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4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7
1
作者 赵斌 吕西林 刘丽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7,共7页
采用足尺模型对比试验方法对现浇高强混凝土梁柱组合件、预制混凝土结构高强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和高强预制混凝土结构全装配式梁柱组合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强度与刚度退化特性、耗能能... 采用足尺模型对比试验方法对现浇高强混凝土梁柱组合件、预制混凝土结构高强混凝土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和高强预制混凝土结构全装配式梁柱组合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强度与刚度退化特性、耗能能力、节点核心区域的剪切变形、梁端与柱端的转动变形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与现浇高强混凝土结构梁柱组合件具有相同的抗震能力,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梁柱组合件的抗震性能和主要抗震性能指标与现浇高强混凝土梁柱组合件和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应采取必要措施增加全装配式节点的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 预制混凝土结构 梁柱组合件 全装配式节点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下载PDF
周期荷载下盐岩的疲劳变形及损伤特性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郭印同 赵克烈 +3 位作者 孙冠华 杨春和 马洪岭 张桂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53-1359,共7页
利用RMT-150C型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进行了盐岩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研究了盐岩的疲劳强度、变形及损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上限应力大于"门槛值"时,盐岩疲劳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可以分为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和加速... 利用RMT-150C型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进行了盐岩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研究了盐岩的疲劳强度、变形及损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上限应力大于"门槛值"时,盐岩疲劳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可以分为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和加速变形3个阶段,呈疏-密-疏的发展过程。改变上限应力和平均应力会显著影响疲劳的进程,提高上限应力值和平均应力值,初始轴向变形和循环轴向变形的比率都会提高,疲劳破坏时的总循环次数显著减小。盐岩疲劳破坏终点的变形量同样受静态轴向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的控制,控制误差范围在10%左右。循环荷载作用下,盐岩的变形模量经历了一个先逐渐增加,后缓慢降低,最后加速减小的过程。对循环荷载作用下盐岩疲劳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循环加荷载 疲劳试验 轴向应变 损伤
下载PDF
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 被引量:63
3
作者 刘璐 吴斌 +1 位作者 李伟 赵俊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了控制安装有传统防屈曲支撑的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变形及残余变形,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支撑———自复位防屈曲支撑(SCBRB).对其构造及工作和复位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复位材料的预应力及变形需求等关键参数... 为了控制安装有传统防屈曲支撑的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变形及残余变形,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支撑———自复位防屈曲支撑(SCBRB).对其构造及工作和复位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复位材料的预应力及变形需求等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并实现了这种支撑.该支撑综合了防屈曲支撑及自复位体系的优点.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成功地按设计值施加并且完好保持是决定复位效果的关键因素,预应力不足则其复位效果变差,预应力与耗能内芯屈服力之比大于等于1.3时即可保证完全复位.传统防屈曲支撑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拟静力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此类支撑基本消除了纯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防屈曲支撑 残余变形 预应力 拟静力试验
下载PDF
海洋高桩基础水平单调及循环加载现场试验 被引量:51
4
作者 朱斌 杨永垚 +2 位作者 余振刚 郭杰锋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8-1037,共10页
开展了海洋软黏土中2根大直径高桩基础的现场水平单调和循环加载试验,实测获得了桩顶荷载–位移关系、桩身变形和桩身弯矩及桩侧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揭示了水平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及桩基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发展规律... 开展了海洋软黏土中2根大直径高桩基础的现场水平单调和循环加载试验,实测获得了桩顶荷载–位移关系、桩身变形和桩身弯矩及桩侧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揭示了水平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及桩基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发展规律。利用实测桩身水平位移推算了桩周土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双曲线型p–y曲线,通过引进Poulos循环弱化模型建立了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基双曲线型p–y曲线分析模型,水平单调及循环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位移关系、桩身变形和桩身弯矩及桩侧土压力等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均吻合良好。通过现场试验发现规范p–y曲线法计算结果偏保守的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p–y曲线的刚度偏小;不同时段的循环荷载对桩基循环累积变形有叠加效应。建议设计中应考虑桩基全寿命服役期内所承受的所有循环荷载的影响,对于重要工程应开展相应的现场水平加载试验,实测桩身水平位移或桩身弯矩,进而利用所推算的桩周土反力来分析桩基受力变形及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高桩 单调荷载 循环荷载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薛伟辰 杨新磊 +1 位作者 王蕴 窦祖融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7,共9页
