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极直接制备铜氧化物-SiO_(2)复合薄膜及其电化学形成机理
1
作者 辜敏 吴亚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2,共6页
以室温下制备出的n_(Cu)^(2+)∶n_(Cit)^(3-)=2∶1的透明稳定的Cu(Ⅱ)-Cit^(3-)-SiO_(2)复合溶胶为电解液,直接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ITO)阴极上电沉积得到铜氧化物-SiO_(2)复合薄膜。循环伏安(CV)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溶胶中Cu^(2+... 以室温下制备出的n_(Cu)^(2+)∶n_(Cit)^(3-)=2∶1的透明稳定的Cu(Ⅱ)-Cit^(3-)-SiO_(2)复合溶胶为电解液,直接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ITO)阴极上电沉积得到铜氧化物-SiO_(2)复合薄膜。循环伏安(CV)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溶胶中Cu^(2+)与吸附在电极上的SiO_(2)溶胶共电沉积形成Cu_(2)O-SiO_(2)凝胶薄膜,XRD和计时安培(CA)结果表明,薄膜中的SiO_(2)量随过电位升高而减少。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RD和能量色散X射线(EDX)结果表明,高过电位下,SiO_(2)和Cu(Ⅱ)借助析氢生成的OH-共沉积,得到CuO/Cu_(2)O-SiO_(2)薄膜,这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的所得薄膜具有两种不同形貌的颗粒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二氧化硅 氧化铜/氧化亚铜-二氧化硅 复合薄膜 复合溶胶 电化学形成
下载PDF
尿素水解法制备高活性Cu-Ag/SiO_(2)催化剂及其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芳 吴鹏 +3 位作者 何观伟 卞雯 袁岚 殷迪 《工业催化》 CAS 2023年第7期45-49,共5页
采用尿素水解法制备了系列xCu-Ag/Si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醇酸甲酯(MG),使用BET、XRF、XRD、FT-IR和H_(2)-TPR对催化剂物化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不同Cu/Ag质量比对催化剂物化性质及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尿素水解法制备了系列xCu-Ag/Si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醇酸甲酯(MG),使用BET、XRF、XRD、FT-IR和H_(2)-TPR对催化剂物化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不同Cu/Ag质量比对催化剂物化性质及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Cu/Ag比值可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强Cu和Ag物种在SiO_(2)载体上高度分散、抑制Cu粒子的聚集生长、产生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当Cu/Ag质量比为2时,催化剂活性最佳,草酸二甲酯转化率和乙醇酸甲酯选择性可达86.9%和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cu-Ag/sio_(2)催化剂 尿素 乙醇酸甲酯 草酸二甲酯 加氢
下载PDF
Al改性Cu/SiO_(2)催化剂催化二甘醇脱氢制对二氧环己酮的研究
3
作者 孙中华 吴中 +4 位作者 刘经伟 何天赐 徐骏 钱俊峰 何明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180,共6页
通过共沉淀法对Al改性Cu/SiO_(2)催化剂进行研究,并利用XRD、BET、TEM、ICP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对催化剂进行二甘醇(DEG)制备对二氧环己酮(PDO)脱氢性能评价,并对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脱氢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共沉... 通过共沉淀法对Al改性Cu/SiO_(2)催化剂进行研究,并利用XRD、BET、TEM、ICP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对催化剂进行二甘醇(DEG)制备对二氧环己酮(PDO)脱氢性能评价,并对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脱氢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共沉淀反应温度为80℃、搅拌速度为300 r/min、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2 h、脱氢反应温度为250℃、常压、DEG液时空速为0.4 h^(-1)、氢气空速为240 h^(-1)的条件下,DEG转化率达97.2%,PDO选择性达96.4%。在最佳条件下催化剂连续反应1440 h后,DEG转化率和PDO选择性均在95%以上,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甘醇 对二氧环己酮 脱氢 cu-Al/sio_(2)催化剂 共沉淀
下载PDF
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研究
4
