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半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宏 周建斌 +3 位作者 刘瑞 张鹏 郑险峰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对夏玉米和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模式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夏玉米的氮素累积总量及各个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其余处理下成熟期夏玉米和... 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对夏玉米和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模式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夏玉米的氮素累积总量及各个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其余处理下成熟期夏玉米和冬小麦的氮素累积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的各器官除叶片的氮素累积量差异达显著外,其余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各器官对子粒氮素的贡献为垄沟>常规>覆草>控水;与不施氮肥相比较,施氮处理(N120kg/hm2和N240kg/hm2)显著增加了作物氮素累积量;两个施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显著提高氮素累积量,但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转运和分配两个水平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呈现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施氮量 氮素累积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8-1835,共8页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四川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 被引量:24
3
作者 田青兰 李培程 +2 位作者 刘利 张强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57-1268,共12页
郫县、汉源、射洪、邻水是四川具代表性的4个生态区,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区,土壤肥沃但受弱光限制;汉源位于攀西高海拔地区,温光充足;射洪位于川中丘陵区,受地形制约而气温日差较小;邻水则位于川东丘陵区,水资源缺乏且受干旱等灾... 郫县、汉源、射洪、邻水是四川具代表性的4个生态区,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区,土壤肥沃但受弱光限制;汉源位于攀西高海拔地区,温光充足;射洪位于川中丘陵区,受地形制约而气温日差较小;邻水则位于川东丘陵区,水资源缺乏且受干旱等灾害制约。本文以位于这4个典型生态区实施的水稻高产示范片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生态区及各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高产水平的杂交籼稻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条件与稻米品质有密切关系,受气温和土壤肥力影响较大,郫县的稻米品质最优,邻水相对较劣;齐穗前后气温略高及较高的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含量有利于高碾米品质的形成;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可显著增加米粒长宽比;灌浆成熟期的高温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则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灌浆结实期的高温也会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峰值黏度与土壤全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土壤全钾、速效磷显著负相关,还与齐穗前8~21 d的日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回复值、峰值时间与齐穗前14~21 d日最高气温、抽穗至成熟期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2)各栽培方式间,机直播的碾米品质较优,优化定抛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而机插的峰值黏度、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3)高产及超高产田块的碾米品质整体较优,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差。本研究可为四川杂交中籼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生态区 栽培方式 高产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田立双 李国红 +3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瑞富 毕文波 智沈伟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常规栽培(T1)、高产高效栽培(T2)和对照(CK)3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对照,...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常规栽培(T1)、高产高效栽培(T2)和对照(CK)3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对照,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转运量、转移效率和对子粒贡献率均以高产高效栽培最高,各器官表现为叶>茎>穗部。春玉米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持续时间均表现为高产高效栽培>常规栽培>对照。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玉米 干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军晓 张保军 +3 位作者 张正茂 韩雪冰 马娟娟 吴祯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76-1786,共11页
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和水地的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P)和当地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79’(X)与‘小偃22’(Y),研究农民习惯栽培模式(C)、节本高效栽培模式(J)和三省一高栽培模式(S)对冬小麦干物质积... 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和水地的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P)和当地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79’(X)与‘小偃22’(Y),研究农民习惯栽培模式(C)、节本高效栽培模式(J)和三省一高栽培模式(S)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下花后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栽培模式C与栽培模式J相比,增加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均有所降低。栽培模式C下各品种均于灌浆后期30d左右出现灌浆"小高峰",且3种栽培模式下‘普冰151’均在花后30d出现灌浆"小高峰",这些是其分别获得较高千粒质量的重要原因。栽培模式S下‘普冰151’能够获得较高的产投比、物质净产比值和活劳动净产比值。相较于栽培模式C,栽培模式J下各品种的产量虽有小幅度降低,但其活劳动净产比值却得到提升。在旱地针对‘普冰151’采用栽培模式S,水地采用栽培模式J,能够使小麦生产达到省水、省药、省工、高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灌浆特性 效益
下载PDF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玉平 李瑞平 李志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6-799,803,共5页
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 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最高,垂直分布最合理,产量也最高,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30万株.hm-2到36万株.hm-2之间,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都有所降低,即在36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模式 密度 冠层结构
下载PDF
农田栽参的研究进展及优势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牛玮浩 徐江 +3 位作者 董林林 李西文 张连娟 陈士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81-1987,共7页
