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Quest for Haven in Sister Carrie
1
作者 ZHANG Yi-w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5期315-324,共10页
This essay analyses Theodore Dreiser’s Sister Carrie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studies,examining the portrayal of domesticity and the quest for an ideal home in late-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It explores the comp... This essay analyses Theodore Dreiser’s Sister Carrie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studies,examining the portrayal of domesticity and the quest for an ideal home in late-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It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s,Carrie and Hurstwood,and their families,as well as their struggles with materialism and alienation.Through close analysis of societal context,the characters’familial backgrounds and emotional yearnings,the essay delves into the characters’longing for stability and belonging and their journey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true essence of dwelling amidst the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It argues that Dreiser’s novel critiques the superficial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s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trospection and self-discovery in finding lasting happiness amidst societal turmoil.Ultimately,through the prism of domesticity,the essay delves into broader themes of identity,belonging,and existential fulfillment in a heartless society marked by materialism and ali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 HOME domesticity belonging
下载PDF
冷战时代的美国家庭 被引量:4
2
作者 傅琳(译) 王希(校)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41,共8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人急不可待地掀起构建家庭生活的热潮。婚龄的骤减、结婚率的攀升和家庭数量的增加,给美国带来了"婴儿潮"。这种现象缘何发生?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以冷战文化为背景来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家庭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人急不可待地掀起构建家庭生活的热潮。婚龄的骤减、结婚率的攀升和家庭数量的增加,给美国带来了"婴儿潮"。这种现象缘何发生?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以冷战文化为背景来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家庭复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家庭 婴儿潮 性别角色 家庭生活
原文传递
论国际私法的国际法和国内法性质 被引量:4
3
作者 崔灿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4-36,共3页
目前学术界对国际私法的属性存在激烈论争,有国际法论、国内法论和二元论观点。确定国际私法兼具国际法和国内法性质,不仅有利于统一的国际私法的出现与完善,而且走出了传统误区,在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之间最终找到最佳的平衡。
关键词 国际私法 国际法论 国内法论 二元论 国家主权 国际秩序
下载PDF
Transcending Domesticity:A Biographic Study on Sarah Orne Jewett
4
作者 庄义辉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2X期212-213,216,共3页
Following Showalter's division of the three phases in women's literary history, namely the"Feminine, Feminist and Female", this essay launches a biographic study on Sarah Orne Jewett, discussing how ... Following Showalter's division of the three phases in women's literary history, namely the"Feminine, Feminist and Female", this essay launches a biographic study on Sarah Orne Jewett, discussing how she transcends domesticity by embracing female friendship in life and writing a female culture i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ticity FEMALE CULTURE FRIENDSHIP
下载PDF
论《杰克·迈格斯》的男性气质 被引量:2
5
作者 龚静 向晓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彼得·凯里的《杰克.迈格斯》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冒险故事,故事情节却主要发生在家庭环境之内。小说中存在多个男性主人公,注重对男性人物身体特征的描写是它的另一大特色。本文围绕该小说的这些特点,借鉴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理论和... 彼得·凯里的《杰克.迈格斯》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冒险故事,故事情节却主要发生在家庭环境之内。小说中存在多个男性主人公,注重对男性人物身体特征的描写是它的另一大特色。本文围绕该小说的这些特点,借鉴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理论和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采用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研究《杰克·迈格斯》在性别层面的意蕴,着重分析凯里揭露帝国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背后隐藏的焦虑,质疑其文化霸权,重塑民族理想男性气质的表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迈格斯》 支配性男性气质 家庭 身体
