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强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10
1
作者 颜蕊 王兰炜 +3 位作者 胡哲 刘大鹏 张兴国 张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8-511,1,共14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结果发现,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结果发现,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西方向离子温度明显升高,震前4天(5月8日)VLF磁场低于200Hz的频段范围频谱在震中2°以内有明显突升;智利地震前9天(2月18日)震中北东方向离子温度有剧烈扰动,震前4天(2月23日)VLF磁场100—160Hz频段范围内出现突升;海地地震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但地震发生当天(震后约4—5小时)的Ti,40—160Hz频段电场频谱,以及120—480Hz磁场频谱均有明显突升,应为地震发生后能量释放所引起.分析认为,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等各种情况的不同,其地震前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的异常变化是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引起的,但在数据处理中已尽可能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吻合,因此本文发现的异常可能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离子温度(Ti) VLF频段频谱 电场磁场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前空间电离层VLF电场异常现象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学民 申旭辉 +4 位作者 欧阳新艳 蔡晋安 黄建平 刘静 赵庶凡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4-1032,共9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空间电场频谱资料,提取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可能存在的电场异常信息。首先利用轨道的重访特性分析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固定纬度点(31°N)的VLF电场信号2年多的正常频谱变化背景,结果显示1~6月各频...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空间电场频谱资料,提取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可能存在的电场异常信息。首先利用轨道的重访特性分析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固定纬度点(31°N)的VLF电场信号2年多的正常频谱变化背景,结果显示1~6月各频点变化比较稳定,但在7~10月份各频点谱值扰动比较剧烈,存在整体幅度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因此电场可能存在年周期变化。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2008年4月1日~5月12日震中区上空2000km范围内所有夜间的降轨轨道在北纬31°记录的电场所有频点资料,计算结果显示震前1周内即5月6~10日相对4月份呈现明显的电场能量增强现象,增强幅度达到3σ,频率集中分布在2~6kHz范围内,异常区域的空间统计分布反映该电场增强现象位于震中以南较大范围内。这次异常发生在空间电磁活动平静时期,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最后讨论了空间地震电场异常的可能形成机理,对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的深入认识还需要地基和空间的联合立体观测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VLF电场 demeteR卫星 电离层异常
下载PDF
玉树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现象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学民 刘静 +3 位作者 赵必强 徐彤 申旭辉 姚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2-829,共8页
分析了玉树地震前地基电离层探测临界频率、GPS TEC和卫星探测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等多个参数的扰动变化信息,研究了不同高度异常变化的时空关联性.分析发现,在地震前一天的4月13日,多个电离层参量出现同步扰动异常,电离层临界频率f_0F_2... 分析了玉树地震前地基电离层探测临界频率、GPS TEC和卫星探测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等多个参数的扰动变化信息,研究了不同高度异常变化的时空关联性.分析发现,在地震前一天的4月13日,多个电离层参量出现同步扰动异常,电离层临界频率f_0F_2异常相对滑动中值增大40%,异常空间上存在从震中东南向西南漂移的特性;GPS TEC异常增强15TECU(1 TECU=10^(16)m^(-2))左右,分布于震中南部经度15°范围内,且有明显的磁共轭效应;DEME TER观测的原位氧离子密度N_i(O+)4月13日为1—4月中最强的一天,异常分布偏向赤道区,但仅局限在30°—50°左右的经度范围内.综合三个参量的异常特征发现,无论是空间的局地性还是时间上的密切关联均反映这次电离层扰动可能与玉树地震孕育有关.结合其他观测信息,进一步探讨了这次地震孕育过程的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GPS TEC f0F2 氧离子密度 demeteR卫星
下载PDF
智利8.8级地震的震前电子浓度扰动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静 万卫星 +4 位作者 黄建平 张学民 赵庶凡 欧阳新艳 泽仁志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17-2725,共9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数据,在识别2级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对1级数据进行滑动中值处理、纬度变化分析以及空间差值研究,发现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的震前震中区上空附近有异常变化:20日距离震中1500 km处电子浓度升高,24日电子浓度降低...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数据,在识别2级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对1级数据进行滑动中值处理、纬度变化分析以及空间差值研究,发现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的震前震中区上空附近有异常变化:20日距离震中1500 km处电子浓度升高,24日电子浓度降低;25、26日电场、磁场及部分等离子体参量呈现同步扰动;26日2条轨道的电子浓度值出现高于背景值的异常;27日震前4小时在磁赤道附近出现电场频谱下降,等离子体参量强烈扰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地震 demeteR卫星 电离层电子浓度
下载PDF
汶川MS8.0级大震前天基与陆基电场资料联合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4 位作者 范莹莹 刘君 谭大诚 陈军营 解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76-2884,共9页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2个量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汶川地震发生.(2)陆基电场方面,中法合作的松山台从4月25日~29日开始出现电场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成都台、陇南台和天水台在4月10日~14日开始出现了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天水台和陇南台边际谱增强现象出现时间与成都台相差不大,但结束时间不完全相同,松山台、天水台的结束时间要早于陇南台和成都台.(3)陆基和空间电场边际谱出现增强现象的时间来看,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天基和陆基电场 联合应用研究 边际谱 demeteR卫星
下载PDF
