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4)M10、M13、M22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天宇 姜波 +18 位作者 刘小华 耿壮壮 李凯 邓蔚蓝 黄文广 王茂文 余乐 胡刚 余成龙 符德明 曾令斌 张丙舟 刘娜 陈丽莹 魏付丽 熊燕 余霜 凡国栋 方勤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5,共23页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进行了发掘,清理春秋早期墓葬二十五座、车坑一座、马坑二座、车马坑一座,通过发掘确认曹门湾墓区是春秋早期...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进行了发掘,清理春秋早期墓葬二十五座、车坑一座、马坑二座、车马坑一座,通过发掘确认曹门湾墓区是春秋早期曾国墓地,其中,曹门湾M10、M13、M22保存完整,本简报将主要报道这三座墓葬的发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庙 曹门湾 曾国 M10 M13 M22 春秋早期
原文传递
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地震识别及含气性预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立锋 宋瑞有 +3 位作者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52,共11页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对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逐级解剖,并通过多属性融合地震切片技术对海底扇内水道进行雕刻识别,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预测含气甜点。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型海底扇为古...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对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逐级解剖,并通过多属性融合地震切片技术对海底扇内水道进行雕刻识别,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预测含气甜点。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型海底扇为古蓝江三角洲再次搬运而形成,发育了自南东向北西依次退积的4期扇体,并识别出11期砂体,早期扇的顶部地层被晚期扇不同程度侵蚀,相邻扇砂体间纵向局部连通。(2)海底扇中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沉积能量强、高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海底扇水道中,扇体内发育串珠状、复合型、曲流河形等类型的水道,其中“大、厚、宽”的水道为厚层优质“甜点”储层发育区;(3)地震剖面上的“平点”反射特征可用于识别水道沉积中的含气甜点,莺歌海盆地D13区平点具有水道内部近水平反射、水道底面反射能量变弱、平点向构造低部位略倾斜等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含气甜点 多属性融合 “平点”反射特征 黄流组 新近系 D13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青海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CTX-M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
3
作者 蒋惠莉 《青海医药杂志》 201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医院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CTX-M基因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实验,收集产ESBLs大肠埃希菌(173株)...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医院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CTX-M基因型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实验,收集产ESBLs大肠埃希菌(173株),提取质粒DNA;分别用CTX-M-1、CTX-M-2和CTX-M-9扩增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型。结果:17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检出100株携带CTX-M型基因,共有8种CTX-M基因亚型:CTX-M-14、CTX-M-55、CTX-M-15、CTX-M-27、CTX-M-24、CTX-M-64、CTX-M-3、CTX-M-123。检出比例较高的是CTX-M-14型(34株)、CTX-M-55型(29株)和CTX-M-15型(15株),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19.65%、16.76%和8.67%。其中4株同时携带两种CTX-M型亚型基因。所有实验菌株药敏结果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本地区流行的CTX-M-14型、CTX-M-55型、CTX-M-15型三组菌株对于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海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基因比例高,CTX-M基因亚型种类多;(2)CTX-M-14型、CTX-M-55型和CTX-M-15型是青海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流行的CTX-M基因亚型;(3)本地存在同时携带两种CTX-M亚型基株菌;(4)本地临床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时可首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5)CTX-M-14型、CTX-M-55型和CTX-M-15型对于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CTX-M型 青海地区
原文传递
5种绿化树种叶片比叶重、光合色素含量和δ^(13)C的开度与方位差异 被引量:58
4
作者 何春霞 李吉跃 +3 位作者 张燕香 郑泉水 谢博 丁昳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树冠不同方位以及内外部的叶片接受到的光照存在差异,造成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因子也存在差异。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等会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响应。为了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的局部小环境条件差异对树木生... 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树冠不同方位以及内外部的叶片接受到的光照存在差异,造成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因子也存在差异。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等会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响应。为了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的局部小环境条件差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该文选择国槐(Sophora japonic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银杏(Ginkgo biloba)、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黄葛榕(F.lacor)5种冠幅较大的树种,通过测定树冠内外部及4个方位上的比叶重(leaf mass per area,LMA)、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叶绿素b(chlorophyll b,Chl b)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Car)的含量及碳稳定同位素比率(carbon isotope ratio,δ13C)等指标,研究叶片形态、生理指标等随树冠开度的变化以及方位差异。结果表明,叶片LMA和δ13C均随树冠开度增加而增大,光合色素含量则相反;叶片LMA和δ13C的方位变化则是南向>西向>北向>东向,与叶片所接受到的光强变化规律一致,而光合色素含量的方位差异较复杂、且因树种而异,总的来说,以受光最弱的东向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树冠外围和南向、西向的叶片由于接受到的光能较多、温度高、相对湿度小等,其叶片会增大单位面积的重量、减小气孔开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从而减少对光能的吸收,也使光合作用降低、δ13C增大,而不同方位光照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这些都表明了叶片对周围小气候的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 开度 比叶重 方位
