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的大豆细胞质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于海莉 孙志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当以黄化突变体为母本时,杂交F_1和F_2单株都表现为黄化,当用正常的非黄化基因型作为母本时,所有的F_1和F_2植株都不黄化。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约是正常基因型的47.4、40.4和43.7%。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很低,随着叶片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含量逐渐接近正常基因型。根据大豆遗传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惯例,建议将该突变体定名为Cyt—Y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突变 黄化 母体遗传 大豆
下载PDF
CYTOPLASMIC EFFECT OF Xenopus laevis ON NUCLEAR FUNCTION OF ITS ALBINO MUTANT
2
作者 于豪建 史长平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6年第10期718-719,共2页
The nucleo-cytoplasmic interactions have been studied by many investigators and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nucleus and cytoplasm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ng. We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cytoplasm of wil... The nucleo-cytoplasmic interactions have been studied by many investigators and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nucleus and cytoplasm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ng. We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cytoplasm of wild-type Xenop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EVIS cytoplasmic interacting nucleus mutant DORSAL nucleo umber DOSAGE abundant
原文传递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的类型 被引量:11
3
作者 凌定厚 马镇荣 +2 位作者 陈梅芳 梁承邺 何炳森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32-139,共8页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相似的两例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在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中,发现1例(54257)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以多个品种与之测交,杂种一代中有的表现为育性恢复,有的仍然为雄性不育。能保持其雄性不育的品种有珍汕97、二九矮、新锦粘、162-5(来自IR 52的稳定的体细胞无性系),连续回交3代以上均能基本保持不育(但桂朝2号的回交后代不育性尚不稳定)。能使其育性恢复的品种有IR 24、IR 36、IR 54、双二粘、测64等。初步遗传研究表明,54257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核质关系,看来可能具有与野败细胞质完全不同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稻 体细胞无性系 雄性不育突变
下载PDF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突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沈毓渭 蔡其华 高明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利用290Gy60Co—γ射线处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和协青早A,获得了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频率分别为8×10-3和5×10-3。从Ⅱ—32A中所获得的育性恢复突变体,在农艺性状上与Ⅱ—32B基本相同。... 利用290Gy60Co—γ射线处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和协青早A,获得了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频率分别为8×10-3和5×10-3。从Ⅱ—32A中所获得的育性恢复突变体,在农艺性状上与Ⅱ—32B基本相同。已稳定的Ⅱ-32A育性恢复突变体Ⅱ-32R,与Ⅱ-32A和珍汕97A测交,杂种结实率在70%以上。对测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Ⅱ—32R对珍汕97A和Ⅱ—32A的育性恢复均涉及2对恢复基因、Ⅱ—32R与珍汕97A和Ⅱ—32A的杂种F2代在结实率分布上存在差异,Ⅱ—32A/T—18和Ⅱ—32A/T—21具有相同的趋势,但珍汕97A/T—18趋向低结实率端,T—18和T—21为Ⅱ—32R—1和Ⅱ—32R—2中选出的结实率较高的两株系。诱导不育系产生育性恢复突变体是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系配套 育性恢复 突变
下载PDF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采波 袁国钊 +3 位作者 汪静 潘光堂 荣廷昭 曹墨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1,共7页
从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08-641和18-599两份玉米自交系后代选育出3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鉴定其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反交及回交对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份不... 从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08-641和18-599两份玉米自交系后代选育出3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鉴定其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反交及回交对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份不育突变材料均能稳定遗传,属可遗传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恢保关系测定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3份不育材料均属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但3份不育材料在恢保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它们可能分别属于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同亚组。这些不育材料的发现,丰富了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基础,在玉米不育化制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空间诱变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突变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的败育机理及其育性遗传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慧萍 潘路招 +3 位作者 汤冰倩 邹学校 戴雄泽 刘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3-429,共7页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CMS102及其相应的恢复系ST–8为材料,对其造孢期、小孢子母细胞期、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双核小孢子期和花粉粒成熟期的花蕾进行细胞学形态观察,测定小孢子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期和双核小孢子期发育时期的花蕾中与育性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CMS102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过度膨大挤压四分体,使其不能正常发育成单核小孢子,属于孢子体不育;CMS102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ST–8的,可溶性糖、MDA含量及POD酶活性高于ST–8的;构建F_(2)遗传分离群体并调查其育性,对CMS102的育性进行遗传学分析,CMS102育性恢复由1对显性基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 花药细胞形态学 生理生化特征 育性
下载PDF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旭升 《江西棉花》 2011年第5期28-29,共2页
在陆地棉群体中发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并对之进行了鉴定,确定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该突变体对于研究棉花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机理,将具有重要的种质利用价值。
关键词 陆地棉 细胞质雄性不育 突变体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SRV_9突变株的构建与拯救
8
作者 魏玉荣 易忠 +3 位作者 符子华 马素贞 简子健 胡尔玛西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5-350,共6页
为构建人工修饰的狂犬病病毒,首先用人细胞色素C基因替换狂犬病病毒SRV9株基因间隔区中的非必需区域Ψ区并缺失基因组全长cDNA的糖蛋白CD编码区,得到突变型SRV9cDNA质粒。然后,该质粒与表达野生型SRV9四种结构蛋白N、P、G和L的质粒共转... 为构建人工修饰的狂犬病病毒,首先用人细胞色素C基因替换狂犬病病毒SRV9株基因间隔区中的非必需区域Ψ区并缺失基因组全长cDNA的糖蛋白CD编码区,得到突变型SRV9cDNA质粒。然后,该质粒与表达野生型SRV9四种结构蛋白N、P、G和L的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转染细胞中有大量特异性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典型的狂犬病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表明已成功地拯救出了人工修饰的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SRV9突变株的成功构建与拯救,为新型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SRV9 CD编码区 Ψ区 突变株构建 拯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