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冻藏条件下养殖大黄鱼鱼肉质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3
1
作者 戴志远 崔雁娜 王宏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8-191,共4页
采用质构分析仪对-18℃和-50℃贮藏条件下的养殖大黄鱼进行TPA(质地多面剖析)模式测试。随着冷冻贮藏期的延长,养殖大黄鱼的各个参数都在下降;-50℃冷冻贮藏条件下大黄鱼的硬度、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凝聚性和恢复性这些参数均高于-1... 采用质构分析仪对-18℃和-50℃贮藏条件下的养殖大黄鱼进行TPA(质地多面剖析)模式测试。随着冷冻贮藏期的延长,养殖大黄鱼的各个参数都在下降;-50℃冷冻贮藏条件下大黄鱼的硬度、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凝聚性和恢复性这些参数均高于-18℃冷冻贮藏条件下的大黄鱼,-50℃冷冻贮藏条件下大黄鱼的黏附性低于-18℃冷冻贮藏条件下的大黄鱼。结果表明:随着冷冻贮藏时间的延长,养殖大黄鱼的质构在下降,-18℃冷冻贮藏条件下的大黄鱼质构下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冷冻贮藏 TPA 质构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养殖大黄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0
2
作者 郭全友 王锡昌 +3 位作者 杨宪时 姜朝军 李学英 迟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7-273,共7页
为探讨不同温度范围内导致产品腐败的原因和开发货架期预测模型,通过对低温(0~10℃)、室温(25℃)和变温贮藏下养殖大黄鱼感官、理化和微生物质量指标和细菌种群的研究,确定上述温度条件下的货架期和特定腐败菌,开发出3种货架期预测模型... 为探讨不同温度范围内导致产品腐败的原因和开发货架期预测模型,通过对低温(0~10℃)、室温(25℃)和变温贮藏下养殖大黄鱼感官、理化和微生物质量指标和细菌种群的研究,确定上述温度条件下的货架期和特定腐败菌,开发出3种货架期预测模型,并用恒温和波动温度下的货架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低温下的货架期为5.4~17.8d,特定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室温下货架期仅1.1d,特定腐败菌为弧菌和肠杆菌。依据相对腐败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开发出Exponential、School-field和Square-root货架期预测模型,模型参数表观活化能Ea、最小温度Tmin和温度特性系数a分别为74kJ/mol、-10℃和0.11,并用3、7、10℃恒温和变温下的货架期对模型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分别为0%~13.8%、-0.9%~9.8%和-0.2%~-22.1%,表明School-field和Exponential货架期模型性能优于Square-root货架期模型,能快速有效预测0~25℃范围的大黄鱼品质。该文将为进一步研发集包装、贮藏和流通等为一体的水产品品质智能化预警系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温度 预测 货架期 特定腐败菌 预测建模 养殖大黄鱼
下载PDF
冷藏养殖大黄鱼品质变化特征及细菌相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对养殖大黄鱼5℃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特征及新鲜鱼、货架期终点时细菌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用Gompertz方程定量描述了冷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细菌生长情况。新鲜大黄鱼菌落总数(TVC)为(5.52±0.41)log10 cfu/... 对养殖大黄鱼5℃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特征及新鲜鱼、货架期终点时细菌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用Gompertz方程定量描述了冷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细菌生长情况。新鲜大黄鱼菌落总数(TVC)为(5.52±0.41)log10 cfu/g,挥发性盐基氮(TVBN)为(10.65±0.41)mg/100g,细菌相比较复杂,革兰氏阴性菌占84.3%,主要包括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7.1%,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15.7%,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10.0%,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12.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18.6%,革兰氏阳性菌玫瑰小球菌(Micrococcus rose)7.1%。货架期终点216~264h时,菌落总数为(7.63±0.28)log10 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30.35±0.95)mg/100g。冷藏过程中细菌相发生很大变化,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增殖比其他细菌快,货架期终点比例为8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菌落总数 细菌相 腐败希瓦氏菌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养殖大黄鱼风味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华 陆森超 +2 位作者 张慧恩 刘丽君 戚向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44-249,共6页
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经超高压处理后养殖大黄鱼的营养成分、风味、色差、质构及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降低水分活度,对水分含量的影响是先升后降,提高了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有明显变化(P<0.05)。从营养成分上... 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经超高压处理后养殖大黄鱼的营养成分、风味、色差、质构及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降低水分活度,对水分含量的影响是先升后降,提高了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有明显变化(P<0.05)。从营养成分上分析可得400 MPa、10 min的高压处理较为合适。经高压处理后,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保留。压强、保压时间、贮藏时间对鱼肉的色泽均有影响,但在300 MPa、10 min处理条件下鱼肉的总色差与原材料无明显差异(P>0.05);鱼肉的硬度、黏聚性、弹性、咀嚼性随处理压强的增高也不断增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超高压处理过的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明显与原材料鱼肉结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超高压 营养成分 风味 色差 质构 微结构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细菌菌群分离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许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7,共6页
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 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出(6.1%)。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14.7%)、气单胞菌属(12.5%)、不动杆菌属(11.5%)、摩氏杆菌属(11.1%),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肠杆菌科出现较多,表明大黄鱼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受非原有菌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细菌菌群 分离鉴定 优势菌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茗媛 王小凤 +4 位作者 乙丛敏 周君 芦晨阳 张凌芷 苏秀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2-209,共8页