下载PDF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曹建华 周莉 +2 位作者 杨慧 卢茜 康志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1-437,共7页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位于桂林市东南30km的潮田毛村,流域面积约10km^2,为开展岩溶区、碎屑岩区土壤碳迁移对比研究,选择具代表性的林下棕色石灰土、红壤剖面各一个开展以月为观测周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_2速率、同位素动态变化及其土...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位于桂林市东南30km的潮田毛村,流域面积约10km^2,为开展岩溶区、碎屑岩区土壤碳迁移对比研究,选择具代表性的林下棕色石灰土、红壤剖面各一个开展以月为观测周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_2速率、同位素动态变化及其土壤剖面不同层位CO_2浓度时空分布的动态观测,进而分析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碳迁移特征及岩溶碳汇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岩溶区石灰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_2速率明显低于碎屑岩区红壤的,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23.12~271.26mgC/m^2·h,碎屑岩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51.60~326.28mgC/m^2·h;如以年平均值计算,则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CO_2的量要比碎屑岩区红壤少25.12%;2)岩溶区石灰土土壤呼吸排放CO_2的δ^(13)C值比碎屑岩区红壤的偏重,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CO_2的δ^(13)C值为-29.35‰~-18.26‰,平均为-22.68‰,碎屑岩区为-29.21‰~-22.60‰,平均为-26.21‰;3)岩溶区石灰土剖面中CO_2浓度出现双向梯度,且水热条件良好的季节双向梯度表现更明显,而碎屑岩区红壤剖面中则出现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O_2浓度增加的一向梯度;如以剖面中CO_2浓度的平均值计算,则岩溶区石灰土中CO_2浓度的变化幅度为0.05%~0.60%,年平均0.25%,而碎屑岩区红壤的变化幅度为0.05%~1.09%,年平均0.57%。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岩界面石灰岩的溶解消耗吸收土壤下层CO_2,即土壤中岩溶作用产生碳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碎屑岩区 土壤呼吸 δ^13C值 土壤CO2浓度
下载PDF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成因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国艺 刘顺生 +3 位作者 李景明 李剑 张建博 李志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9-321,共3页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 C1值为 - 2 96 3%~ - 3 5 39% ,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 C1值 (- 2 70 1% ) ,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 ,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 (>98...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中煤层气δ13 C1值为 - 2 96 3%~ - 3 5 39% ,明显低于模拟实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原生煤层气δ13 C1值 (- 2 70 1% ) ,由此判断其为次生煤层气。由于该区煤层气组分中 ,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 (>98% ) ,不存在甲烷和CO2 碳同位素的交换 ,而且其保存条件良好 ,也不可能受到次生生物作用的影响 ,所以 ,煤层的解吸 -扩散 -运移作用才是晋城地区次生煤层气形成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 次生作用 晋城地区 沁水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生界覆盖型潜山成藏认识与渤中13-2大油田发现 被引量:29
7
作者 薛永安 李慧勇 +2 位作者 许鹏 刘庆顺 崔海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2,共10页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横向内幕连续”是大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内幕网状裂缝型储层是覆盖型潜山主要储层类型,早、晚印支—燕山期多期应力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提出“不整合—断层—网状缝”构成覆盖型潜山复式输导体系,“断面超压强注—网状缝高效输导”是覆盖型潜山主要成藏模式。新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在渤中凹陷西南部中生界覆盖区发现了渤中13-2大型整装挥发性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覆盖型潜山勘探的领域性突破,打破了覆盖型潜山难以形成优质储层、难以规模成藏的传统认识,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及近海其他盆地同类型潜山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13-2 勘探发现 潜山油藏 覆盖型 太古界 花岗岩
下载PDF
