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椹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果实成熟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赵晓晓 高鸿鹏 +5 位作者 王一方 郑泽林 包立军 苏超 张敏娟 钱永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3-650,共8页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了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及成熟过程,研究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调控作用对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以果桑品种大10和红果2号的果实为材料,采集从盛花期到完全成熟期不同成熟程度的果实,通过测定...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了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及成熟过程,研究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调控作用对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以果桑品种大10和红果2号的果实为材料,采集从盛花期到完全成熟期不同成熟程度的果实,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桑椹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等激素的含量以及花色苷、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探究桑椹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人工调控桑椹果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10和红果2号桑椹生长发育曲线均呈不明显的双S型;快速生长期Ⅰ和快速生长期Ⅱ早期都存在较高含量的GA3和IAA,且2种激素在花色苷大量积累时开始下降;在快速生长期Ⅱ,都存在较高含量的ABA和S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成熟 内源激素 10 红果2号
下载PDF
果叶两用无籽桑树品种“大10”的育成及其栽培技术 被引量:7
2
作者 唐翠明 罗国庆 +5 位作者 陈训庭 肖更生 吴福泉 杨琼 吴剑安 任德珠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05年第2期35-38,共4页
果叶两用无籽桑树品种"大10"属三倍体品种,椹圆筒形,果粒大,汁多无籽,风味独特。果长径2.5~6.2cm,果横径1.3~2.0cm,座果率92.0%~96.0%,平均单芽座果数为5粒/芽,平均单果重4.44g。鲜榨果汁糖度9.0%~13.0%,酸度2.13g/L~5.6... 果叶两用无籽桑树品种"大10"属三倍体品种,椹圆筒形,果粒大,汁多无籽,风味独特。果长径2.5~6.2cm,果横径1.3~2.0cm,座果率92.0%~96.0%,平均单芽座果数为5粒/芽,平均单果重4.44g。鲜榨果汁糖度9.0%~13.0%,酸度2.13g/L~5.69g/L,出汁率70.0%~84.0%。"大10"成熟叶片长20.0~24.0cm,宽17.0~20.0cm。1/15公顷种植500株,成林桑园年产果量1488kg以上,年产叶量1650kg以上。该品种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果用桑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叶两用 桑树品种 无籽 10
下载PDF
果桑支架式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忠民 苏超 +1 位作者 陈旗 焦锋 《北方蚕业》 2017年第2期24-26,共3页
针对果桑大十和红果2号的树形结构和结果特点,借鉴梨树栽培模式,进行了果桑"Y"型支架式栽培试验。采用支架式栽培后,改变了枝条空间分布状态,改善了光照和通风条件,桑果产量增加了10%~15%。支架式栽培新模式,投资成本较低,桑... 针对果桑大十和红果2号的树形结构和结果特点,借鉴梨树栽培模式,进行了果桑"Y"型支架式栽培试验。采用支架式栽培后,改变了枝条空间分布状态,改善了光照和通风条件,桑果产量增加了10%~15%。支架式栽培新模式,投资成本较低,桑园管理方便,采果容易,而且有利于推广机械采收等省力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桑 支架式栽培 大十 红果2号
下载PDF
大10果桑园生态群体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世荣 陈乐阳 +1 位作者 楼炯伟 黄晓 《蚕桑通报》 2013年第2期44-46,共3页
露地栽培果桑,理想的群体结构是:密度每667 m2300~400株,株行距(0.9~1.1 m)×2m,株平均条数11.1根,平均条长1.62 m,667 m2总条数3330根,667 m2总条长5300 m,可获得1400 kg的桑果产量。大棚栽培还要适当偏稀,理想的群体结构是:每... 露地栽培果桑,理想的群体结构是:密度每667 m2300~400株,株行距(0.9~1.1 m)×2m,株平均条数11.1根,平均条长1.62 m,667 m2总条数3330根,667 m2总条长5300 m,可获得1400 kg的桑果产量。大棚栽培还要适当偏稀,理想的群体结构是:每667 m2256~333株的栽植密度,株行距(1~1.2 m)×2.1 m,株平均条数12根,平均条长1.7 m,667 m2总条数3100根,667 m2总条长5300 m,可获得1900 kg的桑果产量,又保证桑果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果桑 栽培密度 枝条数 总条长 群体结构
下载PDF
不同时期重截对大十果桑生长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继富 崔丽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78,共3页
采果结束后对大十果桑结果母枝重截是其夏季修剪的主要内容。结果表明:采果结束时立即对结果母枝留3~4节重截提高次年产量和品质、减小树体、增强树势的综合效果最好。重截过迟,会严重削弱树势,造成次年大幅减产。叶果兼用时,为了克服... 采果结束后对大十果桑结果母枝重截是其夏季修剪的主要内容。结果表明:采果结束时立即对结果母枝留3~4节重截提高次年产量和品质、减小树体、增强树势的综合效果最好。重截过迟,会严重削弱树势,造成次年大幅减产。叶果兼用时,为了克服因集中重截而造成断叶现象,可以在采果结束后30 d以内分期分批对结果母枝重截,对次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十果桑 重截 影响
下载PDF
‘大10’果桑全光照弥雾嫩枝扦插试验
6
作者 张猛 王丹 +2 位作者 刘仁道 周利娟 范理璋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97,105,共3页
