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氧化制备Cu-Al_2O_3复合材料新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于艳梅 杨根仓 李华伦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2-25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制备Cu -Al2 O3合金粉 ,以热锻为后续致密化手段 ,辅以其它工序制备Cu -Al2 O3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 ,有助于增大内氧化速率、细化Al2 O... 提出了一种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制备Cu -Al2 O3合金粉 ,以热锻为后续致密化手段 ,辅以其它工序制备Cu -Al2 O3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 ,有助于增大内氧化速率、细化Al2 O3粒子并有助于Al2 O3粒子的弥散分布 ;热锻具有显著的致密化作用 ,可代替冷变形作为致密化手段。与现有的内氧化制备工艺相比 ,本文提出的新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内氧化 热锻 制备工艺
下载PDF
Cu-Al_2O_3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及加工图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雪瑞 田保红 +1 位作者 张毅 刘勇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28,共4页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600~95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是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类型,流变应力随应变量的增...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600~95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是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类型,流变应力随应变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达到一个稳定的趋势。热变形过程中的稳态流变应力可用双曲正弦本构方程.ε=8.909×105[sinh(0.012486σ)]5.4343.exp[-133.02/(RT)]来表示。根据动态材料模型以及DMM加工图理论,建立了Cu-Al2O3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图,据此确定Cu-Al2O3复合材料的最佳热变形工艺参数范围为:变形温度850~950℃,应变速率0.01~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原文传递
氧化剂对Cu-Al_2O_3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夏承东 田保红 +4 位作者 刘平 任凤章 宋克兴 刘勇 贾淑果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简化内氧化工艺,并制备了不同氧源系数的Cu-Al2O3复合材料。用SEM、TEM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复合材料烧结态的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简化工艺成功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在铜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细小的γ-Al... 研究了一种新型简化内氧化工艺,并制备了不同氧源系数的Cu-Al2O3复合材料。用SEM、TEM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复合材料烧结态的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简化工艺成功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在铜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细小的γ-Al2O3颗粒,其粒径为5~20nm,颗粒间距为25-60nm,当氧源系数(女)为1.20时,压制粉末经烧结(950℃,4h)后全部完成内氧化,此氧化剂含量为最佳的内氧化氧化剂添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内氧化 氧源系数 位向关系
下载PDF
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析出相Al_2O_3晶型及分布
4
作者 李新 任凤章 +3 位作者 田保红 熊毅 魏世忠 马景灵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1254,共4页
Al含量为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在900℃下内氧化25 h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并用富集萃取法提取Cu-Al_2O_3复合材料中的Al_2O_3相。利用TEM分析了Cu-Al_2O_3薄板中的Al_2O_3相的种类、分布、与Cu基体的界面关系,用X射线... Al含量为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在900℃下内氧化25 h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并用富集萃取法提取Cu-Al_2O_3复合材料中的Al_2O_3相。利用TEM分析了Cu-Al_2O_3薄板中的Al_2O_3相的种类、分布、与Cu基体的界面关系,用X射线衍射和TEM研究了萃取粉末的组成。结果表明,Cu-Al薄板内氧化法所得的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析出相主要为γ-Al_2O_3,有少量的α-Al_2O_3和θ-Al_2O_3相存在。析出相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在Cu基体上,且析出相γ-Al_2O_3与Cu基体完全共格;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从表层至深约0.5 mm处,Al_2O_3颗粒粒径逐渐减小,从14 nm减小到5 nm,颗粒间距逐渐增大,从10 nm增加到1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富集萃取法 al2o3 颗粒粒径 颗粒间距
原文传递
铜含量对注射成形Cu/Al2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乔斌 付广柱 +3 位作者 董炎锋 贺毅强 冯立超 李化强 《粉末冶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8-221,共4页
采用注射成形方法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研究了铜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分析了其断裂机制,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断裂时存在沿晶断裂... 采用注射成形方法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研究了铜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分析了其断裂机制,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断裂时存在沿晶断裂、穿晶断裂以及铜颗粒的拔出三种方式,且三者比例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成形 cu/al2o3 复合材料 性能 断裂机制
下载PDF
TiC/Cu-Al_2O_3复合材料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志强 刘勇 +1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毅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3-969,共7页
