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精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被引量:83
1
作者 张勤 黄观文 杨成生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00-1307,共8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剧烈,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态势,精密对地观测技术成为其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见地质灾害特点和监测方法,并对InSAR、LiDAR、高分遥感和GNSS 4种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技术特点...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剧烈,地质灾害呈现频发态势,精密对地观测技术成为其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见地质灾害特点和监测方法,并对InSAR、LiDAR、高分遥感和GNSS 4种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技术特点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其次对高精度空间监测技术融合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最后对未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趋势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大地测量 空间技术 监测预警 GNSS insar
下载PDF
三孔径INSAR动目标检测和成像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景文 李春升 周荫清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0-43,共4页
本文研究了三孔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地面动目标检测和成像处理技术,即应用三通道杂波抑制干涉(CSI)对消地杂波后进行地面动目标检测,确定动目标的真实方位和径向地速并聚焦成像处理.论文详细分析了三通道杂波抑制处理的机... 本文研究了三孔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地面动目标检测和成像处理技术,即应用三通道杂波抑制干涉(CSI)对消地杂波后进行地面动目标检测,确定动目标的真实方位和径向地速并聚焦成像处理.论文详细分析了三通道杂波抑制处理的机理,研究了了地面动目标检测,确定真实方位和径向地速的方法,给出了INSAR地面动目标聚焦成像处理中的一种实现方法.给出了一组典型计算机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NAR技术 动目标检测 动目标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小兵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65-71,共7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方法(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方法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全天时、覆盖...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方法(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方法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全天时、覆盖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DIn 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二轨方法、三轨方法、四轨方法)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对于精密水准测量、GPS差分测量的优势等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最大可探测沉降量、卫星重访周期、影像分辨率等3个方面详细讨论了DIn SAR影像数据选择方法;最后就DIn SAR与GPS集成、DIn SAR与GIS集成的应用成果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1多时相DIn SAR影像数据、矿山开采平面图、正射影像图、矿山地质水文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是提高DIn SAR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精度的有效方法;2加强DIn SAR-GIS矿山开采沉陷监测软件开发,进一步提高两者的集成程度,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是下一步基于DIn SAR技术的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发展的一个方向。上述分析成果对于提高DIn SAR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精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Dinsar技术 开采沉陷监测 数据处理方法 影像数据选择 GPS GIS
下载PDF
北京地面沉降InSAR监测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艳 《上海国土资源》 2013年第4期21-24,共4页
在分析北京地面沉降灾害现状、现有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基础上,对比InSAR监测与传统分层动态监测、高精度水准测量、GPS测量等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时效性、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之间的差别,并以北京地铁13号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为例,分析其优... 在分析北京地面沉降灾害现状、现有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基础上,对比InSAR监测与传统分层动态监测、高精度水准测量、GPS测量等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时效性、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之间的差别,并以北京地铁13号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为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为优化北京地面沉降监测资源、全面开展线性工程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提供参考,以助于推进首都减灾防灾工作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监测技术 insar 效果分析
下载PDF
D-InSAR技术与SBAS-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鹏 程海强 王翔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作面的地面沉降信息,首先从沉降区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沉降面积分布等方面对两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通过同期实测水准数据对两种技术得到的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监测到的研究区内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69 mm和59 mm,识别出沉降量大于1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60 km^(2)和0.87 km^(2),其中,沉降量大于3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10 km^(2)和0.17 km^(2)。与水准监测数据对比可知,两种InSAR技术得到的监测结果与真实沉降情况相吻合,在部分沉降漏斗中心区域,地面沉降量超过InSAR技术可监测形变梯度,两种技术的监测精度都大幅降低。相对于SBAS-InSAR技术,D-InSAR技术获取的累积沉降量值更大,但其抵抗误差干扰的能力较弱,而SBAS-InSAR技术能够更好地消除大气相位效应等误差的影响,得到的地面沉降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更连续平滑。本文研究对利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面沉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SBAS-insar技术 煤矿 地面沉降 沉降监测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 InSAR技术的沛北矿区沉降监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洋 汪云甲 闫世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105,共4页
