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1
作者 洪汝建 陈爽 冯晓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 % ,特异性为10 0 % ,准确性为84 .4 %。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6层CT血管造影 术后评价 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瘤夹闭 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动脉瘤 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 dsa检查 CTA检查 指导价值 参考标准 术前术后 结果评价 手术结果 三维显示 载瘤动脉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原则和策略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龙江 卢光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7-600,共4页
随着CT技术的迅速进展,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的CT检查,尤其是CTA的普及更是增加了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应用。在很多医疗机构,CTA已基本代替了常规DSA检查,成为血管性病变诊断首选的影... 随着CT技术的迅速进展,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的CT检查,尤其是CTA的普及更是增加了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应用。在很多医疗机构,CTA已基本代替了常规DSA检查,成为血管性病变诊断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甚至被认为可作为影像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新的CT设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当前CT快速的扫描能力使进行对比增强CT扫描时常可以获得足够诊断的图像质量,但在非常短的扫描时间内确保得到靶部位最大程度的强化却成为一个很大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碘对比剂 静脉注射 增强CT扫描 影像检查 病变诊断 dsa检查 CT技术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朱新臣 魏春华 +3 位作者 杨玉坤 石军锋 马荣耀 王天才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 10 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 10 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 ,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 ;颅外颈动脉狭窄≥ 5 0 %有 7例 (6 6% ) ,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 ;颈动脉狭窄率超过 3 0 %者多有血管杂音 ;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 ,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 ,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 危险因素 彩色多谱勒超声 dsa检查 吸烟史 血症 体检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24
4
作者 任伟新 肖湘生 +1 位作者 陈鹏 马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 分析 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 ,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 ,并均得到手术证实 ,包虫 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 8例行DSA检查 ,其中 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 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 目的 分析 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 ,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 ,并均得到手术证实 ,包虫 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 8例行DSA检查 ,其中 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 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 ,增粗 ,包绕 ,呈“抱球”征象。 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 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 3个月后CT随访 ,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 ,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dsa表现 碘化油 介入治疗 dsa检查 随访 征象 手术病理 介入性治疗 碘油沉积
下载PDF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方淳 陈克敏 +1 位作者 李明华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32例 ,其中肿瘤性病变 1 2例 ,血管源性病变 2 0例。 32例行DSA检查 ,2 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 ,其中 1 3例同时行DSA ,CTA和钡剂检查...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32例 ,其中肿瘤性病变 1 2例 ,血管源性病变 2 0例。 32例行DSA检查 ,2 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 ,其中 1 3例同时行DSA ,CTA和钡剂检查。共对 1 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 ,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 1 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 1 0 0 %成功 ,术后随访 6个月~ 2年 ,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病变 ,介入栓塞是一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血管源性病变 肿瘤性病变 dsa检查 血管造影 股动脉穿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余元新 梁长虹 +3 位作者 张忠林 谢淑飞 刘于宝 唐向周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最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 成像 肾动脉变异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解剖学形态 螺旋CTA检查 肾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副肾动脉 肾动脉栓塞 dsa检查 肾动脉病变 dsa图像 MSCTA MIP 重建图像 方法分析 检查结果 肾动脉瘤 动脉夹层
下载PDF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汪璇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潘玉萍 李文彬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性疾病 dsa检查 增强MRA 颅颈部 颅内血管狭窄 颅外颈动脉 椎-基底动脉 Willis 诊断价值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孟晓春 单鸿 +4 位作者 朱康顺 徐川 张建生 刘凌云 叶滨宾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28例BCS患者,在DSA检查前1周内行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28例BCS患者,在DSA检查前1周内行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患者的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并以DSA结果为对照,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A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与DSA对照,28例BCS中多层CT扫描准确判断梗阻平面者26例,未能诊断者2例,为膈肌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膜性阻塞。22例肝静脉梗阻的患者中,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肝脏典型斑片状强化者19例,不典型强化者3例,8例出现肝内良性结节,同时还显示门脉分支狭窄、僵直20例,肝动脉增粗1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20例。6例单纯性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未出现肝脏异常表现。结论肝内、外侧支静脉的出现与梗阻部位有关。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CT动态增强扫描 成像分析 最大密度投影法 血流动力学变化 CTA技术 CT血管成像 梗阻平面 下腔静脉梗阻 多层CT 侧支循环 BCS dsa检查 多平面重建 肝静脉梗阻 形成机制 应用价值 相关血管 血管重建 CT扫描
