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两地市小麦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怡 张佩佩 +4 位作者 马晓萌 傅露露 乔月娥 陈佩佩 李成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系统进化发现,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法国、美国的小麦白粉病菌的同源性极高,而与地域很近的周口小麦白粉病菌同源性却不高,推测小麦白粉病菌的进化可能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系统进化 扫描电镜 dna转录间隔 进化树
下载PDF
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病原的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怡 马晓萌 +3 位作者 张佩佩 傅露露 乔月娥 李成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5,共4页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河南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在扫描电镜下该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椭圆或圆柱形;采用真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扩增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河南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在扫描电镜下该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椭圆或圆柱形;采用真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扩增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其ITS序列与Erysiphe cruciferarum(韩国)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而聚在一个进化枝上。上述结果表明,周口地区油菜白粉病菌属于E.cruciferarum,与韩国甘蓝型油菜白粉病菌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白粉病病菌 扫描电镜 dna转录间隔
下载PDF
砀山梨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59
3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3 位作者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750-3758,共9页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比对分析,6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且该致病菌与台湾枣(Taiwan jujube)炭疽菌株(Colletotrichum sp.EXMQ-1;登录号FJ233185)、日本超市水果(Japanese fruit)炭疽菌株(Glomerella cingulata;登录号AB219012)和凤梨草莓(Fragaria ananassa)炭疽菌株(C.gloeosporioides;登录号EU200455)的rDNA-ITS序列一致;430g·L-1戊唑醇水悬浮剂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8种药剂处理,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结论】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常用药剂对该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砀山梨 炭疽病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抑菌药剂
下载PDF
灵芝菌株的DNA指纹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罗联忠 林树钱 +1 位作者 谢宝贵 林志彬 《食用菌学报》 2005年第3期7-13,共7页
CTAB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DNA,再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IGRⅠ-PCR RFLP)结合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30个灵芝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ⅡI、GRⅠ-PCR RFLP产生了47条带,其中42条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 CTAB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DNA,再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IGRⅠ-PCR RFLP)结合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30个灵芝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ⅡI、GRⅠ-PCR RFLP产生了47条带,其中42条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菌株分成七大类,包括紫芝、黑灵芝、树舌灵芝、薄树灵芝四大类,以及另外三个无法确定具体归属的类群,但没能将赤芝与松杉灵芝区分开。RAPD从247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并全部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的30个灵芝菌株全部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
下载PDF
藏红花腐烂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双 白洁 陈放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1-916,共6页
为明确藏红花腐烂病的病原真菌种类,对感病藏红花球茎进行发病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将获得的菌株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检测验证后,结合真菌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BLAST比较分析,发现尖孢镰刀菌株是藏红花腐烂病的主要致病菌.采用... 为明确藏红花腐烂病的病原真菌种类,对感病藏红花球茎进行发病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将获得的菌株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检测验证后,结合真菌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BLAST比较分析,发现尖孢镰刀菌株是藏红花腐烂病的主要致病菌.采用常用抑菌菌剂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测定,结果表明: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4种抑菌剂对病原菌抑菌率达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 腐烂病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抑菌药剂
原文传递
野生红果枸杞白粉病菌的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淑雅 徐克东 +3 位作者 吴建新 王伟 杨灿 李成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79-83,共5页
