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景根植与群体生产:从泥塑技艺演变看传统工艺传承
1
作者 王晨 陈钧锴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5,共8页
泥塑发轫于宗教、祭祀和墓葬的场景中,融入民间日常生活,呈现出石窟寺庙神像、泥陶俑和泥玩具等表现形式。根植生活化的社会场景,工匠制度和师徒传承机制促进了泥塑技艺的知识转化与创新。泥玩在适应生活化、大众化的市场需求过程中,形... 泥塑发轫于宗教、祭祀和墓葬的场景中,融入民间日常生活,呈现出石窟寺庙神像、泥陶俑和泥玩具等表现形式。根植生活化的社会场景,工匠制度和师徒传承机制促进了泥塑技艺的知识转化与创新。泥玩在适应生活化、大众化的市场需求过程中,形成了群体化生产机制,进而发展出以小批量、个性化的作坊集聚为特点的产业化模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冲击了传统工艺根植的生活场景。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关键是面向当下新的生活场景,适应新的需求,重建群体化传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塑 生活场景 群体传承 生活化 产业化
下载PDF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兴钢 侯新觉 谭舟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共11页
以研究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为基础,认识并运用其结构可延伸、加密的特征,通过分形加密,将大杂院转变为小合院群;"宅园"与"公共单元"的设置适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将院落转变成微缩社区;居所层面极限尺度的技术性... 以研究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为基础,认识并运用其结构可延伸、加密的特征,通过分形加密,将大杂院转变为小合院群;"宅园"与"公共单元"的设置适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将院落转变成微缩社区;居所层面极限尺度的技术性设计服务于"宅园合一"的精神性营造,通过空间叙事,将日常诗意与都市胜景的体验带入"理想居所"。实践以个案回应了北京老城更新的典型难题,并探讨向更广泛的社区、城市扩展,恢复北京老城"自生机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城更新 院落改造 分形加密 微缩社区 宅园合一 日常诗意 都市胜景
原文传递
身临其境,胜景几何 “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兴钢 《时代建筑》 2018年第4期84-95,共12页
面对当代生活空间与环境中人工与自然失衡、割裂的严峻现实,跨越广泛地域、文化等条件的多样现实,以及人工与自然交互传统在当代的失却和断裂,"桃花源"等理想世界图式在人类现实世界的营造——以园林为代表的理想居所和以北... 面对当代生活空间与环境中人工与自然失衡、割裂的严峻现实,跨越广泛地域、文化等条件的多样现实,以及人工与自然交互传统在当代的失却和断裂,"桃花源"等理想世界图式在人类现实世界的营造——以园林为代表的理想居所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提示了建构和修正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建筑和城市的可能性。文章通过童寯的"园林三境界"和佛光寺五种空间范式性启示,以及"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中微缩社区、宅园合一、日常诗意和都市胜景的营造实践,系统性地归纳出"现实理想空间范式"营造的五种要素:风水形势、叙事空间、结构场域、人作天工、胜景情境。这一强调人作为体验主体的空间营造范式可以称作"身临其境",即强调由人工的营造和自然的景象交互而成的情境给人们带来的诗意生存和生活,并最终凝练为"胜景几何"理念——一种对于当代严峻、多样的现实中人类理想生活空间营造问题的可能答案,一种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的新空间营造范式,一种基于普适人性的生命理想对当代建筑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由此,新的"建筑学四原则"可以是:坚固、适用、自然、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图式 人工与自然交互 园林三境界 微缩社区 宅园合一 日常诗意 都市胜景 现实理想空间范式 身临其境 胜景几何 建筑学四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