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何嘉 史长征 +3 位作者 蔡香然 李启权 陈汉芳 罗良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比较它们的血管成像质量。结果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两种成像方法对Ⅱ、Ⅲ、Ⅳ、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技术中Ⅰ、Ⅱ、Ⅲ级组与Ⅳ、Ⅴ级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这两种方法在血管成像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0,P=0.719)。LAVA组病例中发现7例血管变异(其中6例动脉,1例静脉),1例病变血管。3D DCE-MRA对照组发现2例病变血管,由于范围所限无法评价变异血管。结论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正常血管显示率及血管变异情况明显优于3D DCE-MRA,加上LAV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同时显示腹部脏器的病变,故在上中腹部血管成像中LAVA动态增强可代替3D DCE-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LAVA技术 3D dce-mra
下载PDF
DCE-MRA在腹部大血管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6
2
作者 江利 孔祥泉 +2 位作者 肖学宏 梁波 常时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dynamiccontrast enhancedMRangiography ,DCE MRA)在腹部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肾性高血压或大动脉炎患者 7例 ,均行MRI平扫及DCE MRA检查 ,其中 4例行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dynamiccontrast enhancedMRangiography ,DCE MRA)在腹部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肾性高血压或大动脉炎患者 7例 ,均行MRI平扫及DCE MRA检查 ,其中 4例行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an giography ,DSA)检查。结果 DCE MRA可显示肾动脉变细 6处 ,肾动脉受压 1处 ,腹主动脉狭窄病变 2处 ,与DS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DCE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大血管疾病的方法 ,能准确显示腹部大血管的狭窄性病变 ,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疾病 dce-mra 腹部大血管
下载PDF
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探讨
3
作者 李光 高平 +1 位作者 刘焦枝 徐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4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31例患者的资料,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机。应用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层块扫描技术(f13d—cor-fs),经肘静脉快速注入20ml造影剂后8-15s开始对靶... 目的:探讨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31例患者的资料,使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机。应用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层块扫描技术(f13d—cor-fs),经肘静脉快速注入20ml造影剂后8-15s开始对靶血管区行屏气扫描。结果:31例中主动脉离断2例,大动脉炎3例,肾动脉狭窄10例,腹主动脉硬化合并局限性动脉狭窄及动脉瘤.1例,动脉硬化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夹层4例,肺癌侵及肺动脉及分支5例,纵隔恶性淋巴瘤侵及心脏和周围血管1例,布加综合征4例,均能明确诊断且与DSA有良好的诊断符合性。结论:DE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中作用显著,可作为筛选胸腹部大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且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emra 磁共振成像 胸腹部大血管
下载PDF
K空间技术降低3D DCE-MRA造影剂剂量的应用
4
作者 陈彪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圆中心填充.结果单倍剂量组及双倍剂量组图像质量无差异,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为椭圆填充,造影剂的剂量减少.结论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可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3D DCE-MRA是一种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又能进行形态学评价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空间技术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3D dce-mra) 造影剂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朱希松 吴渭贤 +3 位作者 张露钢 毛明香 刘敏 俎德玲 《浙江实用医学》 2005年第3期160-162,共3页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肾动脉狭窄者行3DDCE-MRA检查,15~20ml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后,采用3DFLASH序列在一次屏气时间内对肾动脉进行冠状位信号...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肾动脉狭窄者行3DDCE-MRA检查,15~20ml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后,采用3DFLASH序列在一次屏气时间内对肾动脉进行冠状位信号采集,将所获得的原始图像行最大信号投影(MIP)重建。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3级评价。观察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对肾动脉狭窄显示情况。结果52例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肾动脉显示满意。其中肾动脉正常89条,肾动脉狭窄24条,共113条。结论3DDCE-MRA合理的成像技术和综合的图像分析,能清楚显示肾动脉并对肾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程度作出可靠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成像诊断 钆喷替酸葡甲胺 FLASH序列 dce-mra MR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mra检查 信号采集 屏气时间 图像分析 成像技术 狭窄部位 注射后 肘静脉 冠状位 显示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诊断与临床
6
作者 杨扬 董玉海 +1 位作者 吕国义 殷洁 《中原医刊》 2007年第3期89-90,共2页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内及内膜片Ⅰ型16例,Ⅱ型1例,Ⅲ型79例;②67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③Ⅰ型夹层中3例(3/16)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1%(8/79)左锁骨下动脉受累,Ⅰ、Ⅲ型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3,2%(32/95)的肾动脉受累、13.8%(16/95)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1,2%(39/95)仅累及1支、11.8%(13/95)累及2支或3支;④19.7%(19/9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内血肿,21.9%(21/96)假腔内有明显血栓。结论 MRI结合3DCE—MRA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3 dcemra 主动脉夹层 临床
下载PDF
