦春节期间假日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其存废是上海日报公会前期协调成功后期协调失败的表现,史量才在协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六报联合特刊"的存废... 1934年的"六报联合特刊"是上海日报公会协调其会员报共同应对元旦春节期间假日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其存废是上海日报公会前期协调成功后期协调失败的表现,史量才在协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六报联合特刊"的存废表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报界是竞争强度有所减缓、合作有所增强的错综复杂的竞合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报联合特刊” 上海日报公会 史量才 《新闻报》
下载PDF
日常新闻 神话与社会
5
作者 李红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日常新闻中远古神话的原型和叙事随处可见,很多时候日常新闻就是一种神话。它和神话一样,传递信息,制造社会认同,维护、巩固和强化现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关注公共生活,不断形塑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关键词 日常新闻 神话 说故事 社会
下载PDF
臻于内圣:以自新思想传承为例
6
作者 程修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1期50-56,共7页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传承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商朝开国君王商汤的个人“日新”,到战败失国的殷商旧民作为一个族群洗心革面作“新民”,再到以文王为首的西周诸侯国革故鼎新实现邦国“维新”,到最后战国时代曾参将“新民”思想上升为士人必...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传承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商朝开国君王商汤的个人“日新”,到战败失国的殷商旧民作为一个族群洗心革面作“新民”,再到以文王为首的西周诸侯国革故鼎新实现邦国“维新”,到最后战国时代曾参将“新民”思想上升为士人必须共同遵循的社会文化规则,从个人到族群再到邦国,从文化个案到文人提炼再到社会遵循,这种“自新”思想的传承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臻于内圣的文化思想创新力和形成机制,鉴古及今,“老内圣”开出了“新外王”。在今天的“文化自信”中要站稳中华立场,在“文化自觉”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中国式文化思想体系的全球化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新 新民 维新 自新 内圣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日本知识界认知中的五四运动
7
作者 曹萌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主流舆论将其定性为“排日运动”,多指责中国青年学生排斥日本,认为英美势力与中国亲英美派政客煽动青年学生促成了“暴动”。部分日本在华媒体人和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新知识分子以及大阪报刊《大正日日新闻》... 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主流舆论将其定性为“排日运动”,多指责中国青年学生排斥日本,认为英美势力与中国亲英美派政客煽动青年学生促成了“暴动”。部分日本在华媒体人和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新知识分子以及大阪报刊《大正日日新闻》却肯定了五四运动体现出的进步思想,呼吁日本民众理性看待中国的民众运动。其中,《大正日日新闻》1920年新年号连载“中国名士之对日意见”,这些意见集中介绍了五四运动、新思想运动的真义,体现了五四运动后日本知识界对中国新思想的关注,同时也呈现出日本对华观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日关系 吉野作造 《大正日日新闻》
基于语料库的土耳其主流英语媒体涉疆报道的话语分析——以《自由报》《晨报》(2019-2022)为例
8
作者 曾晓红 刘静静 孔令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2-77,99,共17页
在中国与土耳其的交往中,涉疆事宜是极易引起分歧却又绕不开的话题。2019—2022年间土耳其两大主流英文媒体《自由报》和《晨报》的涉疆报道在数量、议题、话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已建立的两个语料库在主题词和三大核心词Ch... 在中国与土耳其的交往中,涉疆事宜是极易引起分歧却又绕不开的话题。2019—2022年间土耳其两大主流英文媒体《自由报》和《晨报》的涉疆报道在数量、议题、话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已建立的两个语料库在主题词和三大核心词China/Chinese、Xinjiang、Uighur(s)的扩展意义单位的分析表明,两大媒体关注的议题主要聚焦于新疆的人权状况,传递出明显的消极语义韵。其表达对华成见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强化维吾尔族人的种族与宗教属性;污名化新疆地区的“教培中心”;把医疗、教育、文化等议题政治化;使用消极语言。这与土耳其的“双泛”思想和其在中东与中亚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土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土耳其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站位也将随之调整,涉疆报道的数量与态度也会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疆报道 语料库 话语分析 《自由报》 《晨报》
下载PDF
流离与失序: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的状况——以《大公报》和《中央日报》的报道为中心
9
作者 张铉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喉舌”,报道则显得含混、矛盾甚至对学生进行批评。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流亡学生处境的悲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流亡学生 《大公报》 《中央日报》
下载PDF
坦桑尼亚英语版报纸《每日新闻》中国报道的区域国别分析
10
作者 方强 张可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0-56,87,共8页
