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凡 曹继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61,共5页
技术现象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伊代是其流派的典型代表。伊代的技术现象学包括体现关系和释义关系等四种人类与技术的基本关系,技术非中立的、放大-缩小的本质特征,工具的"意向性"能力和技术的潜在倾向性等方面。技术... 技术现象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伊代是其流派的典型代表。伊代的技术现象学包括体现关系和释义关系等四种人类与技术的基本关系,技术非中立的、放大-缩小的本质特征,工具的"意向性"能力和技术的潜在倾向性等方面。技术现象学认为,工具是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居间调节者,它既是知识产生的基础,又是对所获得事物的非中立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代 技术现象学 技术哲学 工具
下载PDF
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琳琳 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34-138,共5页
手机依赖现象是由当代信息技术引发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使用者的自主行为与不由自主的行为并存。通过在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考察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人机之间的"具身关系"导致人的自主性肆意... 手机依赖现象是由当代信息技术引发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使用者的自主行为与不由自主的行为并存。通过在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考察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人机之间的"具身关系"导致人的自主性肆意扩张,"解释关系"导致使用主体被隐蔽地操控,"它异关系"促逼着使用主体成为技术对象物,而"背景关系"导致使用主体丧失批判能力。要消除手机依赖现象,一方面需要使用者转变技术理念,倡导理性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手机功能的设计者和运营商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促进人机关系和谐,保障人在手机使用中的真正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依赖 伊德 后现象学技术哲学 自主性
下载PDF
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雨浓 邱慧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118,共7页
唐·伊德在他的"图像技术现象学"中,提出对图像技术的研究要避免将技术单纯描述为乌托邦和敌托邦,应侧重技术的规范性,即作为技术体验主体的现象学家对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预测。那么,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 唐·伊德在他的"图像技术现象学"中,提出对图像技术的研究要避免将技术单纯描述为乌托邦和敌托邦,应侧重技术的规范性,即作为技术体验主体的现象学家对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预测。那么,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塞林格认为,伊德提出了人-技术-世界三者关系的内在性规范维度,以及审视敌托邦和乌托邦的实质性规范维度。本文将阐明由于伊德自身的非基础主义立场和过分依赖情境和技术,塞林格所提出的主体的塑造并未成功,从而主体的预测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伊德并未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图像技术 规范性 主体
原文传递
伊德:“技术诠释”是理解科学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2
4
作者 文祥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84,共6页
伊德之所以能够成为在国际上具有深广影响的技术现象学家和科学现象学家,与其"技术诠释科学"的理解路向密不可分。在伊德那里,技术并非简单的科学的应用,而是导致科学产生的存在论前提。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所有科学都是技术-科... 伊德之所以能够成为在国际上具有深广影响的技术现象学家和科学现象学家,与其"技术诠释科学"的理解路向密不可分。在伊德那里,技术并非简单的科学的应用,而是导致科学产生的存在论前提。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所有科学都是技术-科学的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技术是科学得以产生的调制者以及科学发展日益依赖仪器诠释的思想上。基于此,"技术诠释"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理解科学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技术 科学 技术诠释 技术-科学
原文传递
通神的独眼 论伊德为伽利略的望远镜所作的辩护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任翔 《科学文化评论》 2014年第6期44-56,共13页
伊德面对胡塞尔对伽利略的批判而为伽利略辩护,认为望远镜具有透明性。这错失了真正的问题,即伽利略试图将经由望远镜的所见确立为唯一的实在。基督教对质料之抵抗作用的废除、存在论二分向主客二分的转换、伽利略等人对数学的强烈信心... 伊德面对胡塞尔对伽利略的批判而为伽利略辩护,认为望远镜具有透明性。这错失了真正的问题,即伽利略试图将经由望远镜的所见确立为唯一的实在。基督教对质料之抵抗作用的废除、存在论二分向主客二分的转换、伽利略等人对数学的强烈信心,使得数学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自然哲学跌落的背景下上升为唯一不受欺骗的感官。望远镜经由数学的权威而获得权威,成为"独眼"。世界因此失去纵深感,生活世界的意义沉淀在图像之中。伊德正是由于忽视了望远镜背后的这些意涵,才误以为对望远镜的运用能够扭转数学化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胡塞尔 伽利略 望远镜 数学化
下载PDF
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及对科技创新思维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8-34,共7页
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对于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现代与后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等对立的当代哲学思潮以及对于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调解价值。该世界观的形成既与伊德对知觉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有关,也与... 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对于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现代与后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等对立的当代哲学思潮以及对于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调解价值。该世界观的形成既与伊德对知觉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有关,也与伊德以生活世界中的实践经验为根本出发点并深入到知觉层面进行具体的现象学变更分析有关。由于伊德是从其技术现象学和科学现象学的研究中得出该结论的,因此,深刻理解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与技术,并从知觉的层面来理解科学与技术发生时最为源始的思维结构,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思维生长点意义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多元稳定的世界观 科技创新思维
下载PDF
论工具的使用方式——兼评伊德的人与工具四种关系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邓线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4,共5页
技术与工具的使用方式有关,工具使用方式关系到技术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伊德从工具与人的关系角度,将工具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即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这种考察忽视了工具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手段的存在。本文... 技术与工具的使用方式有关,工具使用方式关系到技术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伊德从工具与人的关系角度,将工具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即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这种考察忽视了工具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手段的存在。本文从交互主体性视角,通过经验描述,将工具使用方式分为五种,分别是想像方式、趋向方式、被动方式、主动方式和转换方式,其中想像方式与被动方式相对,趋向方式与主动方式相对。只有在交互主体视角下,才能更好地考察工具的社会性存在,从而把握技术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使用方式 伊德 想像 趋向
原文传递
伊德科学现象学的缘起与特质 被引量:1
8
作者 文祥 曹志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6,共6页