针对传统时序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监测大量级形变的问题,采用Stacking InSAR方法对沛北矿区地表沉降进行监测。与传统的永久散射体技术相比,Stacking InSAR方法具有可监测大量级形变、提高信噪比的优点。
关键词 D—insar STACKING insar PS技术 矿区沉降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俊 汪云甲 王小辉 《工矿自动化》 2009年第3期31-36,共6页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的应用和发展,探讨了该技术用于监测煤矿区沉陷的可行性、与传统的变形监测技术对比所具有的优势,并指出了目前该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煤矿区 沉陷监测 D-insar技术
下载PDF
多源遥感技术在降雨诱发勉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俊 李志忠 +1 位作者 郭小鹏 武文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8-280,共13页
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复杂,易发和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该区地形高差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排查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中难度较大,需借助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方法。笔者综合采用... 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复杂,易发和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该区地形高差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排查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中难度较大,需借助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方法。笔者综合采用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无人机航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陕南勉县“8.22”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与识别分析,探索多源遥感技术对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识别能力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多源遥感技术在强降雨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急调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大大减少现场工作时间,并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可视化的高精度遥感成果;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具有各自的优势和识别范畴,仅靠单一的技术手段难以完全有效地解决灾害隐患识别问题,建立一套多源遥感技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综合调查识别体系,是强降雨条件下区域性地质灾害快速调查识别与评价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光学遥感 insar技术 无人机 勉县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相山铀矿山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煜峰 张明 +1 位作者 臧德彦 鲁铁定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针对目前热门的D-InSAR高效率监测手段,对收集到的相山铀矿山ALOS PALSAR的L波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矿区沉降信息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监测手段困难的问题,能够获取该矿区地表面状... 针对目前热门的D-InSAR高效率监测手段,对收集到的相山铀矿山ALOS PALSAR的L波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矿区沉降信息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监测手段困难的问题,能够获取该矿区地表面状的形变场,大大提高传统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二轨法 矿区沉降 沉降面积
下载PDF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采空区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会会 薛建志 +2 位作者 郭利召 宋江涛 张雨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69-82,共14页
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由于多年矿山开采遗留下大量的采空区,部分采空区未做任何处理存在塌陷隐患,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该地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实地监测十分有必要。文中综合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无人... 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由于多年矿山开采遗留下大量的采空区,部分采空区未做任何处理存在塌陷隐患,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该地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实地监测十分有必要。文中综合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采空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分确定和形变监测。首先应用小基线集技术对采空区进行地表形变解算。然后应用无人机数据构建研究区的三维模型,并通过多期无人机航飞数据,计算2次航飞间地表变化,佐证InSAR技术的结果。最后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采空区精细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技术的联合监测结果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中InSAR技术探测出研究区最大形变速率-25 mm/a,结合2期无人机正射模型DEM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差分结果确定出采空区17处的高风险区域,部分区域对居民区和道路有影响。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应用于矿区采空区形变调查和地面沉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insar技术 无人机摄影测量 SBAS-insar 三维激光扫描
下载PDF
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时序监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尹玉玲 徐素宁 +1 位作者 王军 胡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9,共9页
