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52
1
作者 刘大会 龚文玲 +5 位作者 詹志来 彭华胜 王晓 陈科力 黄必胜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639-3644,共6页
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为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最早的记载为魏晋时期《吴普本草》所述的山东泰山和河南嵩山,并一直以山东泰安及其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但从民国开始天麻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道地产区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因... 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为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最早的记载为魏晋时期《吴普本草》所述的山东泰山和河南嵩山,并一直以山东泰安及其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但从民国开始天麻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道地产区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因此该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走访调查,探讨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过程与产地变迁情况,介绍了天麻人工栽培历史和当前主流产地,并从自然、社会、交通、人文和种质资源方面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形成和产地变迁的原因,从而为天麻质量评价和栽培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本草考证 道地产区 栽培产区 产地变迁
原文传递
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茂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收集整理 1 949~ 1 999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和复种指数等资料 ,定量分析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 ,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 ,提出外延式和内涵式... 收集整理 1 949~ 1 999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和复种指数等资料 ,定量分析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 ,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 ,提出外延式和内涵式开发耕地资源增产粮食的途径 ,对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回归分析 耕地 粮食 河南 人口
下载PDF
中国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及其病害种类 被引量:39
3
作者 徐梅卿 周旭东 朴春根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5-714,共10页
我国产有杨树达53种之多,遍及22个省(区、市)。我国杨树林总面积达1 000万hm2,总蓄积量为42 596.5万m3,平均60.5 m3.hm-2。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为700多万hm2,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其中用材林面积为309万hm2,约占杨树人工林面积的... 我国产有杨树达53种之多,遍及22个省(区、市)。我国杨树林总面积达1 000万hm2,总蓄积量为42 596.5万m3,平均60.5 m3.hm-2。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为700多万hm2,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其中用材林面积为309万hm2,约占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0%。2002—2007年,经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杨树良种有28个。中国杨树委员会将杨树生长的地理区域划为5个。本文汇总了近40年来有关杨树病害的文献,统计了98种(包括品种、无性系、栽培种)杨树上的生物病原物246种,其中真菌205种(子囊菌门38种、担子菌门99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68种)、细菌12种、病毒1种、线虫11种、螨类6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1种。又在每一杨树品种下列出各自的病原物种类。并分别统计5大派杨树病原真菌种类数量和出现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 杨树病害
下载PDF
中国棉花科技未来发展战略构想 被引量:34
4
作者 喻树迅 王子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10,共8页
中国棉花生产由于受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和粮棉比价等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唯一的途径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单产水平,从而增加棉花的总产量。因此,如何使国家棉花的产量与质量、生产效益和机... 中国棉花生产由于受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和粮棉比价等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唯一的途径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单产水平,从而增加棉花的总产量。因此,如何使国家棉花的产量与质量、生产效益和机械化同步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将是棉花生产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棉花科技发展成就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队伍凝聚力不断增强,推动棉花生产作用明显。中国棉花科技发展存在棉花纤维品质类型单一,优质棉花资源材料缺乏,品种选育没有重大突破,棉花病虫害危害加重,优良外源基因不足,转基因技术有待完善等问题。中国棉花科技发展战略定位要以发展农业科技体系为基点,瞄准棉花科技国际前沿,开展国家棉花产业各项研究,为棉花生产安全提供保障。总体目标是全面增强棉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棉花优先研究领域是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挖掘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棉花新材料创造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棉花产业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棉花产业关键技术是逐步推进植棉全程机械化和盐碱地植棉,稳定发展杂交棉。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应该加强宏观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国际合作,培育重大成果,最终构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 东北特早熟棉区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棉纺织业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面积遥感提取及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潘学鹏 李改欣 +3 位作者 刘峰贵 吴喜芳 近藤昭彦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5,共9页
多年作物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可以反映种植结构的调整结果,并可用于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解决连续遥感监测作物种植面积变化过程中,不同的训练样本或分类规则不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种植面积时空格局变化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研究区(华北平原)... 多年作物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可以反映种植结构的调整结果,并可用于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解决连续遥感监测作物种植面积变化过程中,不同的训练样本或分类规则不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种植面积时空格局变化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研究区(华北平原)农业气象观测站提供的主要农作物物候观测资料获得主要农作物典型物候期特征,结合HANTS滤波后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不同地物类型的NDVI时序曲线,引入复种指数,探讨了CART算法在提取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可行性,最后提取了2000—2013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参考市级的农业统计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经检验,近13年的遥感监测种植面积与农业统计面积相关系数达到0.94(置信水平为95%),且各市13年面积一致性小于40%的概率仅为15%。利用遥感监测多年冬小麦空间分布信息获得其空间种植概率,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区,该方法可为大范围、连续年份冬小麦种植面积时空格局的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冬小麦 种植面积 CART算法 NDVI时间序列 复种指数