伊德现象学已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伊德的科学现象学是完整把握其现象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伊德科学现象学的产生与他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期基础、融合实用主义和现象学的努力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谋求科学哲学的发展等追求密切相... 伊德现象学已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伊德的科学现象学是完整把握其现象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伊德科学现象学的产生与他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期基础、融合实用主义和现象学的努力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谋求科学哲学的发展等追求密切相关。伊德的科学现象学本质上是技术诠释的科学现象学,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存在论的视域;科学是技术诠释的;科学具有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科学现象学 技术诠释 缘起 特质
原文传递
论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2-28,共7页
梳理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将有利于目前国内日渐兴起的科学技术文化哲学研究。在伊德看来,科学、技术都是扎根文化的产物,文化具有"土壤"的根本性。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文艺复兴前的技术性文化背景是重要条件之一,以往... 梳理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将有利于目前国内日渐兴起的科学技术文化哲学研究。在伊德看来,科学、技术都是扎根文化的产物,文化具有"土壤"的根本性。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文艺复兴前的技术性文化背景是重要条件之一,以往文化中的视觉主义偏好是重要条件之二,而西方扩张性的文化气质是重要的条件之三。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它们势必又将汇入文化的洪流,相互影响,形成多元互渗的文化发展模式。考古学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欧洲中心论其实只是欧洲人一厢情愿的幻想,任何迷恋欧洲中心论的想法和做法都将是狭隘、短视和固步自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科学技术 文化 互渗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论伊德的科学价值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32-35,共4页
伊德"非中性"的科学价值观揭示的是科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维度,而传统的科学价值观是事实与价值分离的"中性论"的价值观。伊德认为,传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成论意义层次,是缺乏深度的知识论意... 伊德"非中性"的科学价值观揭示的是科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维度,而传统的科学价值观是事实与价值分离的"中性论"的价值观。伊德认为,传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成论意义层次,是缺乏深度的知识论意义上的价值观。停留于此基础上的价值观,难免导致科学的"乌托邦"或"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非中性 科学价值 生成论
下载PD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its impact on users in the lifeworld: a mediation perspective
11
作者 Hans VOORDIJK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9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is expected to have a large impact on users in the lifeworlds in a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BIM on users in their lifeworlds is explored using the concepts of Heideg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is expected to have a large impact on users in the lifeworlds in a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BIM on users in their lifeworlds is explored using the concepts of Heidegger, Habermas, and Ih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mediation. This impact is explored by a case study. BIM mediates and shap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s and their lifeworlds and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either a hermeneutic or an alterity relationship. BIM conflicts with existing work practices in a ready-to-hand work environment. For users that cannot work with BIM, the work environment remains present-at-hand. The many heterogeneous BIM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used by the various parties involved result in interoperability problems that are a major barrier to enframing the supply chain by BIM. Although invitation and inhibition of certain actions by BIM may stimula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lifeworlds, the lack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mutu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hibits an alignment of BIM and working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MEDIATION enframing LIFEWORLD RATIONALIZATION Heidegger HABERMAS ihde
原文传递
唐·伊德实用主义技术观批判
12
作者 邓线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92-196,共5页
伊德的科学技术化解释忽视了工具指向科学目标的层面,只看到科学设备和实验室指向社会的层面。在经验转向方面,他只是转向社会经验,忽视了背后的科学经验。在技术与人的四种关系解释上,他忽视了工具与结构意义相互指认的关系。在工具诠... 伊德的科学技术化解释忽视了工具指向科学目标的层面,只看到科学设备和实验室指向社会的层面。在经验转向方面,他只是转向社会经验,忽视了背后的科学经验。在技术与人的四种关系解释上,他忽视了工具与结构意义相互指认的关系。在工具诠释方面,他没有看到身体"常项"所蕴含的工具结构变动背后的语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技术 结构 工具诠释
下载PDF
Reflections on the Experience of Network Virtual Space FromPhenomenology of Technics
13
作者 MA Wen-wu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10期610-615,共6页
People create network virtual space tha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space through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virtual space are that the subject can obtain a similar real... People create network virtual space tha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space through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virtual space are that the subject can obtain a similar real space exper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technic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irtual space of the network,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the phenomenological concepts,such as space,space experience,and virtual space experience,so as to know the type of network virtual space experience,explor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and find solutions to the ethical conflicts in the virtual space experience of th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xperience of network virtual space phenomenology of technics Don ihde ethical conflicts and countermeasures
下载PDF
后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可能会比你认为的更具相关性?
