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2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江上游河流水化学的影响因素及DIC来源 被引量:75
1
作者 李甜甜 季宏兵 +1 位作者 江用彬 王丽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4-775,共12页
对赣江上游38处水体采样点的水化学特征和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其总溶解质浓度较低,其中,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Si的浓度较高,表征了典型硅酸盐地区河流的水化学组成特征。通过海盐校正分析得出,研... 对赣江上游38处水体采样点的水化学特征和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其总溶解质浓度较低,其中,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Si的浓度较高,表征了典型硅酸盐地区河流的水化学组成特征。通过海盐校正分析得出,研究区大气降水对河水溶解质的贡献率为11.5%,扣除降水的贡献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赣南流域受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强烈,同时由于受附近盐矿的影响,蒸发盐岩的风化作用显著。另外,根据!13C溶解无机碳DIC的测量值约为-8.35‰~-13.74‰,平均为-11.65‰,利用质量平衡计算得出,研究区DIC的主要来源,约68.5%来自于土壤CO2,31.5%来自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进而得出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消耗的土壤CO2为2.11×105mol/yr·km2,来自碳酸盐本身的HCO-3含量为9.6×104mol/yr·km2。由于地理位置和流域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差异,各支流DIC来源的比例亦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上游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 Δ^13C
下载PDF
硫酸侵蚀碳酸盐岩对长江河水DIC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军 刘丛强 +3 位作者 李龙波 李思亮 王宝利 B.CHETELAT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5-313,共9页
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河水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研究。河水阳离子组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 3-、SO42-为主,水化学组成主要受流域碳酸盐岩矿物的化学侵蚀控制。DIC含量为0.3~2.5 mmol/L,从上游到... 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河水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研究。河水阳离子组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 3-、SO42-为主,水化学组成主要受流域碳酸盐岩矿物的化学侵蚀控制。DIC含量为0.3~2.5 mmol/L,从上游到河口逐渐降低。δ13CDIC值为-12.0‰~-3.4‰,与DIC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H2CO3溶解碳酸盐岩是控制河水DIC来源及其δ13CDIC组成的主要机制。H2SO4溶解碳酸盐岩加剧了流域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一方面导致了河水的DIC含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使河水的δ13CDIC值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硫酸侵蚀 长江
下载PDF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3例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林琼霞 左绪磊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0-371,共2页
关键词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危重患儿DIC与肝素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48
4
作者 袁壮 《小儿急救医学》 2001年第4期203-205,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肝素 药物治疗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al under different mining rates:A case study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field testing 被引量:47
5
作者 Mingzhong Gao Jing Xie +5 位作者 Yanan Gao Wenyong Wang Cong Li Bengao Yang Junjun Liu Heping X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825-841,共17页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t dry rock,the research on thermal fatigue damage caused by thermal shock of cold and heat cycles is the basis that ensures the long-term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but there are 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t dry rock,the research on thermal fatigue damage caused by thermal shock of cold and heat cycles is the basis that ensures the long-term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but there are not enough relevant studies at present.Based on this,the thermal damage tests of grani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250,350,450°C)and quenching cycles(1,5,10,15 cycles)were carried out.Preliminary reveals the damage mechanism and heat transfer law of the quenching cycle effect on hot dry rock.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cycles,the uneven thermal expansion of minerals and the thermal shock caused by quenching promote the crack development of granite,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P-wave velocity,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ranite.Meanwhile,the COMSO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of hot dry rock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It conclude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quenching cycles reduced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the granite,especially more than 10 quenching cycles,which also reflects that the thermal fatigue damage leads to a longer time for the temperature recovery of the hot dry rock mass.In addi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tt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rmal conductivity,temperature and cycle number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can better reveal the change rul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fter quenching thermal fatigue effect of hot dry rock.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ot dry rock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rate Loading rate Fracture evolution Mining pressur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dic
