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智慧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8-156,共9页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与科学演绎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观条件来看,传统文化的涵养是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与科学演绎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观条件来看,传统文化的涵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前提条件;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自身的生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条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客观条件来看,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自觉是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主体条件;增强不同文化模式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必然条件;促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充分条件。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价值彰显表现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为现代体育文化机体注入活跃的个性因素;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具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自强 文化涵化 文化现代性 文化生长性 凝聚力 文化价值 文化表达
原文传递
文化适应对新老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103,共9页
在借鉴国际移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状况,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文化适应的态度、行为及心理三个维度对两群体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三低一高"... 在借鉴国际移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状况,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文化适应的态度、行为及心理三个维度对两群体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三低一高"的特点,即文化接纳程度低、社会交往水平低、文化认同感低,而方言掌握程度高。进而指出了文化适应对两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的不同:对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向于内在的"隐性"影响方式,即从主观思想和态度偏好上作用于心理健康;而对老一代农民工更偏向于外在的"显性"影响方式,即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作用于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 心理健康
原文传递
多元通和: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悟湖 班班多杰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104,141,共17页
多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借鉴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经验,儒道佛文化是否只属于中原文化?探究这些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汉... 多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借鉴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经验,儒道佛文化是否只属于中原文化?探究这些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文化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交流模式。三个民族在交流中以儒道佛文化为中轴信仰,形成多层面的交流沟通模式。多元宗教和谐共生,既丰富和发展了儒道佛这一主脉文化,枝繁叶茂、别开生面、互动创新,又为各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通和 文化涵化 民族关系 和谐共生
原文传递
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 被引量:8
4
作者 林晓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94,137-139,共9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彝族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途径,而是多向延伸,各种媒介形态共同承载、分享,并形成多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论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视角,探索彝族文化网站对彝族族群新空间的重构原则与发展策略;并进而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 在新媒体环境下,彝族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一途径,而是多向延伸,各种媒介形态共同承载、分享,并形成多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论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视角,探索彝族文化网站对彝族族群新空间的重构原则与发展策略;并进而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彝族文化网站对于彝族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理论 彝族文化网站 文化自觉 文化适应
下载PDF
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7
5
作者 周云水 魏乐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化 茶马古道 察瓦龙 藏族文化丛
下载PDF
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 被引量:3
6
作者 邹广文 夏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28,共6页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横向的比较与研究 ,本文试图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 ,以文化同化、文化涵化和文化异化等范畴为解读方法 ,回顾了中西文...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横向的比较与研究 ,本文试图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 ,以文化同化、文化涵化和文化异化等范畴为解读方法 ,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旨在寻找和验证在文化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提出了在文化交流中建设性误读的特殊意义 ,强调了文化交流中的包容性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主体间性 文化同化 文化异化 文化涵化
下载PDF
泛师德化现象导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时代使命 被引量:1
7
作者 龙宝新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13-19,共7页
泛师德化现象产生有其必然性、自然性与合理性,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来导正泛师德化现象是理性的选择。泛师德化现象包括私德师德化、公德师德化与违法事件师德化。教师专业道德导正泛师德化现象的发生机理是折射效应、涟漪效应与渗透效... 泛师德化现象产生有其必然性、自然性与合理性,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来导正泛师德化现象是理性的选择。泛师德化现象包括私德师德化、公德师德化与违法事件师德化。教师专业道德导正泛师德化现象的发生机理是折射效应、涟漪效应与渗透效应三重机制。新时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导正泛师德化现象的三重路径是:塑造教师专业道德人格,提升师德的内核影响力;历练教师专业道德品行,提升师德的美德辐射力;培育教师专业道德文化,提升师德的文化涵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师德化 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师德 文化涵化力