下载PDF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3
6
作者 谢华安 郑家团 +1 位作者 张受刚 林美娟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6年第4期1-6,共6页
1986年至今已11年,“汕优63”一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平均每年约种植467万hm ̄2,占全国籼稻区总面积的22%左右,1990年超过667万hm ̄2,占当年全国水稻总面积的27.1%,推广的范围从100°... 1986年至今已11年,“汕优63”一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平均每年约种植467万hm ̄2,占全国籼稻区总面积的22%左右,1990年超过667万hm ̄2,占当年全国水稻总面积的27.1%,推广的范围从100°36'~120°56'E,从17°36'~37°49'N。至1996年全国已累计种植5267万hm ̄2,共增产粮食585.4亿kg左右。四年全国区试结果表明,每公顷产量比对照高1112kg,一般每公顷产7500~9000kg,最高达13.9t/hm ̄2。汕优63再生力强,再生稻最高产量达8231kg/hm ̄2(头季稻9920kg/hm ̄2)。还介绍了汕优63的选育过程、产量结构、光合特性、抗性表现和稻米品质。最后从理论角度总结汕优63选育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杂交水稻 汕优63 再生稻 育种
下载PDF
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动力学方法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严士清 徐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2,共3页
通过建立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分析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粮食产量与稳定的耕地面积成正比;耕地面积的增长受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耕地面积的制约;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粮食总产... 通过建立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分析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粮食产量与稳定的耕地面积成正比;耕地面积的增长受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耕地面积的制约;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受粮食单产、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粮食作物的面积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 粮食单产 粮食作物 粮食总产量 种植业 比重 复种指数 模式
下载PDF
基于GF-1遥感数据决策树与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早期估算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凯 赵军 +3 位作者 朱国锋 张佩云 刘江涛 陈栋栋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西北地区耕地细碎,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时混合像元较多,所以将决策树和混合像元分解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解译精度。以高时间分辨率及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F-1卫星遥感数据为研究数据源。根据冬小麦和其他各类地物在不同时相数据上NDVI值的... 我国西北地区耕地细碎,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时混合像元较多,所以将决策树和混合像元分解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解译精度。以高时间分辨率及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F-1卫星遥感数据为研究数据源。根据冬小麦和其他各类地物在不同时相数据上NDVI值的变化特性及特征值差异,建立决策树模型,快速高效地提取冬小麦像元。运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降低混合像元的影响,进一步精确提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最后与实测样方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提取精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精度达90%以上,Kappa系数接近0.8,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区域内冬小麦的分布情况。利用较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并结合决策树分类和混合像元分解可以较准确地提取耕地破碎地区作物种植面积,对开展早期农作物面积遥感监测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面积 早期估算 遥感 决策树 混合像元分解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文智 任珩 +3 位作者 杜军 杨荣 杨淇越 刘鹄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34,共11页
绿洲化是干旱区绿洲时空演变的外在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绿洲农业与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关键。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 绿洲化是干旱区绿洲时空演变的外在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绿洲农业与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关键。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建设,河西走廊在社会进步、交通条件、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子。文章在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水量确定绿洲规模,并将20%—30%的水资源作为生态用水。建议在目前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下,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升绿洲质量、控制绿洲规模;适当建立低耗水的荒漠河岸植被带和环沙漠边缘的雨养防沙体系;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尽量减少对荒漠植被的干扰,以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安全稳定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水资源 生态建设 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咖啡、可可和茶的全球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朱永兴 姜爱芹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3-500,共8页
搜集整理自1961年以来咖啡、可可及茶产业的相关数据,分别从种植面积、年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出口量、出口单价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据此探讨了3种软饮料作物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对各自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咖啡 可可 面积 产量 出口 价格 发展历程 统计
下载PDF
Forces Driving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China 被引量:15
11