下载PDF
川芎嗪、当归注射液对DIC大鼠血小板功能和器官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福龙 李继红 +3 位作者 刘艳凯 杜舒婷 张玉平 姜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09-910,共2页
关键词 当归注射液 川芎嗪 器官血流量 血小板功能 dic 大鼠 活血化瘀中药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层状复合岩体冲击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杨仁树 李炜煜 +2 位作者 方士正 朱晔 李永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47-1757,共11页
为探究岩石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层状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波阻抗差别较大的红砂岩和灰砂岩'拼接'成层状复合岩体试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分别对灰砂岩靠近入射杆和红砂岩靠近入射杆2种情况进行不同冲击... 为探究岩石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层状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波阻抗差别较大的红砂岩和灰砂岩'拼接'成层状复合岩体试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分别对灰砂岩靠近入射杆和红砂岩靠近入射杆2种情况进行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压缩试验,对比研究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如硬2种情况下复合岩体应力波传播特征、动态应力–应变关系以及能量耗散规律。理论分析复合岩体的受力特征和强度条件,同时结合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DIC)试验系统对复合岩体的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2)相同冲击速度下,受波阻抗匹配关系影响,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入硬时复合岩体动力学特性差异性明显。但是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趋于一致。(3)复合岩体两部分岩石破坏程度和破坏形式明显不同。波阻抗小的红砂岩破坏程度较波阻抗大的灰砂岩更为剧烈。红砂岩以剪切破坏为主,且交界层面处红砂岩后于其他区域红砂岩发生破坏;灰砂岩以张拉破坏为主,高速下产生局部剪切破坏,且交界层面处灰砂岩先于其他区域灰砂岩发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状复合岩体 SHPB dic 波阻抗 应力波 能量耗散
原文传递
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8
作者 马春会 潘勤 田兆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0-394,共5页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dic
下载PDF
羊水栓塞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9
作者 靳家玉 杨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羊水栓塞 发病机制 血循环 研究进展 分娩过程 休克 肺栓塞 病因 重症 dic
原文传递
中药柴胡抗细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萍 杨芳寅 +1 位作者 周素文 马汉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27-628,共2页
关键词 实验研究 柴胡 细菌内毒素 血管内弥漫性凝血 中药药理
下载PDF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C)在材料形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1
11
作者 陈亚军 孙胜洁 季春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100,共11页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C)由于其非接触、全场化的测量方式,与其他光测方法相比,具有自动化、光路简单、普适性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多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中,但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测量精确性不确定、高温实验测...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 DIC)由于其非接触、全场化的测量方式,与其他光测方法相比,具有自动化、光路简单、普适性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多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中,但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测量精确性不确定、高温实验测量误差大、大曲率物体可测面积有限等问题。综述了3D DIC在不同种类材料常规力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3D DIC、传统引伸计测量结果及有限元模拟结果,验证该技术精确性;由于高温和大变形测量中3D DIC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故重点介绍了高温散斑制备和多相机DIC等最新技术进展;指出在散斑对测量精度影响、微应变尺度测量、环境因素对测量效果干扰以及在军事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等方面还需对3D DIC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dic 形变测量 高温环境 多相机dic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断 被引量:31
12
作者 彭作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8-342,共5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前期诊断
原文传递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娜 温兰玲 刘丽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1-502,共2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孕产妇急危症之一,抢救不及时将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我们根据产科DIC的病理特点,在救治过程中重视了纤维蛋白原的应用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我院12例DIC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产科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分析 dic
原文传递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21例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秀果 张莉英 +2 位作者 吕晓亮 马壮 张建荣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于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东莞市厚街医院各种原因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21例。其中胎盘早剥合并DIC10例,部分性胎盘植入8例,...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于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东莞市厚街医院各种原因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21例。其中胎盘早剥合并DIC10例,部分性胎盘植入8例,子宫下段裂伤3例。结果2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0±5)min,栓塞术后平均止血时间(10.0±3.2)min。均抢救成功并保留了子宫,近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具有止血快,且能保留子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产后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 dic
