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pacing algorithms on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 in patients with pacemakers 被引量:10
1
作者 XIAO Chun-hui ZHANG Xing-wei +5 位作者 WANG Ru-xing Cheng Yu-lin ZHANG Chang-ying WANG Li-bo YANG Wei-feng YANG Xiang-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8期2937-2942,共6页
Background It is welt known that increased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 (CumV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f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refore, how to reduce CumVP% has been a treatmen... Background It is welt known that increased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 (CumV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f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refore, how to reduce CumVP% has been a treatmen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cing algorithms on CumVP% in patients with pacemakers. Methods Pacemakers with three pacing algorithms, i.e., conventional dual chamber rate adaptive pacing (DDDR), search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plus (SAV+) and 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MVP), were implanted in 42 patients including 41 with bradycardia arrhythmias and one with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acemakers were programmed to work in conventional DDDR, SAV+ and MVP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s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month. In each pacing algorithm, the time percentages of four pacing and sense status including atrial sense-ventricular sense (AS-VS), atrial sense-ventricular pacing (AS-VP), atrial pacing-ventricular sense (AP-VS) and atrial pacing-ventricular pacing (AP-VP) were calculated.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three pacing algorithms in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month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In the DDDR algorithm AS-VS, AS-VP, AP-VS and AP-VP were 2.4%, 52.3%, 2.5% and 42.8% respectively, while in SAV+ they were 19.3%, 34.9%, 33.9% and 12.0%, in MVP they were 38.9%, 13.2%, 41.6% and 6.4%. In the above the DDDR, SAV+ and MVP algorithms,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s were 95.1%, 46.9% and 19.6%, respectively (P〈0.05) and the percentages of CumVP% 〈40% in patients were 0, 23.8% and 95.2.0% (P〈0.05). 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DDDR algorithm, both SAY+ and MVP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umVP%, especially the MVP algorithm. Patients may benefit from MVP algorithm due to reduced Cum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r pacing search A V plus 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 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原文传递
心室起搏管理降低累计心室起搏比例的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常莹 肖春晖 +4 位作者 郑杰 李库林 崔志敏 刘晓宇 王如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式下,CumVP%在所有患者中均较高;而MVP模式下,除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CumVP%均较DDDR模式下显著降低。结论与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能够显著降低Cum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dddr 模式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DDD,DDDR,DVIR和VVIR起搏的初步评价
3
作者 周金台 刘维宇 +5 位作者 万征 王志毅 仉玉书 苏中 王文秀 徐大文 《天津医药》 CAS 1990年第8期451-454,共4页
DDD型起搏可提供生理性心脏功能,但常可因出现房颤(或心房电极移位)而失去心房的作用。窦结变速不全的患者,则 DDD 型起搏不能随运动而增加起搏率。VVIR型起搏虽可使心室起搏率随患者活动量的增加而加快,但缺乏房室同步功能。最新发展... DDD型起搏可提供生理性心脏功能,但常可因出现房颤(或心房电极移位)而失去心房的作用。窦结变速不全的患者,则 DDD 型起搏不能随运动而增加起搏率。VVIR型起搏虽可使心室起搏率随患者活动量的增加而加快,但缺乏房室同步功能。最新发展起来的DDDR型起搏可同时获得房室同步及频率应变的理想功能。本文结合18例DDD、4例VVIR及2例DDDR型起搏的应用经验,认为(1)DDDR型起搏对人体肌肉活动反应快且房室起搏率的加速很接近生理需要;(2)当今选用最合乎不同心律失常患者需要的更具有生理功能的起搏器变为更重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 dddr DVIR VVIR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Relay^(TM)DDDR起搏器应用一例报告
4
作者 王方正 余培贞 +5 位作者 张奎俊 万立礼 田瑞国 路黎明 李晶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292-293,共2页
美国Intermedics公司生产的Relay^(TM)是一种新型具多项程控功能的双腔频率反应性起搏器(DDDR),它有一些独特的功能,特别是预防发生起搏介入性心动过速(PMT),一旦发生,能迅即终止。现将最近应用两例中的一例遇到的情况介绍如下:
关键词 起搏器 Relay^TM dddr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对自身心房事件的几种模式比较
5
作者 刘晓健 蔡卫勋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1期70-72,共3页
双腔起搏器均有房室同步顺序收缩的功能,但工作模式可以不同。DDD起搏器可以设置为VAT、VDD、DVI、DDI、DDD及DDDR模式,各种模式根据需要可自动转换。只有当自身心房率低于起搏器所设置的低限频率,而P—R间期又大于起搏器设置的A—V... 双腔起搏器均有房室同步顺序收缩的功能,但工作模式可以不同。DDD起搏器可以设置为VAT、VDD、DVI、DDI、DDD及DDDR模式,各种模式根据需要可自动转换。只有当自身心房率低于起搏器所设置的低限频率,而P—R间期又大于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时,才呈现房室顺序起搏。当出现自身心室事件时,除了VAT模式外,双腔起搏器的其它模式均表现为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重整起搏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自身 DDD起搏器 房事 房室顺序起搏 起搏频率 房室同步 dddr
