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7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80
1
作者 巩梅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7-80,共4页
从文献中心、文化中心、重要社区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对于图书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图书馆员
下载PDF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0
2
作者 吕厚远 张健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0-1060,共11页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新石器 古文化 古气候
下载PDF
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 被引量:42
3
作者 汤茂林 汪涛 金其铭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五个方面 ,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和进展 .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 文化地理学 研究内容
下载PDF
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宏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2-77,共6页
本文阐述了模因的定义,对模因的划分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以及模因论不同流派的观点,解释说明了模因与语言的关系。文章就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及模因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模因 模因论 语言学 文化进化
下载PDF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荣跃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6-186,共11页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形态演变 产业基础 时代特征
下载PDF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被引量:22
6
作者 郑慧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8,共4页
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 ,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缘关系的超越 ,而生... 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 ,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缘关系的超越 ,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生态伦理 道德扩展 文化进化 道德进化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演化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殷为华 刘楠楠 鲁飞宇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9-1020,共12页
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采用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三大城市群的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截面数据,运用双产业系统的耦合测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实证... 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采用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三大城市群的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截面数据,运用双产业系统的耦合测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趋于上升,但仍属初级融合阶段。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从下游到中游及上游呈逐步递减趋势。(2)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出现空间异质性。中上游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速较快,并与下游地区的差距有所减小。(3)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差异显著。下游地区属于“高-高”集聚区,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中游地区及核心城市属于“高-低”集聚区,正在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极;上游地区则需加快打破二者融合发展的“低-低”集聚区困局。(4)三大城市群间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的相应综合发展指数明显领先、二者融合发展的“高-高”集聚空间趋于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空间演化
原文传递
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府城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33
8
作者 曹珂 肖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3,共6页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的新概念,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遗产进行文化解读。旨在拓展人类对历史遗产的认识,超越"保护—发展"二元对抗的思路,开拓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方法视野。以此视角为契机,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的新概念,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遗产进行文化解读。旨在拓展人类对历史遗产的认识,超越"保护—发展"二元对抗的思路,开拓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方法视野。以此视角为契机,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文化景观系统组织、典型历史地段设计3个层面分别探讨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名城保护方法,并结合河北大名县明清古城的保护规划实践,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演进机制 开放性保护 适应性更新
下载PDF
基于新文创视角的文化IP体系构建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3-189,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 目的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创 文化IP 价值演进 文化IP体系构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传播的适应与变异——一个模因论的视角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114,共5页
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论,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的传播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经历着选择、适应和变异的动态进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的接受是异模... 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论,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的传播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经历着选择、适应和变异的动态进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的接受是异模因环境选择的结果,模因的适应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的译介从归化策略到异化策略的演变趋势,并因此产生了宗教比附型、智慧型和未来哲学型等模因变体,这些模因变体的保真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世界从粗疏到日趋完美的递进性成功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论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进化
下载PDF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9
11
作者 卢松 《旅游科学》 CSSCI 2014年第6期13-23,共11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影响 文化景观 景观演变 传统地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从文化适应到文化自觉 被引量:26
12
作者 龚茂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9,共5页
从人类学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自觉理论出发,分析了武术文化在近代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及成因。指出: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其直接动力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武术文化的东方品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 从人类学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自觉理论出发,分析了武术文化在近代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及成因。指出: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其直接动力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武术文化的东方品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的竞技规整之间的矛盾是促使中国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主要矛盾。武术文化在适应性变迁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付出了自身的代价。在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向武术传统认同的机制正在形成,这不仅是一种解构西方体育霸权叙事的文化策略,亦是中国武术寻找现时定位和未来发展的依据。现阶段必须一如既往地发展竞技武术,但也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的认同和理性回归,同时注重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适应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文化嵌入与集群发展的共演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魏江 向永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8,103,共6页
