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被引量:135
1
作者 金寿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0,共5页
论文首先介绍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文化记忆理论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作者着重描述文化记忆理论对记忆研究的扩充和提升,认为文化记忆理论对如何解释和解决有争议的历史,分清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 论文首先介绍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文化记忆理论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作者着重描述文化记忆理论对记忆研究的扩充和提升,认为文化记忆理论对如何解释和解决有争议的历史,分清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并以德国学界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等话题的讨论作为例子,分析文化记忆理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布瓦赫 阿斯曼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 被引量:132
2
作者 冯惠玲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6,共13页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数字记忆 文化记忆 图档博 记忆机构
下载PDF
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 被引量:122
3
作者 王霄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也在于...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也在于对外的文化中介与民族同化。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文化美学、社会教育学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77
4
作者 邵培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方感表达、塑造和构成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介则催生了具有更加多元和广阔视野的"新地方感"。媒介可以通过对地方整体、特殊和具体价值的肯定建构地方性,但仅靠当地少数媒介难以形成影响,必须整合大量媒介共同发力才能使地方性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 地方 地方感 地方性 媒介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 被引量:70
5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4,87,共15页
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 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路径,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型、乡村地方感培育、乡村文化记忆载体化及遗产"展示-凝视"模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展示 旅游凝视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乌丙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11,共7页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口头遗产 非物质遗产 遗产保护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民间创作 文化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 被引量:54
7
作者 刘慧梅 姚源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5-203,共19页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的具体讨论、应用及反思仍然呈现出相对宽泛、离散的状态。现有研究表明,在记忆生成的意义空间中,文化记忆或作为本质性问题出现在回溯原点,或作为建构性力量作用于过程,或以具象符号凝聚于终点,关于文化记忆的研究是一个意义凝聚、生成并解构的循环阐释过程。我国文化记忆研究总体呈现出跨学科互动的研究态势,并随着新的时代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产生逐渐扩大其研究领域。未来可以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拓展,并逐步实现本土文化传统记忆理论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化书写 场域 认同 记忆载体
原文传递
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论的分析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智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意识 仪式性身体活动 民俗场域 活态传承 文化隐喻 族群记忆
下载PDF
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被引量:45
9
作者 罗选民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2,共8页
大翻译(2)是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理念,旨在形成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纽带,建设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从新的角度审视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在大翻译的思路下,翻译和翻译研... 大翻译(2)是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理念,旨在形成翻译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纽带,建设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从新的角度审视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在大翻译的思路下,翻译和翻译研究立足世界格局之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形象的建构与文化传播,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不仅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还通过翻译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鉴。在大翻译框架下,典籍翻译资源可实现深挖和阐发,历时与共时并重,翻译与阐述共生,文字符号与艺术行为相生,让集体文化记忆在国家形象建构上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翻译 国家形象建构 文化记忆 文化传播 互文性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被引量:43
10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陈晓艳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2,共8页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文化记忆 乡村文化 研究进展 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资源的知识融通:从异构资源元数据应用纲要到一体化本体设计 被引量:41
11
作者 夏翠娟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5,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索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GLAM)中多源异构文化记忆资源跨领域跨机构的知识融通解决方法和路径。[研究设计/方法]在“元数据应用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体应用纲要”的概念,以上海图书馆手稿档案元数据... [目的/意义]探索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GLAM)中多源异构文化记忆资源跨领域跨机构的知识融通解决方法和路径。[研究设计/方法]在“元数据应用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体应用纲要”的概念,以上海图书馆手稿档案元数据应用纲要扩展为本体应用纲要为例,阐述了本体应用纲要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流程;以历史人文“数据基础设施”进一步构建了一体化本体及其知识融通模型,并验证基于本体应用纲要在一体化本体框架下的扩展以实现跨领域知识融通的方法。[结论/发现]元数据应用纲要为文化记忆资源的知识融通提供了结构化数据储备,本体应用纲要兼顾了特定资源类型的个性化需求,一体化本体的知识融通模型则用于保证知识建模的统一性和知识表示的一致性。[创新/价值]基于多种本体应用纲要的一体化本体设计方法和关联数据与知识图谱技术结合后,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组织方法,为跨机构跨领域的知识融通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应用纲要 知识融通 文化记忆 数字人文 数据基础设施
下载PDF
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被引量:35
12
作者 冯月季 石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集体记忆 情感认同 文化自觉
下载PDF
重塑记忆: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建构过去 被引量:31
13
作者 阿莱达·阿斯曼 王蜜(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6-14,共9页