下载PDF
基于EEMD分解的直驱式机电作动器故障诊断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俊 王占林 +1 位作者 付永领 郭彦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67-1571,共5页
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算法,给出一种机载直驱式双余度机电作动器(DDDR-EMA,Direct-Driven Dual-Redundancy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复合故障诊断方法.EEMD对信号加入有限幅度的高斯... 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算法,给出一种机载直驱式双余度机电作动器(DDDR-EMA,Direct-Driven Dual-Redundancy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复合故障诊断方法.EEMD对信号加入有限幅度的高斯白噪声,利用高斯白噪声频率均匀分布的统计特性使信号在不同尺度上保持连续性,解决了经验模式分解的模式混叠缺陷并保留了自适应性.将EEMD方法应用于机载DDDR-EMA故障诊断实验振动信号分析,先对实测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一组无模式混叠的固有模式函数;再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各频段,提取各频段包含的故障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经验模式分解相比EEMD能提高故障信号的分析精度,准确诊断机载DDDR-EMA的复合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式双余度机电作动器 集合经验模式分解 故障诊断 模式混叠
下载PDF
DDDR起搏器程控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金台 万征 +3 位作者 刘维宇 王志毅 仉玉书 李琼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2期71-72,共2页
对埋植DDDR起搏器的21例患者随访26(6~54)个月,未见电极移位。20条激素电极慢性能量阈值为0.44±0.51μJ,有意义地低于15条螺旋电极的1.89±1.98μJ。通常程控到慢性能量阈值的3倍以获... 对埋植DDDR起搏器的21例患者随访26(6~54)个月,未见电极移位。20条激素电极慢性能量阈值为0.44±0.51μJ,有意义地低于15条螺旋电极的1.89±1.98μJ。通常程控到慢性能量阈值的3倍以获得适当的安全范围,其中65%的激素电极程控到1.6V,0.3ms仍具3.94倍能量阈值的安全范围。提示具有较大范围可程控电压和脉宽输出的DDDR起搏器配用低阈值激素电极可延长起搏器寿命,这也将是今后起搏系统设计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dddr起搏器 程控功能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心室起搏管理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临床随访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春晖 王如兴 +3 位作者 张常莹 吴昊 陈晓亮 李豪侠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先以常规DDDR状态工作1个月后,再以MVP状态工作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atrial pacing proportion,Cum AP%)和Cum VP%;(2)计算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比例;(3)了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后,42例患者Cum VP%为(95.12±26.32)%。MVP模式工作下第1、6和12个月Cum VP%分别为:(19.63±44.80)%;(17.11±39.63)%;(15.62±46.80)%,(P<0.05);(2)常规DDDR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为0;而MVP模式下随访期间分别为(95.21±7.81)%;(96.73±3.20)%;(97.70±2.80)%(P<0.05);(3)随访期间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传统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可显著减少Cum 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dddr模式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DDDR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张志清 王炳炽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DDDR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1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平均 6 9.6± 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5例 ,三分支阻滞 1例 ,NHYA心功能Ⅲ级 10例 ,Ⅳ级 2例 ,全部置入DDDR... 目的 :探讨DDDR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1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平均 6 9.6± 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5例 ,三分支阻滞 1例 ,NHYA心功能Ⅲ级 10例 ,Ⅳ级 2例 ,全部置入DDDR起博器 ,起博后跟踪随访患者 6个月 ,观察NHYA心功级别变化并进行 6分钟步行测试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测定。结果 :患者置入DDDR起博器后 (NHYA)心功能进步 1级者 3例 ,进步 2级以上者 9例。步行距离术后 3个月提高 2 2 .6 % (P <0 .0 5 ) ,术后 6个月提高 2 9.6 %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每搏量 (SV)、心输出量 (CO)术后 3个月分别提高 33.6 %、2 0 %、2 5 %。术后 6个月分别提高 4 6 .4 %、19.7%、2 4 .9%。结论 :DDDR起博可以显著改善心功状态 ,提高运动耐量 ,是一种理想的起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r起博 心功能 运动耐量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雯 王如兴 任红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10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15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SSS患者中,先以传统频率应答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分析不同起搏模式下患者...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15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SSS患者中,先以传统频率应答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分析不同起搏模式下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的变化,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表(LiHFe)评估患者在两种不同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随访期间,患者CumVP%由DDDR模式下的91.3%下降至MVP模式下的1.6%(U=130.5,P〈0.01);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LiHFe总分在DDDR模式下(34.0±3.4)分,MVP模式下(10.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1),其他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SSS患者,MVP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起搏模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管理 双腔起搏模式 生活质量 窦房结综合征