作者 CAO Yin-gui BAI Zhong-ke +1 位作者 ZHOU Wei WANG J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ccelera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changes and featur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is area,analyze the forces dri...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ccelera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changes and featur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is area,analyze the forces driving the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area,and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Transition matrix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research the driving forc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Cultivated lan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ainly lay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Yangtze River,especially the upper reaches.The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rom 1996 to 1999,then decreased from 2000 to 2006,and finally increased again from 2007 to 2009.The important forces driving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included government policies,employment and food security,increasing construction land,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land rearrangement,inundation.During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firstly,it is necessary to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standardize land exploitation and strictly restri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non-farming land.Secondly,land rearrangement must be implemented,which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area of the cultivated land,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Thirdly,it is feasible to intensify eco-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to increas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Fourthly,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methods to promot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Lastly,it is important to propagandiz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realize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shortage,making more people obligated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Driving forc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cultivated land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青海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富硒土地利用分区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殷竹 王彪 +2 位作者 刘义 王思源 周金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3-101,共9页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存在较大范围的足量-富硒土地(65.25 km^2),其中足量54.50km^2,富硒10.75km^2,富硒区主要分布在扎曲的西岸,以尕荣达和多果荣两条支沟交汇处、牙不曲北岸前多村以北约1 km处最为富集;...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存在较大范围的足量-富硒土地(65.25 km^2),其中足量54.50km^2,富硒10.75km^2,富硒区主要分布在扎曲的西岸,以尕荣达和多果荣两条支沟交汇处、牙不曲北岸前多村以北约1 km处最为富集;硒缺乏-边缘土地占34.75km^2;无硒过剩区。土壤硒的富集除受成土母质硒含量影响外,还受土壤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影响;硒更易富集于土壤壤质化程度较高、粒度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土中;干旱气候条件利于可溶态硒富集。通过耦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对土壤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将土壤整体足量-富硒或土壤基本特性优良的地区划分为5类功能区,包括富硒特色农业区(5.50km^2)、后备富硒特色农业区(5.25km^2)、普通农业区(27.25km^2)、后备普通农业区(25.00km^2)和保护储备区(37.00km^2),根据当地情况推动富硒特色农业区的发展,对后备富硒特色农业区进行评估,按需修整、补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富硒土地 农耕区 青海囊谦县
原文传递
青海省囊谦县农耕区土壤硒的富集因素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殷竹 刘义 +2 位作者 王彪 周金龙 王思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52-1959,共8页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存在较大范围的足量(0.15<Se≤0.30 mg/kg)-富硒(Se>0.30 mg/kg)土地。足-富硒土壤的分布对成土母质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同时,土壤Se含量还受地球化学环境、土壤类型与质地...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存在较大范围的足量(0.15<Se≤0.30 mg/kg)-富硒(Se>0.30 mg/kg)土地。足-富硒土壤的分布对成土母质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同时,土壤Se含量还受地球化学环境、土壤类型与质地、土壤性质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其中,富硒土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草甸土(Se=0.08~0.69 mg/kg,平均值0.26 mg/kg)和栗钙土(Se=0.20~0.42 mg/kg,平均值0.32 mg/kg)。土壤Se含量通常随土壤pH值的增加而降低。硒更易富集于土壤壤质化程度较高、粒度较细的红粘土和黑粘土中。富含有机质(12.1~98.6 g/kg,平均值30.8 g/kg)和铁铝氧化物(铁氧化物含量2.86%~6.34%,平均值4.34%,铝氧化物含量10.07%~17.87%,平均值13.59%)的土壤有利于土壤硒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 影响因素 农耕区 青海省囊谦县
下载PDF
北京市延庆县耕地景观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晓艳 闫东浩 程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8-104,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耕地类型区的典型样区调查从较小尺度研究延庆县耕地景观特征。选用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密度、边界密度等指标来描述耕地景观的斑块特征;采用全部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廊道类型、各类型廊道的密度、各类型廊... 本文通过对不同耕地类型区的典型样区调查从较小尺度研究延庆县耕地景观特征。选用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密度、边界密度等指标来描述耕地景观的斑块特征;采用全部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廊道类型、各类型廊道的密度、各类型廊道网络的连通度、环状网络的环通度来表达耕地景观中的廊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庆县耕地斑块规模较小、零碎,斑块不规整;景观破碎化程度比较严重;耕地景观被边界分割的程度比较高;景观粒度较小;上述情况在坡耕地区域尤为严重。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大,廊道类型主要包括道路、沟渠,坡耕地区还包括田坎。道路的密度较大,但道路网络连通性和环通性差,为耕地生态系统中的物流和能流提供的连通的、可选择的线路比较少。沟渠密度较小,有的样区根本没有沟渠分布,其网络连通性更差,沟渠廊道体系不健全,耕地的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洪能力比较低。坡耕地中田坎占地面积比较大,加剧了坡耕地景观中廊道占耕地面积比例大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征 延庆县 北京市 网络连通性 景观破碎化 坡耕地 斑块面积 斑块密度 斑块特征 环状网络 研究结果 生态系统 排洪能力 保证程度 耕地面积 廊道 沟渠 小尺度 类型区 比例 连通度 道路 可选择 面积比 边界 田坎 表达
