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被引量:169
1
作者 曾天山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在“职普融通、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显著标志,重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解决职校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在“职普融通、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显著标志,重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解决职校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使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充满活力,通过“学练赛考”促进德技并修、理实并重、手脑并用、工学结合,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技术含量、扎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纽带、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为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需要明晰其基本理念、内容要素,一体化设计“对接整合、重构再造、转换转化”的融通机制,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理实一体的实操性教材、造就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推行手脑并用的示范性教学,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创新,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融通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2
作者 方升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08-2316,共9页
我国杨树人工林总面积达700万hm2,位居世界第一.发展杨树人工林、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世界杨树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介绍中国杨树栽培区区划、杨树人工林的主要栽培无性系及其生产力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杨树在立地... 我国杨树人工林总面积达700万hm2,位居世界第一.发展杨树人工林、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世界杨树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介绍中国杨树栽培区区划、杨树人工林的主要栽培无性系及其生产力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杨树在立地质量评价、苗木培育技术、人工林定向培育模式、混交林营造技术、林农复合经营技术、人工林水分和养分管理技术、立地生产力维护和杨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我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潜力、杨树人工林的布局、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及加强杨树人工林的环境功能研究等问题,为我国杨树人工林资源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无性系 栽培区划 苗木繁育 经营模式 生产力 生态功能
下载PDF
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 被引量:147
3
作者 官春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5,共3页
针对我国冬油菜现行栽培方式存在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栽培方式,并介绍部分实践结果,以说明这一栽培方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冬油菜 栽培方式 生产
下载PDF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 被引量:126
4
作者 王艳艳 王光林 郑丽娜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1,共8页
本研究以上海某大学253名商务英语专业在校生和47家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商务英语在校生和用人单位在商务英语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和商务知识重要性评价上存在... 本研究以上海某大学253名商务英语专业在校生和47家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商务英语在校生和用人单位在商务英语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和商务知识重要性评价上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基本功、商务能力和商务实践课程重要性评价上相对一致。本研究对于改善现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少启示,包括引导学生工作岗位需求、重视英语基本功训练、加强普通用途商务英语教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择时效性强和案例丰富的教材、采用案例教学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调查 商务英语专业 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64
5
作者 董泽芳 王晓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89,共7页
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国外一流大学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关键。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鼓... 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国外一流大学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关键。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鼓励交流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践行尊重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隐性课程形式和实现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些特点对于突破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杰出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气雾培的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徐伟忠 王利炳 +1 位作者 詹喜法 章金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30-33,共4页
研究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各种栽培模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根域环境控制最优化以实现植物快速生长的理论基础,并就各种栽培模式的生长限制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以气雾培为核心的植物快速生长栽培模式,阐明了气雾培对植物生长发育潜... 研究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各种栽培模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根域环境控制最优化以实现植物快速生长的理论基础,并就各种栽培模式的生长限制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以气雾培为核心的植物快速生长栽培模式,阐明了气雾培对植物生长发育潜力发挥所起的关键作用,开发了用于生产与科研的各种气雾培栽培系统,并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实现了气雾培环境模拟控制的最优化精确化,达到植物生长潜力的最大化发挥,为巨型植物栽培与气雾培植物工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最后综合展望了该技术广阔的运用前景与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根域环境 气雾培 栽培系统
下载PDF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马勇 唐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127-130,共4页
在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背景条件下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焦点 ,本文剖析了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提出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模式 ,并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 ,以确保旅游人才的高品质素质并支撑旅游业... 在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背景条件下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焦点 ,本文剖析了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提出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模式 ,并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 ,以确保旅游人才的高品质素质并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质量管理保证
下载PDF
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纪培玲 路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57-61,共5页
本文在社会调查和实证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剖析了近年来旅游业人才资源现状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总量平衡———宏观协调和单体失衡———微观失调的人才资源矛盾,提出应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分... 本文在社会调查和实证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剖析了近年来旅游业人才资源现状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总量平衡———宏观协调和单体失衡———微观失调的人才资源矛盾,提出应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分层次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设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人才资源 需求 旅游教育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人参栽培种植体系及研究策略 被引量:54
9
作者 沈亮 徐江 +2 位作者 董林林 李西文 陈士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67-3373,共7页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文对中国及世界各地人参种植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对人参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主流人参种植模式(伐林栽参、农田栽参、野生抚育等)的特点。针...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文对中国及世界各地人参种植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对人参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主流人参种植模式(伐林栽参、农田栽参、野生抚育等)的特点。针对目前人参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障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策略:大力发展农田栽参模式,开展人参无公害种植及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适宜农田生态环境的人参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种植模式 生态适应性 无公害种植 农田栽参
原文传递
机械旱直播方式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被引量:54
10
作者 孙永健 郑洪帧 +4 位作者 徐徽 杨志远 贾现文 程洪彪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0-18,共9页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形成机制,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一次浅旋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水稻产...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形成机制,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一次浅旋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品种与直播处理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与保护酶活性、根系伤流强度、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生长发育特性各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优化群体茎蘖数,提高成穗率,保证齐穗期适宜的LAI,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并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剑叶净光合速率与保护酶活性、根系伤流量及茎秆抗倒伏能力,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2比B1处理能进一步提高机直播水稻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并延缓LAI的衰减、增强根系活力及茎秆的抗倒能力,提高了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生长 水稻 直播 栽培方式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垄作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11