原文传递
产科DIC中肝素应用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9
15
作者 宋鹤兰 《铁道医学》 2001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肝素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 1980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发生的 2 1例DIC(其中使用肝素 16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实验室检查确诊前使用肝素 5例 ,确诊后使用肝素 11例。首剂肝素...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肝素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 1980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发生的 2 1例DIC(其中使用肝素 16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实验室检查确诊前使用肝素 5例 ,确诊后使用肝素 11例。首剂肝素用量为 6 .2 5~ 5 0mg ,间隔 4~ 6h使用 1次 ;一般用药 2~ 4次 ,最多用药 6次 ;肝素总量为 2 5~ 30 0mg ,平均为85mg。孕产妇抢救成功 13例 ,死亡 3例 ,死亡率 18.75 %。围生儿 16例 ,死亡 5例 ,死亡率为 31.2 5 %。结论 在DIC的救治中 ,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以及肝素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应用肝素要早 ,从小剂量、微剂量开始 ,间歇性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学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肝素 临床使用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16
作者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666-1668,共3页
目的 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DIC患者 18例 (DIC组 )、DIC疑诊组 10例 (DIC疑诊者 )和正常人 2 0例 (正常对照组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 以上三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199.1... 目的 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DIC患者 18例 (DIC组 )、DIC疑诊组 10例 (DIC疑诊者 )和正常人 2 0例 (正常对照组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 以上三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199.12± 1872 .90 )ng/ml、(89.80± 173.5 8)ng/ml、(182 .5 7± 4 5 .76 )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 0 .2 0 % ,94 .4 %。DIC组血浆FDP和D 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 ,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 ,血浆D 二聚体和FDP升高的 5例DIC疑诊者有 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 ,监测 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P D-二聚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新生儿危重症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及处理 被引量:25
17
作者 邵肖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66-268,共3页
新生儿危重症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及处理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邵肖梅DIC在危重新生儿中是极为常见的问题,是新生儿严重出血的常见原因,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新生儿DIC的病因及临床表现DIC常发... 新生儿危重症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及处理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邵肖梅DIC在危重新生儿中是极为常见的问题,是新生儿严重出血的常见原因,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新生儿DIC的病因及临床表现DIC常发生在有原发疾病的危重新生儿中,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危重症 并发症 dic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中药的抗内毒素作用研究进展(续)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邓文龙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1988年第4期45-48,共4页
四、拮抗内毒素的其它毒性作用 除休克死亡、急性DIC外,一些中药对内毒素对机体的其它毒性作用,如发热、血细胞改变、胃肠功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损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效果。 1.发热 内毒素是最重要的外热源,发热是... 四、拮抗内毒素的其它毒性作用 除休克死亡、急性DIC外,一些中药对内毒素对机体的其它毒性作用,如发热、血细胞改变、胃肠功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损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效果。 1.发热 内毒素是最重要的外热源,发热是机体在内毒素作用下最敏感的表现之一,发热反应一直用作考察内毒素存在的可靠指标。在临床上,发热反应又是急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内毒素作用 方剂 RES 方药 大鼠 dic 凝血 内毒素性休克 中药 诱生 吞噬活性 参麦液 灭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现状:ISTH/SSC最新共识解读 被引量:25
19
作者 阮晓岚 李胜 +4 位作者 孟详喻 翁鸿 敖绪斌 姜道滋 高清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993-999,共7页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SC)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定义为“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内凝血活化,其凝血紊乱可源于微血管损伤亦可导致微血管损伤,严重情...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SC)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定义为“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内凝血活化,其凝血紊乱可源于微血管损伤亦可导致微血管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致使器官功能衰竭。2012年,DIC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上述定义基础上融入了“微血管体系损伤”的概念,提出了新的DIC概念,即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诊断 治疗 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共识
原文传递
产科急性DIC的诊断及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5
20
作者 潘用宾 杨品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产科 dic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