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ran′s I分析方法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 被引量:82
1
作者 熊昌盛 韦仕川 +1 位作者 栾乔林 胡月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66-2074,共9页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应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耕地质量指数在同一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自然等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聚集程度较高,等别指数次之,利用等指数较弱,空间格局上相对较为分散;2不同的空间尺度,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空间自相关水平;而且从镇级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3基于Moran′s I值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通过引入空间权重刻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将其空间关联性作为"第四维"纳入到分区评价因素中,可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耕地质量评价 空间自相关 耕地图斑 空间尺度 广宁县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34
2
作者 汪涌 蔡运龙 蒙吉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2,共6页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加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准确找出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的驱动因子并了解各因子内部关系及动态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维护耕...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加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准确找出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的驱动因子并了解各因子内部关系及动态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维护耕地质与量的动态平衡、制定调控政策与措施、合理进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了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现今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口径的数据、不同的研究方法,所选取的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相去较远,存在着统一性、连续性和可对比性较差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索耕地流转驱动力机制研究范式,是土地变化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挑战,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驱动因子 研究方法 时空尺度 中国
下载PDF
多尺度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江西省黎川县为例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晗 赵小敏 +6 位作者 欧阳真程 郭熙 李伟峰 匡丽花 叶英聪 黄聪 汪晓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分析不同尺度下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是提高耕地质量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基础。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江西省黎川县为研究区,运用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分别从县级、乡镇... 分析不同尺度下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是提高耕地质量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基础。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江西省黎川县为研究区,运用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分别从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尺度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程度及其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质量呈现出"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质量指数Mora’s I值表现为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县级、乡镇级和村级耕地质量指数的Moran’s I值依次降低,三者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集聚态势。2)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自然等指数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大,经济等指数其次,利用等指数最小。3)正相关高-高型和低-低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负相关高-低型和低-高型耕地无明显的集中区域,多以零星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对空间尺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可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耕地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尺度 黎川县
下载PDF
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33
4
作者 高明秀 李占军 赵庚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28-132,共5页
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开展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对于从质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 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开展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对于从质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3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应用。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质量总体偏低,整理后3个项目区耕地质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下港乡土地整理项目(LCP2)提高的幅度最大;整理前后3个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本底质量对耕地质量起着基础性作用,难以在项目期内根本改变。该研究取得了理想的评价结果,提供了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可为耕地占补质量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耕地质量 项目尺度 指标体系 评价
下载PDF
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曲朦 赵凯 周升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11-1922,共12页
本文基于河南、宁夏两省873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利用DEA和Tobit模型,从测算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入手,分析了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阶段农户不断分化... 本文基于河南、宁夏两省873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利用DEA和Tobit模型,从测算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入手,分析了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阶段农户不断分化的现实背景下,为完善耕地流转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耕地转入通过土地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耕地转出通过要素溢出正向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②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在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作用下,耕地转入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减弱,耕地转出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③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倒U型"影响,在流转规模分别到达46.277亩和37.125亩之后,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正转为负;耕地转出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表现为直接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户非农技能培训,以及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分化 耕地流转 小麦生产综合效率 规模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河南 宁夏