探讨不同温度下养殖大黄鱼背、腹部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养殖大黄鱼肌肉中含有的己醛、庚醛和辛醛等醛类物质对整... 探讨不同温度下养殖大黄鱼背、腹部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养殖大黄鱼肌肉中含有的己醛、庚醛和辛醛等醛类物质对整体风味影响较大,使其具有令人不愉快的腥味;加热后,挥发性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经过50℃加热的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3,5-辛二烯-2-酮、辛醛、壬醛、2,6-壬二烯醛等,使腥味减少并赋予其轻微的鱼香味;经过110℃加热后,烃类物质如甲苯、十一烷和十五烷增加,使鱼肉甜香,鱼腥味在很大程度上减弱;经过170℃加热的鱼肉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呋喃类化合物,对其烘烤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养殖大黄鱼的精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冷藏养殖大黄鱼品质变化特征和货架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7-240,共4页
本文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中微生物、化学、感官品质变化,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描述细菌生长情况,结合TVBN和感官品质指标确定货架期并用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0、5℃冷藏货架期分别为408h和252h,货架期... 本文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中微生物、化学、感官品质变化,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描述细菌生长情况,结合TVBN和感官品质指标确定货架期并用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0、5℃冷藏货架期分别为408h和252h,货架期终点细菌总数分别为7.37±0.04、7.26±0.07lgCFU/g,TVBN分别为31.16±0.64、27.32±0.76mg/100g。用指数腐败方程预测3﹑5℃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5.6%~-14.9%,显示该方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5℃有氧冷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冷藏 品质变化 货架期 预测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脱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华 刘斌斌 娄永江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4-157,共4页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研究比较了红茶和食盐混合液和酵母溶液的脱腥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红茶浓度50%、食盐浓度1%、以鱼与溶液的比为1:3的比例浸泡鱼片60min,脱腥的效果较适合。经过GC-MS分析,该脱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养殖大...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研究比较了红茶和食盐混合液和酵母溶液的脱腥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红茶浓度50%、食盐浓度1%、以鱼与溶液的比为1:3的比例浸泡鱼片60min,脱腥的效果较适合。经过GC-MS分析,该脱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养殖大黄鱼的主要腥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脱腥 腥味成分
原文传递
冷藏大黄鱼不同细菌生长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南方水产》 2005年第5期44-49,共6页
主要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鱼肉中细菌变化情况,采用修正的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拟合细菌生长曲线,经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和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能有效描述菌落总数的... 主要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鱼肉中细菌变化情况,采用修正的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拟合细菌生长曲线,经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和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能有效描述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贮藏时间内的菌落总数。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把不同时间的菌落总数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依据均方根评价建立的细菌生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0、5℃冷藏过程Gompertz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077和0.100,Logistic模型均方根分别为0.114和0.138,2种模型相比,Gompertz预测结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冷藏 Gompertz模型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雷叶斯 杨巨鹏 +3 位作者 吕春霞 陈世达 张慧恩 杨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采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模拟氧化,研究在不同氧化时间(1、3、5 h)和不同的H_2O_2浓度(0、0.1、1、5、10、20 mmol/L)下,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表面疏水性、活性疏基含量、溶解度和持水性五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羟自由基... 本文采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模拟氧化,研究在不同氧化时间(1、3、5 h)和不同的H_2O_2浓度(0、0.1、1、5、10、20 mmol/L)下,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表面疏水性、活性疏基含量、溶解度和持水性五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羟自由基氧化会引起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isolate,MPI)结构发生改变,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羰基含量总体上升,表面疏水性稍有升高,氧化时间不变(1 h)时,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活性巯基含量呈降低趋势。氧化时间为1、3 h时,经H_2O_2处理后,溶解度明显呈下降趋势,在5 h时,其溶解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氧化时间为5 h时,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蛋白持水能力下降。SDS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蛋白质氧化会导致蛋白质分子间发生交联。这些变化说明,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肌原纤维蛋白 羟自由基氧化体系 氧化 结构特性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养殖大黄鱼肉蛋白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世达 朱艳杰 +2 位作者 张登科 杨华 吴林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579-586,共8页