为了确定TiC/Cu-Al2O3复合材料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为热加工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450~850℃、应变速率0.001~1s-1、总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TiC/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热模拟试验。对TiC... 为了确定TiC/Cu-Al2O3复合材料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为热加工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450~850℃、应变速率0.001~1s-1、总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TiC/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热模拟试验。对TiC/Cu-Al2O3复合材料的真应力-应变曲线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求得材料的加工硬化率。结合加工硬化率-应变曲线的拐点和对应偏导曲线最小值的判据,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结果表明:TiC/Cu-Al2O3复合材料的真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该材料的加工硬化率-应变曲线出现拐点,对应偏导曲线出现最小值;临界应变随变形温度的升高与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且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以及Zener-Hollomon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cu-al2o3复合材料 加工硬化率 动态再结晶 临界条件 真应力-应变曲线
原文传递
热挤压对内氧化法制备Cu-Al2O3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田保红 夏承东 +3 位作者 刘勇 任凤章 贾淑果 刘平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9-201,共3页
采用一种新型简化内氧化工艺结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对热挤压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硬度、抗拉强度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挤压明显细化了复合材料的组织,提高了组织均匀性,减少了孔隙等粉末烧结缺陷,得到... 采用一种新型简化内氧化工艺结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Cu-Al2O3复合材料。对热挤压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硬度、抗拉强度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挤压明显细化了复合材料的组织,提高了组织均匀性,减少了孔隙等粉末烧结缺陷,得到了较为致密的Cu-Al2O3复合材料;密度达到8.82g.cm-3;热挤压后其硬度、抗拉强度和电导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HV111、242MPa、40.6MS/m。拉伸断口分析表明,烧结态和挤压态断口均为韧窝聚集型断裂,热挤压改善了烧结态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 复合材料 内氧化 热挤压 烧结 组织
下载PDF
TiC含量为30%的TiC/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热压缩行为
8
作者 杨志强 刘勇 +1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毅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450~850℃、应变速率为0.001~1.000s-1、真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TiC含量为30%的TiC/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其流变应力及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主要... 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450~850℃、应变速率为0.001~1.000s-1、真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TiC含量为30%的TiC/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其流变应力及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属于温度和应变速率敏感材料;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TiC/Cu-Al2O3复合材料高温本构模型可较好地表征其高温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cu-al_2o_3复合材料 热变形 流变应力 本构方程
原文传递
Al_2O_3弥散强化铜/铬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被引量:6
9
作者 田保红 周洪雷 +1 位作者 张毅 刘勇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17,共5页
采用简化内氧化-真空热压烧结新工艺制备了不同氧化剂Cu2O含量的Al2O3弥散强化Cu-Al2O3/Cr复合材料,考察了塑性变形和氧化剂含量对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微观组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 采用简化内氧化-真空热压烧结新工艺制备了不同氧化剂Cu2O含量的Al2O3弥散强化Cu-Al2O3/Cr复合材料,考察了塑性变形和氧化剂含量对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微观组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并定量计算了各种强化因素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简化内氧化-真空热压烧结新工艺成功制备了基体晶粒细小的Cu-Al2O3/Cr复合材料;氧化剂Cu2O含量为5%时Cu-Al2O3/Cr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较高,且均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细小的Al2O3颗粒的弥散强化和Cr颗粒相的聚集强化是该复合材料强化的主要原因,形变强化对其强化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Cr复合材料 内氧化-真空热压烧结 弥散强化
原文传递
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及其重熔后的组织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新 田保红 +3 位作者 任凤章 熊毅 魏世忠 马景灵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7,共6页