原文传递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确定 被引量:28
6
作者 郝丽娜 粟晓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2-268,共7页
为了确定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利用黑河干流中游地区1954-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及黑河流域200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水热平衡原理建立适宜绿洲规模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林地和草地的腾发量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适... 为了确定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利用黑河干流中游地区1954-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及黑河流域200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水热平衡原理建立适宜绿洲规模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林地和草地的腾发量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适宜绿洲规模;根据分带理论建立适宜耕地规模模型,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绿洲适宜耕地规模。基于GIS建立黑河干流中游土地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2015年和2020年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的变化,并对未来绿洲发展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径流存在丰枯变化;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适宜绿洲规模分别为3 245-4 868、2 635-3 953和2 422-3 633 km2;相应的适宜耕地规模分别为2 337、2 004和1 878 km^2;现状年2011年为丰水年,实际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分别为4 035和2 366 km^2,现状绿洲规模适宜性指数为0.6;预测2015年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分别扩张到4 155和2 527 km^2,绿洲规模适宜性指数下降到0.44-0.59;2020年绿洲和耕地规模扩张到4 304和2 719 km^2,规模适宜性指数比2015年下降0.02-0.03,2011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规模都高于绿洲适宜耕地规模。干旱地区适宜绿洲规模及耕地规模研究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资源 模型 绿洲 耕地 适宜规模 黑河干流中游
下载PDF
团风县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晓瑜 胡守庚 童陆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全面认知耕地资源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梳理当前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县域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从村、镇和县不同地域尺度测算... 全面认知耕地资源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梳理当前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县域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从村、镇和县不同地域尺度测算耕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团风县耕地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比例约为5∶3∶2,综合价值为466.85元/m2,约为当前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8.8倍;县域耕地资源经济与生态价值依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局部地区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与耕地区位和交通条件关系密切,并在杜皮乡、贾庙乡地区存在低值集聚。多尺度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可为甄别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揭示耕地价格形成机理、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耕地资源价值 多尺度 分布规律 团风县
原文传递
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2-1110,共9页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地块尺度 土地流转 规模化经营 黑龙江省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基于可改良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宋戈 刘燕妮 +1 位作者 张文琦 王思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61-269,共9页
分析不同尺度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依据。该文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区,基于大石桥市农用地分等结果,筛选土地整治工程可改良限制因子,构建指数提升潜力模型测算研究区耕... 分析不同尺度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依据。该文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区,基于大石桥市农用地分等结果,筛选土地整治工程可改良限制因子,构建指数提升潜力模型测算研究区耕地质量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指数的理论潜力与实际潜力。运用面积加权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揭示研究区乡镇、村级和地块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乡镇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依次递减;2)各行政村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东部属于正相关类型(高-高型)且集中连片,中部正相关类型(低-低型)面积较小且零星分布,西部为随机分布;3)东中部地块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较大,东部坡耕地宜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部耕地宜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规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等别 潜力 耕地质量 限制因子 多尺度
下载PDF
耕地规模、农业保险认知及其潜在需求的多样化——基于全国6492个粮食种植户的考察 被引量:23
10
作者 晁娜娜 杨汭华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9,共13页
利用中国保监会采集的全国农业保险需求数据(2013-2014),采用有序选择模型,检验了耕地规模变化对农业保险产品形态需求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种植户以自然风险管理为重,并且表现出依次对保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保收入的购买... 利用中国保监会采集的全国农业保险需求数据(2013-2014),采用有序选择模型,检验了耕地规模变化对农业保险产品形态需求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种植户以自然风险管理为重,并且表现出依次对保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保收入的购买意愿存在排序效应。在不同种植规模下,保成本的边际需求效应最大,其次是保产量,其他两种为负。在不同区域中,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户更倾向于保产量意愿,粮食主销区粮食种植户则更倾向于保收入意愿。因此,建议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重点完善物化成本保险,分区域有重点地引导保产量和保收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粮食种植户管理风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规模化 粮食种植 农业保险产品需求 有序选择模型
原文传递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吴兆娟 魏朝富 丁声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3-781,共9页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供需平衡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①水田地块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水平...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供需平衡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①水田地块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水平总体高于旱地地块,耕地地块复种指数越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高,越利于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作用的发挥;②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受到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户家庭农业人口人均非农纯收入因子的显著负影响,受到耕地地块地均纯收益因子的显著正影响;③要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供需平衡,一要通过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的物质产品产出能力来提升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供给能力,二要从提高农户家庭的非农收入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来减弱人类对耕地资源社会保障功能的依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社会保障功能价值 地块尺度 丘陵山区