MODIS MOD13Q1数据在北疆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艳 李杨 +1 位作者 崔彩霞 阮惠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1,共8页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13Q1(vegetation indices 16-dayL3global250m)数据,对北疆地区2007和2008年植被生长季(5月下旬-9月中旬)32景MOD13Q1数据进行累积求和、植被盖度转换...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13Q1(vegetation indices 16-dayL3global250m)数据,对北疆地区2007和2008年植被生长季(5月下旬-9月中旬)32景MOD13Q1数据进行累积求和、植被盖度转换和荒漠化指数(desertification index,DI)计算及分级。分级结果客观的反映了北疆地区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北疆地区非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的中高山部分(呈带状分布)及部分绿洲区,其他地域均有不同程度荒漠化。因此,MOD13Q1数据可被有效应用于大尺度环境变化和荒漠化进程的遥感监测中。收集2007年北疆地区37个气象站点年均最高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结合DEM经空间插值后获取区域气温、降水量数据,气温、降水量和DI相关性分析发现DI与气温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与降水则表现出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3Q1 北疆 荒漠化指数 气温 降水量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涛泽 刘丛强 +1 位作者 张伟 涂成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3,共6页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2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坡地表层和不同地形部位(坡肩、坡背、坡腰和坡脚)剖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δ13CDOC值,分析了土壤中DOC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OC含量主要受到有机...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2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坡地表层和不同地形部位(坡肩、坡背、坡腰和坡脚)剖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δ13CDOC值,分析了土壤中DOC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OC含量主要受到有机质输入、地形和土壤质量等因素影响.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要高于草丛坡地,2个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均随坡面向下而升高,与土壤有机碳(SOC)变化呈相反趋势.而在坡地各个地形剖面中,除灌丛坡地的坡肩和坡背2个剖面土壤中DOC含量随土层深度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他剖面中D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δ13CDOC值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范围在-15.1‰~-22.1‰,与坡地植被和δ13CSOC值变化密切相关;而草丛坡地表层土壤δ13CDOC值范围在-19.98‰~-20.96‰,其变化幅度很小,与土壤δ13CSOC值变化相似,但与地表植被变化关系不明显,表明了DOC来源主要受到SOC的影响;而各个地形剖面中δ13CDOC值变化较为复杂,但灌丛坡地各剖面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相应剖面.剖面中有机质分解程度和输入量决定了δ13CDOC值变幅大小,因此土壤剖面中δ13CDO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剖面土壤中DOC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坡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δ13C
下载PDF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奥陶纪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智礼 李慧莉 +3 位作者 谭广辉 岳勇 蔡习尧 李京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对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3口钻井及巴楚露头区南一沟剖面采集的139个碳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查明中上奥陶统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特征。鹰山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2.50‰^-0.5‰之间,平均值约-1.5‰;一间房组δ13 CPDB值均接... 对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3口钻井及巴楚露头区南一沟剖面采集的139个碳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查明中上奥陶统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特征。鹰山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2.50‰^-0.5‰之间,平均值约-1.5‰;一间房组δ13 CPDB值均接近0‰,分布范围在-0.40‰~0.6‰之间,平均值约为0;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0.40‰~2.9‰之间,一般在1‰上下,平均值不低于1.2‰。三者δ13 CPDB值差异明显,可作为该区地层划分对比依据。中央隆起区中上奥陶世发生过2次大的δ13 C正漂移,第一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大坪期(O12)末到达瑞威尔期(O22)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在1‰以上;第二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O22)末到晚奥陶世桑比期(O13)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接近2‰。2次正漂移导致鹰山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以及良里塔格组碳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差异,这一变化特征与达坂塔格一间房露头区相应层位一致,与贵州桐梓红花园剖面也很相似,与柯坪露头区大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层 碳同位素 δ13 C正漂移 中-上奥陶统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板块
原文传递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文静 丛耀辉 +3 位作者 张玉玲 段鹏鹏 范庆锋 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0-215,共6页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分离提取各级团聚体及其颗粒有机物,采用^(13) C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 C值。结果表明,黑土区水稻土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25mm团聚体中,尤其是2~0.25mm团聚体中;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值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2mm和2~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截获或碳固定能力,而0.25~0.053mm和<0.053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大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固持或稳定的能力;除B-2土样外,各土样均以2~0.25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大,以0.25~0.053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小,且该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7,P<0.01),表明微团聚体闭蓄态的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各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也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因此,黑土区水稻土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团聚体颗粒有机碳作为活性碳库,较总有机碳更易反映黑土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周转变化,其敏感性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13C自然丰度值