目的研究超高压处理对养殖大黄鱼肉蛋白质特性的影响。方法超高压处理养殖大黄鱼肉后,通过双缩脲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 目的研究超高压处理对养殖大黄鱼肉蛋白质特性的影响。方法超高压处理养殖大黄鱼肉后,通过双缩脲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蛋白质巯基含量及持水性分析,研究超高压对养殖大黄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压强对不同类型溶解性的蛋白含量有较大影响。350 MPa 10 min时水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到74.12 mg/g;300 MPa 25 min时酸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53 mg/g。可见超高压处理显著改变了养殖大黄鱼不同溶解性、不同结构蛋白的含量(P<0.05);提高了养殖大黄鱼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增加了蛋白质的巯基含量;降低了蛋白质的持水能力。结论超高压处理使养殖大黄鱼肉蛋白质的持水性降低,溶解性、巯基含量及热稳定性增加,并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养殖大黄鱼 蛋白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几种抗冻剂对养殖大黄鱼蛋白质冷冻变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雁娜 戴志远 +1 位作者 张志广 王宏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70,187,共4页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通过添加多聚磷酸盐、山梨醇、海藻糖,进行正交实验,研究pH、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得出防止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三种抗冻剂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抗冻剂的最佳配比为:2%多聚磷酸盐、1%海藻糖...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通过添加多聚磷酸盐、山梨醇、海藻糖,进行正交实验,研究pH、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得出防止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三种抗冻剂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抗冻剂的最佳配比为:2%多聚磷酸盐、1%海藻糖、2%山梨醇,在添加抗冻剂后,养殖大黄鱼的pH、盐溶性蛋白质含量、ATPase活力分别比未添加抗冻剂时提高了1.60%、33.98%、4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蛋白质冷冻变性 抗冻剂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对新捕获与流通过程中大黄鱼新鲜度与细菌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1 位作者 许钟 李学英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3,共4页
对大黄鱼栖息水域海水的卫生状况和新捕获、批发及零售大黄鱼的新鲜度进行评价,同时对细菌种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3份海水样品中,粪大肠菌群达标率为95.7%。新捕获、流通环节中的大黄鱼新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TVBN、菌落总... 对大黄鱼栖息水域海水的卫生状况和新捕获、批发及零售大黄鱼的新鲜度进行评价,同时对细菌种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3份海水样品中,粪大肠菌群达标率为95.7%。新捕获、流通环节中的大黄鱼新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TVBN、菌落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呈上升趋势。细菌种群结果显示,新捕获、流通环节的样品中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分别占75.4%、72.8%和87.5%。新捕获鱼细菌种类繁多,共检出20种细菌,主要由肠细菌科、假单胞菌属、腐败希瓦氏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玫瑰小球菌等组成;流通环节样品细菌种群逐渐变得简单,分别检出17种和11种细菌,其中不动细菌属、假单胞菌属、腐败希瓦氏菌、嗜冷杆菌等所占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鲜度 细菌种群
下载PDF
东海养殖大黄鱼细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3期241-245,共5页
对2004年9月在闽东三都湾4个养殖场取样的大黄鱼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定性和定量分析.新捕获大黄鱼细菌总数为1.8×103~6.0×106 cfu/g.从养殖密集海区的鱼体分离出135株细菌,对它们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特征等进行系统鉴定,结果... 对2004年9月在闽东三都湾4个养殖场取样的大黄鱼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定性和定量分析.新捕获大黄鱼细菌总数为1.8×103~6.0×106 cfu/g.从养殖密集海区的鱼体分离出135株细菌,对它们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特征等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otromonas maltophilia),比例为34.1%和21.0%,摩氏杆菌属(Moraxella spp.)、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 spp.)出现比例较少,均为2.2%,出现了较多数量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5.2%)、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细菌菌丛 优势菌 微生物污染 东海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风味感官质量的综合模糊评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翁丽萍 王宏海 +1 位作者 陈飞东 戴志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以香味、滋味、色泽和质地作为风味质量的考察指标,进行不同蒸煮条件下大黄鱼风味质量的感官评价,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养殖大黄鱼风味评价具有重要贡献的各质量因素的权重分... 以养殖大黄鱼为原料,以香味、滋味、色泽和质地作为风味质量的考察指标,进行不同蒸煮条件下大黄鱼风味质量的感官评价,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养殖大黄鱼风味评价具有重要贡献的各质量因素的权重分配分别为色泽(0.15)、香味(0.26)、滋味(0.36)、嫩度(0.23),且养殖大黄鱼在100℃沸水中维持5 min时,风味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风味 感官 模糊评定
下载PDF