以一幢六层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实际工程为背景,按照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等原则进行设计,取4个不同位置的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耗... 以一幢六层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实际工程为背景,按照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等原则进行设计,取4个不同位置的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预制梁与预制板之间和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的滑移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4个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均实现了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目标,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受弯破坏形式,节点核心区仅有少量细小裂缝;边节点、中节点和平节点的初裂位置为梁中新旧混凝土界面处,而角节点的初裂发生在柱上;与其他2个节点相比,中节点和边节点的滞回曲线饱满;中节点、边节点和平节点的位移延性高于角节点;4个节点的刚度退化规律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注叠合梁框架节点 低周反复荷载 试验 延性 耗能 滑移
原文传递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循环荷载下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苏明周 黄智光 +2 位作者 孙健 齐岩 申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51,共10页
为考察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在循环荷载下的抗剪性能,进行10片足尺墙体试件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不同构造墙体的屈服荷载、最大荷载、破坏荷载、耗能系数和延性系数等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墙体的耗能能力较好;墙体的抗剪承... 为考察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在循环荷载下的抗剪性能,进行10片足尺墙体试件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不同构造墙体的屈服荷载、最大荷载、破坏荷载、耗能系数和延性系数等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墙体的耗能能力较好;墙体的抗剪承载力主要来源于墙板的蒙皮作用;斜撑对提高单柱墙体抗剪承载力起一定作用,但对双柱墙体的作用很小;当忽略墙体开洞部分的抗剪承载力后,单位长度开洞墙体的抗剪承载力比普通墙体稍高,表明墙体开洞部分承担了一定剪力;双柱墙体比单柱墙体的抗剪承载力显著提高;试验过程中各试件立柱的应变反应普遍较大、横撑次之、斜撑最小;墙板在接缝处相对滑移较大,实际工程中应尽量减少墙板接缝,避免横向通缝。给出墙体的抗剪刚度及承载力设计值供设计使用,并对三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振动台试件进行抗震设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房屋满足抗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弯薄壁型钢墙体 循环荷载 抗剪承载力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刚性连梁及普通连梁性能 被引量:15
7
作者 梁启智 韩小雷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进行了四种形式11个试件刚性连梁及跨高比为4.6的普通钢筋砼连梁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劲性钢筋砼的刚性连梁及带钢支撑摩擦滑动节点的刚性连梁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跨高比较大的普通钢筋砼连梁具有良好的延性。
关键词 延性 抗震试验 刚性连梁 连梁 载荷
下载PDF
低屈服点LYP160钢材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萌 钱凤霞 杨维国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2,共8页
为了研究低屈服点钢材LYP160的本构行为并提出循环本构模型,进行了此种钢材的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其受力性能,包括单调受力性能、滞回性能、破坏模态及耗能能力等。利用Ramberg-Osgood模型,得到材料骨架曲线。采用Chaboche模型,确定了循... 为了研究低屈服点钢材LYP160的本构行为并提出循环本构模型,进行了此种钢材的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其受力性能,包括单调受力性能、滞回性能、破坏模态及耗能能力等。利用Ramberg-Osgood模型,得到材料骨架曲线。采用Chaboche模型,确定了循环本构模型的关键参数,利用此模型预测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滞回行为。结果表明:低屈服点钢材LYP160虽然初始屈服点低,但其抗震性能较好,延性约为普通钢材及高强度钢材的2.3~2.8倍;能量耗散系数在3.6左右,耗能能力明显高于普通钢材和高强度钢材,提高幅度约30%,LYP160钢材具有显著的单调及循环强化性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其滞回特性包含了各向同性强化与随动强化两种特征,其中各向同性强化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这与普通钢材及高强度钢材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屈服点钢材 循环加载试验 单调行为 滞回行为 耗能能力 循环本构模型
