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的眼球旋转状态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吴河坪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以及下斜肌减弱手术对其的影响。方法13例上斜肌麻痹和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共50眼)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术,双马氏杆检查术前、术后的主观旋转;其中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和9例上斜...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以及下斜肌减弱手术对其的影响。方法13例上斜肌麻痹和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共50眼)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术,双马氏杆检查术前、术后的主观旋转;其中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和9例上斜肌麻痹(共38眼)术前、术后1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2个月均无旋转复视。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者术前DMRT无旋转,术后1周时8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13例上斜肌麻痹者,术前4例DMRT外旋,术后1周时7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眼底照相的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术前6例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5例存在眼球内旋转;9例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均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无眼球内旋转。结论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眼球旋转状态存在差异。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斜视 下斜肌亢进 上斜肌麻痹
下载PDF
后固定术对上直肌转位治疗外展神经 全麻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李春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T组(10例),为外展不能过中线的严重病例。单纯行SRT术者作为SRT组(11例)。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水平、垂直、旋转斜视变化,外展受限的改善和出现内转受限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SRT组手术前后内斜视度差值为28.0°(25.0°~30.0°),A-SRT组为40.0°(36.0°~45.0°),组间手术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1)。SRT组手术前后眼球外展受限差值为1.0(1.0~1.0),A-SRT组为2.0(1.0~2.0),组间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2,P=0.001)。组间手术前后内转受限加重变化差值、垂直斜视度变化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55,P=0.064;Z=-1.505,P=0.132)。SRT组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检查眼球发生内旋变化为0.0°(0.0°~2.0°),A-SRT组为3.0°(0.0°~4.25°),2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8,P=0.026),但2组患者均无旋转、垂直复视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固定术在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时,有引起轻度的眼球内旋及内转受限可能,但可增强外展受限改善程度,原在位内斜矫正好,患者无明显的主观垂直、旋转复视,故此术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固定术 上直肌转位 外展神经麻痹 旋转斜视 垂直斜视
原文传递
上直肌转位术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范可顺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障碍疾病中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眼球外展功能障碍而行上直肌转位到外直肌止端术16例进行分析,以同视机测量患者内斜视度,马氏杆加三棱镜法测量垂直斜视度,双马氏杆法检查主... 目的分析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障碍疾病中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眼球外展功能障碍而行上直肌转位到外直肌止端术16例进行分析,以同视机测量患者内斜视度,马氏杆加三棱镜法测量垂直斜视度,双马氏杆法检查主观旋转斜视度,以眼底照相法(黄斑-视盘夹角)客观评价眼球旋转。结果水平斜视度由术前35.00°±2.21°,矫正至术后2.19°±0.78°(t=12.776,P=0.000);眼球外展受限由术前-3.62±0.22矫正至-2.37±0.15(t=-7.319,P=0.000);内转受限由术前-0.06±0.06矫正至-2.12±0.15(t=10.688,P=0.000)。垂直斜视度由术前0.69△±0.50△矫正至0.63△±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935)。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斜视度由术前1.25°±0.50°矫正至-0.69°±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04);眼底照相客观旋转度由术前8.93°±0.81°矫正至6.9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9,P=0.018)。结论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功能障碍疾病,可矫正内斜、改善外展受限,恢复正前方一定范围的双眼单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位术 上直肌 外展神经疾病 垂直斜视 旋转斜视
原文传递
垂直眼外肌移位术治疗复杂斜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士强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年第2期39-41,共3页
垂直直肌移位术是治疗复杂类型斜视的常用手术方式,以往多采用上下直肌同时移位术治疗眼球运动障碍的水平斜视,然而上下直肌同时移位不能同期联合水平肌手术,否则可能影响眼前节血供,所以对于复杂斜视往往需要分期手术,二期手术再行水... 垂直直肌移位术是治疗复杂类型斜视的常用手术方式,以往多采用上下直肌同时移位术治疗眼球运动障碍的水平斜视,然而上下直肌同时移位不能同期联合水平肌手术,否则可能影响眼前节血供,所以对于复杂斜视往往需要分期手术,二期手术再行水平肌的减弱术。近年来直肌移位术式发展迅速,出现了单独上直肌移位、单独下直肌移位和Nishida直肌移位等方式,因为避免同时切断两条垂直肌,或者避免切断垂直直肌,所以可以同期联合水平肌手术,增加一次手术的矫正率,同时避免眼前节缺血的风险。本文综述了垂直直肌移位术治疗外转受限内斜视、内转受限外斜视以及旋转斜视等复杂类型斜视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上直肌颞侧移位术 旋转斜视
原文传递
下斜肌减弱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吴和坪 《眼科》 CAS 200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8例连续性入院行下斜肌减弱手术的V型斜视患者。方法对18例原发性或发病早期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3的V征斜视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手术... 目的探讨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8例连续性入院行下斜肌减弱手术的V型斜视患者。方法对18例原发性或发病早期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3的V征斜视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天、2天、3天和1周的主观旋转症状;同时行双马氏杆(DMRT)检查第一眼位,上、下注视眼位的旋转度和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水平。主要指标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主观旋转度,主观旋转症状,双眼视功能状态。结果18例患者术前无主观旋转;术后打开敷料后1小时内均感双眼视物时内旋转,2小时后4例双眼视物旋转,6例单眼视物时旋转;术后2天、3天和1周时视物旋转者减少;术后1周时1例双眼视物时旋转,4例单眼视物时旋转;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8例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无旋转症状。术后1天DMRT检查,14例内旋,术后2天、3天及1周时DMRT结果渐减小,术后1周时9例内旋;各注视眼位旋转度无明显差别。结论下斜肌减弱术后主观旋转是动态变化过程,术后有旋转症状者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能更早代偿旋转改变。(眼科,2008,17:123-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旋转
原文传递
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药物治疗的体会
6
作者 温佶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5例临床典型病例的观察,探讨头部外伤所致的旋转性斜视的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治疗上可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组5例病例均经药物...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5例临床典型病例的观察,探讨头部外伤所致的旋转性斜视的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治疗上可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组5例病例均经药物保守治疗6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避免了手术。结论头部外伤所致旋转性斜视,因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应加强诊断认识。部分病例经药物保守治疗6个月后可以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旋转性 头部外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