农田栽参是生态友好型人参栽培模式,可以保障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农田栽参中土壤改良和栽参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物理消毒、化学消毒、施肥改土、绿肥回田的措施对参地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并且介绍了人参栽培的新品种,阐... 农田栽参是生态友好型人参栽培模式,可以保障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农田栽参中土壤改良和栽参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物理消毒、化学消毒、施肥改土、绿肥回田的措施对参地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并且介绍了人参栽培的新品种,阐述中国与日韩两国在人参栽培模式方面的差异及人参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本研究对农田栽参模式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为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农田栽参 土壤改良 人参新品种 栽培模式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土壤理化性状和有效养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敏 王武 马旭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57,共5页
试验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 试验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田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粒径>0.2 mm团聚体的含量,降低粒径<0.00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同时可以调节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但对土壤总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会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养蟹稻田内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受栽培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养蟹稻田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稻田,养蟹稻田内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蒋鹏 黄敏 +3 位作者 Md.Ibrahim 曾燕 夏冰 邹应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5-867,共13页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理特性。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齐穗期的颖花伤流量、根系氧化力、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及籽粒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较高,齐穗后剑叶SPAD值下降缓慢、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早季平均产量为7.18thm-2,增产11.68%,晚季平均产量为8.39thm-2,增产7.41%;免耕摆栽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多,但其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使其单季增产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南方双季超级稻在"三定"栽培下后期生理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协调,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超级稻 产量 干物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茶林下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盛卫星 许在恩 +3 位作者 王相 周冠 刘金土 王成龙 《湖北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22-24,共3页
采用多花黄精根茎繁殖苗在油茶林下开展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容器、大田和油茶林下三种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大小为:容器>大田>林下,且容器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油茶林下栽培,平均块茎鲜重大小为... 采用多花黄精根茎繁殖苗在油茶林下开展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容器、大田和油茶林下三种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大小为:容器>大田>林下,且容器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油茶林下栽培,平均块茎鲜重大小为:容器>林下>大田,容器和油茶林下显著高于大田栽培。三种栽培模式对多花黄精地下块茎多糖、黄酮和薯蓣皂苷元等活性成分含量大小均为:林下>大田>容器,且林下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容器栽培。三种不同油茶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株高和根茎鲜重影响均为:D1>D2>D3,其中平均株高D1显著高于D2和D3,D1根茎鲜重显著高于D3。不同坡位对多花黄精生长有一定影响,株高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多花黄精 栽培模式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谢陈灵 李瑞莲 +2 位作者 刘爱玉 刘皓然 何荞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0-243,共4页
以湘杂棉8号和JX0010为材料,研究当前长江流域育苗栽培(GIMWF,种植密度为2×104株/hm^2)和短季直播栽培(SGDDS,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2种栽培模式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单... 以湘杂棉8号和JX0010为材料,研究当前长江流域育苗栽培(GIMWF,种植密度为2×104株/hm^2)和短季直播栽培(SGDDS,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2种栽培模式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以育苗栽培模式下湘杂棉8号的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以短季直播模式下JX0010的最高;各阶段相对生长率(RGR)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时期均以JX0010短季直播栽培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冠层透光率低,截获的光能较多;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2个品种的单株果枝数、成铃数及果节数较育苗栽培均显著降低,单铃质量、衣指、子指、衣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短季直播的籽棉、皮棉产量略高于育苗栽培,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 透光率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蒸腾耗水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淑庆 张岁岐 王小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2-439,共8页
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对黄土塬区两种栽培模式下(传统模式Ⅰ和改进模式Ⅱ)玉米(Zea mays L.)的茎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并结合试验区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了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 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对黄土塬区两种栽培模式下(传统模式Ⅰ和改进模式Ⅱ)玉米(Zea mays L.)的茎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并结合试验区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了黄土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玉米植株的茎流速率都表现出与太阳辐射同步的昼夜变化规律,且模式Ⅰ植株茎流速率大于模式Ⅱ植株茎流速率;玉米的日茎流量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并且均随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变小,这与植株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基本一致;从抽雄期到蜡熟期,模式Ⅰ和模式Ⅱ玉米群体叶面蒸腾量分别为115.18 mm和119.47 mm,棵间蒸发量模式Ⅱ(39.41 mm)较模式Ⅰ(64.81 mm)减少了39.2%,表明改进模式优化了玉米群体的蒸腾蒸发比率,有利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除风速外,两种模式下植株的日茎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水汽压差、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玉米 栽培模式 茎流速率 蒸腾 气象因子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玉米DUS测试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管俊娇 张惠 +5 位作者 王宝书 杨晓洪 杨加玉 张建华 王江民 刘艳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1-1605,共5页
