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社会病态的普遍化——基于生物医学、文化政治、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Carl Ratner 宋群(译)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这篇文章力图把"当代病态"这一议题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清楚地阐释它。我阐述了一个文化政治模式,即(a)为什么病态以多种形式,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b)如何干预泛滥的病态,并最终根除它。此模式借鉴了埃里克... 这篇文章力图把"当代病态"这一议题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清楚地阐释它。我阐述了一个文化政治模式,即(a)为什么病态以多种形式,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b)如何干预泛滥的病态,并最终根除它。此模式借鉴了埃里克·弗洛姆的工作成果,他阐明:在许多或大多数社会里,病态是如何成为正常社会的,心理的活动的特征的。这篇文章还讨论了两种流行病态模式,它们误解病态,非正确,因而不能纠正、根除或预防病态。第一种错误解释病态的是标准生物医学模式。第二种错误解释病态的是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模式,它否认所有病态,并坚持认为所有行为包括病态是个体选择和主动性的积极表现,必须得到确认和接受,而不是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病态 正常病态 文化政治 健康 社会斗争
原文传递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徐嵩龄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文化政治功能
下载PDF
翻译:一种文化政治行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译介《牛虻》之现象透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倪秀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131,共16页
本文立足翻译研究中的描写方法,并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透析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①所著的小说<牛虻>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译介现象,以说明翻译<牛虻>是我国当时特定文化日程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 本文立足翻译研究中的描写方法,并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透析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①所著的小说<牛虻>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译介现象,以说明翻译<牛虻>是我国当时特定文化日程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而译本<牛虻>也成为了广泛影响译语社会中的青年一代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译介 文化政治 广泛 女作家 小说 独特 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 译语
原文传递
从《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文化政治策略 被引量:16
4
作者 方文开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尽管霍桑的第二部罗曼司《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备受争议,但它那丰富的主题内涵与巧妙的叙事策略获得了广泛赞誉。霍桑以历史作为叙述的本源,通过探索现代人心理的精神实质,去阐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探索霍尔格雷夫价值观的嬗... 尽管霍桑的第二部罗曼司《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备受争议,但它那丰富的主题内涵与巧妙的叙事策略获得了广泛赞誉。霍桑以历史作为叙述的本源,通过探索现代人心理的精神实质,去阐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探索霍尔格雷夫价值观的嬗变,希望以一种抽象的"爱"去消解现实中的矛盾,以一种非政治化的方法去解决当时国家民族所面临的政治困境。这不仅体现了霍桑的艺术追求,而且彰显其创作的文化政治策略,即实现了作家建构主流政治话语的文化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价值观 文化政治策略
下载PDF
韩国电影的艺术形态、国家形象及其文化折扣现象——基于北美电影市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林侠 杜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5-193,共9页
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国家经济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客观地说,韩国电影以极端叙事推进商业化的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海外市场远逊于电视剧、音乐等其他大众文化。在全球最... 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国家经济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客观地说,韩国电影以极端叙事推进商业化的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海外市场远逊于电视剧、音乐等其他大众文化。在全球最大市值、国别电影竞争最为激烈的北美市场,韩国电影具有较强的政治传播意识,过于注重民族主义的表达,试图在当下朝鲜半岛南北对峙的紧张形势中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公共舆论,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电影 文化折扣 政治传播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新写作作风”:报告文学的再生产机制——以丁玲《田保霖》为中心 被引量:9
6
作者 路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1,共9页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热潮中,丁玲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称为"新写作作风"。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田保霖》将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推演为一个"学习"的故事,不仅显影出劳...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热潮中,丁玲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称为"新写作作风"。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田保霖》将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推演为一个"学习"的故事,不仅显影出劳模运动如何作为基层政治主体的生产机制,还以其形式创造参与到新主体和新现实的再生产当中。以丁玲的写作为代表,报告文学的写作不仅是对作家自身的改造与训练,也构成一种"工农写作者"的培养机制,蕴含着将接受者转化为生产者或行动者的能力。在解放区特殊的文化政治格局中,报告文学的写作不仅能在形式和现实的层面生产出新的劳动主体和政治主体,还能够进一步生产出新的创作主体与文化主体。所谓"新写作作风",指向的正是这一对形式、主体和现实进行再生产的文化政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田保霖》 报告文学 再生产 文化政治机制
原文传递
“文学地理”建构背后的宏大文化理念——以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俏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7期86-91,共6页
目前的文学地理学一般注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作家对于地域文化的建构研究。文章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建构为例,说明正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历史语境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书写价值,而地域文化以何种文化形象出现... 目前的文学地理学一般注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作家对于地域文化的建构研究。文章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建构为例,说明正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历史语境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书写价值,而地域文化以何种文化形象出现于作家的笔下,不仅与地域原乡相关,更取决于作家所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具体文化理念。总的来说,莫言的生命主义、文化生态主义理念以及受当代语境影响的带民间色彩的文化政治理念是莫言创构高密东北乡的主导理念,它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莫言纸上故乡的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高密东北乡” 建构 文化政治理念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被引量:6