研究了GGR-6对‘大10’果桑全光照弥雾嫩枝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GGR-6处理能够显著(P<0.05)提高‘大10’果桑插条生根率,明显缩短生根时间;GGR-6 100 mg.kg-1处理生根效果最好,插条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分别较对照增加50... 研究了GGR-6对‘大10’果桑全光照弥雾嫩枝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GGR-6处理能够显著(P<0.05)提高‘大10’果桑插条生根率,明显缩短生根时间;GGR-6 100 mg.kg-1处理生根效果最好,插条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分别较对照增加50.0%、110.6%、68.1%,生根时间缩短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10’果桑 GGR-6 全光照弥雾扦插 生根率
下载PDF
三链DNA dA_(10)·2dT_(10)的近红外付立叶拉曼光谱 被引量:2
7
作者 方晔 白春礼 +3 位作者 魏莹 张平城 唐有祺 王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6-70,共5页
最近通过核磁共振、很动光谱和分子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在溶液中三螺旋DNA的构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首次采用近红外付立叶拉曼光谱研究了三螺旋DNAdA10·2d10。和相应的双螺旋DNAdA10·dT10在溶液中的构象.结... 最近通过核磁共振、很动光谱和分子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在溶液中三螺旋DNA的构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首次采用近红外付立叶拉曼光谱研究了三螺旋DNAdA10·2d10。和相应的双螺旋DNAdA10·dT10在溶液中的构象.结果表明该三螺旋DNA同时存在C3’-内褶/反对称(A-型)和C2’-内褶/反对称(B-型)两种构象,而且在823cm-1处的较强谱带暗示还存在一种处于A和B构型之间的中间构型.对出现在1218cm-1和638cm-1处、归属于对糖环构象敏感的胸腺嘧啶残基的两个特征谱带进行分析,获得了除C2’-内褶构象外其它构型存在的证据.另外,双螺旋DNA的FT-Raman光谱表明该双螺旋DNA在溶液中以A-和B-两种构型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螺旋 DNA 付立叶 构象 双螺旋 散射谱
下载PDF
三链DNA d(A)_(10).2d(T)_(10)-溴乙锭的能量转移 被引量:2
8
作者 白春礼 方晔 +3 位作者 曹恩华 张平城 何裕建 唐有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5-298,共4页
在水溶液中,由两条互补的单链DNA 构成的双螺旋沿着大沟有额外的氢键受体和给体,这些给体和受体暴露于周围环境,从而可以和专一性的结合分子(如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特异性的复合物,也可以与另外的单链DNA 分子结合形成三链DNA.近年来... 在水溶液中,由两条互补的单链DNA 构成的双螺旋沿着大沟有额外的氢键受体和给体,这些给体和受体暴露于周围环境,从而可以和专一性的结合分子(如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特异性的复合物,也可以与另外的单链DNA 分子结合形成三链DNA.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三链DNA 能在细胞体内形成,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通过三链DNA的形成,寡聚核酸可以参与基因转录过程,但是在生理条件下,三链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乙锭 能量转移 DNA 三链
下载PDF
Interaction of Ethidium Bromide With a Triplex DNA dA_(10)·2dT_(10)
9
作者 方晔 白春礼 +3 位作者 张平诚 曹恩华 何裕建 唐有祺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11期1306-1312,共7页
The preparations,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tabilities of duplex dA_(10)·dT_(10)and triplax dA_(10)·2dT_(10),and the interactions of ethidium bromide with them in an appropriate buffer are reported.Flu- o... The preparations,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tabilities of duplex dA_(10)·dT_(10)and triplax dA_(10)·2dT_(10),and the interactions of ethidium bromide with them in an appropriate buffer are reported.Flu- orescence spectra show that ethidium can be used as a useful fluorescence probe to detect triplex formation, and its fluorescence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either the duplex or triplex,but less in the case of the triplex.Thermal denaturation profile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triplex is enhanced by ethidium. Fluorescence energy transfer studie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triplex or du- plex to the bound ethidium but the presence of the triplex results in substantially smaller energy transfer than that of the duplex does.Furthermore,fluorescence quenching using the anionic quencher[Fe(CN)_6]^(4-)can- not decreas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riplex/ethidium complex.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thidi- um has significantly binding affinity with the triplex,and interacts with it via intercalative mechanism,thus increases its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x DNA da_(10)·2dT_(10) ethidium bromide STABILITY INTERCA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