作为影响集群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文化嵌入通过影响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而影响集群的竞争优势。从动态视角看,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着共演,共演可能出现耦合或锁定两种不同结果,共演耦合一般出现在集群发展初期;而共演锁... 作为影响集群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文化嵌入通过影响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而影响集群的竞争优势。从动态视角看,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着共演,共演可能出现耦合或锁定两种不同结果,共演耦合一般出现在集群发展初期;而共演锁定则更可能在集群发展的后期出现,即最初导致集群发展的文化因素也往往是集群衰亡的原因。共演锁定表明了文化过度嵌入,从内在根源分析,文化的过度嵌入来自于文化功能和性质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的锁定。因此,为了保持集群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文化的适度嵌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 文化嵌入 集群演进 共演 演进锁定
原文传递
模因论对社会文化进化的解释力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天华 杨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那样继承,像病毒那样传播。Tarde认为“社会即是模仿”。建立在人类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文化,尽管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与不同的民族相处,都有一些像基因那样的一脉相承现象。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为社会文化进化...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那样继承,像病毒那样传播。Tarde认为“社会即是模仿”。建立在人类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文化,尽管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与不同的民族相处,都有一些像基因那样的一脉相承现象。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为社会文化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对言语交际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 基因 自我复制 模仿 文化进化 语言使用
下载PDF
中外合作创建孔子学院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立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中外大学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主要形式,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与创新。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又承载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重任。通过对目前孔子学院建设中所... 中外大学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主要形式,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与创新。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又承载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重任。通过对目前孔子学院建设中所遇诸多问题的分析,从国家汉办和合作大学等多角度进行思考,针对理念制度、管理环节、实施主体、整体策略、队伍建设、实施进程等层面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孔子学院 文化交流 模式创新
下载PDF
从知识教学到文化实践:深度教学走向深入的视域演进 被引量:26
16
作者 程良宏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46,共7页
知识教学层面的深度教学,意图引导师生通过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深度体认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对改变浅表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它难以摆脱知识传递教学的固有缺陷,难以达到真正的深入。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同时是教... 知识教学层面的深度教学,意图引导师生通过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深度体认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对改变浅表性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它难以摆脱知识传递教学的固有缺陷,难以达到真正的深入。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依据具有文化特质的学科知识进行文化交往和文化构建的文化实践。将深度教学的理解视域从知识教学推进到文化实践,是更为贴近深度教学本真、深化乃至优化深度教学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教学 知识教学 文化实践 视域演进
下载PDF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及其演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钧 韦晓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69,共6页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思考少数...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思考少数民族体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文化 文化空间 文化演化 文化变迁
下载PDF
模因三论与文化进化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冯建明 莫爱屏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61,共8页
模因论从自然科学的视角研究文化传播与进化规律,但一直被批评存在概念不清、论述模糊以及缺乏实证研究等诸多短板。本文基于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考,探讨了模因概念、传播动力、传播条件、传播形态、传播结果及其对文化动因、... 模因论从自然科学的视角研究文化传播与进化规律,但一直被批评存在概念不清、论述模糊以及缺乏实证研究等诸多短板。本文基于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考,探讨了模因概念、传播动力、传播条件、传播形态、传播结果及其对文化动因、文化传播和文化定型等方面的解释力。作为文化进化的遗传密码,模因依赖人脑而生存,是一种强势的、具有社会扩张性的认知图式。受人类"利己性"源动力的驱使,模因传播是主体意向性的选择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因、宿主和环境之间的契合性与适配度。传播过程中尽管会发生变异,但相似性总是远大于变异性。成功模因最终演变为社会表征和规范,文化定型实质上是模因进化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 本体论 认知图式 利己性 文化进化
原文传递
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24
19
作者 房艳刚 梅林 +2 位作者 刘继生 胡亚娟 韩默然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33,共14页
在冀鲁豫三省选择3个不同特征的村落作详细案例,结合对其他村落的实地踏查,采用照片对比、平面示意图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近30年来该区域农业村落民宅景观的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30年来冀鲁豫农... 在冀鲁豫三省选择3个不同特征的村落作详细案例,结合对其他村落的实地踏查,采用照片对比、平面示意图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近30年来该区域农业村落民宅景观的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30年来冀鲁豫农业村落的民宅景观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民宅外观形态、样式、建筑材料与技术逐步现代化、去地方化,与泥土和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民宅内部格局的农业生产空间在经历了恢复和重组后逐渐弱化,生活空间的地位则持续提升,并逐步实现按代际、活动和性别的专门化和分隔化。家庭人口学特征是民宅演变代类差异产生的重要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与民宅演变代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口流动对民宅演变代类差异的产生具有较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农业村落 乡村民宅景观 冀鲁豫 景观演化
原文传递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发虎 董广辉 +5 位作者 陈建徽 郜永祺 黄伟 王涛 陈圣乾 侯居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1-572,共12页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一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气候环境变化 文明演化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