宁厦南部地区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小型滑坡较为发育,地表形变监测难度大。为探索黄土丘陵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为研究区,应用SBAS-InSAR技术对采集到的2016年7月—2021年5月的11期升轨L... 宁厦南部地区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小型滑坡较为发育,地表形变监测难度大。为探索黄土丘陵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为研究区,应用SBAS-InSAR技术对采集到的2016年7月—2021年5月的11期升轨L波段ALOS-2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形变速率结果。联合高分光学影像,根据形变速率、形变规模、坡度、形变区到承灾体的距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泾源县共识别疑似隐患27处。经实地验证,其中22处形变迹象较明显、而且有明确的承灾体,确定为地质灾害隐患。对其中典型隐患点进行时序形变分析,发现这些区域在监测时间段内有持续显著的地表形变,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1.53 mm/a。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应用L波段SAR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形变监测效果显著,联合高分辨率的光学影像数据、应用综合遥感识别的方法,在该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正确率较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未来可编程采集升、降轨结合的L波段数据、结合无人机LiDAR数据做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准确率,为地质灾害精准防治做好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insar技术 光学遥感技术 黄土丘陵区 时序监测
下载PDF
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可人 吴明堂 +4 位作者 卓冠晨 居安华 温柠玲 冯文凯 许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9-577,共19页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不受云雾遮挡等特点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近年来得到水电工程建设及库岸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领域的极大重视。基于此,对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的应用概况进行了梳理,从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揭示了以白鹤滩水电站为里程碑,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目前已开始进入InSAR技术应用与研究的爆发阶段;最后,探讨了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蓄水前阶段、蓄水阶段、蓄水后阶段)对InSAR技术的不同应用需求与算法适用性。随着SAR数据质量提升与算法进步,InSAR技术必将常规化地参与到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库岸滑坡的识别与监测工作中,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触发机理研究及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支撑,提升我国水电工程库岸滑坡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形变监测 库岸滑坡 水电工程 金沙江 澜沧江 西南山区
下载PDF
D-InSAR与最优化算法的采空区几何参数反演 被引量:8
13
作者 卜璞 李朝奎 +1 位作者 杨文涛 廖孟光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针对采矿后遗留的采空区会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采空区几何参数的反演算法,旨在及时探明采空区的分布特征与几何形状,进而有效控制灾害的发生。该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取采空区上方的地表连续沉降... 针对采矿后遗留的采空区会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采空区几何参数的反演算法,旨在及时探明采空区的分布特征与几何形状,进而有效控制灾害的发生。该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取采空区上方的地表连续沉降场,通过概率积分模型建立采空区几何特征与地表沉降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BFGS最优化算法对采空区的几何参数进行反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5 mm随机误差的情况下,BFGS算法能够有效反演出全部参数,且反演精度略高于遗传算法(SA)和模拟退火(GA)算法;同时,在不同的初值条件下,BFGS算法反演结果的数值稳定性与反演精度仍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算法。工程应用中,反演结果显示SA与GA算法的相对误差平均值都超过了10%,而BFGS算法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只有4.73%,进一步验证了BFGS算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概率积分模型 参数反演 BFGS算法
原文传递
白鹤滩库区蓄水前活动性滑坡InSAR早期识别研究——以葫芦口镇至象鼻岭段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顿佳伟 冯文凯 +2 位作者 易小宇 张国强 吴明堂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92,共14页
白鹤滩水电站为我国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库区葫芦口—象鼻岭库岸段居民点较多,库岸稳定问题是关注的重点。由于该库段受地形地貌、构造作用、复杂地层等影响,蓄水前可能存在现今正在发生微小变形且高位隐蔽的活动性滑坡,水... 白鹤滩水电站为我国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库区葫芦口—象鼻岭库岸段居民点较多,库岸稳定问题是关注的重点。由于该库段受地形地貌、构造作用、复杂地层等影响,蓄水前可能存在现今正在发生微小变形且高位隐蔽的活动性滑坡,水库蓄水和运行期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此类滑坡变形,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蓄水前对该库段活动性滑坡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和ALOS-1升轨卫星,基于地形可视性的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InSAR)技术对该重点库段的活动性滑坡进行了有效识别,共识别出27处活动性滑坡,野外验证最终确定23处,其中12处坡脚涉及蓄水位线。统计发现研究区活动性滑坡在10°~40°,坡向为东北、西北方向以及相对高差小于500 m条件下发育最多,大部分受断层控制,不受断层控制的滑坡灾害所处岩层强度较低。其研究成果有利于水库运行期间滑坡的预防与预警,整体技术流程与识别分析方法也可为今后复杂地形下的区域活动性滑坡识别与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库区 葫芦口—象鼻岭库岸段 活动性滑坡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监测徐州市矿区地表变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炳跃 何敏 刘建东 《地质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99-103,共5页
徐州煤矿资源丰富,煤矿的开采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陷,区内大量的农田、建筑物、道路等受到影响和破坏。InSAR测量技术的差分干涉图用于监测厘米级甚至更微小的地面形变,具有全天候、大面积监... 徐州煤矿资源丰富,煤矿的开采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陷,区内大量的农田、建筑物、道路等受到影响和破坏。InSAR测量技术的差分干涉图用于监测厘米级甚至更微小的地面形变,具有全天候、大面积监测地面沉陷的优势。以徐州地面沉陷监测为例,介绍了InSAR测量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陷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陷 insar技术 江苏徐州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某高速公路山体变形机理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勇 孙晓鹏 李海亮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0年第3期88-94,共7页