原文传递
The panopticon prison as a “social condenser”:The study of the project for De Koepel prison by Rem Koolhaas/OMA (1979e1988) 被引量:1
6
作者 Elena Martinez-Millana Andrés Cánovas Alcaraz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2年第1期31-52,共22页
Rem Koolhaas/OMA carried out the study for De Koepel prison throughout a decade(1979-1988).However,only its initial stages(1979-1980)were disclosed and have been investigated.The hypothes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 Rem Koolhaas/OMA carried out the study for De Koepel prison throughout a decade(1979-1988).However,only its initial stages(1979-1980)were disclosed and have been investigated.The hypothes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Koolhaas implemented his dthend recent thesis present in Delirious New York(1978)on“life in the metropolis”and the“Culture of Congestion”in the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this project.Thus,this article has the aim of examining dby means of the documents compell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studyd how the project suggested transforming the domesticity of De Koepel prison into a“social condenser”of the contemporary metropolis.By doing so,it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sider the role of this project within the first decade of Koolhaas’career as an architect(1978-1989),and to establish that Delirious New York is,in fact,the theory on which it was based on when first conceived.This project anticipated the strategy and the methodology he implemented,at a later time,in other projects,offer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On this occasion,this diagrammatic investigation took place in Bentham’s Panopticon;reason why,he was then able to develop the reflections on heterotopias and prisons carried out by Fouc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ticity Collective housing Panopticon prison Social condenser
原文传递
寻迹“居家性”:现代美国住宅中的身份之谜1920年代-1970年代
7
作者 王为 《建筑师》 2022年第5期48-56,共9页
本文以20世纪20—70年代美国加州地区的现代住宅为例,聚焦于“形式”与生活氛围的塑造以及“功能”与社会身份的建构两方面,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试图以此揭示出,住宅史论述中关于“居家性”的解释,尽管一度被视为在“现代运动”过... 本文以20世纪20—70年代美国加州地区的现代住宅为例,聚焦于“形式”与生活氛围的塑造以及“功能”与社会身份的建构两方面,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试图以此揭示出,住宅史论述中关于“居家性”的解释,尽管一度被视为在“现代运动”过程中被贬抑的成分,但如果不将其仅仅局限于经由影像表现的一系列“风格化”的场景要素,那么至少在“中产阶级”的居住经验当中,就仍然有可能找到它的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史 居家性 社会身份 现代建筑 美国建筑
下载PDF
建构理想的家居 20世纪初期中国大众刊物中的现代居所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慰先 梁智勇 《时代建筑》 201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文章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建筑杂志与大众刊物中理想现代家居概念的变化。文章剖析了住宅设计在当时受到建筑师与其他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建筑的"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建筑... 文章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建筑杂志与大众刊物中理想现代家居概念的变化。文章剖析了住宅设计在当时受到建筑师与其他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建筑的"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建筑师相信优秀的住宅设计能够改善国民生活并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国建筑师将现代建筑视为现代化与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们也常常有选择地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用新的艺术形式刺激建筑行业与家居消费。该研究将注意力投向现代建筑史研究中常常忽略但却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阐明了知识在不同派系以及团体中的交流。文章认为对家居问题的广泛关注凸显了"家庭"这一概念在建构建筑话语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活 现代家居 住房 居住 住宅设计 建筑 中国
下载PDF
家居室内的双重性
9
作者 Charles Rice 孙倩 《时代建筑》 2003年第6期107-111,共5页