普洱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刘静 钱家栋 蔡晋安 赵庶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36,共13页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马鞍和平缓状,这些形态在各个季节都可能出现,但每个季节有相对集中的形态;③Ne空间图象在震前30天内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值,异常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地震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空间出现的异常信息确与本次地震有关;④Ne重访轨道曲线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识别判定地震异常提供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地震 demeteR卫星 电子密度(Ne) 季节变化 地震异常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智利7.9级地震前的电离层电磁扰动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3 位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蔡晋安 赵庶凡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6-1203,共8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离层电磁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14日智利7.9级地震前10天内的电磁信号记录,结果发现在震前1周内,低频电磁扰动开始在比较宽的纬度范围内增强,震前3天异常信号幅度达到最大,并在低纬度地区尤其突出.以5天为间...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离层电磁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14日智利7.9级地震前10天内的电磁信号记录,结果发现在震前1周内,低频电磁扰动开始在比较宽的纬度范围内增强,震前3天异常信号幅度达到最大,并在低纬度地区尤其突出.以5天为间隔,比较分析了多参量的空间图像,发现在震前5天异常幅度和范围扩大,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地带.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的异常信号与孕震区电磁辐射信号增多及空间加热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 卫星 电离层 电磁扰动
下载PDF
地震电磁卫星电离层扰动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3
8
作者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张永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介绍了法国DEME-TER卫星及其相关的统计研究和震例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地震电离层扰动前兆震例研究的一般步骤,介绍了地震孕育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异常信息向电离层传播的可能途...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介绍了法国DEME-TER卫星及其相关的统计研究和震例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地震电离层扰动前兆震例研究的一般步骤,介绍了地震孕育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异常信息向电离层传播的可能途径,包括化学途径、声学途径和电磁途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在地震发生前几个小时至几天或几个月电离层扰动被探测到,但是地震电离层扰动前兆能否作为地震预报方法,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地震电离层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地震电离层扰动 统计研究 震例研究
下载PDF
空间电磁卫星的粒子探测与汶川地震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新乔 马宇蒨 +9 位作者 王焕玉 卢红 张学民 王平 石峰 徐岩冰 黄建平 孟祥承 王辉 赵小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7-2344,共8页
通过电磁卫星研究地震与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的电磁场等参数的变化关系作为地面地震预报研究的补充,是近年来研究地震规律和预报方式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空间带电粒子的相关特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上的高... 通过电磁卫星研究地震与空间电离层和磁层的电磁场等参数的变化关系作为地面地震预报研究的补充,是近年来研究地震规律和预报方式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空间带电粒子的相关特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上的高能电子探测器在2008年间的探测数据,特别是在我国汶川地震前后的数据,研究了内辐射带高能电子在东西经度方向漂移的情况;地震前后汶川上空及不同经纬区域范围内空间电子能谱的变化;以及汶川地区的余震与空间电子通量在短时标上的关联.发现在90~600 keV能区,90°E~110°E,47°N~49°N的汶川北部区域,地震当天与地震前后几天的能谱有明显差别;在VLF发射站引起的电子沉降带上的能谱在地震前有显著低能段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高能粒子探测器 地震 电磁 电子漂移
下载PDF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统计分析全球M_w≥7.0地震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异常 被引量:13
10
作者 闫相相 单新建 +1 位作者 曹晋滨 汤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现象一般出现在震前1~5天内,也有部分地震前出现两次及以上扰动现象.分析表明,在赤道和中低纬地区更容易观测到明显的电子浓度扰动,即异常震例基本发生在纬度±40°以内(18次),更是以±20°内居多(13次).此外,震源深度对电子浓度扰动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震级大小则与扰动幅度基本上呈正相关;震前出现的电子浓度异常有时会受到地磁活跃的共同影响,此时的扰动幅度一般较大.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联合地基和天基手段共同观测,并从机理上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离层电子浓度 强震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电磁卫星地震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5 位作者 申旭辉 刘静 王亚璐 黄建平 赵庶凡 欧阳新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7,共20页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于2004年发射,2010年底结束运行,共在轨飞行6.5年,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为地震...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于2004年发射,2010年底结束运行,共在轨飞行6.5年,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发表文章上百篇,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CSES卫星 地震电磁扰动 卫星数据分析
下载PDF
地面VLF波穿透电离层的能量衰减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庶凡 廖力 张学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04-3014,共11页
地面VLF人工源可以导致辐射带高能粒子沉降.为研究辐射带粒子加速和沉降机制,乃至实现对辐射带电子"人工控制"的设想,需要在精确计算得到VLF人工源在电离层激发电磁场能量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哨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调制作用.以... 地面VLF人工源可以导致辐射带高能粒子沉降.为研究辐射带粒子加速和沉降机制,乃至实现对辐射带电子"人工控制"的设想,需要在精确计算得到VLF人工源在电离层激发电磁场能量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哨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调制作用.以往计算VLF人工源在电离层中激发的电磁场能量分布多基于Cary给出的波导中VLF波衰减率和Helliwell提出的经典电离层吸收曲线,但近期研究表明,这些模型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差.本研究建立了地面VLF信号穿透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模型,将计算结果与DEMETER卫星记录的NWC通讯台激发的电磁响应进行对比.虽然模型没有考虑电离层参数水平不均匀性,但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观测值也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经过验证的全波模型计算了不同地磁参数、电离层参数情况下,不同辐射特性的地面VLF辐射在波导中的衰减和穿透电离层时D/E区的吸收值,探讨了上述参数对电磁波能量在波导和D/E区中衰减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VLF人工源 demeteR卫星 电离层渗透模型 全波解 电离层吸收