为了研究栽培处理对玉米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为玉米DUS测试种植管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研究选用了4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3种N肥施用条件下,研究了株高、叶长、穗长等18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 为了研究栽培处理对玉米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为玉米DUS测试种植管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研究选用了4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3种N肥施用条件下,研究了株高、叶长、穗长等18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①云瑞8号(A3)和云甜玉2号(A4)两个品种在不同栽培处理下的性状整齐度较差,稳定性也较差,不能满足标准品种的要求;而云瑞3号(A1)和甜糯888(A2)品种在不同栽培处理下相对稳定,可以作为DUS测试标准品种备用。②玉米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同一数量性状的表达有明显差异;果穗穗行数(XZ13)、行粒数(XZ14)、出籽率(XZ18)3个性状在不同的种植条件下表达稳定,符合DUS测试性状选择的要求。③N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各数量性状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DUS测试 数量性状 栽培措施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亚军 胡启国 +2 位作者 储凤丽 王文静 杨爱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7,1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甘薯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蔓茎干物重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蔓茎干物重...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甘薯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蔓茎干物重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蔓茎干物重的影响高于栽培方式,且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薯块干物重产量最高,直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薯块干物重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60 0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高,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鲜薯干率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T/R值均优于其他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处理间主要农艺性状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研究结果能为甘薯合理种植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栽培模式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优化水稻群体种植模式与稻瘟病控制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房辉 周江鸿 +5 位作者 王云月 周惠萍 何霞红 孙雁 杨黎华 朱有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6-924,共9页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结果】不同种群结构对黄壳糯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不同,相对防治效果随杂交稻群体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结构为1﹕15.01时对叶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种群结构为1﹕12.40时对穗颈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混合间栽的不同群体结构的复合产量都比净栽有所增加,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结论】黄壳糯与汕优63的群体比例为1﹕12.40~18.88是最优化的群体结构,不但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好,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多样性 种群结构 种植模式 稻瘟病控制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段君君 刘青峰 +5 位作者 任春元 于崧 于立河 郭伟 薛盈文 梁海芸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115,共6页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与茎粗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芸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子粒呈上升趋势。110cm垄作和65cm垄作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 525.25和2 389.23kg/hm^2;平作在密度为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2 008.44kg/hm^2。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保苗株数25万株/hm^2时更易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豆 栽培模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松杉灵芝三萜酸含量测定 被引量:10
17
作者 闫梅霞 张瑞 +2 位作者 许世泉 周春元 王英平 《特产研究》 2017年第2期47-49,共3页
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吉林地区松杉灵芝三萜酸的含量。三萜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段木基质林下仿野生栽培的松杉灵芝最高含量为1.26%,段木基质大棚栽培的松杉灵芝为0.95%,木屑基质大棚栽培的松杉灵芝含量为0.57%。
关键词 三萜酸 栽培模式 栽培基质
下载PDF
一种传统食用菌——平菇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建化 王萍 孙高飞 《农产品加工(下)》 2012年第5期140-141,共2页
平菇作为一种食用菌,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介绍了平菇的生活条件、栽培方式、营养、药用价值,以及平菇的深加工及未来发展状况。
关键词 平菇 栽培生长 营养价值
下载PDF
贵州春旱区薏苡栽种模式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文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7-30,共4页
为贵州春旱频发地区薏苡高效种植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7种栽种方式的薏苡产量与收益差异。结果表明,采取垄作+覆膜+膜侧直播、垄作+覆膜+膜侧育苗移栽、垄作+覆膜+膜内育苗移栽和垄作+育苗移栽4种栽种方式均比传统的平作+直... 为贵州春旱频发地区薏苡高效种植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7种栽种方式的薏苡产量与收益差异。结果表明,采取垄作+覆膜+膜侧直播、垄作+覆膜+膜侧育苗移栽、垄作+覆膜+膜内育苗移栽和垄作+育苗移栽4种栽种方式均比传统的平作+直播(CK)方式增产增效,分别增产10.3%、19.2%、18.3%和12.1%,净增收益8.9%、12.7%、12.3%和10.8%,均可作为春旱地区薏苡栽种的适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种植方式 春旱区 贵州
下载PDF
杉木林冠下虎杖不同栽培方式生长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标志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3期55-58,共4页
采取不同清理方式、郁闭度、坡位和坡向随机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并采用Duncan多重分析比较,提出了虎杖在林冠下郁闭度0~0.9之间均能生长,而以0.5郁闭度最适宜高、径和生物量生长。虎杖的高、径生长量及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下坡... 采取不同清理方式、郁闭度、坡位和坡向随机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并采用Duncan多重分析比较,提出了虎杖在林冠下郁闭度0~0.9之间均能生长,而以0.5郁闭度最适宜高、径和生物量生长。虎杖的高、径生长量及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的高、径生长量及生物量均大于阳坡;采伐剩余物的不同清理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1m×1m水平带等高堆积〉全面清理〉不清理。同时,从不同郁闭度、坡位和清理方式进行正交试验的结果看出,3个因素中极差值排序为RB〉RA〉RC,说明郁闭度对虎杖高生长与干物质生产影响最大。试验表明,下坡+0.5郁闭度+隔1m等高线堆积清理组合(A1B2C1),虎杖的高生长和干物质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虎杖 栽培方式 生长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