下载PDF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广 马云鹏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5-28,共4页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入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入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倾向导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上的过度推论与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拓展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捍卫"自我区域"的过程,对西方课程文化的学习应注重在传统课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程文化 文化冲突 文化适应
原文传递
北京近代银行建筑风格与形式的文化涵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唐鑫禹 杨一帆 +1 位作者 杨皓 姬茹霞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6期56-59,共4页
文章以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史料研究与现场调研基础上,运用类型学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梳理北京近代银行建筑的建设背景及概况,归纳总结建筑风格与形式的演变规律,尝试在文化传播背景下探索银行建筑的涵化现象、涵化特征、... 文章以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史料研究与现场调研基础上,运用类型学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梳理北京近代银行建筑的建设背景及概况,归纳总结建筑风格与形式的演变规律,尝试在文化传播背景下探索银行建筑的涵化现象、涵化特征、涵化模式,深入探讨建筑涵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涵化机制,并总结出近代银行文化涵化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建筑 文化涵化 近代北京 建筑风格
原文传递
大连段中东铁路建筑遗存立面符号文化涵化与适应研究——以南关岭站为例
10
作者 莫畏 王健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6期213-215,共3页
大连段中东铁路建筑遗存在建筑文化涵化中发展适应,更新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特征,同时基于中东铁路建筑标准化建造的背景,中东铁路各站点建筑又有很多共性。文章以南关岭站中东铁路建筑遗存为例,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建筑文化涵化后适应... 大连段中东铁路建筑遗存在建筑文化涵化中发展适应,更新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特征,同时基于中东铁路建筑标准化建造的背景,中东铁路各站点建筑又有很多共性。文章以南关岭站中东铁路建筑遗存为例,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建筑文化涵化后适应更新形成的中东铁路大连段建筑立面文化符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铁路 工业遗产 建筑立面 文化涵化
下载PDF
触变与持守:越南瑶族的黑齿习俗——基于越南老街省保胜县田野调查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柏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漆染牙齿是人类一种古老的体饰文化,历史上曾在亚太地区广泛存在。瑶族本无漆齿习俗,但有的支系———如越南保胜的白裤瑶(贺瑶),却在与越濮族系的黑齿民族接触中所濡染;受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越南社会不再"以黑为美",瑶族黑... 漆染牙齿是人类一种古老的体饰文化,历史上曾在亚太地区广泛存在。瑶族本无漆齿习俗,但有的支系———如越南保胜的白裤瑶(贺瑶),却在与越濮族系的黑齿民族接触中所濡染;受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越南社会不再"以黑为美",瑶族黑齿习俗也随之变迁。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与相对保守的族群文化,使其成为这一习俗的最后持守者。从本质上看,越南瑶族对黑齿习俗的习得、持守或放弃,均是他们基于生活需要因应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黑齿 身体装饰 文化涵化 越南文化
原文传递
“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聚落变迁动力解释模式——以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板万村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卿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三重叠加区反映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复杂性,而册亨板万村则是这种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国家力量、市场和文化在这里交织,导致了传统聚落、民居形式和建造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三重叠加区反映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复杂性,而册亨板万村则是这种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国家力量、市场和文化在这里交织,导致了传统聚落、民居形式和建造模式的变迁。已有的聚落变迁模式无法完全解释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变迁,本文针对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聚落,提出"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解释模式。政策是契机,起发动机作用;生计模式为聚落的变迁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侵入则促使信仰系统和观念的转变。这三点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聚落变迁的重要动力,在板万村的聚落变迁中得到了体现和证明。希望将来在其他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调查和研究中,能够验证这个解释模型是否适用和有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贵州模式 市场经济 生计模式 文化涵化 板万村
下载PDF
丝绸之路影响下唐瑞兽葡萄镜纹饰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伟伟 吕延邦 +1 位作者 王志东 刘允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丝绸之路传送进来的瑞兽与葡萄进行文化元素提取和分析,研究其与东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式的融合发展,进而了解丝绸之路对唐代艺术的影响。方法对瑞兽形象及葡萄纹中葡萄的形象进行提取,在了解各自寓意及纹样造型演变的... 目的通过对丝绸之路传送进来的瑞兽与葡萄进行文化元素提取和分析,研究其与东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式的融合发展,进而了解丝绸之路对唐代艺术的影响。方法对瑞兽形象及葡萄纹中葡萄的形象进行提取,在了解各自寓意及纹样造型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在唐代铜镜中的融合与表现。通过分析瑞兽葡萄镜纹的产生背景、造型语言和发展变化,阐明丝绸之路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论文化交流融合能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兴盛。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狮子和西域葡萄形象同中国传统纹样充分融合后,成为唐代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唐代纹饰演变脉络以及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瑞兽葡萄镜 瑞兽葡萄纹 文化涵化
下载PDF
