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km网格评价单元,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3个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热点区域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199...为掌握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km网格评价单元,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3个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热点区域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耕地面积减少约831.01 km 2,减少幅度达5.75%,其中,1990—2000年有小幅度增加,2000—2010年减少837.68 km 2,2010—2018年减少57.52 km 2,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引发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2)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如退耕还林)和市场价格(旱改水)影响,呈变化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2000—2010年部分地区变化强度35.00%~100.00%,变化类型以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为主,其次为耕地内部水田、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退耕还林等,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3)不同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差异较大,由1990—2000年的面积小且分散,到2000—2010年的集中片状分布,再到2010—2018年的整体向西北正阳县转移,地方性特征明显。研究将为坚守耕地粮食安全底线,制定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耕地稳定性等调控和管制措施提供决策支撑。展开更多
厘清耕地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鄂南地区为例,利用2000-2005、2005-2010和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成果、15类POI(Point of Interest)空间数据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Logistic...厘清耕地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鄂南地区为例,利用2000-2005、2005-2010和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成果、15类POI(Point of Interest)空间数据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边际效应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近15 a以来耕地动态变化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并着重探讨了空间要素在驱动机制方面的双向边际效应。结果表明:1)耕地演变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同类型的集聚性,转换类型受周边同类用地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明显。在时间上表现出不同转换类型的差异性,转换类型受土地利用政策宏观调控影响向建设用地单一转化趋势明显。2000-2015年间,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比例自28%过渡至44%后,迅速上升至96%,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主要道路沿线等区域。2)空间要素对不同时期耕地不同转化类型存在不同的边际效应,2000-2015年间耕地不同转化类型的边际效应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不同转化类型边际效应曲线同类交点呈同向移动趋势。自然区位因素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和耕地向水域转换在POI空间要素不同取值时边际效应的变化较明显。3)空间要素边际效应曲线特征揭示其影响存在临界性,在临界值范围内,边际效应随着空间要素取值不同变化明显,但在临界值范围外,边际效应趋于稳定。耕地演变空间要素边际效应的定性定量分析对耕地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制定具有良好参考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为掌握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km网格评价单元,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3个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热点区域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耕地面积减少约831.01 km 2,减少幅度达5.75%,其中,1990—2000年有小幅度增加,2000—2010年减少837.68 km 2,2010—2018年减少57.52 km 2,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引发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2)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如退耕还林)和市场价格(旱改水)影响,呈变化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2000—2010年部分地区变化强度35.00%~100.00%,变化类型以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为主,其次为耕地内部水田、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退耕还林等,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3)不同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差异较大,由1990—2000年的面积小且分散,到2000—2010年的集中片状分布,再到2010—2018年的整体向西北正阳县转移,地方性特征明显。研究将为坚守耕地粮食安全底线,制定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耕地稳定性等调控和管制措施提供决策支撑。
文摘厘清耕地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鄂南地区为例,利用2000-2005、2005-2010和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成果、15类POI(Point of Interest)空间数据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边际效应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近15 a以来耕地动态变化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并着重探讨了空间要素在驱动机制方面的双向边际效应。结果表明:1)耕地演变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同类型的集聚性,转换类型受周边同类用地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明显。在时间上表现出不同转换类型的差异性,转换类型受土地利用政策宏观调控影响向建设用地单一转化趋势明显。2000-2015年间,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比例自28%过渡至44%后,迅速上升至96%,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主要道路沿线等区域。2)空间要素对不同时期耕地不同转化类型存在不同的边际效应,2000-2015年间耕地不同转化类型的边际效应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不同转化类型边际效应曲线同类交点呈同向移动趋势。自然区位因素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和耕地向水域转换在POI空间要素不同取值时边际效应的变化较明显。3)空间要素边际效应曲线特征揭示其影响存在临界性,在临界值范围内,边际效应随着空间要素取值不同变化明显,但在临界值范围外,边际效应趋于稳定。耕地演变空间要素边际效应的定性定量分析对耕地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制定具有良好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