8
作者 谭福民 张志清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著名演讲,展开对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的阐述和评论。旨在探讨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其历史背景,分析施氏异化翻译主张的文化政治议程,并指出其启示及局限性。这有利于... 本文通过分析"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著名演讲,展开对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的阐述和评论。旨在探讨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其历史背景,分析施氏异化翻译主张的文化政治议程,并指出其启示及局限性。这有利于全面把握施氏异化翻译观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加合理且辨证地看待其异化翻译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文化政治议程
原文传递
再度解蔽:为法兰克福学派辩护 被引量:6
9
作者 余晓敏 胡翼青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第1期33-51,共19页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同属于传播学批判阵营。三者的渊源可追溯至其共同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三大流派择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面向并加以创造性阐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批判路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同属于传播学批判阵营。三者的渊源可追溯至其共同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三大流派择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面向并加以创造性阐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批判路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晚于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对后者有不少批评。但是由于三者在问题意识和理论意图等方面的异同没有得到深入揭示,以至于理论本身淹没在纷繁的对比和争吵中。本文将从三者的思想源头入手,逐步厘清它们各自的问题意识、理论构思的方式和理论的内在层次,从而揭示人们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范式的转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艳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3-131,共9页
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从新中国建立到80年代初的政治批评,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用极"左"政治规约文学。二是80年代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提出文艺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论将文艺从极&... 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从新中国建立到80年代初的政治批评,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用极"左"政治规约文学。二是80年代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提出文艺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论将文艺从极"左"政治的历史语域中解放出来,但其精英化的审美意识、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诉求与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阻断了理论的辩证化、历史化发展。三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化政治诗学理论。文化政治诗学贴合当代文化与文艺现场,重思文艺的文化、政治与诗学内涵,将文化、政治与诗学话语融贯耦合起来,形成多声部、复调性的文艺理论话语结构,成为继审美意识形态论之后最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效度的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文化政治诗学 文艺意识形态批评 话语范式 转型
原文传递
时代新人的文化—政治逻辑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大鹏 刘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4-181,共8页
从文化—政治的视角来看,时代新人存在着两大逻辑支撑: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因此,时代新人也具有两大基本特质:文化特质与政治特质。时代新人既是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的文化新人,也是拥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实践经... 从文化—政治的视角来看,时代新人存在着两大逻辑支撑: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因此,时代新人也具有两大基本特质:文化特质与政治特质。时代新人既是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的文化新人,也是拥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实践经验的政治新人。同时,时代新人的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文化特质与政治特质不是割裂的、孤立的,而是文化—政治的统一体,是文化—政治逻辑的具体化,本质上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具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新人 文化—政治逻辑 文化—政治特质 逻辑耦合 历史演进 传承转向 实践张力
下载PDF
唐代的清明改火、赐新火习俗及其文化、政治意蕴
12
作者 马荣良 《唐都学刊》 2023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唐人将清明改火、取新火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赐新火仪式,风靡一时,蔚为大观。这些蕴含着则天顺气、辞旧迎新、君恩臣报等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的节俗活动,既丰富了唐人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热烈、喜庆的节日... 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唐人将清明改火、取新火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赐新火仪式,风靡一时,蔚为大观。这些蕴含着则天顺气、辞旧迎新、君恩臣报等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的节俗活动,既丰富了唐人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又契合了唐人特别是统治者的精神、心理需求及现实政治需要,一定程度上维系和巩固了统治秩序,对唐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清明 改火 赐新火 文化与政治内涵
下载PDF
《华女阿五》:两种族裔属性斗争的文化政治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利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族裔文化属性反映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权利角力关系,从而达到重铸自我族裔属性,实现混合身份认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女阿五 族裔文化属性 混合身份 文化政治学 文化政治权利角力
下载PDF
论初创期的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洪岳 龚游翔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25-236,745,共13页
文化政治美学是在全球文论和美学的政治转向语境下诞生的新美学范式,它是审美与历史双重视角结合下的整体性文化批评模式,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下的理论建构。它以"政治"视角切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将审美隐喻与政治乌托邦... 文化政治美学是在全球文论和美学的政治转向语境下诞生的新美学范式,它是审美与历史双重视角结合下的整体性文化批评模式,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下的理论建构。它以"政治"视角切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将审美隐喻与政治乌托邦在文化领域中形成视界融合。中国当代文化政治美学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三种表现形态:作为审美修辞、作为话语策略和话语权力及作为文化治理尤其是审美治理的文化政治美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建构与世界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合流下的美学理论生长点,是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美学 审美修辞 话语策略 审美治理 当代美学