为白粉病菌的系统进化、致病机理及防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基因资源,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科赫法则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周口地区野生红果枸杞白粉病的致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 为白粉病菌的系统进化、致病机理及防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基因资源,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科赫法则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周口地区野生红果枸杞白粉病的致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12.5~16)μL×(17.5~21.5)μL。其克隆获得目的序列长度为548 bp(GenBank:KX579506.1),与已报道的穆氏节丝壳属白粉病菌JX546296.1、AF073358.1、AF455748.1和AB022380.1的ITS序列同源率分别为86.39%、87.21%、86.68%和80.19%。初步确定该病原菌属穆氏节丝壳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白粉病菌 科赫法则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穆氏节丝壳属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菌效应因子NIS1-PCR-RFLP标记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3
7
作者 欧阳超 刘思珍 +6 位作者 满益龙 盛家伟 陈岳 张鑫 刘勇 张德咏 谭新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73-2481,共9页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 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 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个组群,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gloeosporioides和C.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acutatum为292 bp,C.capsici为685 bp,C.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结论】研究建立的NIS1-PCR-RFLP标记系统可简便、直观地区分不同辣椒炭疽病菌的差异,有望发展成为真菌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田间辣椒炭疽病菌种群的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菌 效应因子NIS1 PCR-RFLP 标记系统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rdna-ITS)
下载PDF
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的rDNA-ITS2序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易 唐灿 +4 位作者 傅俊江 成竞梁 张春 刘芳 何峰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09-1715,共7页
目的:利用r DNA-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对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进行快速鉴定。方法:对研究材料ITS2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 Code Aligner拼接后,... 目的:利用r DNA-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对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进行快速鉴定。方法:对研究材料ITS2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 Code Aligner拼接后,序列变异位点采用PAUP 4.0b1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EGA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构建邻接(NJ)树,再利用已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对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ITS2序列长度为201~235 bp,系统发育树上显示不同来源的样本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各聚一支,表现出单系性;而同时又与混伪品明显分开。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r DNAITS2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定栀子及其近缘茜草科植物、混伪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茜草科 Rdna-ITS2 dna转录间隔 药材dna鉴定 二级结构 植物分子鉴定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应用ITS2条形码及种子形态鉴定柴胡属种子 被引量:16
9
作者 戚文涛 李剑超 +2 位作者 王晨 罗容 刘长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0-177,共8页
目的: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准确鉴定柴胡属种子。方法:收集41份市售柴胡属种子和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15个品种75条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 目的: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准确鉴定柴胡属种子。方法:收集41份市售柴胡属种子和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15个品种75条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种子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双向测序得ITS2序列。基于BLAST法,邻接(NJ)系统进化树法,Kimura双参数模型(K2P)遗传距离法和ITS2序列二级结构进行物种鉴定。结果:不同基原的柴胡属种子在长、宽、横切面及千粒重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柴胡种子的ITS2序列有2个种内变异位点,3种单倍型,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9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32;NJ系统进化树中柴胡和狭叶柴胡分别聚为独立一支,具有良好的单系性;ITS2序列二级结构可以弥补NJ树在变种鉴定方面的不足。41份柴胡属种子样品中有30份柴胡,3份狭叶柴胡,5份三岛柴胡,2份藏柴胡及1份小叶黑柴胡。结论:市售柴胡种子存在来源多样、基原混乱的问题。基于ITS2条形码和种子形态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柴胡属种子,为制定柴胡种子质量标准,规范柴胡种植,从源头解决柴胡药材质量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药用植物种子或者种子类药材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属 种子 传统形态学 dna条形码 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ITS2) 二级结构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北柴胡种子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晴 谢红波 +4 位作者 央拉 魏妙洁 石林春 刘金欣 赵春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82-189,共8页