下载PDF
北京城市绿化树种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及与土壤温湿度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玉涛 李吉跃 +2 位作者 程炜 陈崇 耿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43-3151,共9页
城市绿化树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城市绿化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对北京24个城市绿化树种(包括6个常绿针叶和18个落叶阔叶树种)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季节变化以及与土壤温湿度和气象因子... 城市绿化树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城市绿化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对北京24个城市绿化树种(包括6个常绿针叶和18个落叶阔叶树种)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季节变化以及与土壤温湿度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绿树种叶片δ13C季节间差异不显著,春、夏和秋季的平均值都接近-25.9‰,在-27.0‰~-24.5‰间变化;落叶树种叶片δ13C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1.97×10-7<p=0.01),除国槐外夏季各树种叶片δ13C最低,平均为-27.095‰,而春季最高,为-25.638‰,秋季居中,为-26.291‰,且种间差异极显著(p=5.05×10-6<p=0.01),最大为-23.396‰(白腊春季),最小为-28.360‰(臭椿夏季),变幅达5‰;落叶树种叶片δ13C与土壤温湿度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常绿树种,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落叶树种的叶片δ13C更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常绿树种叶片δ13C主要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叶片δ13C值春季>秋季>夏季,表明绿化树种水分利用效率(WUE)也为春季>秋季>夏季。研究发现:叶片δ13C与比叶面积(SLA)呈显著的负相关(落叶p=6.195×10-8<p=0.01;常绿p=0.002<p=0.01),因此,SLA可以在生产作为叶片δ13C简易代替指标来估计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叶片δ13C 土壤温湿度 气象因子 比叶面积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子更新与萌蘖更新蒙古栎一年生幼苗生长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刚群 闫巧玲 +1 位作者 刘焕彬 张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3-1189,共7页
通过比较辽东山区一年生蒙古栎实生幼苗和萌生幼苗的生长指标,探讨不同更新方式(种子更新与萌蘖更新)下1年生蒙古栎幼苗维持生长的形态和养分分配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年生蒙古栎幼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在实生幼苗和萌生幼苗之间存在显著... 通过比较辽东山区一年生蒙古栎实生幼苗和萌生幼苗的生长指标,探讨不同更新方式(种子更新与萌蘖更新)下1年生蒙古栎幼苗维持生长的形态和养分分配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年生蒙古栎幼苗各器官的生物量在实生幼苗和萌生幼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萌生幼苗叶重和茎重和茎质比均显著大于实生幼苗,实生幼苗的叶质比、光合组织/非光合组织大于萌生幼苗(P<0.05);萌生幼苗生长性状表现出茎矮而粗的特征,实生幼苗表现出茎高而细、根系粗而长的特征;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δ13C含量在两种更新起源的幼苗之间无显著差异;萌生幼苗茎、叶和单株含水量均大于实生幼苗(P<0.05);幼苗各器官结构性碳和非结构性碳含量在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萌生幼苗叶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小于实生幼苗,萌生幼苗的叶片淀粉库显著大于实生幼苗(P<0.05);可见,两种更新方式的蒙古栎幼苗通过不同的生长策略适应环境:萌生幼苗依赖于母体供应的养分和水分维持生长,同时将自身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储存于叶片中;实生幼苗主要依靠茎的高生长、增加光合组织生物量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资源,同时通过在叶片和茎内储存更多的可溶性糖含量维持自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种子更新 萌蘖更新 生物量分配 叶面积指数 δ13C
原文传递
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和潜在区气源成因 被引量:17
14
作者 龚建明 张敏 +3 位作者 陈建文 李谨 陈立英 成海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419,共5页
为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的气源成因,对ODP 204航次4个站位5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5个温度点的生气量模拟实验,对各温度点产生的气体进行同位素测定。测试结果显示,在低温阶段(25℃、35℃、45℃),甲烷的δ13C明显偏大,一般大于-40‰,显示... 为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的气源成因,对ODP 204航次4个站位5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5个温度点的生气量模拟实验,对各温度点产生的气体进行同位素测定。测试结果显示,在低温阶段(25℃、35℃、45℃),甲烷的δ13C明显偏大,一般大于-40‰,显示出热解成因气的特征;而高温阶段(55℃)甲烷的δ13C为-75.5‰,显示出明显的生物成因气的特征。结合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气源成因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成因受控因素多,需要综合多种指标进行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源成因 Δ^13C 烃类气体 模拟 东沙海域 ODP 204航次
下载PDF
13X沸石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和孔分布 被引量:11
15
作者 白峰 马鸿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44,共7页