采用不同Al含量(0.20%、0.35%和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相同内氧化温度和时间下,不同Al含量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出的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并尝试采用Cu-A... 采用不同Al含量(0.20%、0.35%和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相同内氧化温度和时间下,不同Al含量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出的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并尝试采用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内氧化层外部晶粒比内部晶粒细小;随着Al质量分数的增加,在相同的内氧化时间下,内氧化层的深度逐渐减小,内氧化层的内部晶粒逐渐粗化;内氧化后所得复合材料的Cu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大量的γ-Al_2O_3,γ-Al_2O_3粒径为10~30 nm,粒子间距为20~70 nm;复合材料中的γ-Al_2O_3强化了Cu基体,与合金相比复合材料表面硬度显著增加,从复合材料表面到内部硬度逐渐减小;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后Al_2O_3颗粒团聚且上浮;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不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薄板复合材料 内氧化法 al含量 重熔法 cu-al2o3块体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载流条件下镧对Cu-Al2O3复合材料电弧烧蚀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杜林飞 刘贵民 +1 位作者 闫涛 惠阳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0-688,I0002,共10页
采用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方法制备Cu-Al2O3-La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La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致密度、硬度、导电率、耐电弧烧蚀性能的影响,并探究稀土元素对复合材... 采用高能球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方法制备Cu-Al2O3-La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La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致密度、硬度、导电率、耐电弧烧蚀性能的影响,并探究稀土元素对复合材料载流摩擦中电弧烧蚀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La元素可以促进Al2O3颗粒的弥散分布,有效防止颗粒团聚,当La含量为0.03%时,颗粒分布状态最佳。与Cu-Al2O3复合材料相比,Cu-Al2O3-0.01La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硬度与导电率分别从97.2%,HV174,58.37%IACS提升至97.6%,HV181,64.51%IACS。但随着La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性能不再有明显的提升,La含量为0.02%时,导电率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实验结果显示稀土含量为0.02%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电弧烧蚀与载流摩擦试验结果表明:La元素一方面减少了材料表面电弧易击穿区域的相对数量,分散电弧能量,使阴极斑点连续又迅速的运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电弧烧蚀性能;另一方面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削弱了磨损表面的片状剥落现象,使摩擦副的接触更加紧密,有效抑制了复合材料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电弧烧蚀现象,提高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球磨 放电等离子烧结 cu-al2o3-La复合材料 载流摩擦
原文传递
原位合成CNTs/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杰茹 刘平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3年第1期31-39,共9页
对Al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0%,0.35%,0.60%的Cu-Al合金粉末进行内氧化,得到CuAl_(2)O_(3)粉末。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u-Al_(2)O_(3)粉末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arbon nano tubes,CNTs),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CNTs/Cu-Al_(2)O_... 对Al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0%,0.35%,0.60%的Cu-Al合金粉末进行内氧化,得到CuAl_(2)O_(3)粉末。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u-Al_(2)O_(3)粉末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arbon nano tubes,CNTs),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CNTs/Cu-Al_(2)O_(3)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CNTs/Cu-Al_(2)O_(3)复合粉末、复合材料断口的形貌。采用显微硬度计、微拉伸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对纯Cu及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抗拉强度、摩擦因数进行测试。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复合材料在3.5%NaCl(质量分数)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Al的质量分数的增加,粉末表面合成的CNTs的数量也增多。Al的质量分数为0.35%时,CNTs/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Cu相比,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腐蚀电势分别提高了86.4%和43.2%,分别为315 MPa和-0.268 V,摩擦因数降低了53.3%,仅为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s/cu-al_(2)o_(3)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化学气相沉积
下载PDF
Cu/γ-Al_2O_3复合材料界面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庭辉 任凤章 +2 位作者 由建行 熊毅 苏娟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15,共5页
用第一性原理研究Cu/γ-Al_2O_3复合材料的界面稳定性。通过计算低指数面的Cu与γ-Al_2O_3界面的分离功,得到最稳定的结合界面,并与相应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Cu(011)/γ-Al_2O_3(110)的分离功最大,最容易... 用第一性原理研究Cu/γ-Al_2O_3复合材料的界面稳定性。通过计算低指数面的Cu与γ-Al_2O_3界面的分离功,得到最稳定的结合界面,并与相应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Cu(011)/γ-Al_2O_3(110)的分离功最大,最容易形成稳定的结合界面,第一性原理的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结构 第一性原理 cu/γ-al2o3复合材料 分离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