不同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对比(DE-CTA、2D-DSA、3DDCE-MRA) 被引量:26
7
作者 贠红雨 刘海涛 +6 位作者 吴琼 葛雷 张翠兰 李明 杨少亮 蔡宝坡 赵贺亮 《中国数字医学》 2017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三种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6年05月于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疑诊为脑动脉瘤的蛛网膜... 目的:研究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三种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6年05月于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疑诊为脑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对所有患者行DE-CTA、3D DCE-MRA、2D-DSA检查,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进行确诊,观察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诊断脑动脉瘤的差异。结果:在脑动脉瘤瘤体的短径及长径的测量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脑动脉瘤瘤颈的横径的测量方面,DE-CTA与3D DCE-MRA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两者与2D-DSA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动脉瘤的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间的空间结构显示方面,三种检查方式之间相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A及3D DCE-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筛查手段,有漏诊可能,应考虑进一步行3D-DSA检查明确。同时,2D-DSA作为3D-DSA及后期介入治疗的基础,能提供更详细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64排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肝脏血管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三维重建与融合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勇 梁碧玲 +4 位作者 张嵘 许晓矛 任俊杰 叶瑞心 钟镜联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88-89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DCE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DCE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与肝内的占位病灶进行融合,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上腹部3DDCEMRA扫描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表面容积再现(surfaceshadeddisplay,SSD)的方法重建血管及肝内占位病灶,并将两者融合及三维重建,共27例得到理想图像,包括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腺瘤1例,巨结节性再生结节2例,肝囊腺癌2例,肝细胞癌17例;其中23例有手术证实,4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照。结果:肿块与血管的显示及相互关系包括: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可见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6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1例。9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的级数方面高于SSD法。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内占位病灶的三维重建和融合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灶和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肝内占位 融合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胸腹部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9
作者 祝红线 冯瑞 +6 位作者 李相生 柴晓媛 王萍 刘晓 马梦然 张红超 李悦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胸腹部大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CE-MRA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胸腹部大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CE-MRA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一次成功,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可明确判断。32例患者中CTA图像质量评分为3分、2分和1分者分别为30例(占93.75%)、2例和0例;DCE-MRA评分分别为31例(占96.87%)、1例和0例,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56,P>0.05)。CT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DCE-MRA诊断符合率为96.88%(31/32),漏诊1例,误诊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无差异。结论:CTA和DCE-MRA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CTA检查过程快速、扫描范围大,分辨率高;DCE-MRA图像质量较好且造影方式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dce-mra) 螺旋CT血管造影(CTA) 胸腹部主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透视触发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玲 王惠南 田芝亮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4-1139,共6页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 RA)检查中,正确估计或测算扫描延时时间是检查成败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定时技术是试验性团注技术,但其存在着局限性,如缺乏完善性、空间分辨率有限及技术复杂等。本文提出一种技术,通过使用...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 RA)检查中,正确估计或测算扫描延时时间是检查成败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定时技术是试验性团注技术,但其存在着局限性,如缺乏完善性、空间分辨率有限及技术复杂等。本文提出一种技术,通过使用M R透视法实时检测靶血管内对比度的变化,当检测到对比度增强时,开启带有椭圆中心视图命令的三维M RA序列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可获得静脉抑制,消除运动伪影,极大提高空间分辨率,在团注检测中的可靠性高达95%以上。这种技术为众多血管区域提供了高质量的对比增强M R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K空间 椭圆中心视图命令 透视触发
下载PDF
TIM 3DCE-MRA和延迟增强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晶 孔祥泉 +2 位作者 徐海波 刘定西 孔祥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81-984,共4页