阿莱达·阿斯曼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角度批判了对“集体记忆”的误解,并通过系统解读进一步指出,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是借助“社会框架”的概念把个体记忆提升到社会集体层面的结果,这是继传统史学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后又一全... 阿莱达·阿斯曼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角度批判了对“集体记忆”的误解,并通过系统解读进一步指出,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是借助“社会框架”的概念把个体记忆提升到社会集体层面的结果,这是继传统史学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后又一全新的记忆研究范式,为我们研究和分析过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为了克服“集体记忆”概念自身的模糊性和歧义,根据记忆所涉及的不同载体、媒介和时间长度等,阿莱达·阿斯曼区分了记忆的四种维度(模式):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政治记忆和文化记忆,分析了记忆建构过程中不同维度之间的互动和转变,并以德国的战后记忆为例,分析了在大屠杀罪恶的主导性记忆框架下德国作为受难者的记忆如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得到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社会记忆 政治记忆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 被引量:32
14
作者 龙柏林 潘丽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6,共9页
红色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因其具有文化解析辨异、协调统一的功能而对实现文化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的红色记忆,其自身遭遇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主义的碎化和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历史思潮的消解;红色记忆文化整... 红色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因其具有文化解析辨异、协调统一的功能而对实现文化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的红色记忆,其自身遭遇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主义的碎化和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历史思潮的消解;红色记忆文化整合功能的实现则遭遇到多元文化交锋的弱化和冲击。面对这些挑战,红色记忆要实现文化整合功能,就必须唤醒符号记忆以激发共同体红色历史的初始辨识,进而沟通情节记忆以构建共同体红色往事认同,最终以打造记忆之场的方式达致内化价值记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文化整合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亚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33,共30页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qu... 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社会框架 文化记忆 卡农 神圣记忆
下载PDF
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理论逻辑与动态过程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卫飞 方世敏 +1 位作者 阎友兵 马丽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36-2747,共12页
红色旅游在传承红色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红色旅游为什么能够传承红色记忆,以及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具体过程等基础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文化记忆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据,论证了红色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在传承红色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红色旅游为什么能够传承红色记忆,以及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具体过程等基础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文化记忆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据,论证了红色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红色旅游作为仪式的理论合理性,明确了红色记忆传承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理论逻辑和动态过程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仪式在传承红色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边界、融合发展和实践路径等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红色旅游理论研究者从更普适性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论层次认识红色旅游与红色记忆之间的关系,为实践领域更好地开展红色旅游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红色旅游 文化记忆 互动仪式
原文传递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与路径探索——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双重理论视角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80,157,158,共11页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 文化记忆 空间生产 文化空间
下载PDF
农村“高音喇叭”的权力隐喻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8,共8页
1949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高音喇叭"是国家动员、政策宣传的主要媒介。利用其受众面广、没有文字障碍等优势,国家将声音传播至广袤的边远地区,协助权力中心控制、管理疆域之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改革的到来,国家... 1949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高音喇叭"是国家动员、政策宣传的主要媒介。利用其受众面广、没有文字障碍等优势,国家将声音传播至广袤的边远地区,协助权力中心控制、管理疆域之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改革的到来,国家权力逐渐从农村事务中隐退,市场经济的力量抢占了国家原先占据的社会空间。高音喇叭则转变成农业经纪人播送市场信息、打击竞争对手、规训菜农们的工具。也就是说,高音喇叭的扮演角色已然转向:从过去的国家权力隐喻转变为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力量。在这两者的进退中,明村村民焦虑而惶恐地应对现实世界。他们借助集体化时代的文化记忆,为自己生存空间和历史存在感而挣扎着。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法,以高音喇叭的变革作为切入点,深入该村访问村民、村干部和农业经纪人,从而了解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变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 传媒 隐喻 国家权力 地方主义 文化记忆 农村
下载PDF
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被引量:26
19
作者 徐拥军 王薇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2,共5页
文章介绍了"美国记忆"工程、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藏"等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资源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采多方合作建设模式... 文章介绍了"美国记忆"工程、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藏"等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资源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采多方合作建设模式、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强调全文内容建置、注重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档案数据库 资源建设 美国记忆 日本 台湾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 被引量:26
20
作者 鲍士将 《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301-314,共14页
文化记忆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和符号系统,将社会或集体中共有的历史经验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框架内进行选择、储存和传递,在历史维度中形塑出社会或集体共有的文化心理。电影在视觉性、运动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文化特性,使得它能够... 文化记忆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和符号系统,将社会或集体中共有的历史经验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框架内进行选择、储存和传递,在历史维度中形塑出社会或集体共有的文化心理。电影在视觉性、运动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文化特性,使得它能够通过视觉性的符号表征出文化记忆中的"凝聚性结构",能够成为记录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在电影保存文化记忆的过程中,电影对文化记忆的表征并非单一向度的封闭性文化实践,而是呈现互文性的动态结构和对话体系,影像在表征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在建构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表征符号 互文性 影像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