作者 马应圆 魏新煜 +1 位作者 高晶晶 苏暐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5,共6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6种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剂,利用XRD、TEM和XPS对其晶相结构、粒径大小和Cu物种价态进行了分析,考察了Na盐促进剂种类和摩尔分数对Cu/SiO_(2)催化剂上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Na盐可以不同程度...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6种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剂,利用XRD、TEM和XPS对其晶相结构、粒径大小和Cu物种价态进行了分析,考察了Na盐促进剂种类和摩尔分数对Cu/SiO_(2)催化剂上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Na盐可以不同程度地还原Cu^(2+)物种,生成不同含量的Cu^(0)或Cu^(+)物种。6种Na盐都可以提高Cu/SiO_(2)的丙烯环氧化活性,而且Na_(2)CO_(3)最有利于环氧丙烷的生成。适量的Na_(2)CO_(3)可以促进Cu^(+)物种的形成,有利于丙烯环氧化反应的进行,但过量的Na_(2)CO_(3)会导致Cu~0物种的产生以及Cu物种的聚集,反而不利于环氧丙烷的生成。Cu^(+)物种摩尔分数越高,Cu/SiO_(2)的丙烯环氧化活性和环氧丙烷的形成速率也越大。小粒径的Cu^(+)物种具有最高的丙烯环氧化活性,是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环氧化 cu/sio_(2) cu^(+)物种 Na_(2)Co_(3) Na盐促进剂
下载PDF
镧改性Cu/SiO_(2)催化剂的乙酸甲酯高效加氢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传明 李伟杰 +5 位作者 康金灿 林丽娜 李昌鑫 李林才 邹昊宇 朱红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镧(La)改性的负载型铜硅(Cu/SiO_(2))催化剂,并对其乙酸甲酯(MeOAc)气相加氢制乙醇(EtOH)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N2吸附-脱附(N2adsorption-desorption)、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镧(La)改性的负载型铜硅(Cu/SiO_(2))催化剂,并对其乙酸甲酯(MeOAc)气相加氢制乙醇(EtOH)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N2吸附-脱附(N2adsorption-desorption)、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发射光谱仪(AE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的表征,发现La物种的加入产生了较多的层状硅酸铜,增强了Cu和La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La物种的加入在结构方面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了铜物种的粒径,提高了铜物种的分散度;在电子还原调控方面提高了Cu+的含量,增强了催化剂吸附酰基和甲氧基的能力。与未改性的Cu/SiO_(2)催化剂相比,镧改性后Cu/SiO_(2)催化剂的乙酸甲酯加氢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其中La掺杂量0.5%的Cu/SiO_(2)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乙酸甲酯转化率达98.5%,乙醇的总收率为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甲酯 加氢 乙醇 cu/sio_(2) La改性
下载PDF
锆改性Cu/SiO_(2)催化剂催化3-羟基丙酸甲酯选择性加氢
6
作者 李伟杰 康金灿 +3 位作者 张传明 林丽娜 李昌鑫 朱红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8-1341,共14页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锆(Zr)改性的Cu/SiO_(2)催化剂,用于3-羟基丙酸甲酯(3-HMP)气相加氢制1,3-丙二醇(1,3-PDO)。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分布测试、XRD、ICP-OES、H_(2)-TPR、NH_(3)-TPD、CO_(2)-TPD、FTIR、TGDTG、HRTEM、XPS和AES等手段对催化...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锆(Zr)改性的Cu/SiO_(2)催化剂,用于3-羟基丙酸甲酯(3-HMP)气相加氢制1,3-丙二醇(1,3-PDO)。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分布测试、XRD、ICP-OES、H_(2)-TPR、NH_(3)-TPD、CO_(2)-TPD、FTIR、TGDTG、HRTEM、XPS和AE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发现Zr物种的加入使得Cu和Zr物种之间发生了强相互作用,产生了较多的层状硅酸铜,在结构方面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了铜物种的粒径,促进铜物种的分散,且在电子调控方面提高了Cu^(+)的含量,增强了催化剂吸附酰基和甲氧基的能力。与未改性的Cu/SiO_(2)催化剂相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Zr掺杂量为0.5%的Cu/SiO_(2)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性能,获得3-羟基丙酸甲酯转化率为96.0%和1,3-丙二醇选择性为84.3%,1,3-PDO的总收率达80.9%。这是目前在高液时空速0.10h^(-1)的条件下取得的最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丙酸甲酯 加氢 1 3-丙二醇 铜/二氧化硅 Zr改性
下载PDF
Boosted activity of Cu/SiO_(2) catalyst for furfural hydrogenation by freeze drying
7
作者 Hong Du Xiuyun Ma +1 位作者 Miao Jiang Z.Conrad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912-915,共4页