原文传递
论文化政治经济学中的前学科性和后学科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岑艾玲 鲍伯.雅索普 +1 位作者 南丽军 尹树广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5-52,共8页
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包括前学科探讨的复兴,而当后学科被用于政治经济学时,开拓了"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以法律规则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出现的制度化分离的被加强过程中,政... 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包括前学科探讨的复兴,而当后学科被用于政治经济学时,开拓了"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以法律规则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出现的制度化分离的被加强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研究变成了一种学科冒险;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其他种类的重视经济和超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的制度和进化政治经济学的持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经济学 前学科性 后学科性 马克思主义 文化转向
下载PDF
从“文化政治诗学”走向“诗性政治诗学”——读范永康《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先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7-50,共4页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了"文化政治诗学"的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与公共性四大特征。同时,他指出,西方当代文化政治诗学建立在审美性与政治性对立的基础之上,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故在审美性与政治性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诗性政治诗学",从而超越"文化政治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范永康 文化政治诗学 诗性政治诗学
下载PDF
走向文化政治工作者: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金运 程良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年第3期62-68,共7页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教师的复合主体身份,有利于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根性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注重乡土课程知识的开发,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文化政治工作者的核心要义。理解文化政治工作者这一时代角色,有助于超越乡村教师的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为推动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文化政治工作者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从大历史看国民党文化选择与转变的成败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廷湘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8,共10页
任何政党在领导政治革命和创建政权过程中,都必须做出明确的文化选择,把自己的政治纲领建筑在相应的文化"地基"之上。孙中山领导创建的国民党(包括其前身同盟会及其间组建过的中华革命党,以下提及国民党均指包括同盟会在内的... 任何政党在领导政治革命和创建政权过程中,都必须做出明确的文化选择,把自己的政治纲领建筑在相应的文化"地基"之上。孙中山领导创建的国民党(包括其前身同盟会及其间组建过的中华革命党,以下提及国民党均指包括同盟会在内的广义的国民党),以彻底改造中国封建政权、建立现代性的中华民国为目标,自然也必须选择与之相应的文化体系作为一切政纲、政策和方针的基础。面对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极为复杂的政治革命任务,国民党在革命不断遭遇严重阻碍时,曾对自己的文化选择作了反复调整,试图按选定的文化基础制定相应的大政方针,争取斗争目标的实现,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文化选择 政治方略
原文传递
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及其当代境遇
19
作者 荣洁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26-38,共13页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政治观念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中国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部问题;在国际社会多元性的意识形态中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又...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政治观念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中国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部问题;在国际社会多元性的意识形态中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又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外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集中体现于文化政治层面,两者互为保障和制度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实现了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向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得以充分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境遇。对外而言,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霸权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给予中国意识形态极大威胁;对内而言,政治腐败、公民意识形态淡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创新不足等问题构成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内部挑战。面对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的出现,国家文化安全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国家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 国家文化政治安全
原文传递
《蒋介石日记》所见丁玲软禁之文化政治语境与相关人物
20
作者 王攸欣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开放不久的《蒋介石日记》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史料。从《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到1933年前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政治语境之变迁,蒋介石如何调整其组织、影响青年人的政治运作方式。读《蒋介石日记》,可以提出一些前人不易谈... 开放不久的《蒋介石日记》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史料。从《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到1933年前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政治语境之变迁,蒋介石如何调整其组织、影响青年人的政治运作方式。读《蒋介石日记》,可以提出一些前人不易谈论的话题,了解与丁玲软禁相关的人物,如徐恩曾、张道藩、张冲、蔡元培等,且可更直接了解蒋介石本人,包括他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倾向。本文通过对《蒋介石日记》及相关史料的解读,显示出丁玲软禁的语境,提供学界较少人见到的一些史料,对理解丁玲本人亦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日记》 丁玲 软禁 文化政治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