14
作者 拉里.A.希克曼 李宏伟 潘宝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7-11,共5页
在这篇关于伊万·塞林格(Evan Selinger)《后现象学:对伊德的批判指南》一书的评论中,我将以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的观点为出发点,他认为唐·伊德(Don Ihde)的"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既对实... 在这篇关于伊万·塞林格(Evan Selinger)《后现象学:对伊德的批判指南》一书的评论中,我将以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的观点为出发点,他认为唐·伊德(Don Ihde)的"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既对实用主义形成挑战,也受到实用主义的挑战"。我将以此为出发点,分四点对后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似乎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然后,再列两点来阐述我所信奉的观点,即实用主义提供的方案比后现象学的更具有社会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后现象学 杜威 伊德 海德格尔 工具主义
下载PDF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被引量:103
15
作者 杨庆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7,共6页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伊德 物质身体 文化身体 技术身体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不具身吗?——以唐·伊德《技术中的身体》为例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铮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3,共6页
唐·伊德从"身体一"与"身体二"的区分出发,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因为疏离了面对面的沟通因而是离身性的。然而,以芬博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虚拟现实恰恰是具身的,他们批评伊德具身/离身二元对... 唐·伊德从"身体一"与"身体二"的区分出发,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因为疏离了面对面的沟通因而是离身性的。然而,以芬博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虚拟现实恰恰是具身的,他们批评伊德具身/离身二元对立模式。从现象学和人类学的视域出发,虚拟现实可看成是生活世界本身,虚拟现实不仅有其当代表现,更有其古代谱系,巫术就是原始人的"虚拟现实"。身体与技术之间因而是源始共生的关系。身体不但是一切技术产生之所,而且也是人类"虚拟"客观实在的天然手段。这一视域为我们重新看待虚拟现实和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伊德 虚拟现实 具身 技术中的身体
原文传递
技术与身体:对“技术具身”的现象学反思 被引量:32
17
作者 周午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105,158,共9页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身体 具身 唐·伊德 梅洛-庞蒂
下载PDF
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技联合体”:基于都市青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常峥 孙曌闻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5-104,共10页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技术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双重中介"作用:既中介自我与身体,也中介主体与社会。在自我-身体层面,媒介借助物的形态框定人的动作和轨迹,并介入知觉系统中介人的主观感知,使身体成为媒介系统的生物终端;在主体-社会层面,媒介是连通主体与虚拟网络的数字接口,其搭建的"关系平台"促使人以"化身"的形式参与交往。媒介既规定了生活场景的断裂与融合,也改变着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在强调媒介的"自主性"及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现状之余,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于媒介的"主体性"所在。理解"人/技联合体"的存在方式是维持人与媒介技术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设备 唐·伊德 身体 数字化 人/技联合体
原文传递
对伊德“人-技术关系现象学”的辨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宁宁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伊德在分析技术时与他在分析科学仪器时共享了知觉变更这一方法;第三,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实质上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科学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技术关系现象学 伊德 技术现象学 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伊德的技术哲学 被引量:8
20
作者 曹观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唐·伊德关于人与技术、技术与文化、工具实在论等技术哲学思想,并做了简要评论。
关键词 伊德 技术哲学 美国 工具实在论 文化 人性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