下载PDF
Spectral features of geomagnetic low point displacement and its mechanism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3 位作者 王亚丽 赵旭 欧阳新艳 赵庶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4-483,共10页
In this paper,Changli station in Hebe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in which the minute data of geomagnetic Z compon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ectral values of its main frequencies during normal time,geomagneti... In this paper,Changli station in Hebe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in which the minute data of geomagnetic Z compon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ectral values of its main frequencies during normal time,geomagnetic storm time and low point displacement time interval respectively. After fitting of ten high spectral values to loga-rithmic functions,it is found that,by using same length of data,the spectral values at geomagnetic storm time in-crease appare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at normal time,especially at the high frequency segment. While low point displacement occurred,the spectral values at high frequency are approximate to those at normal time,but at period above 4 hours they are mostly lower than those at normal time. Comparison of accumulating of some FFT results at low point displacement and normal time shows that,spectral values at periods of 8.5 and 13.7 hours increase at low point displacement time relative to those at normal time. Compared with the images of Ne observed at DE-METER satellite,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geomagnetic low point displacement is well correspond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Ne in ionosphere. Finally it was discussed about those spectral features and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geomagnetic low point dis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Z分量 低点位移 快速傅氏变换 demeteR卫星 电子密度
下载PDF
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perturbations observed on DEMETER satellite before Chile M7.9 earthquake 被引量:9
14
作者 Xuemin Zhang Jiadong Qian Xinyan Ouyang Xuhui Shen Jin'an Cai Shufan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3期251-255,共5页
Based on the 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data observed on DEMETER satellite of France, the 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were analyzed within 10 days before Chile M7.9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7. It is foun... Based on the 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data observed on DEMETER satellite of France, the 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were analyzed within 10 days before Chile M7.9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7. It is found that,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s began to increase in a large scale of latitude, and reached to a maximum one week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and at about three days before the quake, the peak values shifted to lower latitude. Taking three days as a group, spatial images of a few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during the five days prior to this earthquake, the amplitude and scale of anomalies are enlarged, while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anomalous region. The anomalous tempo-spatial variation in electron density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were also obtained in terms of tracing the data from revisited orbits in half a year prior to the 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 satellite IONOSPHER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electron density
下载PDF
DEMETER卫星探测到的强震前O^+浓度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黄建平 刘静 泽仁志玛 赵庶凡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现扰动信号,震前的扰动信号幅度随地震时间临近有所增强,扰动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震后2天扰动信号依然存在,其幅度并未减弱.通过对比震前1天的轨道在2006年至2008年内的重访轨道,发现O^+浓度存在三类较规律的变化特征,即在夏季时,北半球的值高于南半球;冬季时则相反;二分季节时,南北半球含量相当.本文给出了地震和磁暴对O+浓度的不同影响,地震影响最靠近震中位置轨道上的O+浓度,而磁暴影响全球轨道上O^+浓度分布.同时获取了DEMETER卫星上朗缪尔探针在上述重访轨道同步探测的电子浓度数据,发现电子浓度与O^+浓度存在同步增加.等离子体浓度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地震产生异常电场进而影响电离层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浓度 demeteR卫星 地震电离层效应
下载PDF
SNR changes of VLF radio signals detected onboard the DEMETER satellite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ship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8
16
作者 M. Parrot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754-763,共10页