原文传递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9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杨金成 方兵 何旭英 陈光忠 尹方明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疑诊或确诊脑动脉瘤病例,在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9例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7例53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疑诊或确诊脑动脉瘤病例,在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9例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7例53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精确计算动脉瘤的瘤颈、体大小,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2DDSA。结论3DDSA可提供很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检查 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载瘤动脉 检出 确诊 形态 大小
原文传递
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2
10
作者 支爱华 戴汝平 +3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张岩 赵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子宫平滑肌瘤病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3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2例行MRI和DSA检查。结果3例行EBCT检查者中2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可能),肿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并侵及肺动脉(1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病,1例未手术),另1例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未手术);2例行MR和DSA检查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5例患者中3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病。结论子宫平滑肌肿瘤可以经静脉延伸至右侧心腔,罕见,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病,临床有一定特点。CT、MRI、DSA有相应的征象,影像学表现常呈生物学恶性征象,但积极手术治疗仍可得到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经静脉 右侧心腔 诊断 病经 征象 dsa检查 延伸 例子 MR
原文传递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dsa检查 并发症
下载PDF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 被引量:18
12
作者 肖树恺 韦日宇 +1 位作者 宋昌磷 杨广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 方法 2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7岁。20例均行CT平扫和B超检查,14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2例行DSA检查。 结果 单侧肾肿瘤18例,双侧2例。2... 目的 研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 方法 2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7岁。20例均行CT平扫和B超检查,14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2例行DSA检查。 结果 单侧肾肿瘤18例,双侧2例。20例见22个肿瘤,7个位于肾实质或肾窦内,15个位于肾包膜处。肿瘤平均直径9.14 cm,内均见脂肪密度组织。4例肿瘤内有出血灶,2例肾包膜血肿,3例侵犯肾静脉。 结论 含有脂肪组织的肾肿瘤应诊断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影像诊断 双侧 肾窦 CT平扫 dsa检查 MRI扫描 单侧 肾静脉
下载PDF
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运俊 程敬亮 +3 位作者 张勇 任翠萍 张焱 赵艺蕾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3期163-165,18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期(1~2周)13例,慢性期(>2周)4例,作MRISE序列平扫,10例有TOF法MRV,...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期(1~2周)13例,慢性期(>2周)4例,作MRISE序列平扫,10例有TOF法MRV,3例有MRIGd-DTPA增强,13例有平扫CT对照。结果: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MRISE序列扫描确诊19例,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定。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最后血栓吸收,静脉窦再通。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CT诊断 dsa检查
下载PDF
MRA与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殿阁 刘海鹰 +4 位作者 高健 金龙 王会民 张健 金朝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7-590,共4页
目的对比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35例,男11例,女24... 目的对比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58.3岁。同时行MRA及DSA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部位等。结果DSA检查有阳性发现者32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9例,双侧受累13例。MRA有阳性发现者29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4例,双侧受累15例。除5例MRA阳性而DSA阴性外,其他MRA与DSA均为阳性。两种方法对管腔变细的诊断吻合率为100%。DSA对局限性狭窄及单侧缺如的诊断优于MRA。MRA对颈椎不稳及增生导致的椎动脉迂曲变形等表现的诊断阳性率高于DSA。结论(1)椎动脉DSA检查对局限性压迫及动力性压迫的诊断较准确,对椎动脉压迫来源较易作出判断,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是为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副反应及用量的限制。(2)MRA为无创检查,容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对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颈部其他血管,以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临床诊断不明确、高龄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MRA的不足之处是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的诊断率低,检查中无法随时变换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椎动脉型颈椎病 dsa检查 临床诊断 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动脉压迫 颈椎病患者 闭塞性病变 狭窄部位
原文传递