原文传递
起搏器术后晕厥行直立倾斜试验阳性一例
11
作者 王惠歆 宿燕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66-167,共2页
患者女,61岁。既往因反复晕厥于2015年1月9日收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50次/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终止时最长窦房结恢复时间3s,临床诊断为慢一决综合征。鉴于存在治疗矛盾且有晕厥史,故... 患者女,61岁。既往因反复晕厥于2015年1月9日收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50次/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终止时最长窦房结恢复时间3s,临床诊断为慢一决综合征。鉴于存在治疗矛盾且有晕厥史,故给患者植入DDDR起搏器(ADDR01美国美敦力公司,),术后恢复良好出院。3月25日突觉头晕、胸闷,双眼视物模糊,至当地医院就诊时晕倒在地。医院给予舌下含服两粒药物(具体不详),约5s后患者转醒。为进一步诊治以晕厥待查再次收住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r起搏器 反复晕厥 术后恢复 直立倾斜试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阵发性心房颤动 窦房结恢复时间 阳性
原文传递
心房扑动经DDDR起搏器2:1起搏心室1例
12
作者 柳琼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68-369,共2页
关键词 dddr起搏器 心房扑动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心室 冠脉造影正常 下限频率 心脏多普勒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植入起搏器一例
13
作者 雷娟 周淑娴 +4 位作者 杨艳旗 王铭辉 曾宽 江慧琦 王景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4期362-363,共2页
患者男性74岁,因窦性停搏拟植入DDDR起搏器,术中发现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拟经胸部小切口在胸腔镜引导下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外膜电极。术中发现右室被脂肪组织包绕,被迫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直视下切开右... 患者男性74岁,因窦性停搏拟植入DDDR起搏器,术中发现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拟经胸部小切口在胸腔镜引导下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外膜电极。术中发现右室被脂肪组织包绕,被迫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直视下切开右房,以自行改造的心房引流管作为导引鞘管,在食管彩色超声引导下成功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心房电极缝于右房侧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起搏参数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 dddr起搏器 窦性停搏
原文传递
一例心室起搏管理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14
作者 肖春晖 陈玉林 +3 位作者 张邢炜 杨向军 张常莹 王如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93-93,共1页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学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AAIR 起搏 dddr 起搏
下载PDF
识图练习集锦(6)
15
作者 许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128-128,共1页
患者女,60岁。因高度房室阻滞植入美敦力Adapta L ADDRL1型起搏器。植入后起搏器主要参数:起搏模式AAIR←→DDDR;基础起搏频率60次/min;SAV 180 ms;PAV 200 ms。下2份心电图为动态心电图记录。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记录 练习 高度房室阻滞 dddr 起搏模式 起搏频率 起搏器 植入后
下载PDF
我院植入首例DDDR心脏永久起搏器
16
作者 江时森 李俭春 +1 位作者 陈锐华 张启高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3期270-270,共1页
最近,心血管病科成功的为一例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阻滞患者,植入美国 medtronic 公司产 DDDR 心脏永久起搏器一即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ual Chamber rate response)。频率应答型起搏器是生理性心脏起搏器,它可根据人体代谢变化随... 最近,心血管病科成功的为一例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阻滞患者,植入美国 medtronic 公司产 DDDR 心脏永久起搏器一即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ual Chamber rate response)。频率应答型起搏器是生理性心脏起搏器,它可根据人体代谢变化随时自动调节心脏起搏频率,增加心排出量,提高心功能。目前频率应答型起搏器感知方式主要有;①肌肉活动;②呼吸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dddr 起搏频率 窦房阻滞 起搏方式 心功能 心血管病 呼吸次数 安全起搏 室房传导
下载PDF
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阈值显著升高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逸风 姚均迪 +2 位作者 赵峰 林晓耘 吴宰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2期142-142,共1页
1例安置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的DDDR起搏器患者 ,术后出现青霉素过敏 ,心室起搏阈值升高达 15倍 ,但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正常。提示机体处于过敏状态时可能升高起搏阈值 。
关键词 起搏器安置 术后 起搏阈值 dddr起搏器 自动夺获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频率应答式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乐瑾 李学文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1394-1394,共1页
1资料1.1选择对象选取2007年—2008年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器模式分为(VVI/VVIR)组和(DDD/DDDR)组;同时将双腔起搏器分为DDD和DDDR组。DDD/DDDR组共118例,男69例,女53例,年龄20岁~88岁(70.00岁±11.5岁)... 1资料1.1选择对象选取2007年—2008年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器模式分为(VVI/VVIR)组和(DDD/DDDR)组;同时将双腔起搏器分为DDD和DDDR组。DDD/DDDR组共118例,男69例,女53例,年龄20岁~88岁(70.00岁±11.5岁);其中DDD起搏器26例,DDDR起搏器92例。VVI/VVIR组共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4岁~86岁(69.00岁±10.8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8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频率应答式 疗效分析 临床应用 DDD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dddr起搏器 植入起搏器
下载PDF
房间隔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心房电极引起膈肌抽搐2例分析
19
作者 钟常青 张翼 +2 位作者 郭莹 韩明华 郭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3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心房电极脱位 阵发性房颤 肌抽搐 房间隔 起搏治疗 dddr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