原文传递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于金光 郝际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82,共9页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弥补了传统抗弯钢框架侧向刚度不足的缺点,为采用更加经济的半刚性节点提供了可能。为研究不同梁柱连接刚度对双体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3个单跨两层不同梁柱连接刚度试件的水平低周往复加...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弥补了传统抗弯钢框架侧向刚度不足的缺点,为采用更加经济的半刚性节点提供了可能。为研究不同梁柱连接刚度对双体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3个单跨两层不同梁柱连接刚度试件的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三者的整体性能和破坏模态,拟从承载力、刚度、延性、耗能、整体性能和节点性能六个方面对双体系的节点刚度与墙体的匹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半刚性框架内设置钢板墙能较大程度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与侧向刚度;结构具有理想的屈服顺序,内填板在加载初期非常有效。屈服区域延伸至整个墙体时,附加荷载将基本上由边缘构件承担,试件破坏主要由内填板的屈服和框架柱的弯扭失稳控制;节点刚度退化小,且内填板的设置缓解了节点区自身的延性要求,梁柱连接形式对试件的抗侧刚度和整体强度的影响不大,降低连接刚度有利于提高试件延性和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 剪力墙 钢板 往复加载试验 滞回性能 消能机理 梁柱连接
下载PDF
有翼缘和竖向荷载的带洞口木框架剪力墙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程海江 倪春 吕西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3-40,47,共9页
轻型木结构房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木框架剪力墙试验的目的是为我国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推广和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木框架剪力墙是轻型木结构房屋中的主要抗侧力构件,研究木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和黏滞阻尼特性是木结构房屋整体... 轻型木结构房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木框架剪力墙试验的目的是为我国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推广和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木框架剪力墙是轻型木结构房屋中的主要抗侧力构件,研究木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和黏滞阻尼特性是木结构房屋整体分析的基础。通过6片2.4m高6.0m长的无墙角锚栓的传统木框架剪力墙的单向和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翼缘墙体和洞口尺寸对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弹性抗侧刚度、极限位移、墙骨柱上拔和耗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用于横墙上的竖向荷载可以显著地提高剪力墙的各项性能,作用于翼缘墙体上的竖向荷载可以降低端部墙骨柱的上拔和部分提高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和耗能,洞口尺寸的变化主要影响到墙体的极限位移。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是钉节点的破坏和端部墙骨柱的上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轻型木结构房屋 木框架剪力墙 反复荷载试验 钉连接
下载PDF
黏土中两种不同直径单桩水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俞剑 黄茂松 张陈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3-980,共8页
为探讨海上风机在风、浪等水平往复循环荷载下大直径单桩基础的循环弱化特性,设计了稳定输出长期循环荷载的机械加载装置,开展了软黏土中长期水平循环荷载下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基础和传统长桩基础的模型试验对比研究。根据API给出的骨... 为探讨海上风机在风、浪等水平往复循环荷载下大直径单桩基础的循环弱化特性,设计了稳定输出长期循环荷载的机械加载装置,开展了软黏土中长期水平循环荷载下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基础和传统长桩基础的模型试验对比研究。根据API给出的骨干曲线和Masing二倍准则构建循环荷载下的p-y(荷载-位移)曲线,并借鉴前人工作,采用累积塑性应变描述软黏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弱化,提出了分析大周数水平循环荷载下单桩基础循环弱化的理论方法。该方法将循环荷载次数、幅值等外界条件与桩周土体的循环弱化特性建立联系,以适应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的水平循环荷载形式。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研究认为,大直径单桩基础因刚度较大,在同样的水平力循环荷载条件下,其抵抗循环荷载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长桩。在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的设计中采用基于黏土残余强度的循环后稳定水平承载力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单桩 循环荷载 循环弱化 海上风机 模型试验 塑性剪切应变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薛伟辰 杨云俊 +1 位作者 窦祖融 王蕴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共8页
研究了由倒T型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的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开展了低周反复荷载下叠合梁与现浇对比梁的足尺模型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与耗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低周反复荷载下叠合梁与... 研究了由倒T型预制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的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开展了低周反复荷载下叠合梁与现浇对比梁的足尺模型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与耗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低周反复荷载下叠合梁与现浇梁均发生了受弯破坏;峰值荷载下,叠合梁中实测的预制梁与预制板之间和靠近腹板侧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的滑移分别为0.5mm和0.2mm;叠合梁与现浇梁的滞回曲线前期均较饱满,后期表现出一定的捏拢,但总体耗能均较好;反复荷载下叠合梁的刚度退化主要发生在开裂至屈服阶段,屈服后其刚度退化较缓慢;叠合梁的正、负弯矩截面受弯承载力分别较现浇梁的低9%和3%左右;叠合梁的正、反向位移延性分别比现浇对比梁约低6%和14%,但2个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4.8。此外,还对低周反复荷载下与单调荷载下试件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 低周反复荷载 试验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耗能 位移延性 滑移