下载PDF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劲峰 李蓉蓉 杜桐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该文通过最近 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 ,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但土地利用效益差 ,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 ,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 ... 该文通过最近 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 ,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但土地利用效益差 ,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 ,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 ,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 ,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析 耕地 数量 质量 四湖地区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被引量:12
16
作者 闫琰 宋莉莉 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共8页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单产 播种面积 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 贡献率 政策保障
原文传递
湛江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爱珠 周飞 陈士银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3-36,共4页
根据湛江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在分析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湛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经济... 根据湛江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在分析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湛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湛江市耕地面积在未来10年仍将呈减少趋势,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面积变化 驱动力 湛江市
下载PDF
吉林省东部山区耕地动态变化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艳芬 马超群 +1 位作者 朱金花 张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5-250,共6页
分析吉林省东部山区 1978~ 1998年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和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 1986年为例 )至 90年代中期 (以 1996年为例 )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 ,使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AHP)对引起东部山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自然方面、社... 分析吉林省东部山区 1978~ 1998年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和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 1986年为例 )至 90年代中期 (以 1996年为例 )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 ,使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AHP)对引起东部山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自然方面、社会方面以及经济方面各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东部山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因素、农业投入水平、市场导向和居民消费水平 ;新的发展形势下 ,耕地的压力仍然存在。该区应在保障粮食供给的情况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发挥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种植和养殖 ,同时积极发展森林旅游 ,缓解耕地压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山区 耕地 土地利用 层次分析法 相关分析 质量 人口因素 农业投入水平 市场导向 居民消费水平 森林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下载PDF
1990~2015年吉林省西部耕地变化与“旱改水”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任永星 李晓燕 +1 位作者 王宗明 杨黎敏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4-1072,共9页
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和决策树方法获得多期土地覆被数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990~2015年吉林省西部耕地变化与旱田水田转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吉林省西部耕地面积增加了2159.33 km^2,增速逐... 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和决策树方法获得多期土地覆被数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990~2015年吉林省西部耕地变化与旱田水田转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吉林省西部耕地面积增加了2159.33 km^2,增速逐渐变缓。旱田面积在1990~2000和2000~2010年期间有小幅增加,但在2010~2015年期间呈减少趋势。水田面积持续扩张,25年间增加了1139.39 km^2(51.7%),旱田净转化为水田的面积不断增加,1990~2000年为69.13km^2,2000~2010年为156.19 km^2,2010~2015年为288.27 km^2。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影响水田面积扩张和旱田向水田转化的驱动因素有:科技进步、水利设施建设、政策倾向和利益驱动。最后提出了吉林省西部地区耕地保护的建议,为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旱田水田转化 驱动因素 遥感 吉林省西部
原文传递
东北三省典型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晓静 孙洪泉 +1 位作者 吕娟 徐宗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0,共10页
基于改进后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MMK)对东北三省1949—2015年各省主要作物种植时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1949—2015年该地区典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低温、风雹、台风)的受灾、成灾及绝收面积构建对应灾害类型的灾害减产成数... 基于改进后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MMK)对东北三省1949—2015年各省主要作物种植时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1949—2015年该地区典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低温、风雹、台风)的受灾、成灾及绝收面积构建对应灾害类型的灾害减产成数,并利用趋势分析、脱钩关系评价模型评价识别各类灾害对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49—2015年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降低趋势显著,典型作物产量由高到低为:玉米、稻谷、小麦及大豆,且四种作物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东北三省受灾害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旱灾、洪涝、风雹、低温及台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与典型气象灾害间的脱钩关系相似,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旱灾和洪涝灾害与种植面积间以绝对脱钩关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产量 灾害减产成数 脱钩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