原文传递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重新解读:新型农业服务模式的发展与意义 被引量:22
12
作者 周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88-93,共6页
通过对以"联耕联种"为代表的个案考察,深入分析新型农业服务模式的经营机制和组织方式。在经营上,新型农业服务模式以家庭经营为核心将横向规模化中的高管理成本"化整为零",同时通过外部规模化增加农业经营过程的... 通过对以"联耕联种"为代表的个案考察,深入分析新型农业服务模式的经营机制和组织方式。在经营上,新型农业服务模式以家庭经营为核心将横向规模化中的高管理成本"化整为零",同时通过外部规模化增加农业经营过程的分工和专业化,增进农业经营的迂回性,并通过组织化来减少从外部引进分工和专业化时的市场交易成本,实现"化零为整"的规模化效益;在组织上,新型农业服务模式以政府尤其是村级组织力量来进行组织和推动土地的集中连片,克服高交易成本,同时以农户为中心,保持农户的经营权与收益权,减少了阻力,提高了农户积极性,并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由此,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实现了在不进行经营权流转情况下的规模经营,并从农地规模经营拓展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为土地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另一种阐释和实现途径,并促进了农户生计发展、农村社区活性化和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连片 规模经营 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分工 服务规模经营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多尺度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荣天 陆建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71-278,共8页
科学分析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耕地资源集约潜力挖掘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案例地,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率及持续状况等维度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 科学分析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耕地资源集约潜力挖掘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案例地,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率及持续状况等维度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定量测度1978-2016年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于流域、省域、市域多尺度视角,通过变异系数、ESDA、GIS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多尺度时空分异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78年以来流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提升态势,但演化过程中呈现"东高西低"差异特征;省域、市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越显著。2)研究期间省域、市域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向相关为主,且市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存在空间集聚"俱乐部趋同"现象,表现为H-H(high-hig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而L-L(low-low)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3)自然因素、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及制度政策可有效解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其中人口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分异影响显著,而政策因素呈现较强驱动效应。4)最后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要素投入力度、优化调整耕地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提升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影响因素 ESDA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山区合适耕地经营规模确定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范乔希 邵景安 应寿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24-1735,共12页
在地形起伏、地块破碎、分布半径较远等约束下,山区多大的经营规模是合适的?这是目前必须弄清的科学问题之一。使用480份有效调查问卷,以投入农业的劳动力为测算单位,以劳均纯收入为评价指标,分作物类型和地块分布半径,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在地形起伏、地块破碎、分布半径较远等约束下,山区多大的经营规模是合适的?这是目前必须弄清的科学问题之一。使用480份有效调查问卷,以投入农业的劳动力为测算单位,以劳均纯收入为评价指标,分作物类型和地块分布半径,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不同条件下合适的耕地经营,结果表明:(1)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样本村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24~32亩,适度规模下的劳均纯收入远高于当前农村人均纯收入,且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明显缩小。(2)作物类型对适度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农民纯收入产生较大作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分别为24.33亩、24.63亩,差异不显著,但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在适度规模下的劳均纯收入相差3638元,巨大的差距将促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距离对适度规模影响较大,但对劳均纯收入影响不大。0.5 km内、0.5~1 km的适度规模分别为28.62亩、31.83亩,单位劳动力的适度规模相差3亩,这表明距离是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时劳动力投入时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应的劳均纯收入相差较小,又说明伴随耕作距离的增加,更多的投入主要依靠机械来完成,从而带动适度规模的扩大。1 km外的建模未通过检验,也进一步说明未实现规模经营、没有进行机械化耕作、离家远的土地收支严重不平衡,撂荒严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是解决距离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得出的土地适度规模是可行的,也验证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合适经营规模 作物类型 地块分布半径 山区
原文传递
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合理确定: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83-90,共8页
以农户为视角,从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使用方法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全面综述了中国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确定问题的文献。已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农户(粮农、茶农和果农)的适度经营规模差异较大;不同区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适度的规模之差... 以农户为视角,从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使用方法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全面综述了中国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确定问题的文献。已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农户(粮农、茶农和果农)的适度经营规模差异较大;不同区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适度的规模之差异也较大;适度规模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所使用方法影响,不同方法计算的适度规模结果差异较大。最后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农户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耕地 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差异
下载PDF