本文基于坦桑尼亚英语版报纸《每日新闻》的中国报道,考察中坦两国的区域国别特征。报道集中在中国(对坦)商业、中国(对坦)经济技术帮扶、中国(中坦)外交和中国新闻等领域,中坦关系以两国经贸合作和中国对坦帮扶为基础。国际区域特征方... 本文基于坦桑尼亚英语版报纸《每日新闻》的中国报道,考察中坦两国的区域国别特征。报道集中在中国(对坦)商业、中国(对坦)经济技术帮扶、中国(中坦)外交和中国新闻等领域,中坦关系以两国经贸合作和中国对坦帮扶为基础。国际区域特征方面,坦桑尼亚体现出明显的非洲和非盟国家特征,中国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国别特征。国内区域特征方面,坦桑尼亚展示出桑给巴尔和达累斯萨拉姆“两强领军”的特点;中国国内经济强省众多,在中坦关系中展示出“多强并立”国内区域特征。基于国际环境和双边政治关系的“四象限”分析范式,中坦经贸关系位于象限I,即中坦两国国际环境和谐且双边关系友好,有利于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中坦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且可以把合作范围扩展到坦桑尼亚的其他地区,寻求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研究 国际区域 国内区域 “四象限”分析范式 《每日新闻》
下载PDF
近代在华英文报刊对华报道研究--以《字林西报》与《上海泰晤士报》对抗战时期无锡的报道为案例
11
作者 薛开元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66-71,共6页
《字林西报》与《上海泰晤士报》作为近代西方人在上海创办的知名英文报纸,无论发行数量还是影响力都位居同时期各类在华外文报刊的前列。本文以这两份著名英文报纸为主要史料,以抗战时期的无锡为案例,说明二者是如何报道抗战期间的无锡... 《字林西报》与《上海泰晤士报》作为近代西方人在上海创办的知名英文报纸,无论发行数量还是影响力都位居同时期各类在华外文报刊的前列。本文以这两份著名英文报纸为主要史料,以抗战时期的无锡为案例,说明二者是如何报道抗战期间的无锡的;同时对两份报纸中有关抗战期间无锡报道的内容与立场进行对比,指出《字林西报》与《上海泰晤士报》虽同为近代西方人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刊物,但二者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利益,这是影响两份英文报纸对华报道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林西报》 《上海泰晤士报》 抗战时期 无锡
下载PDF
早期《申报》报刊书写观念之构建——以《申报》与《字林西报》论辩为中心的考察(1872―1877)
12
作者 王浩恺 操瑞青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8期111-120,共10页
本文从1872―1877这6年间《申报》与《字林西报》的论辩出发,从商业立场、中西交往、新闻真实以及公众讨论四方面讨论早期《申报》报刊书写观念的发展。在商业立场上,《申报》关注城市的整体利益,只有在商业与政治发生交叉时,其相关表... 本文从1872―1877这6年间《申报》与《字林西报》的论辩出发,从商业立场、中西交往、新闻真实以及公众讨论四方面讨论早期《申报》报刊书写观念的发展。在商业立场上,《申报》关注城市的整体利益,只有在商业与政治发生交叉时,其相关表达才会受到局限;在中西差异上,《申报》以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维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新闻真实上,《申报》积极倡导该理念,将其应用于报业内部竞争中,最终成为“有闻必录”观的一部分;在公共讨论上,《申报》为此后上海公共领域的开辟提供了观念支撑。近代中文报刊书写观念的建构,凸显了报刊行业内部竞争与互动这条理论化分析线索的重要性。它们反映出早期中文报纸在具体报道实践中的书写立场、书写目的以及书写方式等基本问题,成为此后国人形成明确新闻观念的重要实践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字林西报》 书写观念 行业竞争
原文传递
“一日完小说”专栏:家庭空间与主体焦虑--以香港地区《天天日报》(1993—1994)为中心
13
作者 王安琪 凌逾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1993年12月1日至1994年2月28日,香港地区《天天日报》副刊《小说廊》推出了一项文学创新--“一日完小说”专栏,以微型小说的形式,深入探讨了香港地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聚焦于该专栏中的微型小说,分析了其中所描绘的“屋邨”... 1993年12月1日至1994年2月28日,香港地区《天天日报》副刊《小说廊》推出了一项文学创新--“一日完小说”专栏,以微型小说的形式,深入探讨了香港地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聚焦于该专栏中的微型小说,分析了其中所描绘的“屋邨”空间及其所体现的“被迫害想象”,揭示了香港地区底层家庭空间内不断滋长的生存焦虑;探讨了以香港地区中产阶层为代表的投资困境和家庭悲剧故事,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经济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个体困境。个体在家庭空间内的情感纠葛,以及社会结构和空间关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构成了对“一日完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天日报》 微型小说 家庭空间 主体焦虑
下载PDF
1918年大流感在北京的流行及社会应对
14
作者 吴文清 王居义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6期516-527,共12页
通过系统整理18种民国报纸相关史料,探究1918年大流感在北京地区的流行及社会应对情况。记录1918年北京的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两次大流感流行,政府及社会各界民众为防控流感疫情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负责公共卫生的京师警察厅购买、发放防疫药... 通过系统整理18种民国报纸相关史料,探究1918年大流感在北京地区的流行及社会应对情况。记录1918年北京的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两次大流感流行,政府及社会各界民众为防控流感疫情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负责公共卫生的京师警察厅购买、发放防疫药品,组织医生研讨疫病,发布、张贴防疫布告,并施行防疫、消毒;地方行政机构通过施诊、施药等措施,周济贫病;以汪仲鹤、郝植梅、杨铸园、马左泉、张月桥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人,积极投身流感救治工作。中医中药尤其是银翘解毒丸、时疫清瘟丸等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为减轻患者病痛、控制疫病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百年前京城的这场大疫流行及防控,以期能为今后的疫病应对带来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年大流感 疫情防控 民国报纸 《申报》 《民国日报》 《大公报》 《益世报》
下载PDF