冷藏养殖大黄鱼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全友 王锡昌 +2 位作者 杨宪时 许钟 李学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6-331,共6页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对0~10℃冷藏养殖大黄鱼鲜度和货架期进行研究,构建和验证了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0~10℃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产H2S细菌数分别为6.64~7.60、6.24~6.96、6....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对0~10℃冷藏养殖大黄鱼鲜度和货架期进行研究,构建和验证了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0~10℃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产H2S细菌数分别为6.64~7.60、6.24~6.96、6.16~6.90、6.14~6.62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分别为27.15~30.12 mg/100g和8.44~10.83 mg/100g。0、5、8和10℃冷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分别为17.8±2.5、9.3±1.1、7.0和5.4±1.3 d,并用于构建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用0、3、7℃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验证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相对误差为?6.1%~4.6%,显示该模型可以快速有效预测0~10℃冷藏养殖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冷藏 货架期 建模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养殖大黄鱼低温干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戴志远 徐允磊 +1 位作者 王宏海 叶婧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1-218,共8页
为建立养殖大黄鱼低温干燥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影响干燥工艺的温度、时间和相对湿度三因素进行考察。以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及水分含量为单因素试验指标,分析其干燥结果;响应面试验以TBA值... 为建立养殖大黄鱼低温干燥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影响干燥工艺的温度、时间和相对湿度三因素进行考察。以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及水分含量为单因素试验指标,分析其干燥结果;响应面试验以TBA值为响应值。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是:干燥温度24.1℃、时间7.47h、相对湿度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低温干燥 响应面分析
原文传递
冻藏期间不同包装方式大黄鱼肉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艳霞 姚冬 +3 位作者 王营娟 郭晓双 田姗姗 刘建宇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32期86-89,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测定-20℃冻藏条件下镀冰衣和真空包装养殖大黄鱼肉挥发性物质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共检测出47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测定-20℃冻藏条件下镀冰衣和真空包装养殖大黄鱼肉挥发性物质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物质(醛类12种,醇类13种,酮类4种,烃类18种),主要以醛类、醇类和烃类为主。且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镀冰衣组醛类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醇类及酮类物质均先下降后上升,烃类物质均先上升后下降。真空包装组醛类、醇类、酮类及烃类物质均低于镀冰衣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不良风味物质和鱼体腥味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镀冰衣 真空包装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NaCl对添加丝氨酸蛋白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陆益钡 吕春霞 +4 位作者 廖慧琦 胡远辉 雷叶斯 曹少谦 杨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6,共9页
以养殖大黄鱼作为研究对象,探究NaCl对添加了丝氨酸蛋白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首先对养殖大黄鱼肉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进行研究,探讨其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NaCl对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NaCl... 以养殖大黄鱼作为研究对象,探究NaCl对添加了丝氨酸蛋白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首先对养殖大黄鱼肉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进行研究,探讨其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NaCl对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NaCl对含有丝氨酸蛋白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质构特性、持水性、白度、拉曼光谱、荧光分析、微观结构等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丝氨酸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7.0。NaCl的添加使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蛋白凝胶结构越来越紧密稳定,但荧光强度相对有所下降。在NaCl质量浓度为0~20 g/L时,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胶黏性、咀嚼性不断上升,且白度增大。在NaCl添加量为40 g/L时,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持水性最强。因此可得出结论,添加NaCl后,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使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破坏减弱,从而改善鱼糜凝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 丝氨酸蛋白酶 肌原纤维蛋白 凝胶特性 养殖大黄鱼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养殖大黄鱼蛋白质提取工艺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艳杰 胡华新 +2 位作者 杨华 陈世达 吴林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4082-4090,共9页
目的优化养殖大黄鱼蛋白质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筛选试验,以样品提取液中总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的条带数和清晰度为指标,得到养殖大黄鱼蛋白质的最适提取液。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对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目的优化养殖大黄鱼蛋白质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筛选试验,以样品提取液中总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的条带数和清晰度为指标,得到养殖大黄鱼蛋白质的最适提取液。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对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以提取液pH、提取液浓度和液固比为自变量,以样品提取液中的总蛋白含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选择2%SDS溶液为最佳提取液,得到养殖大黄鱼蛋白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提取液为3.50 g/100 mL的SDS溶液,pH值为8.3,液固比为17.5:1,提取温度为25℃,提取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样品提取液中的总蛋白含量可高达92.23%。结论采用本研究得到的工艺条件可以实现对大黄鱼肌肉蛋白质的高效提取,为大黄鱼蛋白质的相关研究及大黄鱼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蛋白质 提取工艺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