对利用钾长石粉水热合成的13X沸石分子筛分别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孔分布测定。结果表明:13X沸石分子筛比表面积约为621.50~747.40m^2/g,总孔体积约为0.34470—0.39370cm^3/g;具有高比例且孔径小于2.50nm的微孔,中-小型实验样品... 对利用钾长石粉水热合成的13X沸石分子筛分别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孔分布测定。结果表明:13X沸石分子筛比表面积约为621.50~747.40m^2/g,总孔体积约为0.34470—0.39370cm^3/g;具有高比例且孔径小于2.50nm的微孔,中-小型实验样品(SXZ—10g和SXZ—1kg)的微孔体积比例相近,为81.33%-84.70%,而扩大实验样品(SXZ—10kg)的微孔体积比例为67.90%~67.98%。13X沸石分子筛微孔的含量是决定13X沸石分子筛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效吸附性能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X沸石分子筛 比表面积 孔分布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气源区圈定与成藏运聚模式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忠良 肖贤明 +1 位作者 黄保家 Tang Yongchun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2,共7页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13-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2Ma以后;有...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13-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2Ma以后;有效气源区是崖南凹陷斜坡带崖城组,现埋深范围4000~5500m;天然气为累积聚集气,目前天然气仍在有效的充注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崖13-1气田天然气成藏运聚模式。此研究方法及建立起的成藏模式对于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气田 有效气源区 碳同位素 生烃动力学 成藏运聚模式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开垦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库构成与来源的效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百群 苏以荣 吴金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8-622,共5页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农作用地土壤。玉米与甘蔗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甘蔗连作。13C示踪结果表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农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玉米与甘蔗轮作的农田中,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的高于甘蔗连作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甘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草地 农田 土壤有机碳 ^13C同位素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渤海深层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主控因素及预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华 康凯 +2 位作者 刘卫林 龚敏 陈善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共10页
渤中13-2大型潜山地区是渤海海域发现的首个亿吨级深层变质岩潜山油藏。通过已钻井的岩心、薄片、测试、测井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成岩作用、古地貌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研究区潜山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的高... 渤中13-2大型潜山地区是渤海海域发现的首个亿吨级深层变质岩潜山油藏。通过已钻井的岩心、薄片、测试、测井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成岩作用、古地貌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研究区潜山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的高效开发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多期次构造运动是导致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风化淋滤和裂缝充填是造成储层纵向差异的主要原因。(2)利用结构张量场与绕射波耦合属性可以有效指导研究区储层平面预测,根据最大似然属性体能够较好地预测潜山裂缝走向。(3)平面上靠近大断层附近裂缝发育较好,纵向上风化带裂缝好于内幕带裂缝,渤中13-2地区主力层段风化带储层可划分为4类,Ⅰ类储层最好,主要位于构造高部位;Ⅱ类储层次之,主要位于构造腰部;Ⅲ类储层较差,主要位于距离断层较近区域的构造翼部;Ⅳ类储层最差,主要位于距离大断层较远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淋滤作用 结构张量场 绕射波 深层 裂缝 变质岩潜山 渤中13-2地区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卡1三维工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江峰 关达 +3 位作者 朱文斌 张学东 向雪梅 邬达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1三维工区前期勘探成果表明,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以"裂缝、溶孔"型为主,但近期重新处理的地震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串珠、短轴状"强振幅地震反射异常体。针对这一现象,在新处理地震数据体的...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1三维工区前期勘探成果表明,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以"裂缝、溶孔"型为主,但近期重新处理的地震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串珠、短轴状"强振幅地震反射异常体。针对这一现象,在新处理地震数据体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数字正演模拟、不连续性检测、古地貌恢复和地震多属性分析等技术,重新开展了卡1三维工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呈"折线"状分布的强振幅异常体是火成岩的响应,而平面上呈散点状、剖面上呈"串珠"状的强振幅反射是较大尺度溶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响应。这一成果已得到近期完钻井W20的证实,为本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开拓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性检测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碳酸盐岩 卡1三维工区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源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林 吴孔友 曲江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5-27,30,共4页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研究,最终确定了莫索湾地区的油源:盆参2、芳2井区油源主要为昌吉凹陷二叠系;盆5、盆6井区油源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两井区交汇地带的盆4井和莫5井一带原油是混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原油运移 交汇 Δ^13C 地化特征 凹陷 饱和烃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