目的探讨全景成像矩阵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IM3DCE-MRA)和延迟增强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进行TIM3DCE-MRA和延迟增强检查,得到全身动脉图像。分析病变动脉的范围、数目、性质和程度及... 目的探讨全景成像矩阵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IM3DCE-MRA)和延迟增强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进行TIM3DCE-MRA和延迟增强检查,得到全身动脉图像。分析病变动脉的范围、数目、性质和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将病变血管壁的厚度和强化的程度与活动期大动脉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共检出80支病变动脉节段。其中轻中度狭窄35支、严重狭窄28支、闭塞14支、动脉扩张2支、假性动脉瘤1支、动脉夹层未见。活动期大动脉炎动脉管壁增厚并延迟强化。结论TIM3DCE-MRA能全面、直观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受累血管的范围、数目、性质和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增厚的内膜延迟强化,对判断活动期大动脉炎、准确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全景成像矩阵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Tim技术CE-MR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影像研究
12
作者 顾勇坚 郑建刚 +1 位作者 许建兴 庄雄 《系统医学》 2018年第2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Tim技术CE-MER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5例高度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 CE-MRA结合TWIST技术检查,对比手术结果分析Tim线圈3D CE-MRA结合TWIST...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Tim技术CE-MER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5例高度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 CE-MRA结合TWIST技术检查,对比手术结果分析Tim线圈3D CE-MRA结合TWIST技术诊断下影像学图像特征。结果经分析35例患者的3D CE-MRA,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检查且获得了较好的原始图像,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为(35/35)100.00%。在35例中患者31例下肢动脉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共计173段血管,其中盆段82段,大腿段50段,小腿段41段, 4例正常。结论 Tim线圈3D CE-MRA结合TWIST技术扫描可较为准确诊断评估下肢动脉不同节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是一种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无创、可靠、实用的血管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 3dce-mra TWIST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影像
下载PDF
DCE—MRA成像的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雅丽 郑敏文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3年第2期6-7,共2页
关键词 dce-mra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源图像 扫描参数
原文传递
3DCE-MR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14
作者 秦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97-0100,共4页
分析3DCE-MRA、3D-CTA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实施效能,对比其差异性,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本院最近一年诊治的78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病患纳入研究,皆行3DCE-MRA、3D-CTA检查。以外院DSA检查结果为依据,对照评价分析2项... 分析3DCE-MRA、3D-CTA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实施效能,对比其差异性,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本院最近一年诊治的78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病患纳入研究,皆行3DCE-MRA、3D-CTA检查。以外院DSA检查结果为依据,对照评价分析2项检查的检出情况及实施效能;另对照分析2项检查对子囊、瘤颈的检查状况。结果 78例病患,经DSA检查明确诊断75例,占比96.15%。以外院DSA检查结果为依据,3DCE-MRA检出颅内动脉瘤45例,检出率是60.00%;3D-CTA检出颅内动脉瘤68例,检出率是90.67%;3D-CTA检出率更高,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敏感度皆高于3DCE-MRA检查,P<0.05。3DCE-MRA检出子囊9例,检出率是20.00%;3D-CTA检出子囊20例,检出率是29.41%;2组的子囊检出率相近,P>0.05。3DCE-MRA检出瘤颈24例,检出率是53.33%;3D-CTA检出瘤颈45例,检出率为66.18%;3D-CTA检查的瘤颈检出率高于3DCE-MRA检查,P<0.05。结论 3DCE-MR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均可发挥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敏感度高、特异度高的特点,2项检查中医3D-CTA的准确度、敏感度较高,可以进一步提升子囊、瘤颈的检出率,能够成为临床诊断该病、评估患病风险的首选检查项目,能够为影像学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e-mra 3D-CTA 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子囊 瘤颈
下载PDF
36例门静脉3DDCEMRA与常规门静脉造影的对照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江 陈祖望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颜志平 程洁敏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与常规门静脉造影对照 ,评价门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DCEMRA)的使用价值。方法  36例病人做了门静脉 3DDCEMRA成像 ,分析门静脉 3DDCEMRA上门脉主干、肝内门脉左右分支的开放性 ,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显... 目的 与常规门静脉造影对照 ,评价门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DCEMRA)的使用价值。方法  36例病人做了门静脉 3DDCEMRA成像 ,分析门静脉 3DDCEMRA上门脉主干、肝内门脉左右分支的开放性 ,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显示结果与门静脉造影术相对照 ,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 在 36例病人 10 8支门脉主干和分支中 ,有 10 4支两种检查方法显示门脉的开放性的结果相同 ,符合率为96 %。 3DDCEMRA发现 2 0处冠状静脉曲张 ,4处自发性脾肾分流和 3处脐静脉重开 ,漏诊 1处脐静脉重开。3DDCEMRA所揭示的侧支循环的分布情况同门静脉造影术的符合率为 96 %。结论 门静脉 3DDCEMRA同常规门静脉造影术符合率高 ,它能较准确地显示门脉的开放性和侧支循环的分布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磁共振 门静脉造影术 3D-dce-mra
下载PDF
3D 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
16
作者 胡明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5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3D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1月30例疑为单侧髂静脉狭窄或者单侧髂静脉狭窄DSA介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磁共振髂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E—MRA使患侧髂静... 目的探讨3D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1月30例疑为单侧髂静脉狭窄或者单侧髂静脉狭窄DSA介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磁共振髂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E—MRA使患侧髂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与周围组织产生强烈对比,产生明显血管影像,从而对病变血管做出准确的判断。结论3DCE—MRA对髂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简单方便,无创伤、无辐射,对比剂用量少安全快速且经济实用,对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emra 髂静脉狭窄 应用