文章从双重性的情境出发研究了19世纪中产阶级家居室内的发展。这种双重性在以下方面得到强调室内不仅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空间类型,并且是这种空间的再现;它是物质体验和非物质体验的发生地,还被用来作为表达思维的工作过程。这些双重性... 文章从双重性的情境出发研究了19世纪中产阶级家居室内的发展。这种双重性在以下方面得到强调室内不仅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空间类型,并且是这种空间的再现;它是物质体验和非物质体验的发生地,还被用来作为表达思维的工作过程。这些双重性的表现常常被用来作为批评室内历史的传统写法,它们假定室内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识别的无时间性的空间。而本文提出一种方案,它将室内的历时性形成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发生在居住场景里的主体和室内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活 双重性 历史 居住 室内 视觉再现
下载PDF
本土、异域与形式的演变:从施蛰存的“妻子”谈起
10
作者 罗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6,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施蛰存对小说形式做出了拓展。其后期转向并非被动的,而是体现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和自发性。在施蛰存的创作中,以"妻子"为核心的"家庭生活"主题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主题在不同风格形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施蛰存对小说形式做出了拓展。其后期转向并非被动的,而是体现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和自发性。在施蛰存的创作中,以"妻子"为核心的"家庭生活"主题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主题在不同风格形式之间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家庭"可进一步被看作一种隐喻性结构:"家"本身包含了"本土"的意味,在施蛰存的小说中,它成为本土性与异域性竞争的场域,并以本土性的复归为最终趋向。从写作手法角度出发,正是通过心理空间的调整和压缩,"家"逐渐脱离超现实魔境,实现写实效果。也就是说,小说内部本土性和在地性的复原拓展到文本之外,呼应了作者对于传统文类形式和文学手法的重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本土性 异域性 心理描写
下载PDF
家庭、女性与美国早期公民道德建构——以《新英格兰故事》为例
11
作者 卢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1,共6页
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 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原文传递
居家新女性:凌叔华短篇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文化意义
12
作者 王一燕 《励耘学刊》 2016年第2期29-47,共19页
本文讨论凌叔华描写民国时期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城市家庭妇女生活的三部短篇小说:《女人》《无聊》《花之寺》。凌叔华素有中国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美誉,以短篇小说见长,尤其擅长描绘20世纪初中国大城市知识女性的家庭生活。... 本文讨论凌叔华描写民国时期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城市家庭妇女生活的三部短篇小说:《女人》《无聊》《花之寺》。凌叔华素有中国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美誉,以短篇小说见长,尤其擅长描绘20世纪初中国大城市知识女性的家庭生活。知识层家庭妇女在私密的日常生活中想象和践行的现代意念在凌叔华小说里俯首皆是,是妇女在家庭中变革作用的有力证明。本文将简要描述凌叔华小说中的家庭生活空间,并将其置于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研究的语境之下,意在凸显日常生活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想说明两个观点:一、家庭的现代性是民国时期社会现代性的重要方面,二、女性在家中创造并践行的现代性连带其文化形式从根本上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现代性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家务 日常 女性 民国
下载PDF
离散论视角下来华女传教士的天路历程——基于《异邦客》的文本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100,共9页
"离散"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理论,既指对历史上以犹太人为代表的被迫在故土之外寻求生存的散居族群以及相关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也指在对这些散居族群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以强调杂糅文化身份和超越逻辑为特点的文化理论体系。离散... "离散"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理论,既指对历史上以犹太人为代表的被迫在故土之外寻求生存的散居族群以及相关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也指在对这些散居族群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以强调杂糅文化身份和超越逻辑为特点的文化理论体系。离散论极大地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史料来源和方法论。作为一本女性离散者传记,赛珍珠的《异邦客》典型地再现了一位来华美国女传教士在跨国空间中与故土文化、宿主文化、职业、信仰博弈却最终客死异乡的生命史,揭示了女性离散者身处的文化困境和离散状态中男权体制的进一步加强。离散视角下的文本分析演示了新兴的跨国女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赛珍珠 《异邦客》 女传教士 天定齐家
原文传递
Domesticating Time: Gendered Temporalities in Hou Hsiao-hsien's Cafe Lumiere
14
作者 Song Hwee LIM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1期36-57,共22页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trope of domesticity/domesti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notions of gendered temporality in Hou Hsiao-hsien's Cafe Lumiere (2003). In dialogue with the Chinese writer Eileen Chang and Wester...