通过描述病害路段山体和高速公路变形特征、分析山体变形原因,采用InSAR技术对地质病害区域近2 a的地表变形进行了回测,基本查明了山体的变形范围和变形时间,为分析山体变形原因提供了依据,同时确定了常规监测手段的监测范围,为高速公... 通过描述病害路段山体和高速公路变形特征、分析山体变形原因,采用InSAR技术对地质病害区域近2 a的地表变形进行了回测,基本查明了山体的变形范围和变形时间,为分析山体变形原因提供了依据,同时确定了常规监测手段的监测范围,为高速公路应急保通和永久处治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结果表明,使用InSAR技术可以得到采空区所诱发的山体变形时间、范围和形变趋势,可为变形机理分析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采空区 变形特征 盆形沉降 变形监测
原文传递
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工业广场动态沉降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辉 陈斯涤 +4 位作者 朱晓峻 张鹏飞 王金正 王庆伟 司光亚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2,共14页
近年来,我国东部厚含水松散层矿区不断出现工业广场的沉降变形,地表建(构)筑物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工业广场沉降,以华东某煤矿为例,基于1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地表动态变... 近年来,我国东部厚含水松散层矿区不断出现工业广场的沉降变形,地表建(构)筑物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工业广场沉降,以华东某煤矿为例,基于1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地表动态变形信息,结合精密水准测量,分析D-InSAR技术监测地表沉降的精度,研究工业广场时空动态沉降特征,揭示厚含水松散层矿区工业广场变形规律。研究表明:(1)D-InSAR监测与26个水准监测点沉降量的最大误差为5.95 mm,平均误差为2.18 mm,满足工业广场沉降监测需求。(2)随着工作面持续推进,6个月监测期内工业广场平均沉降量为16 mm,最大沉降点沉降量为36 mm,位于工业广场西南角偏向工作面一侧;最大倾斜值为0.31 mm/m,最大曲率值为0.016 mm/m^(2),在监测时段内,工业广场地表建(构)筑物破坏远小于Ⅰ级损坏值。(3)GIS空间分析表明,沉降量在0~20 mm的区域面积占比93.10%;最大下沉点的动态下沉量与其至采空区中心的距离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着采空区中心逐渐向工业广场推进,其下沉量逐渐增大。(4)工业广场沉降由开采引起的覆岩整体沉降和含水层失水固结沉降2部分组成,根据最大下沉点的动态沉降量,工业广场沉降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疏水沉降尚未显现,第二阶段以失水固结沉降为主。(5)工作面开采对工业广场沉降基本没有影响,应是底部含水层失水固结导致地表沉陷的范围增大,进而影响到工业广场。上述结果为今后类似条件下工业广场沉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广场 D-insar技术 Sentinel-1A卫星 地面沉降 水准测量 厚含水松散层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神木、府谷煤矿开采沉降监测及开采过程反演
18
作者 孙晓云 王晓东 《测绘标准化》 2024年第1期175-181,共7页
为有效监测因长期地下开采导致的陕西省北部地区发生的持续性地面沉降现象,本文依托实际项目,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覆盖神木、府谷2020年1月8日—2020年11月27日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观测时间段内由于地下开采而导致的地面沉... 为有效监测因长期地下开采导致的陕西省北部地区发生的持续性地面沉降现象,本文依托实际项目,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覆盖神木、府谷2020年1月8日—2020年11月27日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观测时间段内由于地下开采而导致的地面沉降的范围和深度,利用D-InSAR技术对该地区某一开采工作面进行反演。同时,将SBA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差值在1.8~8.1 mm之间,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证明了SBAS-InSAR技术在监测矿区地表沉降方面的可靠性;将D-InSAR反演结果与矿方提供的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具有一致性,证明了D-InSAR技术在反演煤矿开采进程方面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SBAS-insar技术 煤矿开采 沉降监测 开采过程反演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离子型稀土矿区DEM提取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利娟 李恒凯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4,共9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因其高分辨率、全天时、覆盖面积大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定南县岭北离子型稀土矿区为例,以2018年两景覆盖研究区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InSA...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因其高分辨率、全天时、覆盖面积大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定南县岭北离子型稀土矿区为例,以2018年两景覆盖研究区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InSAR技术对原始雷达影像进行基线估算、影像配准、干涉图生成、滤波和相位解缠、轨道精炼和重去平、地理编码等数据处理,得到了岭北矿区DEM,并对InSAR技术生成的S1A DEM的精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考虑坡度因子,分析不同坡度下两者DEM的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S1A DEM在岭北稀土矿区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2.7518 m,均方根误差为3.3853 m,满足国家1∶50000 DEM精度标准。DEM误差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在坡度处于20°~30°之间S1A DEM比SRTM DEM相比优势更大。最后对重建的DEM进行了三维可视化,直观显示了稀土矿区地形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DEM 稀土矿区 精度分析 三维可视化
原文传递
InSAR技术在采空区铁路选线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闫明 《铁道勘察》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采空区沉降变形会直接影响铁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需要对其变形进行勘察分析并评估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物探及钻探等手段,对某采空区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在收集既有地质资料及矿区资料的基础... 采空区沉降变形会直接影响铁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需要对其变形进行勘察分析并评估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物探及钻探等手段,对某采空区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在收集既有地质资料及矿区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采用2007~2011年日本ALOSPALSAR及2016~2018年欧空局Sentinel-1A/1B数据进行InSAR分析,框定了采空区范围并断定其发展趋势;然后,针对影响方案的采空区边界段落采用多道地震映像法及“双管单动”钻探手段,查明了浅层小型空洞及采空回填层的分布。实践证明,该方法通过引入空间信息能够有效的细化工作区域,可减少勘察工作量并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铁路选线 insar技术 综合勘察 地面沉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