The biomass valoriz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nsport fuels and fine chemicals.Furfural hydrogenation to furfuryl alcohol is a prevailing industrial route for the utilizatio... The biomass valoriz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nsport fuels and fine chemicals.Furfural hydrogenation to furfuryl alcohol is a prevailing industrial rout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emicellulose component of biomass.The toxicity of the chromium species in commercial copper chromite catalyst for furfuryl alcohol production motiv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hromium-free catalyst.Thus,a highly efficient silica supported copper catalyst i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The catalyst is prepared by freeze drying of a gel precursor that is synthesized by ammonia evaporation,followed by calcination and H_(2)reduction.The catalyst exhibits higher furfural hydrogenation activity than oven dried catalyst,commercial copper chromite catalyst and a plant supplied commercial silica supported copper catalyst.The catalyst also shows good stability.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freeze dried catalyst has resulted from its developed pore structure and higher amount of Cu^(0)as well as Cu^(+)activ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e drying cu/sio_(2) FURFURAL Furfuryl alcohol HYDRoGENATIoN
原文传递
Ce添加对Cu-Fe/SiO_2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毛东森 郭强胜 +2 位作者 俞俊 韩璐蓬 卢冠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9-2645,共7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不同Ce含量(相对于SiO_2的摩尔分数为0-20%)的Ce-Cu-Fe/SiO_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其催化CO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的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_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吸附...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不同Ce含量(相对于SiO_2的摩尔分数为0-20%)的Ce-Cu-Fe/SiO_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其催化CO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的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_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CO-FTIR)和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吸:添加适量的Ce,一方面降低了Cu的晶粒大小,提高了Cu的分散度,进而提高了对CO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掺入的Ce和Cu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高了CO解离和非解离吸附的能力,从而有利于CH_x的生成和CO的插入反应.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同时提高了Cu-Fe/SiO_3催化剂的活性和醇的选择性.当Ce含量为10%时,在压力为3.0 MPa,温度为250℃,空速为6000 mL·g^(-1)·h^(-1)和H_2/CO摩尔比为2的反应条件下,Ce-Cu-Fe/SiO_2催化剂上醇的时空产率达到121.0 g·kg^(-1)·h^(-1),比未添加Ce的Cu-Fe/SiO_2催化剂的时空产率(58.0 g·kg^(-1)·h^(-1))提高了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助剂 cu-Fe/sio_2催化剂 合成气 催化加氢 低碳醇
下载PDF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Cu-Ni/SiO_2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寿长 张洪权 +1 位作者 王辉 李成章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针对铜镍二元催化剂活性低、难过滤及容易造成金属在加氢产物中残存等问题,开展了用于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的高活性、易过滤、低金属残存Cu Ni/SiO2催化剂的研究。以特制的、具有固定物性参数的SiO2做载体,是本催化剂的特点。通过控制... 针对铜镍二元催化剂活性低、难过滤及容易造成金属在加氢产物中残存等问题,开展了用于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的高活性、易过滤、低金属残存Cu Ni/SiO2催化剂的研究。以特制的、具有固定物性参数的SiO2做载体,是本催化剂的特点。通过控制铜镍比和不陈化解决了金属残存问题,且红外光谱表明,产物不发生异构。催化剂制备方法和条件为:并流沉淀,趁热过滤;铜镍总量与SiO2质量比为4∶1;铜镍质量比为1∶2 5;焙烧温度350℃左右,焙烧时间3h。该催化剂优点为:不需单独还原易于保存,反应速率快,加氢活性高,催化剂用量为甲酯质量的0 5%,1MPa氢压,反应30min条件下,产物碘值可由110降到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sio2 催化剂 金属残存 脂肪酸甲酯 催化加氢