原文传递
梁柱式木结构加固方法及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熊海贝 刘应扬 +1 位作者 姚亚 李冰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5-702,共8页
为研究梁柱式胶合木结构在加固后的抗侧力性能,对9榀单层单跨梁柱式木框架足尺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其中3榀为未损坏对照组试件,6榀为加固组试件.考虑了节点区域包裹碳纤维布(FRP)和植入自攻螺钉2种加固方法,及纯框架和隅撑框架... 为研究梁柱式胶合木结构在加固后的抗侧力性能,对9榀单层单跨梁柱式木框架足尺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其中3榀为未损坏对照组试件,6榀为加固组试件.考虑了节点区域包裹碳纤维布(FRP)和植入自攻螺钉2种加固方法,及纯框架和隅撑框架2种结构体系形式.根据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木结构加固方法的可行性,对比了不同方法的效果和差异,研究了各组试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刚度、变形和耗能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2种加固方法均可以有效地抑制裂缝开展,并能够恢复结构的强度、刚度、耗能等力学性能;受损的梁柱式木结构框架,采用节点区域加固并增设隅撑,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合木 梁柱式木结构 加固 碳纤维布 自攻螺钉 低周反复加载
下载PDF
影响周期注水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计秉玉 吕志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剖面模型数值模拟计算方案设计,研究了影响周期注水提高采收率有关地质工程因素,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为进一步开展周期注水矿场试验或工业性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 周期注水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基床填料累积变形演化状态特征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16
15
作者 罗强 刘钢 +2 位作者 张良 蒋良潍 熊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116,共7页
为实现对高速铁路基床结构累积变形的有效控制,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土工填料累积变形演化状态特征分析,提出了土工填料累积变形状态随循环荷载水平的增加将呈现出快速稳定、缓慢稳定、缓慢破坏和快速破坏4种类型,建立了基于累积变形速... 为实现对高速铁路基床结构累积变形的有效控制,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土工填料累积变形演化状态特征分析,提出了土工填料累积变形状态随循环荷载水平的增加将呈现出快速稳定、缓慢稳定、缓慢破坏和快速破坏4种类型,建立了基于累积变形速率发展趋势、采用负幂函数表达的数学判别准则(幂次判别法)。通过构筑的单元结构填土模型,实现了小型刚性平板循环加载下模型填土累积变形4种状态的全过程模拟,并获得了相应的3个荷载阈值。针对高速铁路无砟和有砟轨道系统在适应基础结构沉降方面的巨大差异,明确了基床结构需分别满足快速稳定和长期稳定变形状态的控制原则及技术条件。所得成果为构建高速铁路基床结构变形状态控制设计技术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基床结构 循环荷载 累积变形状态 幂次判别法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流变性软黏土的边界面模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兴照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为了预测交通荷载作用下流变性软黏土的长期运行沉降,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循环加载条件下饱和软黏土流变特性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本模型以边界面弹塑性理论为基础,采用滞后变形理论。模型不仅能单独考虑土体的流变效应和循环加卸载效应... 为了预测交通荷载作用下流变性软黏土的长期运行沉降,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循环加载条件下饱和软黏土流变特性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本模型以边界面弹塑性理论为基础,采用滞后变形理论。模型不仅能单独考虑土体的流变效应和循环加卸载效应,还能考虑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在循环荷载和流变耦合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模型概念清晰,参数少。通过多组上海软黏土循环加载流变试验结果的模拟,初步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性软黏土 循环加载 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室内试验
下载PDF
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含砂芯粘土复合土样性状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蒋军 朱向荣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2-67,共6页
循环荷载作用下粘土具有与静荷载或一般动荷载作用下不同的性状 ,本文通过一系列室内循环三轴试验 ,对含砂芯软粘土复合土样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状开展试验研究 ,分析循环荷载幅、循环次数、超固结比、加载历史以及砂芯置换率等... 循环荷载作用下粘土具有与静荷载或一般动荷载作用下不同的性状 ,本文通过一系列室内循环三轴试验 ,对含砂芯软粘土复合土样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状开展试验研究 ,分析循环荷载幅、循环次数、超固结比、加载历史以及砂芯置换率等因素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变形 循环荷载 试验 复合地基 含砂芯粘土 复合土样 性状研究
下载PDF
砂-粉土混合料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细颗粒迁移机制试验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升 高峰 +1 位作者 陈琪磊 盛岱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1598,共8页