连横在厦门的办报活动及其思想立场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清茂 邵凡轩 《阅江学刊》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在与章太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中,连横受其影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主持《鹭江报》编务工作中,连横的爱国救亡思想得以迸发。在主持《国民日日报》副刊"黑暗世界"、创办《福建日日新闻》的过程中,连横成长为具有民主革命思... 在与章太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中,连横受其影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主持《鹭江报》编务工作中,连横的爱国救亡思想得以迸发。在主持《国民日日报》副刊"黑暗世界"、创办《福建日日新闻》的过程中,连横成长为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资产阶级报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同盟会 副刊“黑暗世界” 《福建日日新闻》 民主革命思想
下载PDF
《中央日报》九一八事变报道的纠葛与波折——兼论《中央日报》1932年改革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佳鹏 刘继忠 《新闻春秋》 2019年第4期28-34,共7页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度,但在国民党政府的制度操控与新闻政策钳制下,产生的是对'不抵抗'的错位抨击、热河战事的夸大报道以及对国联在斗争中拥护的双重态度。处在民族危机与党报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央日报》淡化官方色彩、实行企业化的尝试对九一八事变后续进程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有所影响,但对政治宣传型管理体制的超越有限,某种程度上仍是派系色彩的一种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九一八事变 党报转型
原文传递
台湾《联合报》副刊的文学传承与角色变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8,共7页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联合报》 报纸副刊 文学传承
下载PDF
1932年国民党党营新闻机构的“现代化”改革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大丽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8,121,共15页
1932年,在蒋介石南京国民党集团的主导下,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集中进行了以物质和技术的更新、组织结构的优化、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媒体经营的实践和新闻观念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改革虽然基本达... 1932年,在蒋介石南京国民党集团的主导下,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集中进行了以物质和技术的更新、组织结构的优化、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媒体经营的实践和新闻观念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改革虽然基本达到了"提高中央宣传机构实力的同时塑造民主形象"的预期,但受制于诸多因素,三大党营新闻机构在对现代化的长期贯彻中,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通讯社 《中央日报》 中央广播电台 现代化改革
原文传递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的认知修辞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仪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7-70,共4页
新闻标题一直是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大众传播时代,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快速便捷的渠道,其中微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最多的社交平台,在新闻传播中的作... 新闻标题一直是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大众传播时代,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快速便捷的渠道,其中微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最多的社交平台,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选取2018年6月点击率及转发量较多的《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中的部分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从认知修辞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新闻标题在新闻内容与读者之间起着特殊的修辞作用,而认知修辞则从认知层面对读者的认知构建进行分析。一则新闻的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摘要对报道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认知修辞功能。在读者进行认知构建的过程中,新闻标题可以使读者形成对新闻全文的语篇修辞背景的构建,从而缩短读者进行认知的过程,快速获取新闻信息。因此,一则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实现了认知修辞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须建立在对读者的修辞分析,包括对读者的知识结构、期望和心理等的认知修辞分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微信公众号 新闻标题 认知修辞学 认知修辞分析
下载PDF
《台湾日日新报》的中国内地报道--以张学良相关报道为中心(1924-1933)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忠纯 李婷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3期81-93,共13页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内地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中国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内地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中国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中国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日日新报》 张学良 中国内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