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trope of domesticity/domesti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notions of gendered temporality in Hou Hsiao-hsien's Cafe Lumiere (2003). In dialogue with the Chinese writer Eileen Chang and Western theories about women's time and domestic temporality,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works of both Hou and Chang can be described as instances of ecriture feminine that interrogate an ambivalence toward domesticity. Drawing on Chantal Akerman's film in contrast to that of Hou, the article further demonstrates how the use of the cinematographic long take domesticates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the horror of everyday domesticity have been captured through what Rey Chow calls "feminine details." Finally, the present article argues that Cafe Lumiere domesticates a fear of domesticity and pregnancy through a reconfiguration of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a reversal of gender roles in its protagonists, and a privileging of aurality over visuality in its cinematic style, such that it presents the potential for a new kind of union and a new kind of futurity premised upon reordered gendered forms of tempo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leen Chang Hou Hsiao-hsien domesticity/domestication time/temporality gender ecriture feminine aurality Cafe Lumiere
原文传递
美国新教来华女传教士“边疆意识”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6,共8页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疆意识是由女性身份与宗教、国家、种族这三个外在强势身份共谋与反抗的结果。对其边疆意识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妇女运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协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意识 女传教士 天定齐家 天定使命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原文传递
“天定齐家”:美国新教妇女来华传教的社会性别逻辑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95,共6页
美国新教在华传教运动持续一个多世纪,女传教士占了半壁江山,其海外奋斗似乎有违二战前的两性社会空间分隔观。"天定齐家"说揭示了新教妇女"齐家"与"天定使命"间的话语共谋,以及她们通过海外传教方式打... 美国新教在华传教运动持续一个多世纪,女传教士占了半壁江山,其海外奋斗似乎有违二战前的两性社会空间分隔观。"天定齐家"说揭示了新教妇女"齐家"与"天定使命"间的话语共谋,以及她们通过海外传教方式打破两性空间分隔的社会性别逻辑。女传教士们在海外参与公共事务,同时维持海外居家的美国文化标准,并以自我牺牲的宗教品性向美国教众展示"纯正女性风范"的海外延伸,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身份的"双性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定齐家 天定使命 纯正女性风范 女传教士
原文传递
智能化产品的电话线接口设计
17
作者 杨晓林 邹光毅 《仪表技术》 2000年第5期16-17,33,共3页
介绍家庭智能化产品的各种电话接口的设计原理和线路。
关键词 家庭智能化产品 电话接口 DTMF 语音电路
下载PDF
作为观念的起居室——1910-1930年代中国城市中等阶级的居住与家庭
18
作者 诸葛净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94,共7页
探讨1910-1930年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起居室”在住宅形式转变中的作用,指出起居室蕴含的“一家人在一起”的理念,打破性别隔离、重构代际关系;以起居室为核心的居住形式,将“小”家庭的内向凝聚性物质化与空间化,是重塑家庭与社会... 探讨1910-1930年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起居室”在住宅形式转变中的作用,指出起居室蕴含的“一家人在一起”的理念,打破性别隔离、重构代际关系;以起居室为核心的居住形式,将“小”家庭的内向凝聚性物质化与空间化,是重塑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国家及住宅与城市关系的重要力量。但“新”从未完全取代“旧”,经过选择性的重新诠释,“新”才得以被广泛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居室 住宅 居住观念 家庭 中等阶级
原文传递
《历险记》中的“天定持家观”解析
19
作者 马新 王喆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历险记》是杰克·伦敦最具种族主义思想的长篇小说,成书于美国边疆封闭、海外扩张之际。作品通过对琼·拉克兰的形象塑造,为殖民历险叙事开辟了全新的社会性别空间,彰显了美国新女性在稳定殖民地“家园”、建构民族话语中发... 《历险记》是杰克·伦敦最具种族主义思想的长篇小说,成书于美国边疆封闭、海外扩张之际。作品通过对琼·拉克兰的形象塑造,为殖民历险叙事开辟了全新的社会性别空间,彰显了美国新女性在稳定殖民地“家园”、建构民族话语中发挥的“天定持家”作用,再现“天定持家观”的资本扩张本质。借助罗曼司叙事,作品暗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持家”、形成有效的殖民统治模式,引领读者对南太平洋地缘政治的关注热情。《历险记》对于研究伦敦社会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杂糅性,探讨美国海外扩张与“进步”思想的悖论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历险记》 “天定持家观”
下载PDF
何巴特“公司伴妻”书写与女性帝国离散者的话语困境
20
作者 朱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何巴特是20世纪以书写中国而曾与赛珍珠齐名的美国作家,来华后先在杭州的教会学校任教,后嫁给美孚石油公司在华销售代表,辗转中国各地近20年。何巴特擅长从美国商人的视角呈现中美文化接触地带的动荡与演进,勾勒了美国在华帝国离散者的... 何巴特是20世纪以书写中国而曾与赛珍珠齐名的美国作家,来华后先在杭州的教会学校任教,后嫁给美孚石油公司在华销售代表,辗转中国各地近20年。何巴特擅长从美国商人的视角呈现中美文化接触地带的动荡与演进,勾勒了美国在华帝国离散者的近代史,尤其让那些几乎在任何文本中都销声匿迹的"公司伴妻"群体显影,再现她们与"天定使命"帝国话语共谋的"天定齐家"努力,以及在帝国话语裂隙中流露的女性"反话语",对大公司剥夺海外女性主体性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巴特 公司伴妻 帝国离散 天定齐家 天定使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