下载PDF
Cu/SiO_2表面性质对甲醇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荣 孙予罕 彭少逸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52-656,共5页
Methanl dehydrogenation over CU/SiO2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in a fixed-bed reactor TPR was used to cbaracterize the reduction property of the catalyst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 catalysts ... Methanl dehydrogenation over CU/SiO2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in a fixed-bed reactor TPR was used to cbaracterize the reduction property of the catalyst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 catalysts with differen initial structure exhibited different catalytic behavior in methanol dshydrogenation. With the reaction going on the activity and selecivity of methyl formate and CO decreased and the selectivity of formaldehyde increased due to the sintering and carbon deposition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脱氢 催化剂 甲醛 表面性质 甲酸甲酯
下载PDF
面向先进封装应用的混合键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盛林 张桐铨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3年第11期22-42,共21页
随着摩尔定律推进至纳米级节点,以硅通孔(TSV)、重布线层(RDL)、薄芯片堆叠键合等为支撑的三维集成被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Cu/SiO_(2)混合键合可以持续缩小芯片间三维互连节距、增大三维互连密度,是芯片堆叠键合前沿技术.近年... 随着摩尔定律推进至纳米级节点,以硅通孔(TSV)、重布线层(RDL)、薄芯片堆叠键合等为支撑的三维集成被认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Cu/SiO_(2)混合键合可以持续缩小芯片间三维互连节距、增大三维互连密度,是芯片堆叠键合前沿技术.近年来它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CIS)、Xtacking 3D NAND、2.5D/3D集成等商业化应用突破,使之成为国内外领先半导体研究机构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系统梳理混合键合技术的研究历史与产业应用现状,重点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代表性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关键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对混合键合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键合 cu/sio_(2)混合键合 铜/聚合物混合键合 低温键合
下载PDF
Cu/SiO_2加氢催化剂的载体的扩孔处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永峰 陈宜俍 +3 位作者 徐军 郭士岭 卫冬燕 程爱珠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71-73,共3页
硝基苯气相加氢反应受内扩散速率控制,故为了有效减小内扩散的影响,有必要对反应所用Cu/SiO2 催化剂的载体硅胶进行扩孔处理.通过在硅胶中加入扩孔剂碳酸钠溶液和氨水溶液对其进行扩孔处理,研究了扩孔的一些规律,并对由扩... 硝基苯气相加氢反应受内扩散速率控制,故为了有效减小内扩散的影响,有必要对反应所用Cu/SiO2 催化剂的载体硅胶进行扩孔处理.通过在硅胶中加入扩孔剂碳酸钠溶液和氨水溶液对其进行扩孔处理,研究了扩孔的一些规律,并对由扩孔后硅胶制备的Cu/SiO2 催化剂进行了铜含量、孔容、密度和活性比表面的测定,由此确定制备Cu/SiO2 催化剂时扩孔处理的最佳条件为:使用质量分数为0 .67 % 的碳酸钠溶液作扩孔剂,在50 ℃下进行扩孔,并在500 ℃下焙烧数小时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扩孔处理 硅胶 载体 二氧化硅 加氢
下载PDF
用于苯乙酮催化加氢制α-苯乙醇高稳定Cu/SiO_(2)催化剂的研究
13
作者 柳凡玲 王嗣鑫 +1 位作者 刘蝈蝈 王康军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802-808,共7页