Moyamoya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范新华 黄祥龙 刘林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Moyamoya病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患者的DSA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DSA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侧支循环 ;并根据Suzuki分期对 31例患者 5 7个大脑半球...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Moyamoya病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患者的DSA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DSA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侧支循环 ;并根据Suzuki分期对 31例患者 5 7个大脑半球病变进行了分期 :属于Ⅰ期病变者有 4个大脑半球 ,Ⅱ期 10个 ,Ⅲ期 17个 ,Ⅳ期 12个 ,Ⅴ期 6个和Ⅵ期 8个。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狭窄的程度、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并作出分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YAMOYA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诊断价值 大脑半球病变 侧支循环 血管狭窄 回顾性分析 dsa检查 分期诊断 动脉分叉 不同程度 闭塞部位 手术治疗 患者 显示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与MR脑灌注及DSA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世娟 卢洁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55-758,共4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MR脑灌注成像(PWI)和DSA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伴有肢体症状组(15例)和不伴有肢体症状组(15例)。在发作的间歇期分别行...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MR脑灌注成像(PWI)和DSA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伴有肢体症状组(15例)和不伴有肢体症状组(15例)。在发作的间歇期分别行PWI、DSA检查,对临床表现与PWI及DSA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PWI检查结果显示,伴有肢体症状组均发现灌注异常区,不伴有肢体症状组只7例发现灌注异常区;经χ2检验,有无肢体症状与灌注异常有明显相关性(P<0.01)。DSA检查显示,伴有肢体症状组3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2例颈内动脉闭塞;不伴有肢体症状组9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颈内动脉闭塞;经χ2检验,有无肢体症状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PWI和DSA检查能够为TIA患者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灌注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 脑灌注成像 临床表现 对比研究 MR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下载PDF
MRA在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的价值: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冯敏 顾建平 +1 位作者 王书智 毛存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怀疑外周血管疾病患者38例,分别行MRA和DS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RA显示静脉病变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下肢静脉曲张8例,髂静脉...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诊断外周血管疾病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怀疑外周血管疾病患者38例,分别行MRA和DS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RA显示静脉病变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下肢静脉曲张8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2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1例;动脉病变14例,其中闭塞性脉管炎9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4例,动脉急性栓塞1例。MRA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 血管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外周血管疾病 dsa检查 MRA 对照研究 诊断 TRENAUNAY综合征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得昶 梁宗辉 朱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期明确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从5~66不等,平均年龄30.8岁.全部行MRI检查,其中增强16例;11例行CT检查,其中...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期明确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从5~66不等,平均年龄30.8岁.全部行MRI检查,其中增强16例;11例行CT检查,其中增强6例;3例行CTA检查,9例行MRA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和CT、MR、DSA片.结果:25例PACNS中,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9例经CTA、MRA或(和)DSA证实,10例经临床随访证实.23例位于幕上,以额叶多见,其中7例为双侧多发;幕下2例位于小脑半球,左颞静脉畸形.影像学上,多数病灶边界模糊,与相应血管分布区一致,累及灰质和白质,但以白质为主,可有水肿,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增强,呈斑片样或脑回样,甚至呈结节样,类似肿瘤.血管成像可以发现血管炎的征象.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CT和M RI具有一定价值,MRA和DSA对诊断帮助较大,确诊需要活检病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CT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诊断 影像学诊断 MRI检查 MRA检查 dsa检查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DSA检查与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耀昌 黄军祯 +2 位作者 黄德佳 宋文玲 郭太华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4期30-33,共4页
目的评价脑血管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对96例患者行DSA检查和其中53例行支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96例患者顺利行DSA检查,53例成功行球囊成形术和64枚支架介入治疗,动脉平均狭窄从(83±6)%降低到(21... 目的评价脑血管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对96例患者行DSA检查和其中53例行支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96例患者顺利行DSA检查,53例成功行球囊成形术和64枚支架介入治疗,动脉平均狭窄从(83±6)%降低到(21±5)%,其中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5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1例颈总动脉形成夹层致血栓形成,出现一侧肢体轻度偏瘫。术后随访45例(84.91%)神经功能改善明显,7例(13.21%),1例一侧肢体轻度偏瘫(1.89%)。结论 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检查 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治兵 袁圆 +1 位作者 张锐 杨澳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0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8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效果。结果:DSA与CTA...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8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效果。结果:DSA与CTA对受试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88例疑似患者中,经DSA检查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疾病84例,CTA检出83例,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81%、100.00%、98.86%及100.00%,与DSA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与CTA在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A只是将3处中度狭窄判断为轻度狭窄。结论: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可准确反映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诊断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 CTA检查 dsa检查 头颈部血管疾病 血管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