发明的传统:论社会转型期传统体育的固守与超越——从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变迁谈起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辉 方千华 +1 位作者 杨海晨 万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74-80,共7页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变迁史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传统体育"的变迁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内,传统体育的变迁会经历"没落、抗拒、调适和创新"等阶段的"固守与...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变迁史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传统体育"的变迁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内,传统体育的变迁会经历"没落、抗拒、调适和创新"等阶段的"固守与超越"博弈,耦合了"文化涵化"过程。没落是因为传统文化神圣的根基受到更具影响力的外来文化现实精神的冲击;抗拒是由于传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调适包括传统本身与传承人思想观念碰撞后的内部信仰调适和传统与外来文化对抗的外部形式调适;调适的结果会导致整合、附加和取代,从而形成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天民俗技艺团” 发明的传统 涵化 调适 体育人类学
下载PDF
明乡天后信仰及其文化涵化过程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阳莎(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1-57,共7页
明清鼎革之际大量华人迁入越南中部顺化市并与当地族群共同生活。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接触,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入越的明朝遗民们大多加入越南国籍,娶越南女人为妻,入乡随俗,并被纳入"明乡"——有... 明清鼎革之际大量华人迁入越南中部顺化市并与当地族群共同生活。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接触,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入越的明朝遗民们大多加入越南国籍,娶越南女人为妻,入乡随俗,并被纳入"明乡"——有着越南古老乡村组织结构的村社的统一管理之中。长久的文化接触和融合使得明乡文化有了很大变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天后信仰,作为华人民间信仰中很突出的一种,也不例外。如今,越南天后信仰已在各个方面吸收了越南文化,并形成新的文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化 华人 天后信仰 文化模式
下载PDF
文化涵化与族群——以“黄佤”族群文化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家瑜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14-17,共4页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化 族群 “黄佤”文化
下载PDF
涵化与再生——河南近代文教园林保护与再利用探研
17
作者 毛鑫轶 郑东军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2期232-234,共3页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是河南传统园林的一个重要类型,近代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创新以及教育思想与模式的转变,河南近代文教园林呈现出折衷东西、融汇古今的时代特点。文章通过对这一时期河南文教园林的涵化类型调查,结合实... 河南近代文教园林是河南传统园林的一个重要类型,近代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创新以及教育思想与模式的转变,河南近代文教园林呈现出折衷东西、融汇古今的时代特点。文章通过对这一时期河南文教园林的涵化类型调查,结合实例,对其再生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地域特色和价值重点进行分析,对河南近代文教园林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相关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化 文教园林 河南近代园林 园林要素
下载PDF
“生活教育”视野下的文化融合教育机理——基于北京市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的田野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樊秀丽 王正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3-92,共10页
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与城市文化相遇、碰撞产生冲突,在其持续过程中,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校开展的生活教育实践,为不同文化群体提供了涵化的条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及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招收随... 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与城市文化相遇、碰撞产生冲突,在其持续过程中,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校开展的生活教育实践,为不同文化群体提供了涵化的条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及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招收随迁子女的学校长期的田野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教育所秉持的广阔共生的理念与文化融合教育具有同源性,因而学校开展文化融合教育应铭记:文化融合教育的根基是生命与自然中万物相生;文化融合教育的心态是开阔视野下的博大心胸;文化融合教育的目标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教育 文化融合教育 文化涵化 随迁子女 田野研究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生态与跨媒介涵濡——以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19
作者 杜安 石琪琪 《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239-256,共1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演变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关系紧密。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文化”到“次生口语文化”的媒介生态演变,联结沟通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事象,建构了“人—自然—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演变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关系紧密。侗族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文化”到“次生口语文化”的媒介生态演变,联结沟通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事象,建构了“人—自然—社会—媒介”的生态场域。非遗的“情境生成性”与“跨媒介涵濡”,既体现了“小传统”与“大传统”、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精英和主流文化的涵濡与交融,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生态 跨媒介性 文化涵濡
下载PDF
文化涵化阶段下苏州近代教堂建筑特征探究——以苏州宫巷堂为例
20
作者 张康 《城市建筑》 2022年第14期82-85,共4页
苏州古城中现存多座近代基督教教堂,通过实地测绘和参阅文献资料,能初步了解这些教堂的建筑特征及历史背景。本次探究以苏州宫巷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堂的平面、立面及剖面进行重新测绘和观察分析,探究该教堂在近代历史演变过程中展现... 苏州古城中现存多座近代基督教教堂,通过实地测绘和参阅文献资料,能初步了解这些教堂的建筑特征及历史背景。本次探究以苏州宫巷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堂的平面、立面及剖面进行重新测绘和观察分析,探究该教堂在近代历史演变过程中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与本土化设计的建筑特征。以此为研究其他苏州近代教堂的演变历史与建筑特征提供相关研究案例和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巷堂 文化涵化 教堂 苏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