Cu/SiO_(2)催化剂存在热稳定性差、易失活等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其热稳定性差这一缺陷,通常以添加助剂的方式对催化剂电子结构进行调节,提高其稳定性。通过引进Ca、In、Al 3种金属材料对Cu/SiO_(2)修饰改性。结果表明:Ca-Cu/SiO_(2... Cu/SiO_(2)催化剂存在热稳定性差、易失活等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其热稳定性差这一缺陷,通常以添加助剂的方式对催化剂电子结构进行调节,提高其稳定性。通过引进Ca、In、Al 3种金属材料对Cu/SiO_(2)修饰改性。结果表明:Ca-Cu/SiO_(2)催化剂在反应10 h后活性仍然维持稳定,苯乙酮转化率维持在100%,未出现失活现象。In-Cu/SiO_(2)和Al-Cu/SiO_(2)催化剂在反应10 h后苯乙酮转化率只维持在20%和25%左右,改性未达到预期目标。通过N_(2)吸附、XRD、H_(2)-TPR、NH_(3)-TPD和TG等技术表征,进一步证明Ca的添加能够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及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力,获得Ca-Cu/SiO_(2)催化剂在苯乙酮加氢制备α-苯乙醇反应过程中的高转化率、高选择性以及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酮 苯乙醇 氢化 Ca-cu/sio_(2)催化剂 助剂改性
下载PDF
高分散Cu/SiO_(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宁 曹忠 +2 位作者 崔莎 刘辉 王路辉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6,共7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可以有效的将CO_(2)转化为更具有价值的CO,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反应之一。将Cu/SiO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考察了在浸渍过程中添加尿素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包括H2-TPR、XRD和TEM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可以有效的将CO_(2)转化为更具有价值的CO,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反应之一。将Cu/SiO2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考察了在浸渍过程中添加尿素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包括H2-TPR、XRD和TEM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且在400~7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RWGS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Cu/SiO_(2)催化剂相比,尿素辅助法制备的Cu/SiO_(2)-N催化剂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对CO具有100%的选择性,尿素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减小活性金属Cu的粒径,使其具有高分散性,Cu/SiO_(2)-N催化剂金属分散度达到26.5%,催化剂的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Co_(2) cu/sio_(2)催化剂 尿素 高分散
下载PDF
电化学和sol-gel法结合制备Cu-SiO_2薄膜——不同pH值CuSO_4硅溶胶中Cu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应龙 辜敏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8,96,共5页
研究金属或半导体在溶胶中的电化学行为对电化学和溶胶-凝胶(sol-gel)法结合制备掺杂金属和半导体的复合凝胶薄膜有极大指导意义。用循环伏安(CV)和计时安培(CA)法研究了电化学和sol-gel法结合制备Cu-SiO2凝胶薄膜时不同pH值CuSO4硅溶胶... 研究金属或半导体在溶胶中的电化学行为对电化学和溶胶-凝胶(sol-gel)法结合制备掺杂金属和半导体的复合凝胶薄膜有极大指导意义。用循环伏安(CV)和计时安培(CA)法研究了电化学和sol-gel法结合制备Cu-SiO2凝胶薄膜时不同pH值CuSO4硅溶胶中Cu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沉积和电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在pH=1.0~3.0的CuSO4硅溶胶中,Cu2+的扩散系数在pH=2.0时最小,pH=1.0时较pH=3.0时大,这也是造成硅溶胶中pH=2.0时还原最难,pH=3.0时次之,pH=1.0时最易的原因;Cu在硅溶胶中的电沉积为Langmuir型吸附-三维瞬时成核机理;硅溶液中Cu2+的传递系数均大于0.9,存在吸附层;Cu2+在吸附过程的总放电量Qads随pH值增大而增大;Cu的成核数密度都随电位增大而增大,随pH值增大而减小,故pH值在1.0~3.0内越大越不利于制备Cu-SiO2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io2凝胶薄膜 电化学法 溶胶-凝胶法 循环伏安法 计时安培法 电沉积 电结晶
下载PDF
糠醛气相加氢制备糠醇Cu/SiO_(2)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冬冬 于欣瑞 +1 位作者 张雅静 王康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51-1760,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_(2)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其糠醛气相催化加氢制备糠醇的反应性能,并采用XRD、H2-TPR、ICP-OES、XPS、TG、Raman、TEM等手段对使用后的Cu/SiO_(2)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其在反应中的失活机理。在常压、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_(2)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其糠醛气相催化加氢制备糠醇的反应性能,并采用XRD、H2-TPR、ICP-OES、XPS、TG、Raman、TEM等手段对使用后的Cu/SiO_(2)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其在反应中的失活机理。在常压、反应温度140℃、质量空速2.4 h^(−1)、氢醛比9.7的条件下,反应5 h内糠醛转化率均高于97%;反应6−21 h,糠醛转化率从96%快速下降到32%,说明Cu/SiO_(2)催化剂在糠醛加氢反应中快速失活,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活性组分铜的团聚烧结和催化剂表面上积炭覆盖了反应活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cu/sio_(2)催化剂 糠醛加氢 失活机理 糠醇