Here we used the VLF signal data received by the DEMETER satellite, transmitted from various ground VLF transmitters which are located around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before and a... Here we used the VLF signal data received by the DEMETER satellite, transmitted from various ground VLF transmitters which are located around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had a magnitude of 8.0. We also found that the SNRs of different frequency signa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epicenter reg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reverted to their original level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R VLF WENCHUAN earthquake demeteR satellite seismo-ionospheric phenomenon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期间的ELF电磁异常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蓓 曾中超 +1 位作者 方广有 王东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5-630,共6页
关键词 地震电磁学 电磁辐射 demeteR卫星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九江地震前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静 张学民 +2 位作者 申旭辉 欧阳新艳 黄建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60-66,共7页
通过对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场、电子和离子浓度及温度数据的分析,表明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s5.7地震前存在空间电离层异常现象,其中2005年11月17日、18日和21日在单个半轨道上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同步出现在电磁场... 通过对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场、电子和离子浓度及温度数据的分析,表明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s5.7地震前存在空间电离层异常现象,其中2005年11月17日、18日和21日在单个半轨道上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同步出现在电磁场和等离子体部分参量上,2005年11月22日、23日在20°~30°N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升温现象。此外,除震中区上空附近有异常变化外,在南纬的震中磁共轭区也观测到相应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demeteR卫星 电子浓度 九江地震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LF/MF电场频谱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得LF频段(10—20kHz)和MF频段(20kHz—3MHz)以16天为周期的昼侧和夜侧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图,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L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不高,主要呈现纬度分带特征.夜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较高,主要差异在于谱的幅度,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分带特征不明显;②昼侧谱的幅度值跨度要比夜侧的小很多,前者一般为1—1.5个数量级,而后者一般在2个以上,甚至达到4个数量级;③在汶川地震前后,平均功率谱密度在成都—兰州一线存在明显的变化.M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对应时段的谱形态没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可能具有较好、弱或不具有相似性,具有明显、弱或不具纬度分带特征.夜侧,某些频段对应时段的谱形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或者分时期的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不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带特征,具有弱分区或者弱经度分带特征;②昼侧和夜侧的谱幅度变化都不大,基本都在0.5个数量级之内;③在汶川地震前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功率谱 电场 电离层 汶川地震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energetic electron precipitation observed by CSES 被引量:4
20
作者 YaLu Wang XueMin Zhang XuHui She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年第6期538-547,共10页
High energy particles are the main target of satellite space exploration; particle storm ev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lar activity,cosmic ray distribution, and magnetic storms. The commonly seen energetic particle(... High energy particles are the main target of satellite space exploration; particle storm ev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lar activity,cosmic ray distribution, and magnetic storms. The commonly seen energetic particle(electron)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clude mainly the inner and outer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and the anomalous stripes excited by artificial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CSES), launched in February of 2018,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ionospheric particle disturbance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rst studies of electron precipitation phenomenon based on high energy particle data from the CSES. We find that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fluxes in the low energy band(0.1–3 MeV) can relatively well reflect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bel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based on the DEMETER satellite, indicating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lowenergy band payload of the CSES is goo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electron precipitation belt excited by the NWC artificial VLF electromagnetic transmitter located in Australia, which appears as a typical wisp structure on the energy spectrum. The magnetic shell parameter L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cipitation belt ranges from 1.44 to 1.74, which is close to the L value(~1.45) of the NWC transmitter; the energy of the precipitation electrons is between 100 keV and 361.57 keV, among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of 213.73 keV electrons is most conspicu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ES satellite VLF Electron precipitation demeteR satellite L she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