下载PDF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申大光 刘恩波 +5 位作者 胡臣文 董汉彬 李红辉 宋立疆 牛效清 沈比先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一组疑有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患者,应用Siemens公司Sonata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肾动脉进行3DCE-MRA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一组疑有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患者,应用Siemens公司Sonata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肾动脉进行3DCE-MRA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在MRA扫描后2d内进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观察肾动脉图像;同时观察血肌酐与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在18例患者中,3DCE-MRA显示6例肾动脉无异常,5例肾动脉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7例肾动脉显著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7例肾动脉无异常,4例肾动脉狭窄,7例肾动脉显著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18例患者均有血肌酐升高,明显升高的则肾动脉显著狭窄或双侧狭窄。结论3DCE-MRA检查有无创、安全血管图像清晰准确等优点,可以做为筛选肾动脉狭窄,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缺血性肾病 肾动脉狭窄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下载PDF
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 3D DCE MRA 增强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江 陈祖望 +3 位作者 周康荣 沈继章 陈财忠 施伟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比较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3DDCEMRA成像时,用快速法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所获图像质量和显示血管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做了10例肝脏横断面动态增强MRI,分为两组,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 目的:比较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3DDCEMRA成像时,用快速法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所获图像质量和显示血管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做了10例肝脏横断面动态增强MRI,分为两组,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测定PV、HV和IVC达信号峰值的不同时间,以决定第二部分实验的延迟时间。第二部分做了10例20次DCEMRA,采用自身对照,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分析两种方法显示PV、HV和IVC的效果,并比较MIP和MPVR,以及肝硬化和无肝硬化者上述血管显影情况。结果:快速法和慢速法显示PV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法HV、IVC显示优于快速法(P<0.01),MPVR好于MIP(P<0.01),肝硬化者HV显示不如无肝硬化者(P<0.05)。结论:3DDCEMRA能较好地同时显示PV、HV和IVC。快速法和慢速法相比,两者显示PV均较满意,但后者能更好地显示HV和IVC。两种重建方法中,MPVR优于MIP。肝硬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肝脏静脉系统 增强方法 mra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血管病变3D DCE SCTA和3D DCE MR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强 冯祥太 +1 位作者 王成伟 刘淑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对照分析3D DCE SCTA(Ⅰ)、3D DCE MRA(Ⅱ)和DSA(Ⅲ)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全身血管病变诊断中优势和不足,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合不同患者的最佳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对46例经手术证实的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Ⅰ、Ⅱ两种检查,传输到GE AW4.... 目的:对照分析3D DCE SCTA(Ⅰ)、3D DCE MRA(Ⅱ)和DSA(Ⅲ)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全身血管病变诊断中优势和不足,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合不同患者的最佳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对46例经手术证实的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Ⅰ、Ⅱ两种检查,传输到GE AW4.1工作站,利用VR、SSD、MIP、MPR等后处理技术,获得血管病变的3D图像,并将检查结果与Ⅲ的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46例患者中:Ⅰ检查的准确率95.6%,Ⅱ检查的准确率91.3%,Ⅲ检查的准确率97.8%。其中:脑血管病变:Ⅰ检查的准确率95.9%,Ⅱ检查的准确率为92.3%,Ⅲ检查的准确率97.5%。②肺动脉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Ⅰ、Ⅱ两种检查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度可达100%。③主动脉夹层:Ⅰ和Ⅱ的诊断符合率达100%。④上腔静脉阻塞:Ⅰ和Ⅱ与Ⅲ的符合率为100%。⑤肝癌门静脉癌栓:Ⅰ和Ⅱ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特异性89.2%,敏感性94.3%。⑥肾动脉瘤:Ⅰ诊断的敏感性94.1%;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结论:3D DCESCTA、3D DCE MRA与DSA检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提高血管病变的诊断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3D dce SCTA 3D dce mra DSA对照研究
下载PDF
低场强MRA对大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李建文 何平 +1 位作者 张剑 杜凤帜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 DCE 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 DCE 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图像。结果所有病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颈、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低场强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在低场强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动脉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强MRI 3D dce mra 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