下载PDF
Cu-TiO2/SiO2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龙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4期54-56,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TiO2/SiO2催化剂,用XPS、XRD、SEM和UV-Vi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与分析。以催化剂对水中硝酸盐氮的还原效果为评价标准,研究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当Cu^2+、TiO2两者质量比是0.5%时所制备的催化剂光催...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TiO2/SiO2催化剂,用XPS、XRD、SEM和UV-Vi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与分析。以催化剂对水中硝酸盐氮的还原效果为评价标准,研究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当Cu^2+、TiO2两者质量比是0.5%时所制备的催化剂光催化还原水中NO3-N效果最好,催化剂中的铜以CuO的状态存在,Cu掺杂不会严重影响催化剂中锐钛矿型TiO2晶型结构和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cu-Tio2/sio2 光催化还原 硝酸盐氮
下载PDF
甲醇无氧脱氢制甲酸甲酯Cu/SiO_(2)催化剂的粒径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聪 谢利强 +1 位作者 叶林敏 袁友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5-822,共8页
以甲醇无氧脱氢制甲酸甲酯为目标反应,考察了3种方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的性能差异,优选出蒸氨法并通过还原温度调控Cu纳米颗粒尺寸,结合催化剂的物理化学表征进行构效关联.研究表明:Cu/SiO_(2)催化剂上存在两种活性位,脱氢过程主要... 以甲醇无氧脱氢制甲酸甲酯为目标反应,考察了3种方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的性能差异,优选出蒸氨法并通过还原温度调控Cu纳米颗粒尺寸,结合催化剂的物理化学表征进行构效关联.研究表明:Cu/SiO_(2)催化剂上存在两种活性位,脱氢过程主要在Cu 0活性位上进行,生成甲醛中间体,再与甲醇偶联脱氢生成甲酸甲酯;Cu+活性位的存在促使Cu 0活性位生成的甲醛中间体分解成CO和H_(2),降低了甲酸甲酯的选择性.随着还原温度升高,Cu/SiO_(2)催化剂表面Cu 0含量显著提升,且Cu粒径从3.1 nm增大到13.1 nm.甲酸甲酯的选择性随Cu 0含量增大而提高,转换频率(TOF)随Cu粒径呈现火山型曲线变化,当Cu粒径为9.5 nm时,TOF最高可达22.9 h^(-1).在优化条件下,甲醇转化率和甲酸甲酯选择性分别为38.5%和90.2%,催化剂寿命超过1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甲酯 无氧脱氢 cu/sio_(2)催化剂 粒径效应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征 武朦朦 +2 位作者 宋有为 赵金仙 任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91,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管状页硅酸铜前驱体,经还原得到高负载量、高分散度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物...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管状页硅酸铜前驱体,经还原得到高负载量、高分散度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物种分散度及活性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焙烧温度为450℃时,催化剂中Cu^(+)物种的活性比表面积最大,催化性能最优。在反应温度为210℃、反应压力为2 MPa、n(H_(2))/n(DMO)为100、质量空速为0.839 h^(-1)时,DMO转化率为91.50%,MG选择性为60.82%,并且MG收率在250 h的长期评价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io_(2)纳米管 焙烧温度 草酸二甲酯加氢 乙醇酸甲酯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下载PDF
离子交换型Cu/SiO_2催化剂用于甲醇脱氢制甲酸甲酯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工 张红升 谢关根 《工业催化》 CAS 1995年第1期41-44,共4页
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SiO2催化剂对甲醇脱氢制甲酸甲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铜的比表面高,在SiO2上分布均匀,粒度小,使其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抗烧结作用。
关键词 甲醇 脱氢 甲酸甲酯 催化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