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多重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延军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174-177,共4页
《女勇士》是作者汤亭亭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本文旨在讨论汤亭亭作为华裔美国人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困惑、解决母女冲突、协调与母亲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作者借超越文化界线的创作手法... 《女勇士》是作者汤亭亭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本文旨在讨论汤亭亭作为华裔美国人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困惑、解决母女冲突、协调与母亲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作者借超越文化界线的创作手法,展现了文化融合之主题。这种主题思想意义深刻,对争取实现社会平等与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有着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女勇士》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万向集团国际化转型升级中的社会技术创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巍 林汉川 +1 位作者 张思雪 胡海晨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87-91,共5页
基于社会技术理论,从商业模式、政策法规和文化整合3个层面研究社会技术创新在万向集团由"嵌入式"向"构建式"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万向集团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层面... 基于社会技术理论,从商业模式、政策法规和文化整合3个层面研究社会技术创新在万向集团由"嵌入式"向"构建式"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万向集团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层面上的社会技术创新、以汽车产业促进政策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新规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的社会技术创新和以"合金式"企业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整合创新。万向集团国际化社会技术创新路径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技术 商业模式 文化整合 转型升级
下载PDF
论“五色四藩”的来源及其内涵 被引量:13
3
作者 乌云毕力格 孔令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97,125-126,共13页
根据对蒙古文和藏文史料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五色四藩"概念出现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它的出现与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有关。五色来源于五方佛的颜色,四藩则指主供佛周围的四佛。青色蒙古的说法起源于蒙古对密宗金刚乘无上瑜伽... 根据对蒙古文和藏文史料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五色四藩"概念出现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它的出现与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有关。五色来源于五方佛的颜色,四藩则指主供佛周围的四佛。青色蒙古的说法起源于蒙古对密宗金刚乘无上瑜伽部的信仰。"五色四藩"概念在蒙古的流行反映了蒙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四藩 曼陀罗 青色蒙古 蒙古文献 民族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勇 张晓虎 谢守祥 《价值工程》 2008年第11期112-114,共3页
回顾了国内外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对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概念、文化整合的模式、文化整合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析。
关键词 企业并购 文化整合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山西碛口古镇历史建筑文化相融现象探析
5
作者 霍耀中 《中国名城》 2011年第10期33-37,共5页
以碛口建筑景观形态为例,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建筑中的文化相融现象进行了深入探析。以文化相融为视域,通过全景式梳理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了黄土高原原生建筑演替变迁的脉络线索,创造性地提出了黄土高原原生建筑由西向东,北京式四合... 以碛口建筑景观形态为例,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建筑中的文化相融现象进行了深入探析。以文化相融为视域,通过全景式梳理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了黄土高原原生建筑演替变迁的脉络线索,创造性地提出了黄土高原原生建筑由西向东,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由东向西双向融合演替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碛口建筑景观群系"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建筑风貌所形成的深层历史原因:东部与西部的演替,农耕与商业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碛口 原生建筑 演替 文化相融
下载PDF
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4期13-17,共5页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时空域 文化整体观
下载PDF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风险的识别与测度 被引量:6
7
作者 崔影慧 陈惠 《软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22-25,共4页
构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风险灰色关联测度模型,对各种文化整合模式风险大小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得出最优的文化整合模式,并通过实例说明测度模型可行。
关键词 跨国并购 文化整合模式 风险识别 风险测度
下载PDF
文旅驱动下传统村落旅游体验场所营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洋 詹秦川 赵磊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光明,但建设开发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本研究基于人-地环境关系,将人的体验感受作为研究对象和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实地踏勘、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捕捉物质环境、...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光明,但建设开发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本研究基于人-地环境关系,将人的体验感受作为研究对象和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实地踏勘、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捕捉物质环境、信息环境特征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游客对传统村落旅游体验场所的直观感性认识。研究旨在探明游客对传统村落旅游体验场所中需求未满足的节点,进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更新措施,以期直接面向场所品质和氛围的提升,对改善传统村落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旅游体验 场所营造 文旅融合
下载PDF
探析我国传统草编工艺蕴含的农耕文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志芹 周月阳 崔露 《设计》 2015年第24期96-97,共2页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作为颇具传统特色的草编工艺也不例外。文章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出发,对草编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从横向角度介绍其特点和艺术内涵,再者分析农耕文化对其具体影响,得...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作为颇具传统特色的草编工艺也不例外。文章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出发,对草编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从横向角度介绍其特点和艺术内涵,再者分析农耕文化对其具体影响,得出草编工艺与农耕文化以及其发展的意义,然后得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编工艺 农耕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元明清北京城市形态中的河湖水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9,70,共11页
北京城的城市形态,大量融入了河湖水系等自然因素,体现出东方山水城市特点。历史时期,分布在永定河冲积扇上的泉、湖、河流,对北京城的城市选址、城址转移、城市平面设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大都的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古高梁河水系的自... 北京城的城市形态,大量融入了河湖水系等自然因素,体现出东方山水城市特点。历史时期,分布在永定河冲积扇上的泉、湖、河流,对北京城的城市选址、城址转移、城市平面设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大都的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古高梁河水系的自然特点,将其有机融入城市形态中,在城市景观和实用功能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城市二元水系结构。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形态继承了元大都的河湖水系结构并有所发展,分布在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古河道和湖泊,有机地融入城市形态中,成为明清时期北京内外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突出了北京东方山水城市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北京 城市形态 河湖水系 文化生态 山水城市
原文传递
香蕉组培苗生产及其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郎 张茹莲 +2 位作者 罗秀娥 朱丹红 潭琼华 《云南热作科技》 1997年第2期17-19,共3页
本文探讨了香蕉组培苗生产的主要技术及其管理。作者认为,控制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是降低组培苗室内生产成本的关键,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管理水平则是实现高效益组培苗生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香蕉 组培茄 综合管理