目的:建立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种子分子鉴定方法,保障北柴胡栽培种子的物种准确。方法:收集北柴胡及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种子、市售北柴胡种子样品共59份,探究不同取样量和不同水浴条件对种子DNA提取质量的影响,... 目的:建立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种子分子鉴定方法,保障北柴胡栽培种子的物种准确。方法:收集北柴胡及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种子、市售北柴胡种子样品共59份,探究不同取样量和不同水浴条件对种子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建立柴胡属种子DNA提取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双向测序得ITS条形码序列。从GenBank下载34条北柴胡、红柴胡、黑柴胡等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ITS序列,丰富北柴胡种子鉴定数据库;利用MEGA-X10.0.5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并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考察ITS序列对北柴胡种子的物种鉴定能力;基于BLAST方法和NJ系统发育树法对市售北柴胡种子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结果:共获得59条北柴胡、红柴胡、三岛柴胡及市售北柴胡种子的ITS序列,北柴胡ITS序列可分为6个单倍型,包含7个变异位点,NJ系统发育树表明北柴胡所有单倍型可形成独立的枝,与所收集样品中其他柴胡属栽培物种可相互区分,具备北柴胡种子物种鉴定能力。基于ITS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9份市售北柴胡种子中有3份为三岛柴胡,伪品率15.8%。结论:基于ITS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可靠地鉴定北柴胡种子及其易混品,可为我国中药材种子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种子 dna条形码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ITS)序列 分子鉴定 混伪品 三岛柴胡
原文传递
基于ITS2序列的藁本与常见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婷 姚辉 陈士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418-423,共6页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要混伪品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差异性范围为5.7%~35.3%。根据ITS2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药材藁本的样品紧密的聚在一起,和其混伪品可以明确区分,支持率为100%。此外,ITS2的二级结构可作为鉴定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种的一个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学及分类学意义。本研究表明rDNA ITS2序列分析可作为药材藁本与混伪品的一种有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 混伪品 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rdna ITS2)
下载PDF
艾叶及其常见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恩波 孙稚颖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43期4037-4039,共3页
目的:对艾叶及其几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直接测序,对艾及其8种混伪品进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片段2(ITS2)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系统发育软件MEGA4.0进行相关数... 目的:对艾叶及其几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直接测序,对艾及其8种混伪品进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片段2(ITS2)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系统发育软件MEGA4.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同时利用邻接(NJ)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艾叶基原植物艾ITS2序列长度为225 bp,种内平均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0.000)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0.022);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艾具有单系性,同时又与其他混伪品明显分开。结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别中药材艾叶及其混伪品,可为其质量评价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重要的分子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蒿属 dna条形码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片段2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美洲狮和亚洲黑熊蛔虫ITS序列扩增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贺现辉 陈武 +3 位作者 何乐天 王培园 袁子国 林瑞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45,共5页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ITS-2和5.8S序列,亚洲黑熊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转移拜林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2序列,并首次获得样品的ITS-1与5.8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蛔虫样品为狮弓首蛔虫,亚洲黑熊体内蛔虫样品为转移拜林蛔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狮 亚洲黑熊 蛔虫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高良姜及其混淆品rDNA ITS序列的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8
14
作者 庞启华 严萍 赵树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68,共6页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 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混淆品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序列分析 鉴别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的何首乌PCR-RFLP分子鉴别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传进 赵树进 +1 位作者 赵振华 呙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8,83,共6页