作者 冯波 孔令安 +3 位作者 张宾 司纪升 李升东 王法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低氮(0~66kg hm-2)条件下,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淋洗损失的可能小,小麦收获后0~100cm土体内不会累积大量硝态氮。施氮量在165~264kg hm-2时,60~100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出现硝态氮下移趋势。种植方式影响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垄作种植小麦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平作小麦。垄作种植麦田60~80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而平作种植麦田8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种植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的影响,但施氮量对氮素收获指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2种种植方式在施氮量为纯氮165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平作小麦氮肥利用率为35.75%~36.41%,而垄作小麦为45.32%~47.25%;但2种种植方式的小麦都是施氮量为纯氮264kg hm-2时获得最高产量,平作和垄作小麦的最高产量分别达8078.31kg hm-2和8212.27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冬小麦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张仁和 胡富亮 +4 位作者 杨晓钦 高杰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9-1627,共9页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十三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39
13
作者 周杰 夏晓剑 +4 位作者 胡璋健 范鹏祥 师恺 周艳虹 喻景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4,共15页
“十三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基本稳定,设施装备水平、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近5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与科技发展情况,并从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抗逆机制与调控技... “十三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基本稳定,设施装备水平、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近5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与科技发展情况,并从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抗逆机制与调控技术、病虫害抗性机制与安全生产技术、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品质形成及优质调控以及设施类型与装备等方面总结了“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最后在分析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和科研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和科研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建立完善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提质增效 栽培模式 生长发育 抗逆 环境调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两种气候年型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永华 王玉杰 +4 位作者 冯伟 王晨阳 胡卫丽 轩红梅 郭天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26-2837,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生长高峰期出现较早,TDRW、TRL均于抽穗期达最大值,T2、T3、T4可延缓根系过早衰减,生长高峰推迟至开花期;不同土层中DRWD、RLD的分布表现不同,T1和T3的根系主要集中在上、中土层,下层土壤中分布相对较少,T2和T4有利于促进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深层土壤的根系分布,DRWD和RLD均明显增加。4种栽培模式相比,两种年型下T2、T3、T4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T1显著增加,年型产量差较小,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强,而T1的年型产量差较大(570.3 kg.hm-2),说明其在应对异常气候对产量的缓解效应相对较差。【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研究结果和豫北高产灌区生态条件,小麦播量控制在120—150 kg.hm-2,每hm2施纯N180—240 kg、P2O575—90 kg、K2O 60—90 kg、有机肥3 000 kg,合理水肥运筹,结合机械深耕、宽窄行播种以及推迟追肥时期等多项调控措施优化集成的T2、T4两种栽培模式,能有效缓解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负面影响,实现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根干重 根长密度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及改革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27
15
作者 英配昌 安桂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存在着手段异化、课程设置弹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弊端。为此 ,我们认为只有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 ,严格导师资格评审和履职考核制度 。
关键词 硕士 培养方式 研究生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国 课程设置 教育质量 导师资格评审制度 德育
下载PDF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吉勇 《大连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104-105,共2页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其内涵是满足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需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切实加强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品德与学问俱进”的目标。在导师制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其内涵是满足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需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切实加强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品德与学问俱进”的目标。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解决导师师资匮乏问题、提高对导师工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规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培养模式 基本措施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3号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3 位作者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781-4792,共12页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目标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玉峰 刘萌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破解“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处于探索时期,缺乏成熟的经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和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破解“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处于探索时期,缺乏成熟的经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目标具有较大的偏差。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存在以下问题:选择培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培育方式不合理;管理部门较多,资源分散;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农民层面,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清,参与动力不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有限等问题。研究表明,精准定位培育对象并实行差异化分类培训;及时获取培育反馈,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育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管理部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建立农业准入机制,明确农民职业身份概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开发“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等改进策略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政策导向 培育模式
下载PDF
不同无土栽培方式及其对蔬菜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9
作者 胡玥 金敏凤 王全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72-680,共9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蔬菜需求量、品质和安全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蔬菜设施栽培方式应运而生,使蔬菜栽培类型逐步由单一的传统露地土壤栽培向基质栽培、水培和雾培等多元化栽培方式发展,蔬菜生产业发展迅速,在种植业中占据了重要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蔬菜需求量、品质和安全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蔬菜设施栽培方式应运而生,使蔬菜栽培类型逐步由单一的传统露地土壤栽培向基质栽培、水培和雾培等多元化栽培方式发展,蔬菜生产业发展迅速,在种植业中占据了重要分量.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所选用的栽培方式,及其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为发展和完善本地蔬菜的种植和栽培渠道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栽培方式 品质
下载PDF
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波 方祖华 叶宏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3-119,共7页
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专业亟需解决教育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契合新工科内涵,文章提出了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建设,即“基础素养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新工科交叉学科特点,将师范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学科的... 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专业亟需解决教育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契合新工科内涵,文章提出了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建设,即“基础素养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新工科交叉学科特点,将师范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建立“素养”和“技能”两条建设路径,从培养目标、人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实践平台、保障手段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人工智能 教育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