下载PDF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吴文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138-152,共15页
2018年3月在威海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讨会',130余位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相关思想研究,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 2018年3月在威海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讨会',130余位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相关思想研究,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巨大力量;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比如通过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唯物史观阐释提出文化发展新战略,凸显文化建设的人民性等;因而它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三,主张坚持'马魂''中体(根)''西用'原则,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学派,持续推进'马学''中学'互化融合进而建构新的科学信仰体系;为此,就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利用和转化发展。第四,几位海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者特别关注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及各种进步运动,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寄予厚望;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赖特、威廉斯、埃尔斯特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都对我们的文化创新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综合创新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
原文传递
论晚清意译风尚与严复“达旨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7-79,99,共4页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意译 达旨术 中西文化融合
下载PDF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14
作者 李海峰 徐辉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71,共14页
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德国的"融合课程"不仅是德语语言教育和德国国情教育,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满足"强化融合"的时代性需求,德国取消了分立的课... 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德国的"融合课程"不仅是德语语言教育和德国国情教育,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满足"强化融合"的时代性需求,德国取消了分立的课程设置,建立起联邦统一的融合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方面,正视与尊重多元文化,展现移民文化与社会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能力。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贯彻了融合、多元、平等、实用的理念,设置德语语言课程和德国国情课程。课程实施方面,联邦层面以政策法律予以制度保障,保持联邦与地方的合作,在联邦统一政策和地方实际状况间进行弹性化管理;学校层面注重招收多元文化背景教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课程评估方面,通过第三方展开定期评价,并在评价结果上不断优化融合课程。德国融合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多元移民身份,坚持国家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坚持多元文化教育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对"多元一体"概念的全新诠释与实践。德国融合课程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移民融合,保障德国民族性。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对于指导我国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如少数民族融合、港澳台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移民教育 融合课程 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0
15
作者 马斌斌 陈兴鹏 +1 位作者 马凯凯 蒲利利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0-199,共10页
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模型,就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梳理识别,... 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模型,就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梳理识别,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规律与类型结构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两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②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向周围扩散。③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结构中,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地所占比例最高,各目的地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特色产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④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结构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各类型产品形态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体验观光型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⑤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特征 类型结构特征 文旅融合 休闲度假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被引量:57
16
作者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9-177,共9页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文化旅游资源 整合开发
原文传递
北方城郊文旅结合型康养社区设计——以新绎固安来康郡为例
17
作者 李祥云 邸威 +2 位作者 高翔 刘艺婷 赵宁宁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4期2-7,共6页
“旅居+康养”是康养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实践中存在供需错配、发展质量不均衡等问题。将北方城郊文旅结合型康养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绎固安来康郡为例,从规划设计、七修会所设计、老年公寓设计、适老化设计等方面探讨设计方法... “旅居+康养”是康养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实践中存在供需错配、发展质量不均衡等问题。将北方城郊文旅结合型康养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绎固安来康郡为例,从规划设计、七修会所设计、老年公寓设计、适老化设计等方面探讨设计方法及设计要点,重点关注养老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为北方城郊文旅结合型康养社区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助力我国康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结合 康养社区 老年公寓 适老化设计
下载PDF
科技革命视阈下文旅融合旅游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骏 卢凤萍 顾至欣 《职业技术》 2022年第5期18-23,共6页
科技革命促使文旅产业和职业教育经历着深刻变革,文旅融合型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需要实现改革创新。文章以“智慧文旅”外驱力、“智慧职教”内生力的“协同共驱”为改革理念,提出构建“双智共驱、三阶发展、四新融合、五维施策”的... 科技革命促使文旅产业和职业教育经历着深刻变革,文旅融合型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需要实现改革创新。文章以“智慧文旅”外驱力、“智慧职教”内生力的“协同共驱”为改革理念,提出构建“双智共驱、三阶发展、四新融合、五维施策”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从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内容、实施等维度促进文旅职教发展;从专业优化建设、课程系统改革、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环境打造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模式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革命 文旅融合 旅游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对冲、触媒、共融——文化建筑组群空间适应性评述——以呼和浩特市文化建筑群建设过程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旭东 白乙拉 张景峰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9期71-73,共3页
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不同层面总结回顾了呼和浩特市文化建筑组群的建设过程。文化建筑融入城市经历对冲、更新、共融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深刻剖析,指出文化建筑组群规划建设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关键词 文化建筑组群 整合设计 动态控制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系统思维与其形态表征
20
作者 吕红医 《华中建筑》 2004年第4期1-2,共2页
以整体调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其思维模式建立在对于事物与其周围事物,并推而广之,对于整个宇宙关系的整体观瞻之上。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主要表现为广含性、关联性、伸展性、主观体验性、模糊性和连续性,... 以整体调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其思维模式建立在对于事物与其周围事物,并推而广之,对于整个宇宙关系的整体观瞻之上。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主要表现为广含性、关联性、伸展性、主观体验性、模糊性和连续性,并进而物化于传统的文化及建筑等诸多艺术形态表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系统思维 整体调控 形态表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