荷载作用下砂粉土动水力特性与细颗粒迁移研究是分析振动液化、翻浆冒泥等自然或工程灾变过程细观致灾机制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与关键。利用自主研制的试验系统,开展了模拟列车动-静组合荷载作用下饱和砂粉土动水力特性及细粒迁移机制试验... 荷载作用下砂粉土动水力特性与细颗粒迁移研究是分析振动液化、翻浆冒泥等自然或工程灾变过程细观致灾机制和演化机制的基础与关键。利用自主研制的试验系统,开展了模拟列车动-静组合荷载作用下饱和砂粉土动水力特性及细粒迁移机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动-静组合荷载作用下试样的轴向变形呈现出台阶式变化特点;试样的总应力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表现出显著的指数减小趋势;孔隙水压力反复经历了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与静荷载作用下的消散过程,并且在该过程中轴向孔隙水压力梯度逐渐对孔隙水形成"抽吸"作用,促使细颗粒产生迁移和集聚。通过分析试样不同层位深度处3种粒径组颗粒含量及有效粒径d10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动-静组合荷载作用对饱和砂粉土中细颗粒发生层间迁移流动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试验装置 砂-粉土混合料 细粒迁移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循环载荷作用下基床力学特性对道床影响的动态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马伟斌 史存林 +1 位作者 张千里 杜晓燕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针对既有线提速改造及高速客运专线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轨道与路基参数的合理匹配问题,以室内动载模型试验研究为依托,配制6组不同密实度的土样,对轨道与路基结构进行了动应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反应模量等项目的测试,并通过不同压... 针对既有线提速改造及高速客运专线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轨道与路基参数的合理匹配问题,以室内动载模型试验研究为依托,配制6组不同密实度的土样,对轨道与路基结构进行了动应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反应模量等项目的测试,并通过不同压实系数下模型试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基床、道床弹塑性变形以及反应模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轨道与路基结构地基系数、压实系数及动静刚度等参数之间的发展规律,提出基床对道床影响的临界值,即:基床压实度为0.93时,基床临界动刚度值为75 MPa/m,基床临界动弹性变形为1.5mm,道床的临界动刚度值为110 kN/mm。对基床与道床参数匹配及相互动力作用的规律研究,为既有线提速改造及新线轨道与路基结构参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载荷 基床 动态测试 模型试验 动刚度 反应模量 变形模量
下载PDF
Shear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of sand-granulated rubber mixtures 被引量:12
20
作者 M.Ehsani N.Shariatmadari S.M.Mirhossein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159-3167,共9页
Recycled waste tires when mixed with soil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lightweight materials in retaining walls and embankments, machine foundations and railroad track beds in seismic zones. Having high damping chara... Recycled waste tires when mixed with soil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lightweight materials in retaining walls and embankments, machine foundations and railroad track beds in seismic zones. Having high damping characteristic, rubbers can be used as either soil alternative or mixed with soil to reduce vibration when seismic loads are of great concern.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ch mixtures prior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o this reason, torsional resonant column and dynamic triaxia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effect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like rubber content and ratio of mean grain size of rubber solids versus soil solids(D50,r/D50,s) on dynamic response of mixtures in a range of low to high shearing strain amplitude from about 4×10-4% to 2.7% we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almost at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and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to model a mixture layer above the ground water table and in low precipitation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re inclu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hear modulus and increases the damping ratio of the mixtures. Also decrease in D50,r/D50,s causes the mixture to exhibit more rubber-like behavior. Finally, normalized shear modulus versus shearing strain amplitude curve was proposed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rubber mixture shear modulus damping ratio low to high shear strain amplitude cyclic triaxial test torsionalresonant column test granular rubb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