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其混淆品毛脉蓼、翼蓼及耳叶牛皮消ITSI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18.10%和42.20%,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0%、19.40%和43... 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其混淆品毛脉蓼、翼蓼及耳叶牛皮消ITSI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18.10%和42.20%,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0%、19.40%和43.90%;而何首乌种内各居群间ITS1和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0.00%~2.13%和0.00%~1.03%.基于何首乌及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的差异,找出一个位于ITS2间隔区的何首乌特征性M6I酶切位点,用M6I酶对何首乌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酶切后得到含约531bp和109bp的两片段的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图谱,而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不能被NsbI酶切,故图谱呈单一条带.利用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何首乌及其混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分子鉴别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PCR—RFLP
下载PDF
基于rDNA-ITS序列的天门冬拟茎点霉与相似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松茂 陈振东 +2 位作者 林秀香 郑少缘 余智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7,共6页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拟茎点霉 拟茎点霉属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基于ITS分析云南光叶桑和钦州长果桑在桑属中的亲缘关系及分化时间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仁芳 陈祥平 +3 位作者 范小敏 陈家元 刘泽听 虞志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共6页
云南光叶桑、钦州长果桑在形态分类学上均属同一桑种Morus macroura。通过PCR扩增2份地方品种资源材料的ITS序列并分析序列差异及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各自在桑属中的遗传分化关系。2份材料的ITS序列长度均为576 bp,其中:云南光叶桑的G+... 云南光叶桑、钦州长果桑在形态分类学上均属同一桑种Morus macroura。通过PCR扩增2份地方品种资源材料的ITS序列并分析序列差异及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各自在桑属中的遗传分化关系。2份材料的ITS序列长度均为576 bp,其中:云南光叶桑的G+C含量为59.90%,碱基序列45位A变G,560位T变G,与昆明奶桑(Morus macroura)、荥经川桑(Morus notabilis)、云南毛叶奶桑(Morus macroura var.mawa)、云南长穗桑(Morus wittiorum)、云南奶桑(Morus macroura)、雅安华桑(Morus cathayana)同在第Ⅰ类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钦州长果桑的G+C含量为59.72%,碱基序列45位为A,560位T变G,与云南华桑(Morus cathayana)同在第Ⅱ类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应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云南光叶桑与荥经川桑、雅安华桑、云南长穗桑的分化时间为8.23 Ma,钦州长果桑与云南华桑的分化时间为9.67 Ma,二者起源的地质年代是新第三纪中新世与上新世之交,是为了抵御地球寒冷、旱化,向南、向山地迁移形成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桑属 云南光叶桑 钦州长果桑 亲缘关系 分歧年代
下载PDF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1349,共9页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形态学特征 致病性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
下载PDF
山东省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飞 郭秀霞 +6 位作者 程鹏 王海防 刘丽娟 杨培培 赵玉强 王怀位 公茂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在山东省的济南、济宁、青岛、聊城、临沂、淄博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采集淡色库蚊成蚊,并取实验室选育的抗氯氰菊酯与抗敌敌畏品...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在山东省的济南、济宁、青岛、聊城、临沂、淄博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采集淡色库蚊成蚊,并取实验室选育的抗氯氰菊酯与抗敌敌畏品系成蚊,提取蚊虫DNA,PCR扩增淡色库蚊的r DNA-ITS2,PCR产物纯化后连接至p MD19-T载体进行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r DNA-ITS2基因多态性。结果 PCR特异扩增山东省6个不同地理株及南京市和实验室2个不同品系的淡色库蚊r DNA-ITS2区域,获得460 bp左右的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淡色库蚊r DNA-ITS2出现36个变异位点,表现出基因的多态性,其r DNA-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转换、颠换和缺失。结论山东省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抗性的淡色库蚊在r DNA-ITS2区出现遗传多态性,可能与蚊虫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库蚊 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16个产地地乌药材的系统鉴定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鑫 王旭 +6 位作者 刘曼 裴红 朱志国 黄必胜 刘义飞 宋成武 胡志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32-139,共8页
目的:构建地乌药材基原物种系统鉴定体系,并对全国16个产地的地乌药材进行综合品质评价,为地乌药材产地选择及临床用药安全奠定基础。方法:使用传统鉴别方法结合DNA条形码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分子鉴定技术快速鉴别地... 目的:构建地乌药材基原物种系统鉴定体系,并对全国16个产地的地乌药材进行综合品质评价,为地乌药材产地选择及临床用药安全奠定基础。方法:使用传统鉴别方法结合DNA条形码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分子鉴定技术快速鉴别地乌药材真伪,并基于HPLC-UV对地乌药材中5个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1%三氟乙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传统鉴别及DNA条形码快速鉴别技术均能准确鉴别地乌药材真伪。BLAST比对分析发现,16个产地地乌药材均与林荫银莲花Anemone flaccida具有最大相似度;基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表明湖北恩施板桥镇的地乌药材中5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含量之和最高(10.59%),其次为贵州毕节赫章(6.28%)和湖北长阳都镇湾(5.64%)。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地乌药材传统鉴定技术的有效补充,该鉴别体系可保障地乌药材基原准确及临床用药安全。HPLC多指标成分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产地中,湖北恩施、长阳、五峰,贵州毕节和重庆金佛山的地乌药材质量较优,可作为地乌药材的重要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乌 传统鉴定 dna条形码 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ITS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质量评价 产地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