基于不同分辨率影像的山区耕地细碎化评价及其尺度效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任红玉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李秀彬 葛玉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3-1294,共12页
研究耕地细碎化的尺度效应对山区耕地细碎化遥感监测、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贵州省坝区孙家村、丘陵区亚鱼村和山地区小坝村3个不同地貌背景的典型村为案例区,在构建细碎化测度模型基础上,量化分析0.1 m、1 m、2 m、... 研究耕地细碎化的尺度效应对山区耕地细碎化遥感监测、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贵州省坝区孙家村、丘陵区亚鱼村和山地区小坝村3个不同地貌背景的典型村为案例区,在构建细碎化测度模型基础上,量化分析0.1 m、1 m、2 m、5 m、10 m分辨率下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尺度效应。研究结论:①随着影像分辨率下降,不同地貌背景下的耕作地块特征有明显的尺度效应。②不同地貌背景下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存在差异,丘陵区的细碎化程度最高,坝区次之,山地区最低。不同影像分辨率下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3个典型村的耕地细碎化指数均呈现幂函数式下降;且不同地貌背景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尺度变化响应程度不同,坝区的耕地细碎化粒度响应最为强烈,丘陵区次之,山地区最弱。③以前1个尺度为参照计算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损失精度时,坝区和丘陵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在影像分辨率由2 m变为5 m时最敏感,山地区小坝村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度从2 m处呈现升高趋势;以基础尺度为参照时,丘陵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山地区次之,坝区最低。研究旨在为山区的耕地细碎化调查、评价以及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农户视角 尺度效应 山区 贵州
原文传递
福建省耕地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邱炳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3-68,F0003,共7页
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应优先考虑影响因子识别及其尺度效应研究。该文分别通过整体与分区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选取25个候选影响因子,开展福建省耕地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采用的... 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应优先考虑影响因子识别及其尺度效应研究。该文分别通过整体与分区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选取25个候选影响因子,开展福建省耕地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采用的基本研究单元为1km×1km,在此基础上生成2km×2km,3km×3km~10km×10km共10个空间尺度序列数据图层。不同空间尺度上分别构建福建省6个农业综合分区耕地空间分布模型,探讨了福建省耕地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规模效应。研究表明模型不仅会随着研究尺度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农业综合分区内也有较大的差异。分区研究比整体研究的模型解释能力要高,模型的解释能力总体上随研究尺度的增大而升高。除坡度因子外,其他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在不同的农业综合分区间发生变化,但总体规律是福建省耕地受坡度、海拔高程等不易随时间改变的自然条件的严格制约,并且这种制约作用随尺度增大呈逐渐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尺度效应 影响因子 农业综合分区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TOPSIS模型的村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整治模式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龙 王兆林 +1 位作者 吴大放 刘艳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6-293,共8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村域尺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和整治分区是实现耕地规模管控、质量保护和生态管护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以玉皇村为研究区域,分别从耕地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村域尺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和整治分区是实现耕地规模管控、质量保护和生态管护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以玉皇村为研究区域,分别从耕地的自然禀赋、设施配套条件、空间区位条件和景观形态4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AHP法修正权重,基于理想解逼近法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同时识别主要限制因子,利用矩阵互斥法对限制因素进行了组合设计,确定整治模式。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为近、中、远期建设3种类型区,面积分别为80.29 hm^2,212.76 hm^2,88.59 hm^2;整治模式分为3类,即坡改梯整治区、水利设施整治区和田间道路整治区,各区耕地面积分别为42.16 hm^2,78.69 hm^2,91.91 hm^2。该研究不仅对村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进行了合理安排,且确定了具体整治模式,为村域范围内耕地差别化管控、土地整治提供参考,为微观尺度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村域尺度 高标准基本农田 时序安排 整治模式 理想点逼近法
下载PDF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以及在“以水四定” 中的运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宋志 乐琪浪 +2 位作者 陈绪钰 杨楠 黄天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在水资源趋紧和水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水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亟待“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将“以水四定”与农业、生活、工业、城镇发展相对应... 在水资源趋紧和水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水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亟待“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将“以水四定”与农业、生活、工业、城镇发展相对应,本文将“地、人、产、城”分别定义为耕地面积、人口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水资源承载评价方法,引入了“综合定额”的概念,力求揭示耕地与主要农作物、工业与耗水行业的内在联系与计算规则。通过全国31个省区市的评价结果显示,浪费情景处于超载,节约情景有较大盈余,倒逼节水行动。在水资源承载最大规模下,全国仍有超载区,耕地超载呈中部“塌陷”,人口超载呈环状“倒塌”,工业超载呈区域性“沦陷”,城镇用地超载呈沿海少点“亏空”,该区域需要从水资源总量、结构、效率等方面提升承载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以水定人 以水定地 以水定产 以水定城
下载PDF
耕地结构变化下水土资源匹配时空特征效应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宏轶 赵华甫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47-2263,共17页
基于耕地利用水资源的供需视角,在综合考虑耕地利用类型、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生长期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国家气象站数据,对耕地利用需水量与有效供水量从微观尺度上进行分析,并以此对1990—2018年内不同生长期耕地利用水土资... 基于耕地利用水资源的供需视角,在综合考虑耕地利用类型、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生长期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国家气象站数据,对耕地利用需水量与有效供水量从微观尺度上进行分析,并以此对1990—2018年内不同生长期耕地利用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黑龙江省耕地结构不断变化,旱改水现象在2010—2018年间最为普遍;作物生育前期与中期需水量较多,后期需水量较少,需水量逐年上涨,与水田占比变化保持较为一致,并且空间上需水量高值地区偏移规律与同时段内的旱地水田化现象保持高度一致;1990—2018年间,作物各生育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均先降后升,大部分的水土资源匹配高值地区分布在有效降水量的高值地区与旱地地区的交接地带,可见天然降水仍是满足耕地作物用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三江平原南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严重下降,粮食单产下滑,建议该部分地区减少旱改水工程量,同时,松嫩平原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水平与粮食单产逐年上升,可适当进行旱改水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微观尺度 水土资源匹配 生育期 时空动态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